米-24直升機

米-24直升機

米-24雌鹿武裝運輸直升機(Mi-24),是蘇聯米里直升機設計局設計的蘇聯也是世界的第一代武裝加運輸的多用途中型直升機。該機於60年代末開始研製,1971年定型,1972年底完成試飛並投入批生產,1973年正式開始裝備部隊使用。後繼以米-24為藍本共研發了A、B、C、D、E和F六種型號,到2014年為止總產量約2000架。米-24造價較低,並且還可以載8-10名士兵,但它在高原飛行時,速度很快,會使得墜落事件發生可能性增大。並且自身目標大,很容易被敵軍防空武器擊落。

基本信息

研製背景

米-24 最初慨念設計木模型米-24 最初慨念設計木模型
60年代中,在首戰即決戰的閃電戰思想指導下,蘇軍實行全面機械化,BMP-1作為世界上第一種伴隨坦克作戰的步兵戰鬥車開始列裝,將機械化步兵的火力、機動和防護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運兵直升機也在蘇軍中大量列裝。米爾在66年就高瞻遠矚地意識到,蘇軍將需要“飛行的步兵戰車”,用來快速輸送突擊分隊,並為離機的步兵提供強大的近距離火力支援。
米爾的第一個方案和美國在越戰戰場上典型的UH-1十分相似,並列雙座的座艙為飛行員提供良好的視界,寬大的機艙可以搭載7-8名士兵,兩側各有兩個大艙門,但不是直升機上常用的滑門,而是上下分別開啟,上半部有可供步槍向外射擊的開孔,向外向上打開;下半部為整體的裝甲艙門,為機艙提供防護,而且像登入艦艏門一樣,向兩側放下後,可以作步兵快速登機、離機的跳板。機頭武器是一門固定的雙管航炮,機艙頂部兩側的短翼下有武器掛架,可以掛載火箭和反坦克飛彈
米爾的構想在軍方引起激烈爭論,以國防部長馬利諾夫斯基元帥為首的實權在握的元老派堅決反對這種異端邪說,好在國防部第一副部長格列奇科大力支持這一新生事物,最終,專家組的意見是上馬,米爾的構想在1967年3月29日得到了準生證。

原型設計

米-24 原型米-24 原型
米爾的團隊迅速提出兩種基本設計,一個是7.5噸級的單發重型直升機,另一種是10.5噸級的雙發重型直升機,米爾設計局的試製工廠還製作了3種基本機身和5種座艙,供軍方評估之用。
最後,軍方選取了雙發方案,主要看重雙發的可靠性和抗戰損性,但要求把固定式頜下航炮改為動力鏇轉的頜下機槍,並指定正在開發的9M114(北約代號AT-6)反坦克飛彈作為主要反坦克武器。火控系統也要求包括增穩的瞄準具和雷射測距儀,以及晝夜瞄準系統和自衛電子戰系統。
蘇共中央和部長會議於68年批准米-24的研製,但一代宗師米爾在70年去世,終年僅60歲,米-24的設計由馬拉特.尼古拉耶維奇.蒂敘琴科接任,具體設計由V.A.庫茲涅佐夫負責。
米-24的基本結構和機械取自米-8,更具體一點,實際上取自海軍型的米-14。發動機的功率得到加大。機身比較窄,以減小迎風阻力。機門仍保留概念設計時上下分別打開的設計,由機械助力開關,下半門內置台階,方便登機、離機之用,但由每側兩門改為每側一門,另一個門的位置開射擊窗。機窗的“窗台”上設有供機載步兵步槍射擊用的支點。加壓的駕駛艙和運兵艙是一體的,具有核生化防護功能。飛行員座有裝甲保護,駕駛艙側面和發動機罩也有裝甲保護。
米-24原型的座艙為串列雙座,共用一個由平板防彈玻璃構成的座艙蓋,但駕駛員在後左,射擊員在前右,左右錯開的目
米-24V米-24V
的是改善駕駛員的前方視界。和米-8/14相比,米-24的主鏇翼直徑減小,轉速加快;採用5槳鏇翼;還是第一個採用可收放起落架的直升機。米-24的短翼不光便利掛載武器,也為主鏇翼卸載起到很大作用。
預定的9M114反坦克飛彈系統的進度拖後了,米-24隻好用過渡性武器系統替代,反坦克飛彈用9M17M(AT-2),機頭武器為架在活動支架上的單管12.7毫米機槍。
米-24的原型進度大大提前於計畫,1969年9月15日進行首飛,從蘇共中央和部長會議批准研製到首飛只有一年多的時間,從國防部批准預研也只有兩年多的時間,即使從米爾開始構思,也只有三年多的時間,速度是驚人的。
試飛結果表明,米-24的基本設計是符合要求的,但是在飛行中容易發生荷蘭滾,在紊亂氣流中關閉自動駕駛儀時情況尤其嚴重。米爾設計局將原本平直的短翼加12度的下反來解決荷蘭滾的問題。
試飛中發現的另一個問題,是在強烈側風中,尤其是在高原和炎熱的條件下,尾槳的方向安定作用不夠。米-8的主槳是順時針鏇轉的,尾槳是右置推式順轉的,米-24的初始設計繼承了這一特點。但在發現尾槳效率不足時,只能犧牲一點主漿升力效率,把尾槳搬到左置,傳動系的傘齒輪自然把原本順轉的尾槳變為逆轉,尾槳由推式變為拉式帶來的效率損失只好沒有辦法了。儘管如此,米-24的方向安定性問題還是沒有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一直跟著米-24走遍世界。
試飛還表明,米-24有良好的自鏇著陸性能。試飛員曾在明斯克機場表演過以250-280公里/小時進場,然後關掉雙發,在30-50米的空中轉180度,然後安然著陸的特技。

