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明縣

東明縣

東明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是黃河入魯第一縣,東臨菏澤市,東南與曹縣搭界,南與河南省蘭考縣接壤,西和北與河南省長垣縣、濮陽市毗鄰,緣黃河北流之勢,當豫魯兩省之交,素有“三省通衢”之稱。現轄2個街道、9個鎮、3個鄉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389個行政村,921個自然村;總人口79萬人,農業人口68萬人;總面積1370平方公里,耕地124萬畝;是全國著名的西瓜之鄉、武術之鄉、書法之鄉。縣政府駐城關街道五四路。郵編為274500,行政區劃代碼為371728,區號為0530。

基本信息

簡介

東明縣(DōngMíngXiàn):山東省菏澤市下轄縣之一,是全國著名的西瓜之鄉、武術之鄉、書法之鄉。位於山東省西南部,黃河入魯第一縣,當魯豫兩省之交。東臨菏澤市牡丹區,南與河南蘭考接壤,西北與河南長垣、濮陽隔河相望。新石鐵路橫穿東西,京九公路縱貫南北,106國道、東蘭公路連線魯豫,日東高速公路全線貫通,京九鐵路沿境而過。
總面積1370平方千米,擁有耕地124萬畝,總人口79萬。

東明縣東明縣

現轄2個街道、9個鎮、3個鄉:城關街道、漁沃街道、東明集鎮、劉樓鎮、陸圈鎮、馬頭鎮、三春集鎮、大屯鎮、武勝橋鎮、菜園集鎮、沙窩鎮、小井鎮、長興集鄉、焦園鄉。
共有389個行政村、921個自然村。東明歷史文化悠久。有史記載可追溯至夏朝,秦始皇命名為東昏,西漢王莽改制置東明縣。先秦思想家莊周、西漢丞相陳平、東漢丞相卞壺、唐英國公徐懋公、唐宰相劉晏、唐朝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北宋宰相張齊賢、明兵部尚書石星以及當代亞洲巨人穆鐵柱等東明籍人物在歷史長河中各領風騷,為東明增添了燦爛光輝。
東明物產資源豐富。東明縣地處中原油田腹地,富含石油、天然氣。東明縣屬北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農副產品種類齊全,量大質優。東明勞動力資源豐富,名勝古蹟眾多。利用這些優勢發展石油天然氣化工、農副產品加工和觀光旅遊業得天獨厚。東明盛產綠色環保西瓜、小麥、玉米、大豆等農副產品,是全國唯一的縣級“中國西瓜之鄉”、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平原綠化先進縣。

歷史沿革

公元前140年(西漢建元元年),在此地設定“東昏縣”。
公元9年(王莽新朝始建國元年),改稱“東明縣”,至今已有2150年的歷史。[5]在這兩千餘年的淪桑巨變中,東明的沿革變化頻繁,其變化可概括為“三、二、一”與“坐地不動歸四省”。所謂“三、二、一”即是指東明的三置兩廢一次大遷徙。自公元前140年置東昏縣,至公元223年廢,歷經363年。時隔740年之後的宋朝乾德元年(963年)復置東明縣,至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再次廢東明縣。時至明弘治三年(1490年)再次重設東明縣。這便是東明縣歷史上“三置二廢”。一次大遷徙即是金興定二年(1218年)東明縣自開封東九十里,即今蘭考縣城西北,徙冤句、南華故地。將冤句、南華之轄地置為東明縣,治所在今東明集。

