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紋飾

瓷器紋飾

中國古代瓷器上的裝飾花紋,不僅題材豐富,技法巧妙,且“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常用諧音表意和象徵手法寄託吉祥的寓意。這些紋飾圖案在明清瓷器上反映最為明顯。

紋飾技法

瓷器紋飾雙鳥怪獸陶壁壺西漢
古瓷器不僅造型典雅,釉彩鮮艷晶瑩,裝飾圖案也十分端莊精美。瓷器的裝飾由主圖、紋飾、題款三者組成。紋飾是襯托主圖的輔助裝飾,如綠葉之於牡丹,與主圖交相輝映,達到高度和諧的審美境界。沒有主圖只有紋飾的瓷品更多,又是一番情趣。

不同的時代、民族、地區、窯口各有不同的裝飾技法和紋飾特色。明以前稱為素瓷時代,所產瓷器多為素瓷,不予任何裝飾,只有少數檔次較高的瓷品才飾以不同的花紋。但多為暗花浮雕之類,與瓷品同一色調,少有彩繪

明代開始進入彩繪時代,各種彩繪紋飾色彩斑斕、爭奇鬥豔,極大地豐富了瓷品裝飾。歸納起來,紋飾的裝飾技法大致有如下數種:

1.印花用刻有裝飾紋樣的印花或印戳,在尚未乾透的陶瓷坯體上印出花紋,或用刻有紋樣的范制坯,直接在器物上留下花紋。分陽紋陰紋兩種。此法始於漢代,宋之時南北許多窯口產品盛行印花裝飾。以臨汝窯定窯景德鎮窯等較著名。

瓷器紋飾暗刻花紋

2.貼花一是范印貼花,亦稱印貼花。即用印范印出帶有浮雕狀紋樣的坯片,然後貼於瓷品的坯體上。貼花一般在施釉前進行。如在施釉後貼上去的,燒成後貼花部分露出胎色,稱為露胎貼花元代龍泉窯青瓷有此做法,貼花呈紅褐色。二是剪紙貼花。將剪刻成的紙花貼在未施釉或已施底釉的坯體上,施釉後揭去紙花,然後入窯燒成。燒成後紙花紋樣呈深褐色,底色淺淡,有明顯的剪紙效果。宋代磁州窯曾大量燒制這種瓷器。三是樹葉貼花。這是宋代吉州窯所獨創的一種貼花技術,將經過處理的樹葉貼在黑瓷坯體上,燒成後即出現木葉紋,輪廓、葉脈清晰自然。有半葉、一葉的,亦有二三葉相交疊的,十分美觀。四是塑皮貼花。這是遼朝瓷器的特有裝飾技法,代表了金遼民族的風格。即在未乾的坯胎上塑貼皮條、皮繩、皮穗之類的紋樣,使瓷器具有皮製品的審美效果,風格粗獷古樸。

3.剔花有留花刻底、留底刻花兩種。在敷有深色化妝土的坯體上繪出花紋,然後將花紋外的空間或花紋本身部分的化妝土剔去,露出胎色,再施以透明釉燒成,具有浮雕效果。宋代磁州窯和吉州窯的製品最具特色。

4.刻花用刀具在瓷坯上刻出花紋的裝飾技法,多為陰紋單線。流行於五代以後,越窯定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等大量燒制。

瓷器紋飾磁州窯白地黑花蘆雁紋虎枕金
5.劃花用竹、骨或金屬針在坯體上劃出花紋,花紋均由粗細大致相等的陰紋線條組成。始見於漢代,唐宋間盛行,宋以後仍然流行。宋磁州窯的珍珠底劃花十分有名,即在主題紋樣外的空隙處劃飾又細又密的珍珠紋,藝術效果別具一格。

6.鏤雕又稱鏤花、鏤空、透雕。按設計好的花紋將瓷胎鏤成浮雕狀,或將花紋外的空間雕透,是常用裝飾技法,流行於五代以後。

7.錦地開光在繁密、規整的織錦般的底紋中空出數量不等、形狀各異的白底,用之繪製主要紋飾,與錦底形成主次、疏密、虛實的對比變化,使整個裝飾顯得活潑。宋吉州窯有這類品種,明清時景德鎮窯製品尤為精美。

