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果老

張果老

張果老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八仙之中年齡最大的一位神仙,在漢族民間有廣泛影響,他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據記載,張果老是唐朝(618-907年)人,本名張果,由於他年紀很大,所以人們在他的名字上加一個"老"字,表示對他的尊敬。相傳他久隱山西中條山。往來晉汾間。唐武則天時已數百歲。則天曾遣使,欲召見之,即佯死。後人復見其居恆州山中。他常倒騎白驢,日行數萬里。休息時即將驢摺疊,藏於巾箱。曾被唐玄宗召至京師,演出種種法術,授以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以後他以“年老多病”為由,又回到中條山去。因為他經常手中拿著竹子做的一種說唱用具,所以後世人們就把他看作是"道情"(中國的一種漢族說唱藝術)的祖師,相傳於北宋時期聚仙會時應鐵拐李之邀在石筍山列入八仙。

基本信息

簡介

張果老張果老
張果老的故事最早見於《明皇雜錄》 。新舊《唐書》均在方技類載有《張果傳》 。史書稱他久隱中條山,往來汾晉間,自言生於堯時,唐武則天時已數百歲。則天曾遣使欲召見之,即佯死。後人復見其居恆山中。他常倒騎毛驢,行走如風,邊走邊看書,游遍名山大川。休息時即將驢摺疊,藏於巾箱。曾被唐玄宗召至京師,演出種種法術,授以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張乞歸恆州,明皇又遣使徵召,聞旨而卒,開棺驗之,竟是空棺,遂賜棲霞觀祀之。張果老常執魚鼓唱道情,所謂“魚鼓頻頻有梵音”。成語“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就是一則故事。說的是有一日,八仙自西王母蟠桃會醉別而歸,路經東海,但見白浪滔天,水勢浩淼。呂洞賓首倡過海東遊,不顯仙家本事,須各投一物,乘之而過。眾仙紛紛回響,各顯神通。張果老則以紙驢投水而渡。所以人們把八仙所持物件葫蘆扇子玉板荷花寶劍簫管花籃魚鼓(張果老用具)稱“暗八仙”。

傳說

傳說一:

張果老張果老
張果老道教八仙之一。亦作張果。據《唐書》記載,確有其人,本是民間的江湖術士,因民間相傳逐為神仙。居山西中條山,自言生於堯時,有長生不老之法。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的丈夫)不時徵召他,都被他婉拒了。武則天也召他出山,張果老就在廟前裝死,時值盛夏,不一會,他的身體腐爛發臭。武則天聽後,只好作罷。但不久就有人在恆山的山中再次見到他。
唐玄宗數次召見他,求長生不老之法。唐玄宗見到張果老老態龍鍾。就問:「先生是得道之人,為何發疏齒落,老態龍鍾 ? 」張果老說:「衰朽之歲,也沒有什麼道術可依,所以才變成現在的樣子,實在令人羞愧。不過今天如果把這些疏發殘齒拔去,不就可以長出新的出來嗎 ? 」於是便在殿前拔去鬢髮,擊落牙齒,玄宗有點害怕,忙叫人扶張果老去休息。一會而張果老回殿,果然容顏一新,青鬢皓齒。於是當時的達官貴人們都爭相拜偈,求教返老還童的秘訣,但都被他拒絕了。

有一次,唐玄宗去打獵,捕獲一頭大鹿,此鹿與尋常的鹿相比,稍有差異。廚師剛要開刀宰鹿,張果老看見了,就連忙阻止,說「這是仙鹿,已經有一千多歲

張果老

了,當初漢武帝狩獵時,我曾跟隨其後,漢武帝雖然捕獲了此鹿,但後來把它放生了。」玄宗說:「天下之大,鹿多的是,時遷境異,你這么知道他就是你說的那頭鹿呢 ? 」張果老說:「武帝放生時,用銅牌在它左角下做了標誌。」於是玄宗命人查檢。果然有一個二吋大小的銅牌,只是字跡已經模糊不清了。玄宗又問:「漢武帝狩獵是哪年 ? 到現在已經有多少年了 ? 」張果老說:「至今有八百五十二年了。」唐玄宗命人核對,果然無誤。

