斤[漢語漢字]

斤[漢語漢字]

斤,jīn,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橫刃,下為曲柄,象斧斤形。本義:斧子一類的工具。 (2) 同本義 [axe]。一般用以砍木,與斧相似,比斧小而刃橫 今,斫木斧也。——《說文》。段注:“凡斫物者皆曰斧,斫木之斧,則謂之斤。” 於是乎丌釿鋸制焉。以釿為之。——《莊子·在宥》 皆執利兵,無者執斤。——《左傳·哀公二十五年》 不夭斤斧。——《莊子·逍遙遊》 以斧斤考擊而求之。——宋· 蘇軾《石鐘山記》 (3) 又如:斤斧(斧頭);斤墨(斧頭與墨斗);斤鑿(斧頭與鑿子) (4) 古代一種似鋤但比鋤小的農具 [small hoe] 惡金以鑄鋤、夷、斤…——《國語》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斤
漢字:斤(jīn)(jin)
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斤字骨刻文演變:
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基本字義

1.中國市制重量單位:二~。~~(過分計較瑣細的或無關緊要的事物,如“~~計較”)。
2.古代砍伐樹木的工具:斧~。

詳細字義

名詞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橫刃,下為曲柄,象斧斤。本義:斧子一類的工具
2.同本義[axe]。一般用以砍木,與斧相似,比斧小而刃橫
今,斫木斧也。——《說文》。段註:“凡斫物者皆曰斧,斫木之斧,則謂之斤。”
於是乎丌釿鋸制焉。以釿為之。——《莊子·在宥》
皆執利兵,無者執斤。——《左傳·哀公二十五年》
不夭斤斧。——《莊子·逍遙遊》
以斧斤考擊而求之。——宋·蘇軾《石鐘山記》
3.又如:斤斧(斧頭);斤墨(斧頭與墨斗);斤鑿(斧頭與鑿子)
4.古代一種似鋤但比鋤小的農具[smallhoe]
惡金以鑄鋤、夷、斤…——《國語》

動詞

1.砍削,砍殺[cut]
不斤不斧。——皮日休《河橋賦》
橫斤山木。——《南史·宋測傳》
2.又如:斤削(砍削);斤跡(斧頭削砍的痕跡);斤械(用斧砍削)。
又指對文字的刪削修飾。如:斤正(斤斧,斤削。請人修改詩文的敬辭)
3.過分計較[betoocalculating]。如:斤斤較量(在瑣碎的小事上過分計較)

量詞

十六兩為一斤。——《漢書·律曆志》
四十斤金椎。——《史記·魏公子列傳

千餘斤。——唐·白居易《賣炭翁》
四五十斤。——明·魏禧《大鐵椎傳》
市肉二斤。——清·張廷玉《明史》
2.又如:斤兩(計算重量的單位);斤重(重量)

康熙字典

斤
《卯集下》《斤字部》·斤
《唐韻》《集韻》《韻會》舉欣切,音筋。《說文》斫木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宋之斤。《正字通》以鐵為之,曲木為柄,剞劂之總稱。《集韻》或作釿。又《集韻》一曰權輕重之器。《前漢·律曆志》斤者,明也。三百八十四銖。易二篇之爻,隂陽變動之象,十六兩成斤者,四時乗四方之象也。《小爾雅》二鍰四兩謂之斤。《注》六兩為鍰。又姓。《廣韻》斤氏,後改為艾氏。奇斤氏,後改為奇氏。又《廣韻》《集韻》《韻會》居焮切,音靳。《爾雅·釋訓》明明斤斤,察也。《詩·周頌》斤斤其明。《傳》斤斤,明察也。又《集韻》許斤切,音欣。斤斤,仁也。