東明縣東明縣

“坐地不動歸四省”即是指自1218年遷徙於冤句、南華故地之後的東明縣,自金、元、明、清至民國屬直隸省(河北省),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先歸平原省,後屬河南省再後歸屬山東省。這就是東明原地不動曾先後歸屬四個省的管轄。東明縣在短時間內,之所以有這樣頻繁的變遷,《東明縣新志》曾有這樣的敘述:“東明地方濱臨黃河,所屬於兗州、豫州之間,當營室、東壁之分野,處魯、衛、曹、宋之要衝,開化最早,稱作大縣。同時由於數千年來屢受河害,沉溺難免,遂致有時暫廢,有時又特別重建,有時則外縣歸入管轄,有時卻縣籍歸併於他縣。”“元代以前,東昏、東明與今同名而異地,冤(句)、南(華)、黃(外)、濟(陽)與今同地而異名。”其沿革情況為:東明縣秦時為陽武縣戶牖鄉,隸三川郡。秦始皇東巡至戶牖,霾霧四塞遂命此地為“東昏”。公元前140年(西漢建元元年),置東昏縣。公元9年(新朝始建國元年)稱東明縣,“東明縣”名即始於此。公元25年(東漢建武元年)復改東明為東昏。公元223年(曹魏黃初四年)廢東昏縣,縣城改稱東昏鎮,縣轄地分屬外黃等縣。公元963年(北宋乾德元年),在東昏鎮改置東明縣,屬開封府。公元1218年(金朝興定二年),徙縣治於河北冤句(縣城在今東明集鎮),原縣城降為通安堡。1368年(明朝洪武元年),為避水患,縣城遷至雲台集(今縣城西南西堡城)。1377年廢東明縣,縣轄地分屬開州、長垣。1490年(弘治3年)重置東明縣於大單集(今東明縣城)改隸大名府屬河北省。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東明縣屬平原省菏澤專區。1963年劃歸山東省菏澤專區,今為菏澤市。
新中國成立前,東明縣屬河北(直隸)省;1949年,劃歸平原省;1952平原省撤消後,屬河南省;1963年,國務院為解決河南、山東兩省交界地區水利問題進行區劃調整,將東明縣又從河南劃歸山東省,1964將山東省范縣建制及所轄金堤以南地區、壽張縣金堤以南地區劃歸河南省。從1994年到2000年,相繼撤銷三春集鄉、馬頭鄉、劉樓鄉、大屯鄉,設立三春集鎮、馬頭鎮、劉樓鎮、大屯鎮等。
1994年12月29日,撤銷東明縣三春集鄉、馬頭鄉,設立三春集鎮、馬頭鎮。東明縣轄5個鎮、17個鄉:城關鎮、陸圈鎮、東明集鎮、馬頭鎮、三春集鎮、高村鄉、海頭鄉、菜園集鄉、武勝橋鄉、張寨鄉、沙窩鄉、漁沃鄉、胡莊鄉、長興集鄉、王店鄉、劉樓鄉、焦樓鄉、臨河店鄉、小井鄉、五營鄉、大屯鄉、焦園鄉。
1996年12月29日,撤銷東明縣劉樓鄉,設立劉樓鎮。(魯政函民字[1996]67號)。
2000年6月21日,東明縣撤銷大屯鄉,設立大屯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魯政函民字[2000]50號)。
2000年,東明縣轄7個鎮、15個鄉,包括城關鎮、東明集鎮、陸圈鎮、馬頭鎮、三春集鎮、劉樓鎮、大屯鎮、漁沃鄉、臨河店鄉、沙窩鄉、長興集鄉、王店鄉、焦園鄉、小井鄉、胡莊鄉、武勝橋鄉、菜園集鄉、張寨鄉、高村鄉、海頭鄉、五營鄉、焦樓鄉,以及中原油田六七廠虛擬鎮等。
2010年撤銷武勝橋鄉,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武勝橋鎮,鎮政府駐原武勝橋鄉政府駐地;撤銷城關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城關、漁沃2個街道辦事處。

自然資源

氣候

東明縣屬北溫帶季風性大陸氣候,一年四季氣溫差別明顯。春天溫和乾燥,風多雨少;夏季炎熱潮濕,雨多溫高;秋季天高氣爽,晝熱夜涼;冬季寒冷多風,時降瑞雪。1月份最冷,最低氣溫-15℃;7月份最熱,最高氣溫為38.8℃;年平均氣溫13.7℃。日照5月份最多,為262小時;11月份最少,為180小時;年平均日照2587小時。年降水量630毫米左右;無霜期最長242天,最短192天,平均為215天。這樣的氣候,適宜小麥、玉米、高粱、大豆、花生、棉花、瓜果、林木等溫帶植物生長。