張果老回山後不久就仙逝了,唐玄宗為他建「棲霞觀」。張果老有一怪癖,平日他倒騎著一頭白毛驢,日能行萬里,當然這驢子也是一匹「神驢」,據說不騎的時候,就可以把牠折迭起來,放在皮囊里。

傳說二:

張果老張果老
傳說張果老鬚眉皆白,常倒騎毛驢巡遊天下。他的毛驢一不吃草料,二不飲水,一到夜晚拍一下驢頭,那咻咻喘氣的驢子就倒在地上變成一張紙驢。張果老拉起折成幾折往懷裡一揣,就睡了覺。第二天起來,掏出紙驢輕輕吹口氣,一匹活生生的驢子又站在面前。他拿起唱道情用的竹板又倒騎毛驢上路了。因為慣於變幻莫測,人稱“通玄道人”。

張果老以前騎的並不是紙驢,而是一頭真驢。有一次,他騎著毛驢一路傳經,尋仙覓道。當走到羅川華山西面的溝口時,抬頭一看,只見蔥鬱茂密的山坡下,一片桃林,數行修竹,煞是茂盛。一座紅磚綠瓦的寺院,掩映在竹林桃花中。張果老來到寺前,本想敲門進去,可一打聽,寺里住著72個魯莽和尚,靠耕種幾畝廟產田和微薄的香火錢度日。為了不礙誦經,他在隔澗的山坡上覓一個石洞住了下來。

紅日偏西時,寺院開飯的鐘聲響了。張果老騎上毛驢渡過澗溪,來到寺院門前。老和尚忙將他迎進禪房,接著端上兩碟素菜、一碗稀粥、一盤饃饃讓他充飢。張果老吃完飯,連個謝字都沒說,騎毛驢又回了山洞。

一天、兩天……天天如此,張果老鐘響則到,飯後便去。老和尚見此雖有點為難,但又感到都是出家人,自己有飯用,就得給老道吃。可是那些小和尚都很生氣。和尚們後來想了一個辦法:開飯時不再敲鐘而改成敲木魚。可張果老一如既往,從無差錯。於是和尚們憋不住了,有的說開飯時把門關了,有的說乾脆把他趕出華山溝口。你一言,我一語,又定下了一條妙計。

一天,張果老又來化齋。飯後談論了半天經,出了門不見毛驢,地上只有一張血淋淋的驢皮。啊!這班和尚把驢殺了!張果老見狀並未發怒,反而笑著對眾和尚點頭,然後走到驢皮前,用手在驢皮的腦門上一拍,說聲“起來”,忽然驢皮變成一匹活驢站了起來,他仍舊倒騎毛驢走到澗溪邊,把手中的竹板一伸,一條平坦的木橋立即搭在小溪上,毛驢過了橋。和尚們見此個個都傻了眼。

張果老回到石洞後把驢皮剁成小塊,撒向子午嶺,於是就變成漫山遍野的樹林。他卻畫了一張紙驢用。這紙驢比真驢更得心應手,日行千里,又“得得得”地馱著張果老雲遊四方去了。

倒騎毛驢

張果老為什麼倒騎毛驢?

