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畹農

楊畹農

楊畹農是已故的上海市戲曲學校優秀的京劇梅派青衣教師。文化革命中被“四人幫”殘酷迫害致死。他從青年時期起,四十餘年為發揚光大梅派藝術竭盡心力,為繼承和發揚梅派藝術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楊畹農 京劇男旦藝術家。1907年生於安徽桐城,少年時期就酷愛京劇,初學老生,入復旦大學就學後改於青衣,擔任復旦大學京劇社的總幹事,禮聘了當時富連成科班老前輩梁喜芳、律喜雲來社任教。一九二八年楊畹農在學校體育館初演“玉堂春”,當時上海戲迷中紛紛傳言,復旦大學有一位學生,嗓音酷似梅蘭芳,而響堂和力度勝似尚小雲。演出那天,海上名票雲集復旦觀劇。楊畹農以他特有甜美圓潤、嘹亮響堂運行自如的嗓音和響遏行雲的行腔,使內外行大為震驚。演出的成功和社會的輿論給予楊畹農學習、研究梅蘭芳唱腔藝術和聲腔藝術增添了無比的信心。1930年畢業後,在南京鹽務署任文職,仍保持天天吊嗓,當時為他操琴的是周振芳和以後成為梅蘭芳二胡的倪秋萍,後期是他復旦的同學,50年代曾在梅劇團操琴的李師善,由於楊畹農文學底子厚,對人物、劇情、唱詞的理解較深,又善於對梅蘭芳唱腔“一字、一腔、一個氣口、一個重音”的理解和揣摩,真是到了神似的地步。從楊畹農1933年演唱“三本太真外傳”百代公司老唱片中,可以聽得出和當時梅蘭芳的風格是何等神似。

演出歷程

1932年秋天,楊畹農以一個學者的態度和同學、同庚的著名國畫家謝雅柳先生聯袂北上訪梅,由同學北平“大公報”徐叔明先生引見,到北京無量大人胡同五號綴玉軒梅宅拜訪,梅蘭芳在阿蘭那客廳會見楊畹農,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他的文化素養和待人接物,給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延續了近四十年。次日,梅蘭芳興致勃勃約了這位南方來的知音赴虎坊橋國劇學會弔嗓,由梅蘭芳當時的琴師徐蘭沅,王少卿操琴,杭子和司鼓。在座的有餘叔岩、張伯駒。梅蘭芳說:“楊先生的嗓子,內外行都少見”。數月來,楊畹農幾乎天天成了綴玉軒的座上客,虛心向梅蘭芳求教,梅蘭芳愛才,更欣賞楊畹農誠實憨厚的書卷氣,親自為他說戲教腔。對楊畹農以後繼承和發揚梅派藝術,以致晚年的教學工作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1933年長江大水災,梅蘭芳為參加籌款救災義演特地南下,打泡戲為全部《四郎探母》,梅蘭芳深知楊畹農老戲的底子,特邀楊畹農演肖太后,演至“盜令”一場,台下譁然,因公主、太后的唱幾乎出於一人之口,楊畹農到了亂真的境界了。

其唱念的優點

愛好京劇的戲迷都知道楊畹農的唱念有一個超乎常人的優點,就是字音清晰。這在他的學生李炳淑、楊春霞的演唱中也能意識到老師的影子,尤其是李炳淑早期的《三擊掌》、《母女會》。京劇旦角能做到字音清晰是不容易的,因為旦角的唱腔主要是用假聲,音區很高,行腔又很纖細柔和,曲調比較曲折委婉,京劇的唱詞又不是那么口語化,因此,把唱詞清楚地傳到觀眾的耳朵里,是不太容易的。如果演員對京劇發展過程中在聲、腔、字、韻上所積累的經驗不加以繼承和理解,而單純地追求字音清楚,象說話似的,又難免流於自然主義,使唱腔缺乏藝術感染力。楊畹農的演唱在這方面可以稱得起旦角演員學習的典範,他吐字,既不是一口咬死,也不是輕易放過。正五音,準四呼,口腔形狀得當,唇齒喉舌牙的著力點運用得體,開齊撮合的勢道掌握準確,這是他的強項,得到過梅蘭芳的肯定。

貢獻與成就

楊畹農為培養京劇藝術的下一代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目前活躍在上海京劇舞台上的主攻梅派的中年演員以及從南方去的梅門弟子如沈小梅、胡芝鳳都不同程度的向楊畹農求教過。他除了繼承發展梅派傳流戲外,還刻苦學習,鑽研創新,對梅派藝術如何表現現代生活也進行了積極的探討,如《洪湖赤衛隊》和《櫃檯》都作了很詳盡的筆記,認真的備課進行教學。近期,梅門第三代代表人物李勝素演唱的《洪湖赤衛隊》就聽得出楊畹農的影子。

