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墓

林則徐墓

林則徐墓位於福建省福州市省軍區內,交馬鞍村金獅山麓,坐北向南偏東南,面對五鳳山。墓碑兩側墓柱亦為三合土質,上刻:“百丈松楸馴鹿土,千秋圭節臥牛眠。”墓平面呈如意形,其墓為三合土夯築,五層墓埕,面寬14.6米,縱深37米。封土隆起,形如復釜。封土後護坡正中飾一圓形的“壽”字,直徑0.82米。封土前豎立一塊高1.08米、寬2.55米、厚0.16為的墓碑,一是御賜祭文,一是御賜碑文。1988年國務院公布林則徐墓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碑文

林則徐墓林則徐墓
碑牌上所列官銜都是林則徐的,按當時“父以子貴”的規例,做父親的死後也可以享用。供案左右的轉角柱上鐫有對聯:“百丈松楸馴鹿土,千秋佳節臥牛眠。”碑面陰刻:“皇清誥封資政大夫、兩淮鹽政、前江蘇按察使晹谷林公、配陳夫人,男少穆公、婦鄭夫人,出繼男雨人公、婦李孺人壽域。道光丙戌年仲夏吉旦立。”楷書,直下11行(讀序自中、左、右),字徑12厘米。

碑文中的“晹谷林公”為林則徐父林賓日(1749~1827年);“陳夫人”為林則徐母陳帙(1759~1824年);“少穆公”即林則徐,“鄭夫人”為林則徐妻鄭淑卿(1789~1847年);“雨人公”為林則徐弟林霈霖,“李孺人”為霈霖妻李氏。 此墓系清道光六年(1826年),林則徐因母喪守制,為其父母營造的,林則徐逝世後附葬於此。

建築

林則徐墓為鹹豐元年(1851)朝廷派官致祭時所立。

墓碑兩側墓柱亦為三合土質,上刻:“百丈松楸馴鹿土,千秋圭節臥牛眠。”封土前兩側的墓屏鐫刻:“風清華表翔元鶴,雲護佳城闔玉魚”。第一層墓埕兩旁雄踞一對獅子,三合土塑,雄戲球,雌攜子。兩側豎立一對青石碑,左為《御賜祭文》,右為《御賜碑文》,高2.6米,寬1.10米。第二層墓埕正中立一堵三合土橫屏,上刻:“五鳳來翔”楷書,字高0.59米,寬0.46米。

文物保護

196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重修,並列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又擴展墓園,前砌護坡,後植松竹。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墓主簡介

林則徐林則徐
林則徐(1785--1850年),字少穆,又字元撫,侯官縣(今福州市)人,1785年他生於福建,20歲時中舉人。26歲便金榜題名中了進士。後來,他歷任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總督等職,成為漢族大臣中最受滿清皇帝重用的人物。

嘉慶三年(1798年),林則徐中秀才,就讀鰲峰書院。嘉慶九年(1804年)中舉,任廈門海防同知書記,後入福建巡撫張師誠幕府。

嘉慶十六年(1811年)進士,選為庶吉士,授編修。先後任江西鄉試副考官、雲南鄉試正考官。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監察御史轉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興水利,發展農業。

1838年,林則徐受命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揭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章,也不自覺地揭開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幕。他在禁菸時,又積極整頓海防,籌備戰守。

1839年,林則徐於廣東禁菸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並將沒收鴉片於1839年6月3日在虎門銷毀。虎門銷煙使中英關係陷入極度緊張狀態,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入侵中國的藉口。

1840年夏,英軍入侵後,道光皇帝認為是他惹的禍,將他革職後充軍伊犁。後來,皇帝又念及林則徐的忠心,於1846年重新起用他,並授予林則徐陝甘總督、雲貴總督等要職,直至他1849年因病辭官返鄉。

1849年10月,林則徐因病勢加重辭去雲貴總督之職回閩治病養老。1850年11月22日,林則徐在普寧老縣城病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