漢字演變

漢字演變漢字演變

質量單位

中國的重量單位,以見於彝器上的為最早,但一鋝是多少以及鋝和勻的關係都無法知道,這兩個單位在戰國時期顯然還在使用,秦漢間文獻對於鋝的重量也沒有一致的說法.大概各地的習慣不一樣,正同古代亞述人所用的單位錫克爾米納一樣.錫克爾有兩種標準,一重十七公分,一重十八公分.後來腓尼基人希伯來人採用這單位,又有各種不同的標準,五十錫克爾等於一米納,六十米納等於一塔蘭頓.這種衡制由巴比倫傳到希臘,但希臘各地的塔蘭頓又不同.中國的鋝雖有輕重兩種說法,大概通行的是重的一種,即三鋝重二十兩這由毛公鼎銘中的"取三十鋝"可以證明那裡的鋝不可能只有十一銖多重.在戰國時期只有兩種重量單位,即,一斤為十六兩;一鎰為二十兩.從當時文獻中的記載看來,這兩個單位是亂用的.這兩個單位同鋝和勻似乎沒有正式的聯繫,這是一件難以解釋的事.雖然後來的人用銖兩把這幾個單位聯繫起來,四個單位都成為銖或兩的倍數.可是在甲骨文和殷周間的金文中似乎並沒有銖和兩這兩種單位.
古代質量單位和長度單位的情況相似,也有多種多樣的形式.我國秦代度量衡制度中規定:1石=4鈞,1鈞=30斤,1斤=16兩.與現代國際單位制比較,1斤約合0.256千克.
例如:在波斯卡拉薩(Karasha)作質量的單位,約合0.834千克,埃及格德特(gedet),約合9.33克.
英制中以(pound),盎司(ounce),打蘭(dram),格令(grain)作單位:1磅=16盎司=265打蘭=7000格令.
不列顛帝國曾用純製成原器,它是高約1.35英寸,直徑1.15英寸的純鉑圓柱體.

常用詞組

斤斗
jīndǒu[fall]
〈方〉∶跟頭翻斤斗
斤斤
jīnjīn(1)[clear]∶明察的樣子
斤斤其明。——《詩·周頌·執競》
平津侯斤斤。——《漢書·敘傳》。註:“明察也。”
(2)[haggleovereveryounce]∶指過分用心於瑣碎或無關緊要的事物
斤斤計較
jīnjīn-jìjiào
[haggleovereveryounce] 過分計較無關緊要的事物或瑣細事物
斤兩
jīnliǎng
[weight]分量斤jin
詳細字義
1.——如“千斤”(qiānjin):起重的工具
2.另見jīn

有關成語

斤
半斤八兩——八兩:即半斤,舊制一斤為十六兩。半斤、八兩輕重相等。比喻彼此不相上下
掂斤播兩——估量輕重,比喻品評優劣或形容過分計較
掂斤估兩——猶言掂斤播兩。
掂斤抹兩——猶言掂斤播兩。
斤斤計較——斤斤:形容明察,引申為瑣細。過分計較無關緊要的小事

拈斤播兩——猶言斤斤計較。
搬斤播兩——專從細小的斤兩上動腦筋。
秤斤注兩——形容斤斤計較,顧小不顧大。
分斤掰兩——比喻過分計較。
分斤撥兩——見“分斤掰兩”。
運斤成風——運:揮動;斤:斧頭。揮動斧頭,風聲呼呼。比喻手法純熟,技術高超。
運斤如風——見“運斤成風”
鼻堊揮斤——揮舞斧頭削除鼻端之堊。比喻指正錯誤。
秤砣雖小壓千斤——秤砣看來一小塊卻能壓住千斤之重。比喻外表雖不引人注目,實際很起作。
大匠運斤——語出《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後以“大匠運斤”稱人技藝精湛或文筆嫻熟高超。
顛斤播兩——較量輕重。常用以比喻品評優劣或形容計較微細之事。
斤斤較量——謂在瑣細的小事上過分計較。
斤斤自守——斤斤:拘謹的樣子。謹小慎微,自求無過。
魯斤燕削——魯之削(小刀),宋之斤(斧頭),質量都很好;如易地生產,在魯造斤而在燕制削,質量不會優良。比喻由於地域等條件限制,學習模仿達不到原來水平。
弄斤操斧——拿斧頭砍東西。引申指對作品的雕琢。
宋斤魯削——宋國產的斧頭和魯國產的曲刀。比喻當地特產的精良工具。
彈斤估兩——形容掂量輕重。
郢匠揮斤——《莊子·徐無鬼》載,匠石揮斧削去郢人塗在鼻翼上的白粉,而不傷其人。後因以“郢匠揮斤”比喻純熟、高超的技藝。
郢人斤斧——同“郢匠揮斤”。

英文翻譯

catty,aunitofweightequaltohalfkilogra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