8.彩繪素彩五彩鬥彩粉彩等。明以前多為素彩。素彩多用單一的青花墨彩紅彩,以毛筆繪製紋飾。五彩則用多種顏色繪製。鬥彩是以青花勾輪廓,再填其他顏色。粉彩是康熙時引進西洋顏料,因摻有粉質,層次過度均勻,色調潤軟,質感較強,乾隆時有很大發展。

五花八門的紋飾裝飾技法,體現了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了解這些獨特的技法,對於古瓷器的鑑賞、辨偽至關重要。

紋飾種類

【一路連科圖】

瓷器紋飾動物紋飾
瓷器裝飾題材。一路連科是科舉時代對趕考學生的祝頌語,謂此行可以連中三元。科,是指程度、等級,科舉製取士的規格和年份稱登科。科舉考試鄉式會試殿試三等,鄉試列為首者為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奪魁稱狀元。清朝瓷器上繪一隻鷺鷥蓮花,寓“一路連科”之意。此外,繪一隻鷺鷥和芙蓉,稱“一路榮華”,繪一隻鷺鷥和牡丹,稱“一路富貴”,繪一隻鷺鷥和花瓶,稱“一路平安”,這些題材不僅是對趕考學生的祝福,也是對人們美好未來的希翼。

【八仙圖】

“八仙”即張果老呂洞賓漢鍾離韓湘子鐵拐李何仙姑藍采和曹國舅,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八位神仙。相傳他們學道成仙,各有一套本領,故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之說。八仙所持之物:張-魚鼓、呂-寶劍、漢-扇子、韓-花籃、鐵-葫蘆、何-笊籬、藍-橫笛、曹-陰陽板,被稱為“暗八仙”。明嘉靖後,八仙成為瓷器裝飾題材之一,有"八仙過海"、“八仙祝壽”、“八仙捧壽”等內容,清初仍較流行。

【八吉祥】

瓷器紋飾。始於元,流行於明清時期。八吉祥圖案為: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結。它們(或稱八寶)是佛家常用的象徵吉祥的八件器物。《北京雍和宮法器說明冊》載:法螺,佛說具菩薩果妙音吉祥之物。寶傘,佛說張馳自如,曲復眾生之物。白蓋,佛說遍復三千淨一切藥之物。蓮花,佛說出五濁世,無所染著之物。寶瓶,佛說福智圓滿,具完無漏之物。金魚,佛說堅固活潑,解脫禳劫之物。

盤長,佛說迴環貫徹,一切通明之物。元代瓷器上八吉祥的排列無一定規則。明永樂開始按輪、螺、蓋、傘、花、瓶、魚、結為序,清乾隆以後亦有不按順序排列的。有印花和彩繪兩類,印花多見於元至明永樂年間,宣德開始以彩繪為主,有青花鬥彩五彩等,清代出現粉彩琺瑯彩品種。

八音圖

瓷器紋飾青釉蓮瓣紋蓋罐南朝

瓷器紋飾。鼓柷八種樂器叫八音。八音也是中國古代對樂器的總稱,指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鍾、鈴等屬金類,磬等屬石類,塤屬土類,鼓等屬革類,琴瑟等屬絲類,柷、圉等屬木類,笙、芋等屬匏類,管、蕭等屬竹類。清代瓷器上繪有八音圖。

三多九如圖】瓷器紋飾。流行於清代。《隨園筆記·莊子天地篇》載:“華封人祝堯曰:‘使聖人福,使聖人壽,使聖人多男’。堯辭曰:‘多富則多事,多壽多辱,多男多累’”,九如:如山、如阜、如陵、如崗、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松柏之蔭、如南山之壽,也是祝頌之辭。瓷盤上繪佛手、桃、石榴、,喻多福(佛與福音近)、多壽、多子,繪九個如意指代“九如”,合稱“三多九如”。

