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覆蓋率

森林覆蓋率

森林覆蓋率,亦稱森林覆被率,通常是指森林面積以及四旁樹木的覆蓋面積與土地總面積之比。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森林面積占土地面積的百分比,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森林面積占有情況或森林資源豐富程度及實現綠化程度的指標,又是確定森林經營和開發利用方針的重要依據之一,指森林面積上生長著林木樹幹材積總量。

基本信息

計算方法

(圖)森林覆蓋率森林覆蓋率

在計算森林覆蓋率時,森林面積包括鬱閉度0.2以上的喬木林地面積和竹林地面積,國家特別規定的灌木林地面積、農田林網以及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的覆蓋面積。森林覆蓋率是反映森林資源的豐富程度和生態平衡狀況的重要指標。
計算公式為: 森林覆蓋率(%)=森林面積/土地總面積χ100%
不同的國家森林覆蓋率的計算採取不同的方法。如中國森林覆蓋率系指鬱閉度0.3以上的喬木林竹林、國家特別規定的灌木林地、經濟林地的面積,以及農田林網和村旁、宅旁、水旁、路旁林木的覆蓋面積的總和占土地面積的百分比。森林由於受地理環境的制約和影響,地區分布很不平衡。

總體情況

(圖)森林覆蓋率世界各國森林覆蓋率排序

世界各國森林覆蓋率 :日本67%,韓國64%,挪威60%左右, 瑞典54%,巴西50-60%,,加拿大44%,德國30%,美國33%.法國27%,印度23%,中國16.5%。全球森林主要集中在南美、俄羅斯中非和東南業。這4個地區占有全世界60%的森林,其中尤以俄羅斯、巴西、印尼和民主剛果為最,4國擁有全球40%的森林。 全世界平均的森林覆蓋率為22.0%,北美洲為34%,南美洲和歐洲均為30%左右,亞洲為15%,太平洋地區為10%,非洲僅6%。
森林最多的洲是拉丁美洲,占世界森林面積的24%,森林覆蓋率達到44%。 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是南美的蓋亞那,達到97%;森林覆蓋率最低的國家是非洲的埃及,僅十萬分之一;森林覆蓋率增長最快的國家是法國。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稱,有史以來全球森林已減少了一半,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01年的報告,全球森林從1990年的39.6億公頃下降到2000年的38.億公頃。全球每年消失的森林近千萬公頃。
雖然從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間,人工林年均增加了310萬公頃,但熱帶和非熱帶天然林卻年均減少1250萬公頃。
南美洲共擁有全球21%的森林和45%的世界熱帶森林。僅巴西一國就占有世界熱帶森林的30%,該國每年喪失的森林高達230萬公頃。根據世界糧農組織報告,巴西僅2000年就生產了1.03億立方米的原木。
又據世界糧農組織報告,俄羅斯2000年時擁有8.5億公頃森林,占全球總量的22%,占全世界溫帶林的43%.俄羅斯上個世紀90年代的森林面積保持穩定,幾乎沒有變化,2000年生產工業用原木1.05億立方米。
中部非洲共擁有全球森林的8%、全球熱帶森林的16%.1990年森林總面積達3.3億公頃,2000年森林總面積3.11億公頃,10年間年均減少190萬公頃。
東南亞擁有世界熱帶森林的10%,1990年森林面積為2.35億公頃,2000年森林面積為2.12億公頃,10年間年均減少面積233萬公頃。與世界其它地區相比,該地區的森林資源消失速度更快。
中國國土遼闊,森林資源少,森林覆差率低,地區差異很大。全國絕大部分森林資源集中分布於東北、西南等邊遠山區和台灣山地及東南丘陵,而廣大的西北地區森林資源貧乏。全國平均森林覆蓋率為12.0%,其中以台灣省為最高,達70%。森林覆蓋率超過30%的有福建(62.9%)、江西(60.5%)、浙江(60.5%)、黑龍江、湖南、吉林等6省,超過20%的有廣東、遼寧、雲南、廣西、陝西、湖北等6省、區,超過10%的有貴州、安徽、四川、內蒙古等4省、區,其餘各省、市、自治區多在10%以下,而新疆、青海不足1%。