定型生產

米-24 武裝直升飛機米-24 武裝直升飛機
出於蘇軍早打快打的戰略思想,米-24和當時很多飛機一樣,是邊研製邊投產。米-24在70年試飛計畫還沒有完成時就已經進入現役了。除試飛和換型訓練中心外,首批裝備的部隊包括遠東軍區、喀爾巴阡軍區和駐德集團軍群的空軍部隊(當時直升機仍隸屬空軍)。最初的型號是米-24A。服役不久,米爾設計局就開始改進,鏇即推出米-24B。主要變化在武器系統,機頭武器改為裝在動力轉動的炮塔內的4管12.7毫米機槍,反坦克飛彈改為半自動線導的9M17P,命中率大幅提高。但米-24B還沒有投產,就讓位於下一個更新的型號。
米-24A的使用經驗表明,最初的座艙設計有嚴重缺陷。座艙變成前後一直線,但後坐抬高,改善駕駛員的視野;火控系統的鼓包也向下突出,改善了火控系統的視野。前機身改變了,前起落架必須加
米-24 直升機米-24 直升機
長,形成在地面上停機時“昂首挺立”的姿態。至此,米-24那十分有特徵的外形就定形了。改型的米-24為米-24V,V是俄文字母的第三個。米-24V選用原定的9M114反坦克飛彈。9M114是超音速反坦克飛彈,採用無線電指令制導,命中率達到90%。然而9M114的進度又拖了,直到72年才服役,沒有辦法,米爾設計局只好用米-24V的機體和米-24B的武器系統,推出一個折中的米-24D。
米-24V最終在76年投產,86年停產前,生產了1,000多架,是米-24最主要的型號。米-24V投產時,蘇軍已有400多架米-24A和D服役,此後,米-24D有一段時間和米-24V並行生產。米-24D的簡易版出口型號為米-25,米-24
米-24V 攻擊直升機米-24V 攻擊直升機
V的相應型號則為米-35。
米-24於60年代後期開始研製,1972年西方首次報導這種直升機的情況。1972年底試飛並投入批生產。1973年裝備部隊。
據統計,位於前蘇聯阿爾謝涅夫和羅斯托夫的兩家直升機工廠已生產了2300多架各種型號的米-24直升機。
該機多為獨立國協部隊服役,各軍區都編有直升機中隊保加利亞、捷克和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波蘭也都擁有蘇聯提供的米-24直升機。米-24單價550萬美元。
米-24還出口到阿富汗、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古巴、印度、伊拉克、利比亞、尼加拉瓜、越南、葉門等國家。儘管米里設計局又推出了更新的米-28直升機,但由於米24至今仍是俄陸軍航空兵、獨立國協各國和世界許多國家空軍的主幹,米里設計局便繼續以米-28的技術改良米-24,以達到現代化的標準。甚至一向使用西方武器的以色列,也為了爭奪市場而推出米-24的改進型,從中不難看出米-24在武裝直升機中的重要地位。

發展狀況

2000年後,俄羅斯先後向巴西、印尼、委內瑞拉、捷克等國家出口了新型米-24、米-35武裝直升機
2004年1月,俄羅斯空軍副總司令兼航空兵司令捷林中將表示,俄空軍開始裝備專門用於實施夜間作戰行動的改進型米-24PN型武裝運輸直升機。空軍已經裝備了數架米-24PN型機,現已開始這些直升機的飛行人員培訓。2005年12月,以色列埃爾比特(Elbit)系統公司及其在羅馬尼亞的子公司Simultec公司周三公布,它已經完成了向美國國務院交付兩套米24和米8直升機全任務/全移動模擬器的契約。2006年1月,俄羅斯羅斯托夫(Rostevertol)直升機製造公司將3架米-35武裝直升機運抵了捷克。2月,這3架直升機將交付給捷克陸軍,從而完成雙方的全部交易(最後一批為10架,已交付7架)。2007年6月6,法國Sagem防務安全(SagemDefenseSecurite)公司負責發展航空商務的經理宣布,法國Sagem公司與俄羅斯的"米里"公司將對俄羅斯生產的攻擊直升機米-24進行現代化改造。法國Sagem公司官員表示,預計將與一些國家,特別是加入北約的東歐國家簽訂契約。這些國家希望用新的標準改造米-24直升機。
2009年9月,烏克蘭國防部開始對其所屬的米-24直升機進行現代化改造,計畫用TVZ-117VMA-SBM1V新型發動機替換TVZ-117型發動機。由烏克蘭“西契發動機”公司研製的首批TVZ-117VMA-SBM1V直升機發動機已於9月上旬提供給維修企業。據“西契發動機”公司新聞處宣布,與TVZ-117型發動機相比,新型TVZ-117VMA-SBM1V發動機具有一系列明顯優勢,特別是在高山和炎熱條件下使用的優勢,並具有很大的壽命指標優勢。此前,TVZ-117VMA-SBM1V發動機作為米-24空降運輸直升機的動力裝置進行了國家試驗,並大大提高了米-24的基本飛行技術性能和使用性能。