土地

東明縣地處魯西南平原,全境系黃河沖積平原,是歷次黃河南、北改道的三角地帶,西南高,東北低。最高點在焦園鄉西南徐夾堤村,高程68.0米;最低點在武勝橋鄉的韓樓村,高程54.0米。海拔為54.5~66.5米。年均氣溫13.7℃,年均降水量630毫米,年均無霜期215天。黃河沿縣境西部,南北流向,折而向東,流經縣境62公里;河床普遍高出黃河堤背地面3米左右,故有“懸河”之稱。人工排水河道如東魚河西支、東魚河北支、洙趙新河等,均源於本縣,注入南四湖。因此,全境除黃河灘區251平方公里為黃河流域外,其餘屬淮河流域。

東明縣東明縣

淡水

境內黃河流長67公里,年均可引用黃河水13.7億立方米;地表水年可利用量860萬立方米;地下水年可利用量2.31億立方米。全縣有變電站15座,年供電量3.5億千瓦時。經濟開發區5萬千瓦自備電廠和石化集團熱電機組5萬千瓦擴能改造已經建成,全縣生產、生活用水用電供應充足。

石油

東明縣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由於地處中原油田腹地,礦產資源蘊儲量豐富,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儲蓄量大,品質優。境內石油已探明原油儲量為兩億噸,年開發量達2209萬噸,天然氣已探明天然氣儲量達163億立方米,境內有馬廠、徐集、橋口、白廟、新霍、三春等油氣田,原油日產能力在400噸左右,天然氣日產能力在30萬立方左右,年開發量72000萬立方米,天然氣含量甲烷95%、已烷1.8%、丙烷0.2%、丁烷0.1%,甲烷含量和燃燒值均高於大慶和勝利等油田,為發展石油化工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中原油田採油六廠、七廠設在我縣境內陸圈鎮和劉樓鎮。

重大事件

東明縣歷史悠久,歷史大事層出不窮。
1.齊桓公會諸候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會諸候於葵丘(今五霸崗村)。
東明縣新志
2.王仙芝起義
公元875年,王仙芝起義占曹、濮;冤句(今東明)人黃巢,起義回響,幾個月里,義軍發展到數萬人,橫掃千里,所向披靡,是義軍的發源地。
3.宋晟保衛東明
公元963年,置東明縣,1125年(北宋宣和七年),金人大舉進犯,東明陷入重圍,與京城訊息中斷。知縣宋晟督兵力戰,堅守縣城達一年之久,宋欽宗對其褒獎。
4.黃河決口
1368年(明朝洪武元年),黃河決口於東明響子口,損壞官民房屋不可勝數,人口大減。

5.大舉遷民
洪武、永樂年間,明朝從山西大舉遷民於中原地區,境內人口劇增。
6.李化鯨起義
1648年(清朝順治五年),山東農民起義領袖李化鯨,率眾數十萬進軍東明,東明人張近堂起而回響,共同抗清並立“天正”年號,清軍調三省官兵鎮壓,激戰三月余,殺死杜勝集(今馬頭鎮)守備金右俊,義軍退。清兵大肆屠殺百姓,屍骨盈野,致使境內人煙稀少。抗清鬥爭堅持數年之久。

