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文化

亞文化

亞文化:又稱集體文化或副文化,指與主文化相對應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現象,指在主文化或綜合文化的背景下,屬於某一區域或某個集體所特有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一種亞文化不僅包含著與主文化相通的價值與觀念,也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價值與觀念。 亞文化有各種分類方法,羅伯遜將亞文化分為人種的亞文化、年齡的亞文化、生態學的亞文化等。如年齡亞文化可分為青年文化、老年文化;生態學的亞文化可分為城市文化、郊區文化和鄉村文化等。由地亞文化是直接作用或影響人們生存的社會心理環境,其影響力往往比主文化更大,它能賦予人一種可以辨別的身份和屬於某一群體或集體的特殊精神風貌和氣質。

基本信息

相關理論提出

亞文化亞文化

1950年大衛·雷斯曼(DavidRiesman)提出大眾和次文化的差別,並且將次文化詮釋為具有顛覆精神。大眾是“消極地接受了商業所給予的風格和價值”的人,而次文化則“積極地尋求一種小眾的風格(在當時為熱爵士樂)”。於是“聽眾……操控了產品(因此也操控了生產者),就如同產品操控了聽眾一般”(Riesman1950:361)。
因此,當一個次文化成員“即使沒有任何其他人在場,也會聆聽某種音樂時,他是在一種想像‘他人’在場的脈絡下聆聽音樂的——他聆聽音樂常常是為了要去和那些‘他人’建立起關係。他對大眾媒體的觀感受到他所隸屬的同儕團體所形塑。這些團體不只是在為音樂分高低而已,他們是以一種更細膩的方式(ibid:366)”。

基本含義

早在1950年大衛·雷斯曼(DavidRiesman)就提出大眾次文化的差別,並且將次文化詮釋為具有顛覆精神。大眾是“消極地接受了商業所給予的風格和價值”的人,而次文化則“積極地尋求一種小眾的風格(在當時為熱爵士樂)”。於是“聽眾……操控了產品(因此也操控了生產者),就如同產品操控了聽眾一般”(Riesman1950:361)。
因此,當一個次文化成員“即使沒有任何其他人在場,也會聆聽某種音樂時,他是在一種想像‘他人’在場的脈絡下聆聽音樂的——他聆聽音樂常常是為了要去和那些‘他人’建立起關係。他對大眾媒體的觀感受到他所隸屬的同儕團體所形塑。這些團體不只是在為音樂分高低而已,他們是以一種更細膩的方式,在為團體中的成員選擇他們會在音樂中‘聽到’些什麼。(ibid:366)”
一個文化通常包含了很多個次文化。次文化和其母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結合在一起的,然而在某些特別的面向上,兩者之間就會有極端的差別。某些次文化的差異在到達了某個程度以後,會擁有自己的名字。
DickHebidge(1981)使用“風格”這個辭彙,來表示次文化的流行態度暗語、活動、音樂和興趣。次文化風格與主流風格不同的地方在於,次文化風格是刻意“羅織”(fabricate)出來的,帶有“被建構性”,不同於主流風格傳統性

典型

亞文化傑克·克魯亞克《在路上》
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Beat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現於美國的一群鬆散結合在一起的年輕詩人作家的集合體。這一名稱最早是由作家傑克·克魯亞克於1948年前後提出的。在英語中,形容詞“beat”一詞有“疲憊”或“潦倒”之意,而克魯亞克賦予其新的含義“歡騰”或“幸福”,和音樂中“節拍”的概念聯結在一起。之所以將這樣一小群潦倒的作家、學生、騙徒以及吸毒者當作“一代”,是因為這個人群對二戰之後美國後現代主義文化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西方文學領域,“垮掉的一代”被視為後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是美國文學歷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垮掉的一代”的成員們大多是玩世不恭的浪蕩公子,他們篤信自由主義理念。他們的文學創作理念往往是自發的,有時甚至非常混亂。“垮掉的一代”的作家們創作的作品通常廣受爭議,原因是這些作品通常不遵守傳統創作的常規,結構和形式上也往往雜亂無章,語言粗糙甚至粗鄙。

“垮掉的一代”對後世的西方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文化研究學者們看作是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後現代“亞文化”。

“垮掉的一代”的重要文學作品包括傑克·克魯亞克(1922年-1969年)的《在路上》艾倫·金斯堡(1926年-1997年)的《嚎叫》威廉·博羅斯(1914年-1997年)的《裸體午餐》等。後兩部作品由於內容“猥褻”而引起法庭的注意,但也為此類文學作品在美國出版的合法化進程做出了貢獻。

亞文化青年亞文化

青年亞文化

青年亞文化代表的是處於邊緣地位的青少年群體的利益,它對成年人社會秩序往往採取一種顛覆的態度,所以,青年亞文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它的邊緣性、顛覆性和批判性。問題在於這種處於破壞、顛覆狀態的亞文化容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產生錯覺,從而將全部媒體上的青年亞文化內容當作主流文化來接受,把亞文化宣揚的價值觀念當作主流的健康的價值觀念來吸收。其實,青少年就是藉助使用媒介這一活動來實現對成年人掌控世界的逃避和抵抗,由於這一亞文化是青少年自己親身參與創造的,因而它媒體多於傳統媒體等。