衍生型號

米-24共有7種型別,各種型別的機體構架,動力裝置和傳動系統都是一樣的,只有武器、作戰設備和尾槳位置有所不同,其詳細情況按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給的綽號分敘如下:
米-24“雌鹿”A
駕駛艙可乘3名機組人員,其中包括駕駛員、副駕駛員兼射手和隨機工程師。主艙可乘8名全副武裝士兵。機身兩側裝有短翼,短翼後掠角為20°,下反角為16°。每側短翼各有4個武器掛架。短翼翼尖掛架有可掛4枚AT-2“繩拍”反坦克飛彈的導軌。機頭裝有一挺12.7毫米加特林轉管機炮和瞄準系統。左側內武器掛架的上部裝有攝像機。原型機尾槳位於尾斜梁右側,後來的改進型移至尾斜梁的左側。
米-24“雌鹿”B
除短翼無上、下反角外,其它均與“雌鹿”A相同。每側短翼內側有2個武器掛架。“雌鹿”B優於“雌鹿”A,但沒有大量生產。
米-24“雌鹿”C教練型
基本上與“母鹿”A的改進型相似,但機頭沒有裝機槍,機頭下方沒有天線整流罩,短翼上沒有飛彈導軌。
米-24“雌鹿”D
基本上與後期的“雌鹿”A相似,裝TV3-117渦輪軸發動機,駕駛艙裝甲增厚。尾槳改在尾斜梁左側。為突出空中攻擊和反坦克能力,前機身是重新設計的。駕駛艙座椅改為縱列式布局。飛行機械師兼射手坐在前艙,駕駛員坐在後艙。前艙有較寬視野(水平視野為270°,前下方視野為45°)。後艙視野較差(水平視野為20°,前下方視野為15°)。機頭防彈玻璃右上方裝有探測器,可以指示火箭彈最大散布面的最佳條件。機頭下方改裝一挺12.7毫米“加特林”機槍炮塔,旁邊是光-電瞄準具艙。機槍的方位角和俯仰角的變化範圍都比以前的增大了。這種機槍具有空-空和空-地攻擊能力。機頭下方裝有一組探測器,包括一個雷達和雷射電視。該機槍使用一種特殊的雙頭機槍彈,提高了作戰效能。
米-24“母鹿”D型的前起落架支柱加長,從而增加了機頭下方探測器距地面的間距。起落架收起後,前起落架半裸露在外部。教練型不裝炮塔。
米-24E型
機頭改裝一門火力更強的雙管23毫米機炮,短翼上改裝性能更好的“螺鏇”(AT-6)型雷射制導反坦克飛彈。
米-24F“雌鹿”F
空中格鬥型,短翼上可掛空空飛彈,也可掛AS-10空地飛彈。
米-24W“雌鹿”E與“雌鹿”D相似。但改進了翼尖發射器和4個翼下掛架。該型是為前蘇聯武裝部隊發展的武裝型。短翼武器掛架可攜帶12枚AT-6無線電制導管式發射的反坦克飛彈。機頭下方左側裝有大型制導設備艙。翼下掛架可選裝空-空飛彈。駕駛員平視顯示器代替了以前的反射式射擊瞄準具。
米-24P
為了加強米-24的火力,米爾設計局始終沒有放棄為米-24裝備航炮的努力,終於在米-24P上安裝了一門雙管30毫米炮,取代了此前的12.7毫米機槍。30毫米炮的威力自然不成問題,但重量太大,后座力也太大,只好採用機右側固定安裝,有點像20年後的卡-50。米-24P於81年投產,到89年為止產量在620架以上,出口型號為米-35P。
在喀布爾準備起飛的兩架米-24P
在喀布爾準備起飛的兩架米-24P
在1982年公布的照片中,首次見到“雌鹿”F在蘇聯部隊中服役。這種型別與“雌鹿”E相似,但在機頭下方改裝一門雙管30毫米機炮。
米-24VP
30毫米炮的威力有時嫌太大,固定式航炮畢竟瞄準不方便,必須把整個機身調轉過來對準目標,對突如其來的地面火力也反應不夠及時。80年代時,米爾設計局終於把較輕但威力仍然很大的雙聯裝23毫米炮裝上了米-24,採用頜下動力轉動的炮塔。裝備雙23毫米炮的米-24的終極型號米-24VP於85年定形,但拖到89年才投產,僅生產了25架,整個米-24生產線就停產了。
米-24R“雌鹿”G1
米-24直升機米-24直升機
1986年烏克蘭共和國車諾比核電站發生事故後首次在車諾比出現,該型去掉了翼尖武器掛架,在翼下加長的武器掛架上採用“抓手”式機構,以適應核/生物/化學戰。該型單獨部署在俄羅斯地面部隊中。
米-24K“雌鹿”G2同米-24R。但機艙中有大型照相機,右側有鏡頭。用於偵察和高炮射擊觀測。

米-25米-24D出口型。
米-35米-24W出口型。
米-35P米-24P出口型。

技術特點

米-24直升機米-24直升機
米-24採用的是單鏇翼帶尾槳布局,鏇翼有5片玻璃鋼槳葉,每片槳葉均裝有調整片和電加熱防冰裝置。米-24機身採用全金屬半硬殼式結構,駕駛艙上半部隨任務不同而有所不同。
米-24延續了米-8寬大的機身,有一個裝8名步兵的運兵艙,這是米-24與AH-1為代表的西方武裝直升機的重大差異。這一運兵艙使得米-24能先以自身火力壓制地面敵軍,然後迅速將步兵空投到特定區域,非常適合用於陸軍部隊協同空降作戰。但這也使得米-24機體臃腫,比AH-1要碩大得多,飛行性能下降,被敵方命中的幾率增大。
駕駛艙前部為平直防彈風擋玻璃,重要部位裝有防護裝甲。雙發動機和雙重的系統設計使米-24中彈後仍能安然返回基地,即使主齒輪箱油壓降至零,直升機仍可再飛行15至20分鐘,這足以使飛機脫離戰場。
鏇翼系統所有的動部件都是在米-8直升機動部件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鏇翼有5片槳葉,等弦長翼弦,翼型為NACA230。尾槳有3片槳葉。在最新的改進型上,尾槳均改裝在尾斜梁的左側。鏇翼大梁為鈦合金大梁,外面敷以玻璃鋼蒙皮,中間填以蜂窩結構夾芯。鏇翼槳轂為鍛造後機械加工的鋼製槳轂。鏇翼為傳統的全鉸接式鏇翼。槳葉大梁充有增壓氮氣,用以檢查裂紋。每片槳葉都裝有液壓擺振阻尼器,平衡調整片和前緣防冰裝置。標準的剎車裝置。尾槳槳葉為鋁合金槳葉。
飛機機身採用普通的全金屬半硬殼式短艙尾梁結構,地板以上的機身前部隨任務不同而有所差異。