在發揚梅派藝術中楊畹農另一突出的貢獻是在票友中的廣泛傳播,1950年他在上海帶頭組織了《梅劇進修會》,親力親為,數年中進修會同學近一百三十名。在上海形成了以思南路87號“梅府”為中心的龐大的《梅派基地》,直至今天,梅門第三代精英來上海演出,都會有強烈的影響。楊畹農老師功不可沒!

走近京劇旦角演員

京劇旦行扮演各種不同年齡、性格、身分的女性角色,旦行又分為正旦、花旦、花衫、刀馬旦、 武旦、老旦等專行。
姜亦珊
李海燕[京劇旦角]
李玉芙
劉桂娟
史依弘
唐禾香
王蓉蓉
吳菱仙
王蕙芳
王玉蓉
魏蓮芳
王晶華
筱翠花
熊明霞
楊春霞
言慧珠
袁慧琴
趙葆秀
張火丁
張美娟[京劇旦角]
王小磚
宋丹菊
李莉[京劇旦角]
王玉珍[京劇旦角]
童芷苓
劉秀榮[京劇旦角]
薛亞萍
楊榮環
魏海敏
宋德珠
王玉敏
閻世善
楊磊[京劇旦角]
趙桐珊
張正芬[京劇旦角]
趙慧秋
王熙春
時小福
劉喜奎
趙燕俠
李硯萍
呂洋
馬小曼
毛世來
琴雪芳
邱富棠
任志秋
榮蝶仙
沈小梅
郭偉[京劇青衣]
孫明珠
孫甫亭
孫賀先
宋奕萱
尚長麟
侯玉蘭
孫彩珠
時世寶
沈福存
華慧麟
孫怡雲
尚明珠
宋長榮
蘇雨卿
胡碧蘭
舒昌玉
黃樺
鮑綺瑜
田際雲
田慧
譚娜
譚曉令
冀韻蘭
李金泉
吳素秋
李薔華
吳富琴
王長君
王夢婷
王幼卿
李硯秀
王盛意
羅巧福
李佩卿
王吟秋
王麗芳
王婉華
李鳴岩
王曉臨
王雅娜
劉淑雲
王琴儂
王志怡
羅蕙蘭
馮蘊
陸素娟
小楊月樓
徐碧雲
李盛泉
盧小玉
荀令香
方連元
許翰英
徐暢
小毛劍秋
雲燕銘
姚玉芙
葉芳
劉盛蓮
楊淑蕊
楊菊秋
余紫雲
劉元彤
姚佩秋
粉牡丹
羅福山
閻嵐秋
閻巍
雷英[京劇旦角]
姚玉蘭
李韻秋
朱桂
趙歡
李經文
周利
張春秋
張正芳
貫紫林
張筱賢
李喜鴻
郭睿玥
張逸娟
趙君玉
章遏雲
趙榮琛
仲盛珍
醉麗君
龔雲甫
張晶[京劇旦角]
李金鴻
鍾榮
路三寶
朱琴心
張慧芳
胡素仙
文榮壽
李毓芳
吳吟秋
臥雲居士
文亮臣
黃桂秋
韓慧梅
王世祥
韓冬柏
劉琪
陳正薇
郝蘭田
王紫苓
韓鳳英
王夢雲
劉筱衡
王芸芳
劉山麗
江新蓉
王潤菁
高玉倩
傅世蘭
王克琴
姜雙喜
江汁
陸義萍
計斌慧
魏慧麗
李連貞
梅竹芬
馬艷芬
馬宗慧
王艷[京劇旦角]
王玉蘭
夏華達
新艷秋
夏慧華
賈麗雲
金友琴
徐瀅
熊一華
龐世奇
曲素英
金喜棠
金素雯
許翠
謝銳青
謝虹雯
金素秋
邢美珠
謝寶雲
雪艷琴
金少梅
康靜
徐俊[京劇旦角
俞八妹
郭雪香
於蓮仙
余玉琴
高喜玉
梁小鸞
楊秋雯
尚慧敏
於玉蘅
楊至芳
姚佩蘭
時青山
傅世雲
楊桂雲
楊孝亭
郭瑤瑤
龔蘇萍
李淑媛
楊秋玲
孫榮蕙
孫花滿
袁子明
尚富霞
閻虹羽
梁秀娟
李香勻
孫喜雲
陳蓉芳[京劇武旦]
姚席珍
楊畹農
於蘭
楊偉蘭
張學浩
郭小莊
張彩林