【三陽開泰圖】瓷器紋飾。取材於《易經》。《易經》載:“十月為坤卦,純陰之象。十一月為復卦,一陽生於下。十二月為臨卦,二陽生於下。正月為泰卦,三陽生於下。”故三陽為東去春來,陰消陽長,有吉亨之象。明清瓷器上繪三隻羊,題三陽開泰,繪九隻羊,題九陽啟泰(九陽也是《易經》上說的九個陽數),均為歲首稱頌之辭。

三綱五常圖

瓷器紋飾。流行於清代。三綱五常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倫理觀念。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儒家用三綱五常作為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道德教條。瓷器上繪三隻缸和五個人嘗酒,以寓“三綱五常”之意。

萬花堆

清代景德鎮窯粉彩瓷器的裝飾圖案。流行於乾隆、嘉慶時期。器身滿飾各色花朵,如百花堆聚,故又名“百花圖”。圖案以牡丹為主題,周圍繪菊花茶花牽牛花蓮花玫瑰花百合等。有黑地和白地兩種,以黑地為貴。畫面繁密細緻,五彩繽紛。

和合如意圖】

清代瓷器紋樣。如意,僧具之一,講經時多用之。《釋家要覽》載:“如意之制,蓋心之表也,故菩薩執之,狀如雲葉”。民間則作為玩賞的吉祥物。《琅環記》載:“昔有貧土,多陰德,遇道士贈一如意,凡心有所欲,一舉之頃,隨即如意,因即名之也。”瓷器上繪荷花(和)、盒子(合)、靈芝(如意)、,象徵“和合如意”。

【金玉滿堂圖】

瓷器紋飾。流行於清代。金玉滿堂是形容財富極多。《老子》:“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後又將金玉滿堂稱富有才學之人。《世說新語·賞譽》載:“王長史(王濛)謂林公(支遁),真長(劉惔)可為金玉滿堂”。因魚與玉音近,故清代瓷器以繪金魚來比喻金玉滿堂。

【獨占鰲頭圖】

瓷器紋飾堆塑穀倉三國
瓷器紋飾。鰲魚,傳說中的海大龜(鱉)。一說形似龍,好吞火,故立屋脊。亦名蠻蛤,好風雨,背負蓬萊之山于海中。唐、宋時期皇帝殿前陛階上鐫有巨鰲,翰林學士、承旨等官朝見皇帝時,立於陛階正中,故稱入翰林院為上鰲頭。《玉壺清話》載:“座主登庸歸鳳閣,門生批詔立鰲頭。”後稱狀元及第為獨占鰲頭。明清瓷器上繪有此圖,以康熙製品為精。

【祝壽圖】

瓷器裝飾題材。清康熙時頗為流行。內容有“西王母祝壽”、“福祿壽三星”、“八仙慶壽”、“萬壽無疆”、“壽桃”、“雙螭捧壽”、“蓮花八寶托壽”等。有的碗、盤飾有用一百個不同字形的壽字組成的“百壽紋”。此外,有的壺全器作壽字形,寓祝壽之意。

【蓮花紋】

南北朝以後流行的瓷器裝飾紋樣之一。南北朝唐代,蓮花紋常作為瓷器的主題紋飾,碗、盞、缽、盤的外壁或內劃複線仰蓮,有的盤心還飾蓬萊紋,酷似盛開的蓮花。亦見雕刻成立體狀的蓮花,如:南北朝的仰覆蓮花尊,五代的蓮花形盞托等。宋代開始變為輔助紋飾。元至清代,蓮花紋的變化較多,有纏枝蓮、把蓮等,並常於動物紋樣組合在一起,如:蓮池水禽、蓮池游魚等。

【海水紋】

瓷器紋飾之一。流行於宋代。海水布局為圓圈形式,多為八至十圈,中心為海螺紋或飾一朵花。各窯均有,而風格不同。海龍紋瓷器裝飾紋樣之一。流行於明清時期。畫面為游龍出沒於驚濤駭浪之中。鬥彩海龍紋龍身用青花勾勒,填以黃彩,行雲與海水均以青花和綠彩組成,浪濤則不施彩,顯出浪濤天的氣勢。