東明縣東明縣

7.李遷起義
1861年(鹹豐十一年),東明人李遷起義,會合捻軍,屢挫官兵,後遭清軍僧格林沁鎮壓。1875年(光緒元年)始築黃河大堤60餘里,頂寬了3丈,底寬10丈,高1.4丈。
8.隕星墜落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6月,一顆隕星穿空而過,體大如斗,光明如晝,由東南向西北墜落有聲。
9.成立第一個黨支部
1929年,盛國昌、盛國典在夏營一帶發展共產黨,成立了本區第一個中國共產黨支部。
10.大地震
1937年8月1日,東明內發生7級以上強烈地震,烈度達9度,縣房屋倒毀12萬餘間,死亡人數達1569人。
11.日寇入侵
1939年,日軍侵入東明。
12.王高寨保衛戰
在抗日戰爭時期,從1939年至1945年,因偽軍占據東明境後,勾結當地漢奸。惡霸乘機而起,賣國求榮,到處姦淫論詐,燒殺搶糧,橫行無忌,將人民置於水深火熱及亡國滅種之地。在共產黨領導下,在八路軍主力支持下,我縣人民紛紛成立地方武裝、自衛隊、民兵組織,拿起武器,堅決抵抗,保衛人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大小戰鬥百餘次,如夏營戰鬥,於潭寨戰鬥,陸圈戰鬥,劉樓遭遇戰,西夏營伏擊戰。郝土廉戰鬥,小井戰鬥等等。最著名的當數王高寨保衛戰,1945年農曆二月二十七日夜,國民黨長垣縣第三區大隊長陳萬誠,勾結蘭封、考城日偽軍600餘人(日軍50餘人),突然包圍了王高寨,該村武裝發覺後,立即組織應戰措施和制定戰鬥方案。次日拂曉,日偽軍向村內發起強攻,密集的炮火從四面八方向村內傾瀉,日偽軍發起了衝鋒。民兵武裝與敵人展開激戰。婦救會、兒童團運送彈藥、磚頭、瓦塊,連續打退敵人四次進攻。陳萬誠惱羞成怒,親自騎馬指揮第五次衝鋒,在激戰中民兵隊長王清平,農會長王憲文壯烈犧牲,終因寡不敵眾,四門相繼失守。英勇的民兵和民眾與敵軍展開激烈的巷戰,中午時分,縣大隊兩個連及區中隊、區民兵聯防隊趕來增援,經過5個多小時的血戰,終於擊退了敵人。斃傷日偽軍45人,日軍2人。王高寨村幹部與民兵傷亡42人,這次戰鬥,在東明民兵史上寫下了光輝壯烈的一頁。為紀念烈士英靈,1951年在王高寨村東建起了革命烈士紀念碑,青少年革命教育的基地。
13.楊德志解放東明縣城
1940年,日本侵略軍盤踞縣城。楊德志司令員率領主力部隊與地方武裝合編為冀魯豫支隊,所屬二大隊在東明境內活動,抗擊日軍,先後四次解放東明縣城。
14.劉鄧大軍渡黃河
1946年劉鄧大軍在東明以東,鄄、鄆一線渡黃河南下,發起定陶戰役,東明武裝及民眾抬擔架、送軍糧,配合戰鬥,隨軍參戰。配合冀南軍區獨立旅,阻擊國民黨四十一師於東明西南隅,阻擊東援,並殲滅其一部。
15.高村黃河大搶險
1948年,是解放戰爭發生根本變化的一年。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是年進入雨季,河水暴漲,急流沖涮堤壩,形勢嚴峻。在敵人盤踞時,堤壩上的碉堡、戰壕比比皆是,黃河堤壩年年報失修,黃河搶險面臨萬分緊張的局面。當時東明縣城剛剛第三次解放,國民黨的重兵控制著菏澤城,高村東20里仍有國民黨居點。而國民黨為苟延其即將覆滅的命運,拚命作最後掙扎,阻撓黃河搶險工程經常空襲騷擾,妄圖造成黃河大決口,淹沒我軍和解放區。從6月19日至8月底進行了兩個多月的搶險鬥爭。7月7日至17日,每天都有飛機數次轟炸,炸死炸傷搶險軍民20多人,倒塌房屋45間,燒毀物料無數。7月19日,菏澤之敵又出動兩個團的兵力奔襲高村險工,打死打傷數名搶險民工,破壞工程,燒毀物料。7月31日,我軍打退了敵人,搶險隨即復工。期間,我邊區主席董必武代表解放區救濟總會就黃河搶險問題,向世界公誼會、紅十字會發出緊急呼籲,揭露國民黨妄圖破壞大搶險,水淹解放區的陰謀,至8月12日,由於水大、流急、淘刷猛烈,堤身沖走了,壩基塌陷了,形勢萬分危急。至此,冀魯豫行署和黃委會決定,除原計畫100萬公斤柳料之外,再增加秸料300萬公斤及木樁麻便若干。東明人民全縣出動,同時急調長垣大車450輛,壽張、港縣大車180輛,菏澤、齊賓、考城大車900輛,南華40萬公斤秸料,及壽北、昆吾、滑縣、鄄城、南華各縣大批黃河工程人員前來增援參加搶險。調動運送物料,搶險民工十幾萬人。經過激戰,至8月底,黃河險情始於轉危為安。共修壩12道,護沿堤21段。用柳枝桔料450萬公斤,磚200餘萬塊,民眾獻石料500多方,麻料20萬公斤,民工工時30餘萬個。避免了一場大災難,支援了解放區,保衛了下游成百上千萬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