張果老張果老
古時候有一位能工巧匠魯班;他用一夜時間,在趙州城南郊河上建成了一座大石橋。這振奮人心的訊息,被當地百姓很快傳向四面八方,而且越傳越遠,一直傳到了天上,被仙人張果老聽說了、好奇的張果老不相信魯班有如此大的本領,他就騎上毛驢直奔趙州郊河而來,想看個究竟。半路上,張果老又碰見柴王爺推車趙匡胤拉車,於是,邀他二人同去趙州。
三人來到趙州郊河畔,仔細一看,心中不由的暗暗驚嘆,你看哪,趙州猶如蒼龍飛架,新月出雲,又似長虹飲澗,玉環半沉,太妙了。三人讚嘆道:“魯班造橋果然名不虛傳,真是天下奇工啊!”
這時,好動心計的張果老,拍了一下柴王爺的肩膀,悄悄地說:“咱們這次來不能白跑一趟,應該考驗、考驗魯班,不讓他由此產生驕傲情緒”。
柴王爺和趙匡胤一聽,非常贊同,連聲說:“好主意,好注意!”說話之間,魯班前三位仙人迎面而來,連忙招呼道:“歡迎三位貴客光臨!多多指教!”
張果老問道:“魯班先生,聽說你造的這座橋不錯,而名揚天下,能讓我騎上毛驢過一趟嗎?”
魯班聽了,毫不在意地說;“自從這座橋建成以後,千軍萬馬都過得去,你這小小的毛驢不在話下。”
張果老接著說:“如果,我騎毛驢能平安走一進,我從
此以後倒騎毛驢。”再說“如果,你建的大橋經不住我走一趟,請你遠走高飛,不要在此逞能,體稱天下匠師。”
魯班苦笑著說:‘好吧,答應你的條件。”於是,揚揚手讓張果老過橋。
這時,柴王爺和趙匡胤也拍著胸脯問道:“你看我們倆個呢?”
魯班用目光掃了他二人一眼,滿不在乎地說:“大車小輛從早到晚在橋上過,就憑你們這輛破獨輪車,還能把大橋軋壞?太可笑了!”於是又讓二位過橋。
三位仙人見魯班如此傲氣,很不是滋味,心想:“好你個魯班,竟如此目中無人,今天考驗你,是考對了,非讓你嘗一嘗我們三位的厲害不可。”
眨眼間,三人走上橋,張果老轉身一施法術,聚來星辰日月,順手裝進身上的褡褳里。柴王爺和趙匡胤施用法術聚來了五嶽名山,輕輕地放在了獨輪車上。由於載重猛增,小毛驢被壓的呼呼呼味直端粗氣,小車被壓的吱嚀吱嚀直響。三人還沒有走上橋頂,大橋就經受不住了,開始搖晃起來,魯班一看,情況不妙!急忙跳下河去,舉起一隻手,用盡全身力氣托住橋身,大橋才轉危為安紋絲不動了。
三人平安地走過趙州橋,張果老過橋後,向魯班當面認輸,從此以後倒騎毛驢。

棲霞觀

張果老棲霞觀
龍脊山自然風景區坐落在濉溪縣東北的新蔡鎮,新蔡鎮王莊北,有三山錯落懷抱小山,民謠“三山夾一山,不出皇帝出神仙”。張果老即出生於此。張果老,本名張果,史傳生於南北朝後期,仙逝於唐開元年間, 《唐書》里有記載。他少時家貧,赴濉溪拜師學習釀酒。在學釀過程中,大病一場,病癒還願,在龍脊山的大方寺出家。因偷食寺內老僧的仙參而成仙,驢喝了參湯則成了“神驢”。怕老僧追趕,張果老索性倒騎毛驢望後而逃,從此游遍四海成為八仙之一。現龍脊山自然風景區內有當地政府在2002年建立的“張果老倒騎驢”石雕。龍脊山的大方寺始建於東漢末年,是一座類似於平房的佛寺,相傳自佛教傳入中國,就建了這座寺廟

1、 《潞安府志·古蹟》 :“張祖村在城(山西省長治市)西十五里,唐通元先生張果世家於此,今子孫猶盛,果隱中條山,村有棲霞觀。”

2、今位於河北省邢台縣張果老山風景區(又名“仙翁山”)。仙山上古碑記載:到了明朝嘉靖三十二年,棲霞觀主持道士竇全氣奉命迎候皇帝巡差大使遊覽仙山,巡差大使對這裡的美景很滿意,尤其是對張果老的修煉傳到之地頗感興趣。善於察言觀色的竇全期間時機成熟,便叩請巡差為棲霞觀題詞,巡差即興揮毫留下墨寶,為仙山增添一道風景。