朱小元
劉雙壽
李丹林
李玉芝
孫盛芳
高紅梅[京劇旦角]
隋曉慶
朱俊好
張佳春
朱盛齡
張芷荃
沈健瑾
張三元
厲慧敏
張曼玲
鄭玉華
尚榮芳
侯宇
張雲仙
唐富堯
竇曉璇
諸茹香
張蓉華
果湘林
李麗芳
田桂鳳
朱盛富
張秀晶
田榮芬
張學敏
周婧
周百穗
扈金娜
胡喜祿
鄭秀蘭
耿世華
張淑景
鄭佳艷
陶默廠
朱文英
胡金萍
張蝶芬
張艷玲
張嬋玉
藍文雲
趙秀君
張盛余
張麗媛
鄭子茹
張芷芳
林麗娟
胡金喜[京劇花旦]
碧雲霞
郭際湘
宇文若龍
祁慧茹
曹毅琳
田寶琳
錢紫雲
齊福芸
齊蘭秋
秦雪玲
徐如雲
李新蘭
彩福祿
胡菊琴
杜富興
孫四敏
賈華
沈健謹
許福英
張藍田
朱幼芬
吳江秋
趙曉嵐[京劇旦角]
吳蕙蘭
孫雙玉
周四十兒
沈正艷
關麗卿
賈世珍
周慰堂
許盛玉
李靜文
鮮牡丹
小王玉蓉
新谷鶯
朱蓮桂
謝黛林
趙喜貞
賈桂喜
王順福
韓寶芬
王麗卿
金月梅
金嘯虹
張雙蘭
孫福喜
李喜泉
雷元碩
郭敬悉
戴韻芳
金佩芳
鳳凰旦
姚寶香
范富喜
王元禧
孫心蘭
朱小沅
周長順
孫振泉
李文敏[京劇旦角]
孟金喜
李占華
馬博敏
章麗秋
王金蘭
范韻芳
張五寶
王盛海
沈韻秋
李多芬
何喜春
閻桂祥
尚樹聲
貫榴生
孫德祥
雲飄香
趙嘯瀾
琴艷芳
王茵
吳碧蘭
蘇少舫
雪飄香
寶幼亭
鄭雙福
姚玉英
閻金福
方松齡
孟憲瑢
劉昭容
閻貴雲
訾睿
段來喜
律喜雲
吳彩霞[京劇旦角]
郝瑩
孔元福
尚偉[京劇旦角]
孫萍[京劇旦角]
劉丹丹[京劇旦角]
張嵐[京劇旦角]
周曼如
劉薇[京劇旦角]
張蘭[京劇旦角]
劉美娟[京劇旦角]
雷金福
董雪平
李玉壽
陸鳳琴
趙群[京劇旦角]
李凌楓
李紹華[京劇旦角]
張悅[京劇旦角]
呂琳[京劇旦角]
夏美珍
許嘉寶
劉錚[京劇旦角]
張萍[京劇旦角]
席慧馨
朱鳳桐
李富齋
張靜[京劇旦角]
馬六兒
劉玉琴[京劇旦角]
徐露[京劇旦角]
劉佳[京劇旦角]
李艷儂 | 張嘯竹
馬帥[京劇旦角]
馮金芙
張笠媛
林桂蘭
張雲亭[京劇旦角]
石韞玉[京劇旦角]
聶文華[京劇旦角]
南鐵生
李妙春
范春桂
王麗華[京劇旦角]
王樹芳[京劇旦角]
李宏[京劇旦角]
劉寧[京劇旦角]
李潔[京劇旦角]
孫麗英[京劇旦角]
李薇華
李曉玉[京劇旦角]
高韻芬
溫如華
王奕戈
聞占萍
王曉燕[京劇旦角]
王陸瑤
趙玉華[京劇旦角]
葛香汝
齊淑芳
周雲霞
王芳[京劇旦角]
張馨月[京劇旦角]
李紅梅[京劇旦角]
王元芝
劉慧權
李玉祥[京劇旦角]
何佩森
劉連湘
張其婷
李慧娟[京劇旦角]
劉杉杉
張菁華
楊菊萍
何蕾
戴綺霞
張南雲
劉慧琴
金碧艷
岳惠玲
姚佩霞
李琳[京劇旦角]
張藝[京劇旦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