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量

林業中指單株樹木或林分的直徑、斷面積、樹高、材積等測樹因子隨年齡增加而變化的數量。在森林經理工作中,生長量是確定森林成熟年齡和採伐量的基本依據。生長量不僅與樹種特性、年齡結構、立地條件以及氣候等自然條件有關,而且與經營管理水平有密切的關係。它既是預測森林資源消長規律的主要因子,又是評價林地生產力和經營措施效果的指標。

生長量

正文

林業中指單株樹木或林分的直徑、斷面積、樹高、材積等測樹因子隨年齡增加而變化的數量。在森林經理工作中,生長量是確定森林成熟年齡和採伐量的基本依據。生長量不僅與樹種特性、年齡結構、立地條件以及氣候等自然條件有關,而且與經營管理水平有密切的關係。它既是預測森林資源消長規律的主要因子,又是評價林地生產力和經營措施效果的指標。
單株樹木生長量 單株樹木材積生長量是樹高、直徑、斷面積、形數隨年齡變化的結果,而能直接測定生長的因子是樹高和直徑。因此,研究各項測樹因子與生長量之間的關係,以求用簡單手段取得合乎精度要求的結果,是測樹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種類 按調查因子區分有直徑生長量、樹高生長量、形數生長量、斷面積生長量、材積生長量和重量生長量等;按研究生長的時間長短分有總生長量、定期生長量和連年生長量;用年平均值表達則有總平均生長量和定期平均生長量等。總生長量是樹木自種植開始至整個調查期間積累生長的總量。生長過程可用曲線表示,稱為生長曲線。其形狀大體分兩類,一類呈“ S”形,如直徑、樹高、材積等因子;另一類呈反“ J”形,如形數、形率 、生長率等因子(圖1)。定期生長量是樹木在一定年間的生長量。總平均生長量簡稱平均生長量,是評價樹種在不同條件下或不同樹種在同一條件下生長快慢的重要指標。定期平均生長量即定期生長量的年平均值。連年生長量為樹木某一年間的生長量,是劃分各生長階段的主要依據。慢生樹種由於連年生長量數值很小而難於測定,常用定期平均生長量代替。連年生長量與平均生長量的關係是:二者在幼齡階段都隨年齡增加而增加,但連年生長量增加快,其值大於平均生長量;連年生長量達到最大值的時間早於平均生長量;平均生長量達到最大值時,與連年生長量值相等,這時的年齡,稱成熟年齡,在森林經理中具有重要意義。平均生長量達到最大值後,連年生長量恆小於平均生長量(圖2)。生長率是連年生長量與其總生長量的比值,用百分數表示,說明某一期間樹木生長的相對速度。它隨生長量及產生生長量的總生長量的變化而變化,在樹木生長初期因總生長量小而達到最高值。隨著樹木尺寸的增加,儘管生長量不變或略有增加,生長率也會下降,這是生長率隨年齡變化的一般規律。各調查因子的生長率都較難測定,一般根據其與胸徑生長率的關係間接推算:斷面積生長率等於直徑生長率的2倍;樹高生長率近似等於胸徑生長率的K倍,K值是反映樹高生長能力的指數。林木的平均K值在0~2之間;材積生長率近似等於樹高生長率、斷面積生長率及形數生長率之和。

測定方法 樹木在一年的生長過程中,由於春夏季與秋季所長成的木質緊密程度不同而在體內形成了年輪。可通過查數年輪和量測年輪寬度計算直徑生長量,進而計算樹高和材積生長量。採用的方法有:①樹幹解析法。即分析樹木生長過程的方法。將樹幹鋸成若干段,在每個橫斷面上根據年輪寬度測定各年齡(或齡級,5或10年)的直徑生長量,根據相鄰兩個斷面上的年輪之差和它們之間的高度測定各年齡的樹高生長量,從而計算出各年齡的材積及其生長量。②生長錐法。生長錐是一種測定樹木年齡和直徑生長量的專用工具,用它鑽取出木芯查定年輪數和測定年輪寬度,計算直徑生長量和推算材積生長量。此外,為了更精確地計算連年生長量,還常採用分段方法,再用複合中央斷面求積式計算無梢樹幹材積,求算出材積連年生長量。
林分生長量 林分的生長發育與單株樹木不同:一部分林木隨年齡增加而增長;另一部分林木則因自然枯損或採伐而減少;還有一部分林木原來未達檢尺標準,重複調查時因生長達到檢尺標準而增加了生長量。因此林分生長量是一個複雜的消長過程。
種類 按調查因子分有平均高、平均胸徑、蓄積量、林分重量等。按研究生長的期間長短分有總生長量、定期生長量和連年生長量;用平均值表示則有總平均生長量、定期平均生長量等。研究林分生長相對速度則用生長率。
林分材積生長量又分:①毛生長量,也稱粗生長量,是林分中全部林木在調查期內生長的總材積;②純生長量,也稱淨生長量,等於毛生長量減去同期內枯損量的總材積;③淨增量,是期末與期初兩次調查的材積之差,是通常所用的生長量;④枯損量,是調查期間內自然死亡樹木的材積;⑤採伐量,一般指間伐的材積;⑥進界生長量,是調查初期時未達起測徑階的樹木,而在期末調查已長大進入檢尺範圍之內的材積。上述各種生長量的關係是:
毛生長量=純生長量+枯損量
= 淨增量+採伐量+枯損量
純生長量=淨增量+採伐量
不包括進界生長量時則應從毛生長量或純生長量中減去進界生長量。在生產中,枯損量和進界生長量難於確定,只能通過設標準地定期重複觀察得到數據。
測定方法 主要有:①固定標準地複查法。為了各種研究目的,需在林分內設定具有固定邊界供長期觀測的標準地。在標準地內林木的胸高處(離地面 1.3米)用油漆劃一橫線作標記,每株按順序編號,每隔一定時期(1、5、10年)調查一次,並記載枯損和採伐材積,由此計算出不同類型的連年生長量。②伐倒標準木一次調查法。為避免進行長期的複雜觀測,可設定臨時標準地,通過一次調查來計算林分生長量,所得結果是現有活立木生長量的合計,其中不包括枯損和採伐材積,為淨生長量。③簡易測定法。在生產實踐中,為減少伐木和量測的工作量而採用的各種簡易方法,多以測定直徑生長量為基礎,利用測樹因子之間的各種規律性建立回歸關係,從而先是測定材積生長率,再根據樹木現實材積計算材積生長量。
問題和趨勢 生長量研究多偏重於樹幹材積和各項測樹因子的變化規律,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約百種以上的測定方法。因此測樹工作者需把各種生長量概念和表達式系統化、標準化,才能使不同方法測定的同一生長量具有可比性。材積生長量是多種因子組合作用的反映,隨著多元分析理論的套用,廣泛採用電子計算技術以建立多變數數學模型來研究生長量,已成為一種趨勢。由於森林經營強度的提高和各種原料綜合利用的發展,估算全樹生物量(樹冠、樹幹、樹根)生長量的問題已提到日程,各國生物學家和林學家正在探討樹木和林分生物量積累生長的規律和測定方法,並已取得成果。

配圖

相關連線

林業術語

森林是生命之源,林業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生態建設最根本、最長期的措施。在可持續發展中,應該賦予林業以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應該賦予林業以首要地位”。“森林這一主題涉及環境與發展的整個範圍的問題和機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