翼面設計

米-24直升機米-24直升機
米-24採用5槳鏇翼,這在同時代的直升機中是罕見的。槳葉數越多,在同樣鏇翼直徑和轉速下的升力就越大,或者同樣升力下轉速可以較低,有利於降低振動和噪音。相比之下,美國的UH-1“休伊”和AH-1“眼鏡蛇”是雙槳,AH-64“阿帕奇”是四槳,不久前夭折的RH-66“科曼奇”才是5槳。
為進一步減小迎風阻力,米-24還是第一個採用可收放起落架的直升機,早期飛行員常常忘記收放起落架,資格越老問題越大,結果用機腹著陸,洋相出大了。
米-24的短翼不光便利掛載武器,也是採納了米-6經驗的結果。
率先在直升機上採用短翼的米-6
率先在直升機上採用短翼的米-6
米-6的短翼在前飛時產生升力,為主鏇翼卸載起到很大作用。米-24的短翼全金屬懸臂式短翼,平面為梯形,具有大約16°下反角和20°安裝角。翼面為固定翼面。在前飛時,可以為主鏇翼卸載19-25%。
在米-24上,安裝尾槳的“垂尾”像一個直立的機翼,在前飛是產生側向的“升力”,為尾槳卸載。

航電系統

米-24直升機米-24直升機
米-24雖然有雙套操縱系統,但射擊員的備份操縱系統十分簡陋,戰鬥中萬一駕駛員負傷,射擊員要么有超人的飛行技術,要么運氣好得昏過去,否則要安全地把飛機飛回去再降落下來難上加難,備份操縱系統有和沒有實在差不多。
尾部裝置垂尾偏置3°,兼作尾斜梁。水平安定面可調。
著陸裝置可收放前三點起落架。前起落架為雙輪,主起落架為單輪,低壓油-氣減震支柱和低壓輪胎。主起落架向後收在機身短艙後部。尾梁下面有管狀的三角尾橇,其作用是在起飛和降落時保護尾槳。
動力裝置兩台單台最大功率為1640千瓦(2230軸馬力)TV3-117渦輪軸發動機,並排安裝在座艙上面。發動機功率藉助輸出軸、經並車減速器傳遞到鏇翼軸上。發動機裝有8毫米厚的淬火防護鋼板。主油箱位於機艙後面的機身內,軟油箱位於機艙底部。機艙中的1000千克輔助油箱可使直升機的內部燃油量增加到1500千克。也可帶4個外掛油箱代替輔助油箱,每個外掛油箱容量為500升。4個外掛油箱裝在鏇翼下的兩個內部支架上。為了防止吸入外來物和空氣中的灰塵,可選用轉向器和分離器。輔助動力裝置橫向裝在鏇翼槳轂整流罩尾部。
座艙駕駛艙為縱列式布局。駕駛員坐在後艙,射手坐在前艙。駕駛員和射手的座椅均為裝甲座椅。座艙蓋是分開的,鉸接式的,向右打開。后座椅比前座椅高,以改善駕駛員的視野。前後艙之間隔有防碎片禁止。主艙設有8個可摺疊座椅,或4個長椅。主艙前面兩側各有一個艙門,水平分開成兩部分,都是鉸接的,可分別向上和向下打開。駕駛艙前部為平直防彈風擋玻璃。艙內備有加溫和通風裝置。
系統包括3台發電機的雙套電氣系統和增穩系統。鏇翼槳葉和尾槳槳葉均裝有電加熱防冰系統。
機載設備包括甚高頻和特高頻無線電台、自動駕駛儀、雷達高度表、盲目飛行儀表設備、彈道計算機,以及有地圖顯示器的無線電羅盤。
米-24機頭下方裝有一挺俯仰角和方位角變化範圍增加了的12.7毫米四管“加特林”機槍。短翼翼尖武器掛架可掛4枚AT-2“蠅拍”反坦克飛彈。短翼翼下武器掛架可攜帶UV-32-57火箭發射器,每個火箭發射器可裝32枚57毫米火箭彈,1500千克化學或常規炸彈,以及其它武器,加上運兵艙,米24堪稱“空中BMP-1”

武器裝備

內置武器:機頭下部的吊塔上安裝了一挺12.7毫米的四管加特林機槍;之後改型換上GSH-23-1機炮、GSH-30-2機炮。
掛載點:短翼上和機身短板下有四個掛載塔架;
最大武器負載:2860千克(6305磅);
典型武器:AA-8“蚜蟲”,AA-11“射手”或Igla空對空飛彈;AT-2反坦克飛彈;57毫米火箭筒;80毫米,130毫米或240毫米火箭彈;雙管的23毫米槍筒;外掛燃料箱。
試驗結果表明,如果敵機裝備紅外對抗措施,地表溫度又比較高時,直升機空戰中飛彈的有效截獲距離不超過600米,所以更重的“正規”空空飛彈沒有必要,最後選定9M30“針”式飛彈為主要空空飛彈。