青年亞文化研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伯明罕大學的學者集體撰寫了一部叫《儀式抵抗》的著作,對英國工人階級青少年的亞文化給予了廣泛的關注。研究者認為,青少年中流行的亞文化構成了對體現中產階級價值觀的英國主流文化的反抗,在當時的社會情景下,階級的對立也表現在文化領域,平民階層的青少年因無法進入主流文化而自創了一種時尚文化,這一文化富有反抗的象徵意味。例如,光頭仔的行為表面上是在追求一種粗野彪悍的形象或風格,但在其背後卻隱藏著一種意識形態企圖。S·霍爾指出,儘管這種離經叛道的亞文化缺乏明確的政治目標,但它仍是“對一種前革命的社會、政治和組織問題的後革命的文化反應。”“但是,一些亞文化僅僅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出現:它們浮出水面,變得可辨認並被貼上標籤;它們一度控制公眾注意的舞台,然後它們淡出、消失或被廣泛傳播以至於失去了它們的獨特性。

這裡,正是亞文化結構的後一種,主要與我們有關,無賴青年、搖滾客或光頭族的奇特、前衛的著裝風格、關注點和環境等等……”迪斯科夜總會、光頭黨、朋克、嬉皮士、搖滾樂……直至群居、吸毒、同性戀等從文化到生活各個層面,這些一度成為英、美60年代的一道文化景觀。青少年就是通過這些活動來創造新的大眾文化形式,因而,這種帶有反叛色彩的青年文化具有後現代的傾向。

青年亞文化在當代的變化,突出地表現為那種“披頭士列儂式”“充滿憤怒”的抗爭意識弱化,即反叛階級、種族、性別主流文化的意識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以狂歡化的文化消費來抵製成年人文化。

亞文化單身亞文化

單身亞文化

單身文化正通過單身俱樂部這種組織形式向主流文化擴散,單身者群體性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例如兩性交往的開放性等--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主流社會。主流社會在對單身亞文化漠視的同時,也將這種變化悄悄地融入自己主流渠道中去。

計畫經濟時代,每個人都是作為一種勞動力資源分配給單位的,每個個體都在人生上依附自己所屬的那個工作單位,人與工作單位的關係常常是終身制的,流動的難度非常大。

在一個沒有流動的社會,一個人除了在他所屬的那個單位消耗掉他所有的才華和激情之外,還極有可能忍受長時期的無窮無盡的低能的管理者和鄙俗的同事的折磨,這種折磨的產生可能是因為說錯了一句話,表示了一點不同的意見,甚至可能是哪一天穿錯了一件衣服打錯了一條領帶。但是,你無法逃避,因為你不能辭職,不能將自己流動出去,你也無處可去。在這種情形下,一個人,如果他試圖避免受到上述折磨,他就必須時刻謹慎,他的言行必須完全符合領導、同事們的心意,以至於有的時候看起來,他活著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博得那些人的好感。

1980年代以來,市場經濟建立,人們開始可以自由地選擇職業了。人們可以到自己喜歡的地方去,社會也採取了比較寬鬆的人才管理辦法,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知識以及社會的需要去尋找自己認為合適的東西;原有的體制鬆懈了,人生依附隨之解體,社會已經有了一個比較寬裕的人才流動的餘地。這也是主流文化逐漸變得寬容的由來。多元結構開闊了個人人生選擇空間,也開闊了主流文化的心胸和視野。工作單位和個人之間的關係由主宰和被主宰的關係進化為雙向選擇的關係,這種取向是雙方的,他們各自遵循各自的利益原則,工作單位和個人之間的地位變成了一種在利益原則上的平等關係,是各自的取與予的需要,不存在恩賜和給予的問題。

這種平等的關係下,個人的尊嚴和自由才可能獲得尊重,個人才有可能生活在一個相對寬鬆的小環境中,只要他工作努力,就能夠得到報酬,獲得承認,且只有他工作的一面才屬於公司或者單位管轄,他的個人生活和個人喜好只要與他的工作不產生糾葛,工作單位一律無權過問無權指摘。有一部著名的美國電影《費城》,描寫一樁有關勞資雙方聘用契約的官司糾紛:影片主要人物是一個患有愛滋病的同性戀者,因為性取向暴露被所屬公司解聘,之後他以"非法解僱"(歧視同性戀者和歧視愛滋病患者)的罪名將雇用方告上法庭,最終贏得官司的勝利。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任何人的人生態度和生活習慣只要不違法即是合法的,它屬於個人的權利。