能否反映砍伐力度

(圖)森林覆蓋率森林覆蓋率---例舉

一個國家的森林覆蓋率的現狀本來就不能直接看出一個國家的森林砍伐力度。
因為每個國家本身的自然森林覆蓋率都是不同的,因為自然植被本身就是多種多樣的。像印尼、日本這樣的國家,本身的自然植被就是以森林為主,所以即便有一定的砍伐,其森林覆蓋率可能也比那些雖然沒怎么砍伐森林,但本身天然植被不是以森林為主的國家的森林覆蓋率更高。看一個國家的森林覆蓋率是沒有意義的,要看森林覆蓋率的變化。但是就算森林覆蓋率的變化,都只能說明一定的問題,因為不能表現出森林質量的變化,如果森林覆蓋率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森林的質量下降,那還是說明了存在一定的破壞。此外,森林覆蓋率一樣,但是森林總面積不同,同樣的森林破壞能力對森林覆蓋率的影響也就不一樣,森林的總面積大,森林覆蓋率的減少就不太明顯。此外,森林的破壞本身就不是伐木著一個原因,而是許多破壞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一個國家如果伐木比較多,但是別的破壞因素少,可能森林覆蓋率的減少並不比伐木少,但是別的破壞因素多的國家嚴重。
用中國的例子就比較說明問題,中國的東部季風區的原始植被都是森林,森林的總面積也是非常大的,但是現在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大約不到13%,這就說明在中國歷史上森林是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只剩下了應有的幾分之一。而最近的統計數字表明,中國最近幾年的森林覆蓋率變化不大,這表面上看似乎是最近的森林破壞並不嚴重,但是如果再考慮森林質量的變化,中我國的森林有很多是低質量的森林,不是當地的頂級植被,從這點考慮,還是存在破壞因素。
對於印尼的這個例子,現存的森林覆蓋率比較高並不能說明印尼不砍伐自己的森林,這一方面是印尼對本國森林的砍伐可能還沒有像中國這樣嚴重,另一方面是印尼本身的森林總面積大,所以一定的砍伐對森林覆蓋率的影響就比較小。印尼的伐木公司在起步的時候不可能有足夠的實力去大肆砍伐國外的森林,還是要從國內積累資本,但是等公司有了一定的實力,就可能去國外發展,一方面在國外砍伐可能得到低成本、高盈利,同時如果違章操作、過度砍伐,得到的反對可能比在國內少一些。

重要意義

(圖)森林覆蓋率森林是空氣的淨化物

一個國家要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其森林覆蓋率一般要達到30%.
一、森林是空氣的淨化物。隨著工礦企業的迅猛發展和人類生活用礦物燃料的劇增,受污染的空氣中混雜著一定含量的有害氣體,威脅著人類,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廣、危害大的有害氣體。凡生物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本領,但吸收速度和能力是不同的。植物葉面積巨大,吸收二氧化硫要比其他物種大的多。據測定,森林種空氣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曠地少15-50%。若是在高溫高濕的夏季,隨著林木旺盛的生理活動功能,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還會加快。相對濕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對濕度15%的5-10倍。
二、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樹木能分泌出殺傷力很強的殺菌素,殺死空氣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對人類有一定保健作用。有人曾對不同環境,立方米空氣中含菌量作過測定:在人群流動的公園為1000個,街道鬧市區為3-4萬個,而在林區僅有55個。另外,樹木分泌出的殺菌素數量也是相當可觀的。例如,一公頃檜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公斤殺菌素,可殺死白喉、結核、痢疾等病菌
三、森林是天然制氧廠。氧氣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人體每時每刻都要呼吸氧氣,排出二氧化碳。一個健康的人三兩天不吃不喝不會致命,而短暫的幾分鐘缺氧就會死亡,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文獻記載,一個人要生存,每天需要吸進0.8公斤氧氣,排出0.9公斤二氧化碳。森林在生長過程中要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據研究測定,樹木每吸收44克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克氧氣;樹木的葉子通過光合作用產生一克葡萄糖,就能消耗2500升空氣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照理論計算,森林每生長一立方米木材,可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約850公斤。若是樹木生長旺季,一公頃的闊葉林,每天能吸收一噸二氧化碳,製造生產出750公斤氧氣。資料介紹,10平方米的森林或25平方米的草地就能把一個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給所需氧氣。誠然,林木在夜間也有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的特性,但因白天吸進二氧化碳量很大,差不多是夜晚的20倍,相比之下夜間的副作用就很小了。就全球來說,森林綠地每年為人類處理近千億噸二氧化碳,為空氣提供60%的淨潔氧氣,同時吸收大氣中的懸浮顆粒物,有極大的提高空氣品質的能力;並能減少溫室氣體,減少熱效應