戰術運用

米-24的主要任務是為己方坦克部隊開闢前進通道,清除防空火力和各種障礙,壓制空降區敵人的先頭部隊。經過長期訓練和使用,米-24直升機的使用戰術發生很大變化。米-24直升機不僅可以當作有效的反坦克武器,而且還可以作為高速貼地飛行的坦克和用作空戰中消滅對方直升機的有效手段。其次,米-24還可以擔負為米-8和米-17機群護航的任務。
在戰鬥任務中,如果攜帶有火箭彈吊艙和炸彈,米-24飛行員會先發射火箭再以機槍掃射,為后座的武器操作員提供充裕時間瞄準和投彈。米-24在全負載下可以攜帶10枚100公斤炸彈,雖然無法精確轟炸目標,但對區域性目標卻非常有效。米-24也可攜帶大型炸彈,包括4枚250公斤炸彈或2枚500公斤炸彈。
有些米-24以重型火箭彈從2公里外發射對付防空武器,不過這類重型火箭彈並未廣泛使用,因為只有經驗豐富的飛行員才會用它。這是因為火箭彈飛出去時產生的尾焰濃煙會包住機身,導致發動機吸入廢氣而停車。米-24還常用於空中巡邏,機上通常攜帶2具火箭吊艙、2枚反坦克飛彈和500至700發機槍彈,2架直升機彼此距離500至800米,飛行於1500至1700米高度。
米-24在設計時考慮外場使用條件相當周到,發動機蓋翻開,地勤可以站在上面,大大方便維修。
米-24經常以雙機、四機甚至八機出擊,採用多機協同攻擊的戰術。“車輪戰術”得名於二戰中伊爾-2強擊機慣用的同名戰術,也稱“死亡之輪”,幾架飛機繞著目標兜圈子,邊轉圈子邊不斷地向目標射擊。“流水線戰術”是另一個多機戰術,幾架飛機成梯隊進入,依次轉向目標進入攻擊。“菊花戰術”指多架飛機以極小間隔從不同方向向心俯衝攻擊,然後在圓心附近急劇拉起,為友機讓路。蘇軍飛行員的動作很潑辣,有時長機攻擊還未脫離,僚機已經在長機左右開始攻擊,彈道之近,危及長機安全。

性能數據

外形尺寸
機長 18.80米(鏇翼和尾槳轉動)
機高 6.50米(鏇翼和尾槳轉動)
鏇翼直徑 17.10米
尾槳直徑 3.90米
短翼翼展 約6.65米(包括翼尖掛架)
水平安定面翼展 3.27米
主輪距 3.03米
前主輪距 4.39米
面積
鏇翼槳盤 235平方米
重量及載荷
空重 8200千克
最大外部載荷 2400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 112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11500千克
最大槳盤載荷 0.5千牛/平方米(51.1公斤/平方米)
性能數據
最大平飛速度 330公里/小時
巡航速度 270公里/小時
經濟巡航速度 217公里/小時
最大爬升率 12.5米/秒(海平面)
實用升限 4500米
懸停高度 1500米(無地效)
作戰半徑 288公里(4個外掛油箱)
航程 1000公里 (標準內部燃油) (帶副油箱)
最大續航時間 4小時