【梧桐圖】

清代瓷器紋樣之一據說系瓷製藝人根據唐人王勃《騰王閣序》的詩意,將“江西八景”中章江門和騰王閣組合為景逐漸演變而來,又以“梧桐引得鳳凰來”的佳句,稱此圖為“梧桐”。畫面景、物、人皆備,宛如一幅江南漁、樵、耕、讀山水風俗畫,邊緣飾織錦圖案,輔以串珠裝飾,中間飾象徵吉祥的“八寶”紋樣。整個畫面構圖嚴謹,繁而不亂。

【嬰戲紋】

瓷器紋飾黑地白剔花枕金
瓷器上裝飾的兒童嬉戲、玩耍的畫面。始見於唐代長沙窯,在注子的流下用褐彩繪一肩負蓮杖、手挽飄帶的胖娃,外罩青釉。宋金時期,耀州窯定窯介休窯景德鎮窯磁州窯等均有嬰戲紋產品。裝飾方法為刻劃印花繪畫等。圖案有童子戲花、雙嬰划船、騎竹馬、抽陀螺、釣魚、玩鳥、蹴鞠、趕鴨、放鵪鶉、攀樹折花等,筆劃簡練流暢,構圖生動活潑。明清時很流行。

嬰戲三果

嬰戲紋之一。所見為宋代定窯印花器。三個兒童一騎於樹枝上,一坐於樹枝上,一立於樹枝上,分別攀拽樹上的桃子、石榴、枇杷,天真可愛。

【眼前見喜圖】

瓷器裝飾題材。盛行於清代。畫面以動、植物為主要內容,以諧音或表意突出“喜”字。如:繪梧桐、喜鵲,稱“同喜”。繪喜笑顏開的四個童子,稱“四喜人”。繪一豹、一喜鵲,稱“報喜”。繪二喜鵲、一銅錢,稱“喜在眼前”。繪二童子笑臉相對,稱“喜相逢”。繪梅花梢上落一喜鵲,稱“喜上眉梢”。繪一灌獾、一喜鵲,稱“歡喜天地”。繪一喜蛛下垂,稱“喜從天降”。繪兩隻喜鵲,稱“雙喜”。

【福祿壽圖】

清代瓷器裝飾題材。畫面繪蝙蝠、鹿桃或松、鶴、壽星老人等內容。蝠、鹿音同“富”、“祿”,分別代表富貴和高官厚祿,松、鶴、壽桃、壽星均寓有長壽之意。此圖又稱“三星”。瓷器上裝飾此圖,象徵福、祿、壽三星高照,表達了世人的美好願望。

【纏枝紋】

瓷器上最常見的紋樣。盛行於元代以後。明代或稱為“轉枝,以植物的枝桿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線式的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循環往復,婉轉流動,變化無窮。纏枝蓮、纏枝牡丹、纏枝草蔓均屬此類。

瓷器紋飾白地黑剔花矮梅瓶金
【饕饕紋】

又名獸面紋。饕是一種神話動物,面部兼有牛、羊、虎、熊等動物的特徵,猙獰恐怖。以《呂氏春秋》“周鼎著饕饕,有首無身”的記載而名。明清瓷鼎、瓷爐上見有仿商周銅器的饕饕紋,裝飾技法有印花刻花彩繪等多種。

羲之愛鵝圖

明清瓷器的常見紋飾之一。王羲之是東晉傑出的書法家。為了掌握書法技巧,養成了“愛鵝”的癖好。他從鵝行水的動作中悟出了用筆的方法。曾以書寫一部《道德經》的代價換取了山陰道士所養的鵝。後世因有羲之愛鵝之說。明成化鬥彩高士杯上的羲之愛鵝圖,王羲之頭、手及下身衣著均為青花,上身衣服輪廓內填以礬紅。僮兒手捧圖書,除衣服填成水綠色外,其他部分均用青花勾填,鵝為赭色,輪廓用青花勾出。水、垂柳、苔點、坡石、草竹均以青花為主,或填加相應的色彩。構圖十分精美。