張果老洞

張果老張果老洞
兩當張果老洞又名登真洞,傳說為八仙之—的張果老修行之地。洞外千峰競秀,並有全國面積最大的珍惜樹種——白皮松林,總面積1800多公頃,約52萬株。洞內張果老神像飄逸如仙,富有靈氣。該洞座落在靈官峽谷中。

相傳的張果老修行地登真洞及琵琶秋水天門鎖雲乳洞飛雨故道松濤鏡峰捧日香泉映月等八大景觀聞名遐邇,景色瑰麗誘人,遊客流連忘返。大詩人杜甫、陸游等均游經此地,並留下了千古絕唱。

據傳,兩當鳳凰山腳下住著一戶叫袁定山的人,在上山砍柴中看見一位老道和一位老頭正在岩洞中下棋,後來才知那位老道名叫張果老,於是“張果老洞”由此而得名。民間還流傳著“張果老洞,鳳凰山,柏油馬路腳下穿,清清河淌在人間”的順口溜。

個人著作

《氣訣》
《休糧服氣法》
《陰符經太無傳》
《陰符經辨命論》
《神仙得道靈藥經》
《罔象成名圖》
《陰符經注》
《道體論》
《太上九要心印妙經》
《雲笈七籤》
卷59有《張果先生服氣法》
《內丹秘訣》收《金虎白龍詩》
《全唐文》卷923收《道體論序》、《太上九要心印妙經序》
《正統道藏》收其《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訣》

影視形象

1998年《東遊記》凌霄飾
2002年《笑八仙之素女的故事》曹江成飾
2008年《八仙全傳》邵傳勇飾
2011年《碧波仙子》趙鐵人飾
2014年《八仙前傳》王春元飾

我喜歡的神話人物

記得小時候,我喜歡和一群小夥伴在村口老槐樹下納涼,玩累了我們就坐在爺爺奶奶身邊聽他們講那些美麗遙遠的故事:盤古開天,女媧造人,蠶蛾奔月,后羿射日……

中國道教八仙

仙號
簡介
法寶
鐵拐李 原名李玄,遇太上老君而得道。一日神遊華山赴太上老君之約,囑他的徒兒七日不返可化其身。然而徒兒因母親病而欲歸家,六日即化之。第七日李玄返魂無所歸,乃附在一跛腳的乞丐的屍體而起,蓬頭垢面,袒腹跛足,以水噴倚身的竹杖變為鐵拐,故名李鐵拐。
鐵拐,葫蘆
漢鍾離 鍾離權,號“正陽子”,又號“雲房先生” 扇子
張果老 原名張果,他少時家貧,赴濉溪拜師學習釀酒。在學釀過程中,大病一場,病癒還願,在龍脊山的大方寺出家。因偷食寺內老僧的仙參而成仙,驢喝了參湯則成了“神驢”。怕老僧追趕,張果老索性倒騎毛驢望後而逃。 魚鼓
何仙姑 傳說為何氏女,途遇仙人,賜仙桃或仙棗食之,成仙,不知飢餓。能預知禍福,善輕身飛行。 荷花
藍采和 唐開元天寶時人。夏服絮衫,冬臥冰雪,常於長安市唱踏踏歌,歌詞多神仙之意。 花籃
呂洞賓 原名呂岩,道號純陽子,全真道祖師,鍾呂內丹派代表人物,被尊稱為呂祖、呂祖師、呂仙祖、純陽祖師。 寶劍
韓湘子 唐朝韓愈的侄孫子。生性放蕩不拘,不好讀書,只好飲酒,世傳其學道成仙。
簫管
曹國舅 相傳為宋仁宗之大國舅,名佾,亦作景休。 玉板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