服役事件

米-24大概是世界上戰鬥經驗最豐富的作戰飛機了,在20多年裡就經歷了30多場戰爭:
歐加登戰爭(1977年-1978年)
Mi-24首戰是衣索比亞歐加登民族解放陣線歐加登戰爭(OgadenWar)對抗索馬里,直升機從蘇聯被大量運往衣索比亞,直到蘇聯1977年改變立場為止。雌鹿被作為空陸聯合作戰的手段,也造成1978年索馬里軍被完全趕出衣索比亞。
柬越戰爭(1978年)
高棉和越南戰爭Mi-24大規模運用在越南人民軍空軍,發揮其空中炮艇功能摧毀諸多紅色高棉的基地和前哨站,導致1986年高棉撤退到泰國邊境。
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
米-24經常以雙機、四機甚至八機出擊,採用多機協同攻擊的戰術。“車輪戰術”得名於二戰中伊爾-2強擊機慣用的同名戰術,也稱“死亡之輪”,幾架飛機繞著目標兜圈子,邊轉圈子邊不斷地向目標射擊。“流水線戰術”是另一個多機戰術,幾架飛機成梯隊進入,依次轉向目標進入攻擊。“菊花戰術”指多架飛機以極小間隔從不同方向向心俯衝攻擊,然後在圓心附近急劇拉起,為友機讓路。
多機協同攻擊時,高空機群擔任掩護,低空機群擔任攻擊。為了迷惑地面防空火力,有時雙機對飛,在近距離大機動交錯,像航展中的特技飛行表演一樣,使追蹤的防空火力無所適從,丟失目標。空中雙機之間的距離保持在1,200-1,500米,既方便聯絡和呼應,又保證一定的機動空間,也防止密集防空火力同時擊中兩架飛機的可能性。
由於炎熱高原條件,在阿富汗的米-24普遍有發動機功率不足的問題,但是戰場距離一般比較近,所以米-24常常減油起飛,通常只加2/3的油,彈藥也只帶足夠一次攻擊任務使用的。只有16%的航次滿載起飛,這些航次基本都是很近的距離。
阿富汗的實戰經驗十分寶貴。總設計師蒂敘琴科訪問阿富汗前線部隊時,王牌飛行員卡里托諾夫少校為他表演了近乎垂直的爬升、快速側滑和據說在理論上不可能的橫滾。蒂敘琴科大為驚嘆:“我以為我最清楚我的直升機能做什麼,現在我再也不敢肯定了”。米里設計局很快根據阿富汗的實戰經驗作了一些及時的改進。發動機燃油控制系統作了調整,以適應炎熱高原條件。發動機進氣道增加了防沙塵的渦流分離裝置,可以去除70-75%的沙土,將壓縮機葉片的損耗減少2.5-3倍。渦輪過熱保護的溫度極限也被提高。
米-24在阿富汗承擔了33%的“計畫中”的攻擊任務,但承擔了75%的應招近距火力支援任務。米-24的主要武器是集束炸彈、高爆炸彈和火箭彈,游擊隊沒有坦克,但反坦克飛彈也被用於攻擊高價值目標。阿富汗人古來尚武,古老的堡壘很多,很多建在懸崖峭壁,易守難攻,土牆可以厚達3米,非重磅炸彈不可。
1980年6月間,蘇軍進攻山吉-多茲坦山,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小偷山”,山里洞穴和秘密通道四通八達,自古以來就是土匪藏身的好地方,當年亞歷山大大帝也沒有打下來,這裡自然成為聖戰者的主要基地。蘇軍先用BM21“冰雹”火箭炮猛轟,然後再夜間出動8架米-24,連射擊員也不帶,好節約重量多裝炸彈,為地面部隊開路,最終成功地奪下了這座天然堡壘。
米-24的另一個重要任務是沿公路護送蘇軍的補給車隊,這占米-24總出擊數的12-15%。
由於地面運輸危險太大,兵員輪換大多由伊爾-76或安-12運輸機空運進出阿富汗。在整個蘇軍入侵阿富汗期間,蘇聯民航Aeroflot還保持到喀布爾的正常航班。隨著游擊隊手裡的肩射防空飛彈越來越多,這些大型飛機受到的威脅也越來越大。米-24又擔負起為所有大型飛機起落航次護航的任務。除了在起落航線和機場附近巡邏外,還有米-24專職在航線上發射紅外曳光彈,干擾肩射防空飛彈的瞄準和制導。必要時,米-24的飛行員有命令要衝上前去檔飛彈,以保護載運百十名兵員的大型飛機,這些米-24飛行員自嘲為“不情願的馬特洛索夫”。
米-24的損失率十分驚人,駐阿蘇軍每年都要損失8-12%的米-24。
駐阿的第40集團軍的米-24搶修隊也在戰爭中成長。在戰爭初期,米-24的修復率只有70%,但到後期,達到90%。在游擊隊裝備肩射防空飛彈之前,損失的米-24中,24%損失於12.7毫米高射機槍,42%損失於各種口徑的高炮,其他的損失於機械故障或飛行員的操作失誤。
阿富汗的炎熱高原條件對米-24的飛行員是很大的挑戰。由於發動機出力不足,垂直起落要大幅度減少武器彈藥的裝載,所以極少使用,一般都是短劇滑跑起落。但“阿富汗特色”的短距起落也很有特色。茹可夫斯基試飛中心開發了一種短距起飛的方式,先把鏇翼轉起來,用升力把機尾抬起10-12度,這樣可以得到很大的前飛角度,發動機可以把本來用作升力的功率用作前進的動力,直升機加速前飛時是就是這樣頭朝下、尾朝上的,但這時直升機還在地面起飛階段,所以整個飛機都平衡在首輪上,然後加大馬力滑跑,通常幾十米就可以飛起來。但這個動作要求操縱非常精確。抬尾過少,起不到作用;抬尾過多,主鏇翼會打到地面;馬力加得過快過猛,也會造成主鏇翼打到地上。
飛行員的損失同樣驚人,死亡的30%是頭部或脊椎傷,55%是燒傷,9%是內傷。早期飛行員穿輕薄的淺藍化纖襯衫,但機艙一旦起火,化纖面料極易融化,粘連在身上,加劇燒傷。這也是化工廠內嚴禁穿化纖服裝進入操作現場的道理。後期飛行員改用全棉製服,米-24飛行員是空軍中最先換制服的。二戰時期的飛行服多用皮夾克,防寒是一個原因,防火也是。但阿富汗實在太熱,穿皮夾克受不了。
蘇聯在阿富汗的戰事打到89年。87年的時候曾經達成過停火,但雙方都沒有誠意,停火歸停火,實際上照打不誤。87年8月間,巴格拉姆基地遭到游擊隊的大規模攻擊,蘇軍在10分鐘內就損失了4架米-24。整整兩天,全基地的所有能飛的飛機統統出動,不間斷地攻擊敵人。米-24起飛後,剛出停機坪,就要開始發射火箭、扔炸彈。以後的事情越來越荒唐,嘎茲尼基地的米-24遭到警衛的阿富汗坦克的射擊,原來是游擊隊許諾,每開一炮,就可以得一小包糖。很長時間內,主要蘇軍基地24小時有米-24在空中巡邏,飛行員24小時待命,直到撤出阿富汗。米-24在阿富汗的最後的戰鬥損失是89年2月2日,戈羅瓦諾夫上校和射擊員佩謝爾霍爾德科在偵察撤軍路線時,座機被擊中,雙雙喪生[5]。
兩伊戰爭(1980年-1988年)
是米-24得到大規模運用的又一次戰爭。雙方的戰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飛行員的素質。伊朗的AH-1直升機的機動性比米-24好,但是速度和爬升比不上米-24。所以伊朗的AH-1如果先發現敵人,就用陶式反坦克飛彈先敵攻擊,如果一擊不中,逃是逃不掉的,這時就要用AH-1的機動性,力圖擺脫米-24的追蹤,或者把米-24引到伊朗空軍的截擊圈,讓鬼怪式戰鬥機去收拾米-24。如果伊拉克的米-24先發現敵人,那就要利用其速度和爬升的優越性,高速爬升到1,000米的中空,然後繞到敵人後方,從背後打。在開戰初期,伊朗的AH-1運用機動靈活的戰術,偷襲伊拉克的米-24屢屢得手。