【麒麟送子圖】

瓷器紋飾。古時將麒麟視作祥瑞、稀有之物,用“鳳毛麟角”形容罕見而珍貴的事物。清人祝賀親友得子,往往在瓷器上畫麒麟送子圖或寓“早生貴子”、“福增貴子”之意。

元代龍紋

瓷器紋飾青花龍紋八角狀
元代龍紋很有特色,變化不大,其特徵是:身軀為彎曲的長蛇體狀,體胖身粗,身上飾以魚鱗紋或網狀紋;頭細而圓,比宋代或明代的龍頭小得多,龍首多無頭毛,有個別的繪疏毛;上下顎較長,分張口和合口,上唇上翹,長出一小塊似如意頭狀(有尖狀),張口的多伸舌,舌小如戟狀;頸部細小;四肢細而有力,肌肉隆起,顯得有骨有肉,爪長而微內彎,龍分三爪、四爪和五爪,但以三爪、四瓜為多。
元代龍以站龍和游龍為多。整個龍紋給人以幼稚的感覺,但是顯得矯健勇猛。元代龍紋的周圍,往往襯以靈芝狀的朵雲,其尾巴長得長而尖,同時還襯以長長的火焰紋。

明代龍紋

瓷器紋飾青花龍紋瓶
明代洪武年間的陶瓷龍紋傳世不多,最有代表性的是江蘇南京明故宮出土的洪武白釉紅彩龍紋盤。其龍紋的造型基本上保持著元代龍紋的形狀;頭小,頸細,身細長,鱗狀龍紋。周圍襯托以火焰紋,如意頭狀朵雲(朵雲的尾巴縮短了,沒有元代的那么細長);頭的疏毛和肘的毛比元代更少,僅三、四條而矣;龍爪五趾,改變了元代時三、四趾現象,而且這時的五趾相靠較近。

永樂宣德時的龍紋,改變了前朝那種身細、頭小的幼稚龍形態,變得形體粗壯肥大,威武兇猛,形象高大。龍首比元代變大,上下顎較長,上顎比下顎長而高高突起,有張口和閉咀之分,張口的伸舌(早期較長如戟狀,後期略短微微上翹),閉咀的上唇似如意狀,鼻的兩側有對稱的長曲須,下顎多有兩束或三束的疏須,頭毛是一束束的疏毛,前期發少,後期的發多。發曲而向上沖,有怒髮衝冠之勢,顯得很有神威,龍爪有三、四、五趾之分,趾甲成三角形,略微內彎,顯得鋒利剛勁。

人們稱明代的龍爪為鷹爪。這時的龍紋,周圍襯托以海濤、纏枝花、火焰、朵雲等等。這時的朵雲與元代完全不一樣。元代的是一頭一尾,而永宣時是一頭三尾或四尾;元代的雲尾顯得瘦而長,永宣時的雲尾顯得肥而短。所以,在鑑定時略加留意,就不難分辨清楚了。

永宣時的龍紋,從造型到描畫,都是成功的藝術佳作;龍的身體“左盤右蹙如驚電”,這是兇猛、神威的體現。到明代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時期,龍紋又有所不同。永宣時的張牙舞爪、威猛的龍少見了,常見一種閉咀龍,多在花間、蓮池中、海水中出現,或者是彩雲龍紋。除了閉咀龍,也有少量張口龍、螭龍。

這時龍紋的特徵是:閉咀的龍首呈扁長方形,上唇鼻處凸起,呈如意狀,鼻端和眼眉有對稱毛上豎著,頭毛束成疏發或成蓬狀,也向上沖,幾乎和首垂直成90°,下唇須三條一束向前上沖,兩眼並列,圓睜平視。龍爪五趾緊靠成風車狀。身上的鱗片,早期繪工精細,後期簡單粗糙。