(圖)森林覆蓋率森林覆蓋率---環境

四、森林是天然的消聲器。噪聲對人類的危害隨著公元、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越來越嚴重,特別是城鎮尤為突出。據研究結果,噪聲在50分貝以下,對人沒有什麼影響;當噪聲達到70分貝,對人就會有明顯危害;如果噪聲超出90分貝,人就無法持久工作了。森林作為天然的消聲器有著很好的防噪聲效果。實驗測得,公園或片林可降低噪聲5-40分貝,比離聲源同距離的空曠地自然衰減效果多5-25分貝;汽車高音喇叭在穿過40米寬的草坪、灌木、喬木組成的多層次林帶,噪聲可以消減10-20分貝,比空曠地的自然衰減效果多4-8分貝。城市街道上種樹,也可消減噪聲7-10分貝。要使消聲有好的效果,在城裡,最少要有寬6米(林冠)、高10米半的林帶,林帶不應離聲源太遠,一般以6-15米間為宜。
五、森林對氣候有調節作用。森林濃密的樹冠在夏季能吸收和散射、反射掉一部分太陽輻射能,減少地面增溫。冬季森林葉子雖大都凋零,但密集的枝幹仍能削減吹過地面的風速,使空氣流量減少,起到保溫保濕作用。據測定,夏季森林裡氣溫比城市空闊地低2-4℃,相對濕度則高15-25%,比柏油混凝土的水泥路面氣溫要低10-20℃。由於林木根系深入地下,源源不斷的吸取深層土壤里的水分供樹木蒸騰,使林正常形成霧氣,增加了降水。通過分析對比,林區比無林區年降水量多10-30%。國外報導,要使森林發揮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作用,其綠化覆蓋率要占總面積的25%以上。

(圖)森林覆蓋率關注森林

六、森林改變低空氣流,有防止風沙和減輕洪災、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出於森林樹幹、枝葉的阻擋和摩擦消耗,進入林區風速會明顯減弱。據資料介紹,夏季濃密樹冠可減弱風速,最多可減少50%。風在入林前200米以外,風速變化不大;過林之後,大約要經過500-1000米才能恢復過林前的速度。人類便利用森林的這一功能造林治沙。

森林地表枯枝落葉腐爛層不斷增多,形成較厚的腐質層,就像一塊巨大的吸收雨水的海綿,具有很強的吸水、延緩徑流、削弱洪峰的功能。另外,樹冠對雨水有截流作用,能減少雨水對地面的衝擊力,保持水土。據計算,林冠能阻載10-20%的降水,其中大部分蒸發到大氣中,餘下的降落到地面或沿樹幹滲透到土壤中成為地下水,所以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庫。森林植被的根系能緊緊固定土壤,能使土地免受雨水沖刷,制止水土流失,防止土地荒漠化。
七、森林有除塵和對污水的過濾作用。工業發展、排放的菸灰、粉塵、廢氣嚴重污染著空氣,威脅人類健康。高大樹木葉片上的褶皺、茸毛及從氣孔中分泌出的粘性油脂、汁漿能粘截到大量微塵,有明顯阻擋、過濾和吸附作用。據資料記載,每平方米的雲杉,每天可吸滯粉塵8.14克,松林為9.86克,榆樹林為3.39克。一般說,林區大氣中飄塵濃度比非森林地區低10-25%。另外,森林對污水淨化能力也極強,據國外研究介紹,污水穿過40米左右的林地,水中細菌含量大致可減少一半,而後隨著流經林地距離的增大,污水中的細菌數量最多時可減至90%以上。
八、森林是多種動物的棲息地,也是多類植物的生長地,是地球生物繁衍最為活躍的區域。所以森林保護著生物多樣性資源;而且無論是在都市周邊還是在遠郊,森林都是價值極高的自然景觀資源。

林業術語

森林是生命之源,林業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生態建設最根本、最長期的措施。在可持續發展中,應該賦予林業以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應該賦予林業以首要地位”。“森林這一主題涉及環境與發展的整個範圍的問題和機遇……”。

你不知道的森林火災相關知識

俄羅斯森林大火已經演變為俄羅斯現代歷史上最嚴重的火災。你了解森林火災嗎?你知道森林火災的危害嗎?你知道森林火災發生的原因嗎?
森林火災| 森林覆蓋率| 森林氣候| 森林碳匯| 泥炭火災| 森林生態系統| 《森林防火條例》| 森林火災應急預案 | 火險預測預報| 森林火災預防| 林火監測 | 火災危險等級| 森林可燃物| 森林火災強度| 地表火| 樹冠火| 地下火 | 熱對流 | 熱輻射 | 熱傳導 | 焚風 | 焚風效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