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

1. 渡水的地方:津渡。關津。津要。問津。2. 口液,唾液:津液。津津有味。3. 汗:遍體生津。4. 滋潤,補:津潤。津貼。5. 中國天津市的簡稱。天津,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中國第三大城市,中國國家五大中心城市,中國北方經濟中心、中國北方國際航運中心、中國北方國際物流中心、國際港口城市和生態城市。

基本信息

漢字釋義

讀音
【拼音】:jīn;
【注音】:ㄐㄧㄣˉ。
部首筆畫
【部首】:氵;
【部外筆畫】:6;
【總筆畫】:9。
漢字編碼
五筆86:IVFH;

五筆98:IVGH;
倉頡:ELQ;
筆順編號:441511112;
四角號碼:3510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6D25。
基本字義
1.渡水的地方:~渡。關~。~要。問~。
2.口液,唾液:~液。~~有味。
3.汗:遍體生~。
4.滋潤,補:~潤。~貼。
5.中國天津市的簡稱。
按:著名語言學家、詞典學家王光漢《詞典問題研究-合肥方言單音動詞考釋》指出,此字還有兩個詞義:1.奶水或汗水溢出。如:“奶把毛衣都津濕了。”梁斌《紅旗譜》三十七:“她臉上津出汗珠。”引申指因痱子阻塞毛孔,汗液排不出引起的不適。如:“伢子給痱子津得抓頭撓屁股哭。”
2.滲水。如:“外面的水都津到家裡來了。”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養羊》:“每臥酪時,輒須灰火中燒瓶,令津出。”
詳細字義
〈名〉
1.(會意。金文字形,從舟,從淮。“淮”表示淮水。泛指一般的河流。船停泊在河旁,用來渡河。本義:渡口)。
2.同本義[ferry]。
津,水渡也。——《說文》
又東至於孟津。——《書·禹貢》
自黃河泛舟而渡者,皆為津也。——《水津注·河水》
風煙望五津。——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論語·微子》
3.又如:津梁(渡口的橋樑);津人(在渡口以擺渡為生的人);津門(在河流渡口所設定的關隘);津吏(掌管橋樑及河流渡口的官吏);津主(在關卡或渡口檢查商旅貨物的官吏);津要(渡口要地。比喻險要的交通據點);津逗(渡水口);津逮(經渡口過河而到達目的地。後常用以比喻為學的門徑);津亭驛館(渡口和驛站的亭館)。
4.生物的津液;口水[saliva]。
津,液也,汁也。——《三蒼》
津液充郭。——《素問·湯液膠醴論》
令人望梅生津。——陸佃《埤稚·芥》
5.又如:津沫(口中津液;涎沫);津唾(唾液)。
6.水陸要隘[communicationshub]。如:津通(水路通達。即流通);津隘(關津要隘)。
7.途徑;門徑[way]。如:津路(途徑);津塗(亦作“津途”);津徑(門徑)。
8.涯,岸[bank]。
日出九津。——《呂氏春秋·求人》。註:“崖也。”
9.又如:津岸(涯岸;水邊);津涯(岸;水邊);津步(碼頭)。
10.水[water]。如:津水(水漲溢,泛濫);津流(水流);津通(水無阻滯的流動);津路(水路);津渚(水邊)。
11.橋樑。喻職位、地位[bridge]。如:津橋(橋樑)。
12.天津。中國直轄市之一的天津市的簡稱[Tientsin]。如:京津唐地區。
13.汗,由汗腺分泌的一種含鹽的液體[perspiration]。
那魔頭看見,就嚇得渾身是汗,遍體生津。——《西遊記》
14.工資以外的額外所得或賞金、小費[fee]。如:津貼。
〈動〉
1.渡,乘船過河或湖、海[ferry]。
而世士罕有津遠者。——《水經注·河水》
2.又如:津渡(搭乘渡船的渡口;過渡,渡河);津濟(渡河);津人(渡船的船夫);津航(渡船)。
3.滋潤[moisten]。
雨不破塊,潤葉津莖而已。——《西京雜記》
4.又如:津潤(滋養潤澤);津濕(透濕)。
5.溢;滲[ooze]。如:津滴(滲出水滴)。
6.引申為以資財助人[aidfinancially]。
聽其歌聲,許以必貴,倒囊津置入京,繼遂遭際。——宋·王明清《揮塵錄》
7.又如:津送(津發。資助旅費;安葬);津遣(發給費用,遣往朝廷)。
〈形〉
1.潤澤[moist]。
其民黑而津。——《周禮·地官·大司徒》
2.充盈;溢[full]——多疊用。如:愈想愈覺得津津有味。
常用詞組織女津
指津
知津
雲津
枝津
玉津
魚津草
魚津
趙津歌
源津
余津
飲牛津
飴津
引灤入津工程
楊子津
延津之合
涯津
要路津
延津劍合
延津劍
煙津
延平津
要津
延津
瑤津
咽津
血津
延津寶劍
許由津
薪津
小平津
星津
邪津
逍遙津
玄津
仙津
析木津
喜津津
誤入迷津
五津
無津
洧津
文津閣
微津
無人問津
問津
通津
甜津津
說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津
水渡也。從水 聲。 ,古文 從舟從淮。將鄰切〖注〗 、 、 、 、 ,古文。源於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
⊙〔古文〕 《唐韻》將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資辛切, 音蓁。《說文》渡也。《書·泰誓》大會於孟津。《正義》孟是地名,津是渡處。 又潤也。《周禮·地官》辨五地之物生,二曰川澤,其民黑而津。 又星次名。《爾雅·釋天》析木謂之津。又星名。《甘氏星經》天津九,星在虛北河中,主津瀆,津梁。 又河津。《辛氏三秦記》河津,一名龍門,魚不能上,上則為龍。 又楚地名。《左傳·莊十九年》巴人伐楚,
津
楚子大敗於津。 又觀津,縣名。《輿地廣記》本趙地,漢為縣,屬信都郡。 又濟渡後學之意。《劉勰·新論·崇學篇》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學不傳。 又津津,溢也。《莊子·庚桑楚》其中津津乎猶有惡。 又《韻補》葉將先切,音牋。《黃庭經》中有童子冥上 ,主諸六府九液源,外應兩耳百液津。[1]源於《康熙字典》[1]