這時期,還出現一種螭龍,也叫草尾龍。身似獸體,腳有似獸足或鳥足兩種,張口伸舌,上顎長於下顎,上顎高高上翹且前卷,略似象鼻。龍尾多開又,似春草紋,口銜折枝蓮花一枝。這種龍紋以後較為少見,僅見清康熙時有仿製品。

瓷器紋飾青花龍紋瓶
成化弘治正德時的龍紋,多為游龍,已失前朝張牙舞爪、兇猛威武、叱吒風雲的雄姿,而表現出一副性情溫順的神態。其時龍紋的周圍,往往襯托著纏枝蓮花、折枝蓮、海濤紋、鳳凰紋、朵雲紋等。朵雲和前期明顯不同,有一頭一尾、二尾、三尾、四尾之別,尾中往往又突出一小塊,變得尾中有節,不像元代時僅一條細長曲尾或頭大尾特別細長。

明代晚期的嘉靖隆慶萬曆時期,龍紋形式多樣,以游龍為多。有相對而舞的,有正面張牙舞爪的,有兩龍爭珠的,有回首而望的,有龍鳳對舞的;有的行於花間,有的舞於彩雲,有的游于海濤之中。此時的龍紋,分張口和閉咀龍。這時的龍紋已大不如前期,畫工簡單草率,有的龍鱗畫成簡單的格線紋,神氣也差;有的顯得瘦弱,似失去了龍沖天入地、駕雲行海叱吒風雲的神威。

這時龍紋的特徵是:龍的頭部略圓,比前朝顯細、鬃毛成蓬(過去是疏發),毛有向上沖或向後斜上沖之勢。上下顎較長,特別是上顎端肉發達,高高突起,呈如意狀,形如豬咀,所以人稱“豬咀龍”。鼻翼的兩側長出對稱的長須,向上沖或向前沖。兩眼並列,圓睜視前,眉毛繪成鋸齒狀或是並列對稱成束,像匕首狀前沖。張口龍往往伸舌,舌短直成匕前狀,有的舌端微上彎。龍爪五趾,像前朝繪成“風車”狀,往往是形似而無力。

晚明的龍紋,正如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衰退一樣,顯得蒼老、無力。我們從崇禎五彩龍紋盤中可以看出,崇禎時的龍紋臉瘦尖,長鬍須,蓬頭散發,爪似蟹爪,顯肚凹腰,恰似一條垂死的老龍。所以說,龍紋的藝術表現,也是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情況的反映。

清代龍紋

瓷器紋飾龍紋膽瓶
入清以後,龍紋形象還離不開明末的遺風。例如,順治雲龍紋花瓶,龍為張牙舞爪,頭細圓,上下顎長,上顎突起,如意狀鼻,鼻翼兩側對稱的長須向前起舞,頭毛成蓬上向豎。但龍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龍爪緊緊相靠,而是距離較大,向雞爪形狀發展。故人們稱清代的龍爪為“雞爪”。

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是封建社會“迴光返照”的時期,龍紋以新的形象出現。這時的龍首變化很大,過去長長的“豬咀”縮了,顯得下顎比上顎長。康熙時龍口形略帶圓,雍正時則顯方形,張口的龍,舌隨下顎伸出,舌尖上卷,不像明初的戟狀,也不像明後期的匕首狀。上下顎的須,康熙時呈鋸齒狀,以後則分兩邊,或分成兩束長密的羊須狀。

上顎鼻翼的兩側,長出特別長而捲曲的須。頭部的角,長而顯直且分叉,比過去顯大,雍乾後期角的分叉則成山字形。明代龍頭毛是成束的疏毛,呈向上或向後斜上沖勢;這時的頭毛細密成蓬(康熙時還有向後斜沖,後期則向後垂或向兩側分向),為了繪成老龍形,下顎都有細密鬃須。龍的眼睛,康熙時略長形,雍乾後則顯圓。龍的爪,已不似明代鷹爪,五趾相靠成“風車”狀。其時的龍爪,拇趾與食趾相距較大,趾甲顯得細小,沒有元、明時的三角形那種鋒利感。所以,清代龍爪給人以有形無力之感。