80年11月,兩架AH-1偷襲兩架米-24,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直升機之間的空戰,一架米-24被擊落,一架被擊傷,在10公里以外迫降,伊朗的AH-1追上去,降落在旁邊,捉了駕機的伊拉克少校作俘虜。
第二次是81年4月24日,又是兩架伊朗的AH-1對兩架伊拉克的米-24,還是兩架米-24被擊落,AH-1沒有損失。
這之後,運氣就轉了,83年9月14日,伊拉克的米-24在巴斯拉附近首次擊落伊朗的AH-1。此後,伊拉克戰績節節升高,整個戰爭期間,直升機之間的空戰有56次。戰爭結束時,雙方在直升機空戰中被擊落的總數是10架AH-1和6架米-24,伊拉克占優。不過這個戰績很難證實,可能有水分。此外,還有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之間的空戰118次,戰績不明。
伊拉克米-24最輝煌的戰績是在82年10月27日,在AonHoshah附近,一架米-24用反坦克飛彈迎頭擊落了一架伊朗的F-4D,可能是AT-6超音速無線電指令制導反坦克飛彈。戰鬥細節並不清楚,有些細節是矛盾的,比如有的來源說,這是一架米-25,那就是米-24D的出口型。那樣的話,飛彈就不可能是AT-6。還有一個訊息來源說,伊拉克米-24是用機頭機槍擊落那架背運的鬼怪式戰鬥機的。不管是用機槍,還是用AT-6,看來這是一次瞎貓撞上死老鼠的戰鬥,而不是伊拉克米-24飛行員高超的技術所致。不管怎么說,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直升機擊落噴氣式戰鬥機的戰例。
黎巴嫩戰爭
敘利亞的米-24和法制SA342一起,給以色列裝甲部隊沉重打擊,占被擊毀的55輛坦克中的大部分,自己沒有損失。
尼加拉瓜革命戰爭(1980年-1988年)
Mi-24也用於1980年代尼加拉瓜革命戰爭的政府軍陸軍。
斯里蘭卡革命戰爭(1987年-)
1987年-1990年的印度維和部隊在斯里蘭卡使用Mi-24,尤其當印度空軍派分遣隊支援斯里蘭卡武裝軍對付斯里蘭卡好戰組織,例如泰米爾-伊拉姆猛虎解放組織。印度在Mi-24的火力支援下取得重大戰果而且無一被擊落,相對之下泰米爾猛虎沒有任何武器對付Mi-24而只能挨打,雖然他們有重機槍擊中過Mi-24但是無法擊落。
從1995年11月14日起,斯里蘭卡空軍依然使用Mi-24對付泰米爾猛虎;尤其地面密接火力支援非常有效,斯里蘭卡空軍用的機隊為混合式的有Mi-24/-35P和Mi-24V/-35各版本,有些升級了以色列的航電系統,但是當解放之虎取得攜帶型防空飛彈後開始有傷亡,五架Mi-24被擊落,三架在地面進攻時被毀。
海灣戰爭(1991年)
Mi-24被薩達姆用來攻打科威特,雖然許多是回收重組品,但是薩達姆依然依靠它們的戰力在戰後掌權。
少數例子中Mi-24還被寄放在國界外到伊朗領土上,以躲避聯軍轟炸,然而伊朗卻把它們用在自己的用途上,薩達姆也不敢表示意見。
克羅埃西亞獨立戰爭(1990年代)
第一次出現於1993年,克羅埃西亞陸軍使用12架Mi-24於1995年風暴行動,機體來自南斯拉夫軍和Krajina軍。
兩次車臣戰爭(1990年代-2000年代)
在車臣,1994年和1999年的兩次戰爭期間,Mi-24都被蘇聯軍隊從阿富汗徵召回來參戰,然而直升機卻變成最易受攻擊的目標,共有12架損失,其中有不少原因是蘇聯財政不足使直升機保養狀況不佳。
科索沃戰爭
科索沃解放軍的叛民舉兵戰鬥期間,特種部隊直升機頻繁攻擊DonjiPrekaz村,1998年3月1日晚上,一架塞爾維亞特種部隊的Mi-24V雌鹿被小口徑武器擊中而迫降,但是叛軍依然被隊員擊退,1998年夏季期間Mi-24V從事許多戰役,6月27日在四架雌鹿支援下特種部隊幫助100名警察和塞爾維亞平民從北約的Kijevo村封鎖區逃走,此戰役中Mi-24V和Mi-17擔任運補彈藥和撤離傷兵。
蘇丹革命戰爭(1995年)
蘇丹空軍在1995年購買了六部Mi-24在蘇丹南部及Nuba山脈在第二次蘇丹內戰蘇丹人民解放軍交啕。在第一年的戰役中,最少在非戰鬥行動中損失兩架直升機,稍後可能收到補充的飛機。
2001年蘇丹再購買12架直升機,只在蘇丹南部油田活動。Mi-24亦曾於2004年至2005年駐守於達爾富爾
獅子山革命戰爭(1991年-2002年)
獅子山先擁有一架後來又有三架Mi-24V由南非傭兵駕駛用以對付革命前線RUF叛軍,1995年,它們在獅子山革命戰爭中把RUF從首都弗里敦中趕出。
兩次剛果戰爭(1996年-2003年)
三架Mi-24為蒙博托陸軍所用,後來被薩伊空軍買去,這些飛機是1997年提供給薩伊的,其中至少有一架是塞爾維亞傭兵所駕駛。
2001年馬其頓衝突(2001年2月-8月)
馬其頓人民軍使用Mi-24V是由烏克蘭提供,2001年,大規模的馬其頓衝突其實是壓制阿爾巴尼亞分裂主義者的戰爭,主戰場在Tetovo、Radusha和Aracinovo三區,雌鹿被經常使用並證明了有效性,例如在Aracinovo村消滅數百人的戰果。
象牙海岸革命戰爭(2002年-2004年)
五架由傭兵駕駛的政府軍Mi-24參與了象牙海岸革命戰爭,但是攻擊了法軍基地亦殺死9人後,五架都在法國的報復行動中被毀。第二次剛果戰爭(2003年—)
聯合國維和部隊雇用了印度空軍的Mi-24/-35參加二次剛果戰爭的任務,從2003年以來這些機體都是由以色列飛行員操作。
伊拉克戰爭(2003年3月-)
波蘭特遣隊支援美國伊拉克戰爭,在2004年12月間出動六架Mi-24D。一架2006年7月18日墜毀於AlDiwaniyah空軍基地,戰後波蘭打算直接把直升機移交給伊拉克新軍。
阿富汗戰爭(2001年-)
捷克捐了六架MI-24給阿富汗空軍。2011年9月13日一架MI-35參加了擊退塔利班的行動。波蘭派遣部隊也使用6架MI-24和4架MI-17,前者的飛行員是在德國受訓的。2011年1月26日,一架MI-24在基地起飛時被擊中,但是四名波蘭人和一名美國兵都沒受傷。
索馬里內戰(2006年-2009年
衣索比亞空軍有三架Mi-35和十架Mi-24D用於2006年至今的索馬里戰爭。2007年3月30日,一架被Islamic叛軍於摩加迪休國際機場附近擊落。
2014年烏克蘭衝突
2014年5月2日,烏克蘭國防部證實兩架Mi-24遭烏克蘭東部親俄份子擊落。5月5日,又有一架Mi-24在東部城鎮斯拉揚斯克(Slaviansk)附近遭擊落,但飛行員保住性命。