天津市簡稱

天津,中國第三大城市,四大直轄市之一,中國國家五大中心城市,中國北方經濟中心、中國北方國際航運中心、中國北方國際物流中心、國際港口城市和生態城市。
天津市
天津位於華北平原海河五大支流匯流處,東臨渤海,北依燕山,海河在城中蜿蜒而過,海河是天津的母親河。天津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五大道素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天津被譽為“中國經濟第三增長極”,經濟增速連續多年位於全國領先位置。天津將承辦2012年第九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2013年第六屆東亞運動會和2017年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是夏季達沃斯論壇常駐舉辦城市。

古津

孟津 在老城鄉扣馬村東同盟山下,是古時黃河中下游一個重要渡口,東漢靈帝時,為環衛京都洛陽的八關之一。史書最早記載孟津者為《左傳》魯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年)春,王正月……,晉師在平陰”,距今2504年。《尚書·禹貢》:“導河積石……東至於砥柱,又東至於孟津”。《尚書·泰誓》:“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師渡孟津。”
夏津地處山東省西部平原、魯冀兩省交界處,因春秋時期“華夏會盟之要津”而得名,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悠久歷史。因盛產棉花,素有“銀夏津”之美譽,被評為國家級優質棉標準化生產基地。林果業發達,擁有長江以北最大的黃河故道生態森林公園,素有“百果之鄉”的美譽。
富平津 約在老城鄉小寨村北,東漢桓帝時始有富平津的記載。
小平津 在老城鄉花園村西北。東漢靈帝元年(184年)三月置小平津,列為環衛京都洛陽的八關之一。
冶坂津 在白鶴村東北,即鐵謝渡,對岸為吉利區冶戍村。
委粟津 在白鶴鄉牛莊村北,因邙山委粟峰得名。
平陰津 在白鶴鄉白鶴村西北。《史記》載,秦二世三年(前205年)“趙別將司馬卬方欲渡河入關,沛公乃北渡平陰,絕河津。”
硤石津 在王良鄉河清村東,因在邙山硤石峰下得名。清嘉慶《孟津縣誌》稱:“即今之河清渡”。《明史·地理志》載,孟津縣城“西北有大河。又西有硤石津,……又有高渚、馬渚、陶渚,皆大河津濟處。東北有孟津巡檢司。”

拼音是jin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