這時所繪的襯托雲紋,其朵雲的尾雲不大清楚,呈長長的塊狀,或在尾中長出幾大塊,一頭三尾的,給人印象是兩條尾成了兩翼。或把幾個朵雲畫在一起,成一枝靈芝狀。藝術造型比前朝差矣。

雍正以後各朝,仿明代龍紋也有,但僅在龍咀繪成豬咀,其它則是清代形態。清末的龍紋,其精神大不如前的威武、健壯了,顯得腰硬,老態龍鍾,四肢無力。以前的龍體盤曲程度大,有三波九折之美,而清末時盤曲少了,故有腰體硬直之感。體上的鱗片也不像前朝的一片一片繪上去,而是繪成網狀,再在其中加上小點。有的更粗糙得只繪網紋,不加小點。龍爪也不像前朝的有骨有肉、骨節清楚,此時的龍爪僅是直直的向左右伸出,沒有動的美感。

清末龍紋喜歡襯以火寶珠、火焰紋、朵雲、花卉等。朵雲也由過去的一頭幾尾變成二頭一尾、三頭一層;或在尾中長一頭、二頭。紋飾設計到描繪都顯得簡單粗糙,工藝大不如前。

特徵

瓷器紋飾青花纏枝花卉罐 元
蓮花:

元代蓮瓣肥大,蓮瓣與蓮瓣間有空隙,瓣中繪有雜寶,"有些不可名狀。瓣中繪雜寶之風格,明、清尤甚,至今不滅。明代:早、中期的蓮瓣較寬大,排列漸緊,瓣與瓣間空隙漸小,以至於無,蓮瓣完全聯在一起。清代:明末至清末,陶瓷器上的蓮瓣逐步變形,即所謂異化,圖案化,或似象非象,已不再具有嚴格的宗教神聖意義了。元、明、清的蓮瓣以繪畫為主,極少有劃花刻花

牡丹:

元代青花瓷上多見,牡丹往往畫成纏枝花,花瓣不填滿色,留白邊。牡丹葉多畫成葫蘆形。明代:變化多而迅速,各朝幾乎都有自己的特點,不是幾句話所能歸納得了的。較為顯著的特徵是多同各式鳳組合成鳳穿花,寓富貴無邊的吉祥意。清代:也有牡丹與鳳同畫的。清代中晚期往往把牡丹插在花瓶里,寓“一品(瓶)富貴”之意。

菊花:

元代菊花紋以青花瓷上為典型,特點是花瓣多不填滿色,留白邊。花蕊多,多畫成網路狀葵花形,或成由里向外鏇的螺鏇紋。大多菊花畫成纏枝花。明代:明初菊花還用得多,花單獨用。明後期多同有關人物畫在一起,如陶淵明愛菊圖之類。明代菊花的特點是:花瓣變得比較小,花蕊變大作鏇渦狀。清代:菊花亦有畫者,但無多少特徵。雍正粉彩品上所畫菊花生動形象,色澤嬌艷,大有呼之欲出之態。

瓷器紋飾青花荷鷺雙耳罐 元
梅花:

花瓣留白邊——可見花瓣不滿色、留白邊,乃元代花瓣一特色。陶瓷器上始見松、竹、梅“歲寒三友圖”。(這恐與元代漢族知識分子不滿異族統治有關。)又見有月影梅——梅花和彎月組合的畫面,寓清白高潔。明代:前期多月影梅、松竹梅。梅花多畫成圈狀。後期至清代多見喜鵲鬧梅。清:康熙、雍正時,多“冰梅紋”(開片地梅花),品種有青花、紅彩等。

鶴: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鶴是一種寓意長壽,祥瑞的動物,較早出現於銅器,書畫類藝術品中,為藝術家們常用的題材。在陶瓷器上鶴較多出現,是明宣德時期,有“西王母騎鶴圖”等。之後,明代弘治嘉靖萬曆,清代康熙漸多。清代瓷器上常見松鶴圖,寓意“松鶴遐齡”,及雲鶴圖,寓“雲鶴仙境”,均帶濃厚道家文化色彩。