總體評價

作為武裝直升機,米-24具有速度快、爬升好、載重大、火力強、裝甲厚的特點,不光可以提供直接的強大火力支援,還可以運載突擊分隊,或後送傷員。理論上,米-24武裝直升機既有強大火力、又能載運人員的特點,使它成為戰鬥搜尋救援(combatsearchandrescue,CSAR)的理想直升機,可以在敵後獨立地搜尋營救被擊落的飛行員,但沒有見到蘇聯把米-24作為專用CSAR直升機的記載。實際上,蘇聯對CSAR沒有像美國那樣下功夫,沒有專業CSAR直升機也就不足為奇了 。
米-24武裝直升機老了,但是老驥伏櫪,至今仍然在很多國家的軍隊里擔任重任。北約的東歐小兄弟急於脫手空軍中的蘇式戰鬥機,但米-24武裝直升機大多保留,還塗上斑斕的老虎花紋,去參加北約的“老虎會”。這其中固然有經費的原因,但也有很大一個原因,就是米-24武裝直升機在今天仍然是長滿很犀利的獠牙的雌鹿。米-24武裝直升機的成功是和米爾的遠見分不開的,米-24武裝直升機的缺憾也源自米爾的“飛行的步兵戰鬥車”的構想,很多體積和重量被用到在實戰中極少用到的兵員運載上。米爾設計局總結了米-24武裝直升機的經驗,研製了米-28,並信心滿滿地要和阿帕奇打擂台,但歷史終於沒有再給米爾一個機會。米爾的帷幕可能要落下,但是歷史會像記住梅塞斯密特Me109一樣,永遠記住米-24武裝直升機。

俄羅斯閱兵武器背景知識

今年5月9日是蘇聯衛國戰爭勝利65周年紀念日,俄羅斯決定舉行隆重的慶典。紀念日當天,俄羅斯在18座城市舉行閱兵式,在24座城市舉行軍人遊行,據悉約有10萬名軍人參與,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組織的領導人將赴莫斯科出席慶典活動。此次慶典可謂“花足了心思,下足了本錢,做足了工作”。

飛機分類導航

飛機和其他交通工具相比,飛機有很多優點:速度快、安全舒適。
軍用飛機民航飛機運輸機日本飛機
教練機試驗機中國飛機飛機場

米格系列戰鬥機

說到著名的米格戰鬥機,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從二戰到2003年的伊拉克戰場,幾乎都可以看到米格飛機的身影。 特別是在韓戰中,年輕的志願軍空軍駕駛著米格飛機締造了神話般的“米格走廊”,使得“米格”幾乎成了當時蘇聯戰鬥機的代名詞。

世界各國主要的武裝直升機

武裝直升機:裝有武器並執行作戰任務的直升機。亦稱攻擊直升機或強擊直升機。一般攜帶機槍、航炮、炸彈火箭飛彈等多種武器,最大平飛時速300千米以上,續航時間2-3小時,主要用於攻擊地面、水面和水下目標,為運輸直升機護航,也可與敵直升機進行空戰。具有機動靈活,反應迅速,適於低空、超低空抵近攻擊,能在運動和懸停狀態開火等特點。廣泛用於現代局部戰爭,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受到世界各國的十分關注。

現役米格系列軍用飛機

俄羅斯武裝直升機

武裝直升機:裝有武器並執行作戰任務的直升機。亦稱攻擊直升機或強擊直升機。主要用於攻擊地面、水面和水下目標,為運輸直升機護航,也可與敵直升機進行空戰。具有機動靈活,反應迅速,適於低空、超低空抵近攻擊,能在運動和懸停狀態開火等特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