主流社會和主流文化是大的空間和大的生存環境,單位和部門是小的空間和小的生存環境。對於個人,這兩個環境同等重要。在懂得尊重公民人身自由的現代環境中,單身者自然有權利過自己的生活。當然,中國的現代化的進程還只是一個開始,新舊思想交替、交叉,現代化思維已經啟動,但是舊作坊思維、家族意識、獨裁觀念、小農意識卻還沒有消失,個性自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被人們重視,但是還遠沒有達到被主流文化全盤保護的境地。眼前,人們所獲得的鬆弛只是舊的思想體制破裂的結果而不是新的思想體制建立的結果--關於這一點我們應該有所認識。

企業亞文化 

企業文化包括了一組對立統一的基本生存樣態:企業主文化與企業亞文化。它們可能同步生成,也可能不同步生成。各類具體的企業文化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和適宜的文化氣候下才能形成。

從文化主體對企業文化選擇和傾向性上看,非決策層行為主體容易選擇、接受、奉行和建設企業亞文化(尤其當企業決策層充當不開明的角色、與非決策層形成明顯的文化隔閡、衝突時),因而,企業亞文化可能是非當權者文化,是下級或下屬文化,是民間文化,是富有反抗性的文化。當然,在決策層中所形成的官官相護,以及企業所出現的“任人唯親”現象,從概念歸屬上看也屬於企業亞文化的範疇。

從文化體層次階段來看,企業亞文化是企業總體主文化的次級文化。這是由於組織分層設立各種機構,各層次機構均具有其特定的業務、職責、許可權,各層次機構人員的組成情況也不同,故會出現有著其特定的文化內涵與表現形式的次級文化,但在總體上保持與企業主文化一致的前提下,並不妨礙企業文化的貫徹與落實。如部門文化、子系統文化、車間班組文化等等都屬於次級文化。

從文化體的組織性質來看,企業亞文化又可以稱作是企業總體文化的非正式企業文化。所謂的非正式企業文化就是非制度性群體文化。就一個社會而言,所謂非制度性群體,指的是一種不符合社會規範文化的群體。這種小群體一般都不是按照社會合法文化規範組織起來,它的形成主要是為了追求一種思想感情的滿足。由於大規模群體、制度性群體的目標主要是非個人性的,通常會限制個人需求和情感上的滿足。因此,為了彌補這種不足,為了尋求更多的個人滿足,就在上下級之間或同級朋友之間互動,建立起友情,非制度群體便應運而生,並且滋生出一種同類的文化意識。這種非正式企業文化有的產生於一定的組織形式,如俱樂部文化、派別文化、“沙龍”文化、“哥兒們”文化等等;有的甚至並沒有特定的組織形式,只是一些同病相憐、志趣相投的人不約而同地走在一起而形成的相同的文化形式。

同性戀亞文化

同性戀亞文化同性戀亞文化

同性戀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是社會學研究的理想課題。說它"理想",是因為同性戀現象外延清晰,內涵獨特;同性戀作為一種亞文化(subculture),有它獨特的游離於主流文化的特徵;同性戀者作為一個亞文化群體,具有獨特的行為規範和方式。因此,世界各國的社會學者都很喜歡這個題目,對它做過大量的研究。

同性戀問題一直是全世界範圍記憶體在廣泛爭論的現象。各種文化都曾斥責和反對過這種行為。西方社會也一度因為愛滋病對同性戀產生過恐慌。但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理解,人們已經開始慢慢接受了這些人,使他們有了更多的空間,也衍生出了自己的文化。

文化起源

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受戰後嬰兒潮"BabyBoom"的影響,西方世界青少年到青年期的"Teenage"開始成為重心,也因而促使年輕文化"Youthculture"時代的到來。同樣的,年輕人的服飾發展,在戰後也較從前更受到重視。例如,在英國就出現以十多歲為對象,俗稱泰迪男孩"Teddyboys"的次文化團體。從這個群體的服裝款示模式中,不論是髮型;外套上衣;領結;緊身長褲;膠鞋,都讓我們看到青少年他們在穿著行為上,表現出自我選擇的主張。續1960年代,這個階段在西方被喻為是反文化"Counterculture"的年代。其特質是將年輕文化"Youthculture"、大眾文化"Popculture"、性自由"Sexual─Freedom"、女權運動"Themovementofwomen'sright"四者相互融合。這些自我一格的年輕次文化團體,也分別將他們的人生價值理念,著實的表現在他們的服飾之中,即透過服飾的穿著,來象徵他們所處的團體。又因由嬉痞"Hippies"文化的影響,出現了巔覆以性別來作為區分服飾模式的中性服"Unisexdress"款式;以及對象“物質消費文化”的“流行”提出排斥。在服飾審美價值方面,由於深愛歐普藝術"Opart"與普普藝術"Popart"藝術風格的影響,出現“趣味性;年輕化”的造型與款式;其次文化風格影響至深了,現今的街頭文化

現代次文化

御宅族:資深ACGN愛好者的泛稱,由於ACGN不為主流文化接受,故該族群常為大眾誤解。
火星文:為網民發明的符號字型,用於減省字數及筆劃,本意是提高輸入速度。
腦殘體:為90後喜用的怪異漢字,皆屬別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