雞:

雞為六畜之一,雖不很高雅,卻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為官、民生活必不可少。又雞多產,又暗合中國傳統文化祈求多子的象徵,故也常作為陶瓷器的裝飾紋樣。最有名的雞,是成化鬥彩雞缸杯上的雞。成化鬥彩雞缸杯為一代名品,從成化後歷代多有仿者,以康熙仿得較為成功。清代雞的形象更多出現於陶瓷上,如五雞圖--寓意人間五倫,及子母雞等。

魚:

元代青花瓷上繪畫魚紋較有特色,多畫鮭魚:撬嘴、高鰭,圈狀珍珠鱗。鮭諧“貴”,寓“寶貴有魚”意。又有一種鯰魚,魚鱗呈網路狀。鯰諧“連”,寓“連年有魚”意。明清時期,陶瓷器上魚紋更多,青花器上更常用。魚的形象一般都較生動。

民族性和時代性

瓷器上的紋飾就象一個人的衣冠,它有明顯的民族性和時代性。我們鑑定古陶瓷時千萬不要忽視它。中國古代陶瓷紋飾繁多,但按類別可分為人物、動物、植物和裝飾四大類。另外,紋飾本身有它的時代性,它是當時社會文化的反映。例如,明代中期,正德年間,道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在社會廣泛興起,所以,瓷器上出現了八仙、八寶圖、真武大帝、花捧回文、書寫回文、仙人朝聖圖等圖案。又如,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訓,對“尚武”和“習文”極為重視。所以,在瓷器圖案中,“尚武”方面有各樣的刀馬人物和清裝射獵圖等出現;在“習文”方面,在瓷器上大量書寫詩詞,以文字作為圖案裝飾。
作紋飾鑑定時,對不同時代要掌握其不同紋制手法。例如我們最常見的雲紋,元、明、清就有不同的“朵雲”,只要細心研究,不難發現,每個時期都有其特定繪製方法。
例如,元代朵雲紋,其寫法基本可分為兩種。第一種,身繪成如意頭狀,多不對稱,邊大邊小,其尾前段肥大,後半段細長,整個造型活像一條大頭小蝌蚪在遊動著。第二種,也繪一個不對稱如意頭為身,拖一長尾,尾的前段長出兩個小頭,其尾活像萌芽的種子根部,其如意頭下的兩個小頭,又似兩片小葉托著一朵盛開之花。但到明代宣德年間的朵雲,又有變化,雖然也是繪如意頭為身,但身上的飄帶增多了;有的雲頭下飄出一帶,有的在雲頭左、右兩邊和尾部各飄出一條雲帶,有的還在前者的繪法上在雲頭部再長出一帶;所繪如意頭豐滿肥壯,飄帶瘦長,變化多樣。
 明代中期,成化年間的如意雲,飄帶較長,是如意雲頭長度的兩倍,尾部的飄帶又有增加突出的小小雲塊,和前期一條帶狀有所變化,雲頭又似露齒的獸面。到明代中期,萬曆時的朵雲,又有三種形式:(1)有飄帶的朵雲,飄帶加粗,雲頭縮小。(2)把雲頭拉成一塊長雲,朵雲無頭無尾、畫工簡單。(3)繪一如意頭雲頭,全身繪飄帶數條,不分頭尾。發展到清代初期,雍正時期,朵雲頭拉長,左、右飄帶短而肥,形成菱角形狀。原來的雲頭沒有了,在雲頭上端、左右兩邊和尾部的飄帶均變成了雲頭。
再發展到乾隆年間,朵雲頭不是一個,而是幾個相連在一起,形成“一串雲”。朵雲的雲頭寫成“牛面形”,其尾部的飄帶活像一撮須,或者把如意雲頭拉長,成“S”形,或者拖至尾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