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威治村

格林威治村

格林威治村,是美國紐約市西區的一個地名,住在這裡的多半是作家、藝術家等。格林威治村代表著另外一種生活方式,是美國的反文化。格林威治村是在1910年前後在美國形成的,那裡聚集著各種各樣的藝術工作者、理想主義者甚至工聯分子,他們大都行為乖張、和世俗格格不入。在戰後,成為了美國現代思想的重要來源。

基本信息

特徵

·古雅的歷史紀念性建築區

·放蕩不羈的波西米亞區

·少數民族地段

風景

格林威治村也叫西村,它的鬧區主要在6大道,7大道,hudson街,和W.4街,Bleeker 街那旮。夜晚很多人,gay 較多。

格林威治村格林威治村

格林威治村的標準風景從窄小的街道,到人群不斷的華盛頓廣場;從親密情調的咖啡屋、酒吧,到賣古怪物品的小店,從小型書店,到價錢便宜的小餐館.從搖破樂吧,到爵士俱樂部。然而,基本上,垮掉派們進出過往的60年代,已是格林威治西村波西米亞生活方式的最後一波。80年代.村中房價飛漲,是里根時代的反映之一.也使年輕人和先鋒文化移往東村。60年代的搖滾樂名劇《毛髮》是在西村首演後被搬往上城百老匯劇場.90年代,又一出下城的音樂劇被搬往上城,不過這回是來自東村。《房租》(Rent)一劇將普契尼的經典歌劇《波西米亞人》改編成反映90年代東村新波西米亞文化的格滾劇.一群以跳舞、唱歌、寫作為業的年輕人掙扎生存的故事。原劇《冰涼的小手》女主角咪咪現在是正在艱苦奮鬥的黑人舞蹈演員,普契尼時代的肺病成了如今的愛滋。真正悲劇的是,此劇31歲的作曲兼編導拉森卻於此劇首演之時心臟病發作去世。

有人感嘆,今日的西村與昨日相比,大有迪斯尼化了的味道,到處是對另類和不知無力嘗試又充滿好奇的中產階級遊客。不論怎樣,西村仍然引人入勝。音樂場景--爵士和搖滾--仍是格林威治西村不可或缺的因素。每晚,CBGB,Teh Continental,the Paramid Club擠滿震耳欲聾的搖滾樂聲和年輕的人群,而Sweet Bazil,The Blue Note,The Village Vanguard則是長盛不衰,已成經典的爵士俱樂部,鬧的有,靜的也有。這裡的舊書店、舊唱片店、舊衣飾店仍讓人享受小而親切的舊日風格,是村中的另一著名特色。更有Angelica,Film Forum,Cinema Village等小影院專放藝術電影、外國電影、老電影回顧,是除了校園影院之外,在美國能看到非好萊塢電影最集中的地方。

格林威治村是巴黎左岸的美國翻版,所以咖啡屋自然也是它不可缺少的傳統所在。在這裡,有各式各樣的咖啡、茶、飲料,也有簡單的飯菜和各式蛋糕,供那些想長坐--或聊天,或讀書看報--的顧客享用。像酒吧一樣,它們得有自己的風格、氣氛和魅力,否則就不可能長存。看看它們的名字,就會知道它們與文化生活的關係:除了上面提到的費加羅之外,還有什麼但丁咖啡,因為它們開頭都是19世紀義大利人經營.所以很多是義大利情調的名字和風味。

格林威治村代表著另外一種生活方式,是美國的反文化。

歷史

格林威治村格林威治村

格林威治村,美國反主流文化的大本營,自上個世紀末起藝術家、激進分子、反叛者稱為家的地方。他們來自美國各地.背棄了小城鎮和邦區的寧靜傳統生活方式,尋求一種他們稱之為自由的生活。仿效巴黎左岸拉丁區,這裡是美國各種激進思想和文藝潮流的發生地。亨利·詹姆斯.艾倫·波.尤金·奧尼爾……都在這裡寫下他們的名著;搖滾民歌手鮑伯迪倫在這裡唱出60年代的反叛之聲:“像一塊滾石”;先後演《教父》的影壇實力派明星羅伯特·德尼羅和艾爾·帕西諾也都是在這裡的小劇場臥薪嘗田,初試啼聲。在社會思想上,格林威治村也無時不反映著美國社會的發展變革。從上個世紀的婦女爭取選舉權,到本世紀60年代的反戰,70年代的性解放運動,婦女解放運動,同性戀爭取權益運動,格林威治村都是波濤洶湧。

它位於紐約華盛頓廣場西邊,原是城裡人逃避黃熱病的臨時住所,這一塊地區道路錯綜複雜,迥異於棋盤式的規劃,自從1831年華盛頓廣場建立後,開始出現轉機,許多藝術工作者陸續進駐於此,從艾倫坡、馬克·吐溫、惠特曼到鮑伯迪倫等,這裡的高租金只有混得開的藝術家才住得起。

格林威治村格林威治村

格林威治村(GreenwichVillage)的文化檔次不比百老匯劇場集中的時報廣場商業區低,反而更為高雅。文化人通常認為時報廣場是外地外國旅遊者看熱鬧的地方,而格林尼治村和上西區那一帶才是真正有格調的文化區域。 在格林威治村出現過的“垮掉的一代”,作為一個流派,在美國文學史上是一個比較短暫而奇特的文學現象。它前後只不過30年時間。70年代以後,隨著美國社會生活情況的變化,“ 垮掉的一代” 逐漸曲終人散。 格林尼治村(GreenwichVillage,又譯格林威治村)是紐約市曼哈頓南部下西城的一個大型居住區,大部分居民為中產階級家庭,但是,在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上中葉卻以波希米亞主義首都和垮掉的一代誕生地著稱。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該區最初吸引人的那些特徵最終導致其走向中產階級化和商業化。

格林尼治村得名於英國倫敦的格林尼治。

格林尼治村心臟的華盛頓廣場公園格林尼治村心臟的華盛頓廣場公園

格林尼治村東到百老匯大道,西到哈德孫河,南到休斯頓街,北到14街。周邊街區為:東面是東村,南面是SoHo,北面是切爾西。東村屬於下東城,與格林尼治村無關。西村是格林尼治村第七大道以西的部分,但是房地產經紀人則說是第六大道以西的部分。該街區屬於紐約第八選區。

在社會思想上,格林威治村也無時不反映著美國社會的發展變革。從上個世紀的婦女爭取選舉權,到本世紀60年代的反戰,70年代的性解放運動,婦女解放運動,同性戀爭取權益運動,格林威治村都是澎湃洶湧。

美國紐約主要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