經濟狀況

概述

東明經濟發展迅速。把握省委、省政府“突破菏澤”和構建魯南經濟帶雙重機遇,緊緊鎖定“率先突破”戰略目標,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發展壯大石油化工、農副產品加工兩大主導產業,全縣經濟社會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2011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50億元,同比增長14.3%,是2007年的2.1倍。地方財政收入10.5億元,增長29.6%,是2007年的2.2倍。三次產業比調整為13.8:66.7:19.5,二三產業比2007年提高8.9個百分點。進出口貿易總額10億美元,增長107%,是2007年的17.5倍。年末金融機構存款餘額109.3億元,貸款餘額85.4億元,分別是2007年的2.5倍、2.2倍。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6億元,增長17.2%,是2007年的2.6倍。

農業

2011年實現農業總產值50億元,比2007年增加19.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650元,是2007年的1.6倍。種植業結構不斷最佳化,經濟作物面積121萬畝,複種指數達到281%,被評為全國綠色食品西瓜標準化生產基地縣。糧食總產10.8億斤,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林牧漁業協調發展,林地面積達到41萬畝,畜禽存欄量740萬頭(只),漁業總產值2.45億元。農業現代化進程明顯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達252家,規模以上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50家;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達到23個,歐寶地板、鷗翎牌棉紗成為全國馳名商標。農機總動力133萬千瓦,比2007年增加43萬千瓦,被評為全省農業機械化先進縣。農業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清淤治理骨幹河道89公里、鄉村級溝渠633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1.2萬畝,成為全國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重點縣。

東明縣東明縣

東明縣境內水土條件優越,水資源可利用總量10億立方,3處引黃閘可年引客水7億立方。不僅農業基礎鞏固,畜牧業、林果業、水產業也都成為農村支柱產業。縣內農副土特產品眾多,主要有小麥、玉米、棉花、大豆、花生、西瓜、蘋果、青山羊、魯西黃牛等,水產品主要有黃河鯉魚、甲魚、河蟹、鰱魚、河蝦等。東明縣是糧食、油料生產大縣,為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和油料生產百強縣。東明西瓜以皮薄、汁多、味正、含糖量高著稱,1995年被國家命名為“中國西瓜之鄉”。
東明縣是山東省西瓜生產基地之一,素負盛名。1959年,產一特大西瓜,狀如石滾,重51.5公斤,在河南省農業展覽館展出後,名揚全國。1986年、1987年,全縣西瓜種植面積均達8萬畝,年總產量35億斤,平均畝產2000公斤,最高畝產超過0.65萬公斤。除滿足本地需要外,大批西瓜運銷北京、上海、濟南等地。

工業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60億元、利稅34億元,分別增長43.8%、60%,是2007年的3倍、3.1倍,工業經濟總量及運行質量穩居全市前列。骨幹企業不斷壯大,石化集團躋身中國企業500強,玉皇化工位居中國化工企業500強第71位,洪業集團為山東百強民營企業,五得利公司為全省最大麵粉加工企業。石油化工業優勢突出,形成了以原油加工為龍頭,以石油化工、精細化工、合成材料為主體的產業集群,完成主營業務收入420億元,利稅31.5億元,分別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的91.3%、92.6%。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省市級高新技術企業8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84億元。
2011年組織實施規模以上工業項目153個,其中過億元項目42個,計畫總投資364億元。投資30億元的120萬噸高硫重油綜合利用、投資10.5億元的8萬噸稀土順丁橡膠等項目已竣工投產。投資120億元的300萬噸重質油綜合利用、投資32億元的20萬噸己內醯胺、投資15億元的30萬噸異丁烷脫氫、投資8億元的20萬錠精梳等項目正在緊張施工。石化集團與中國石油、韓國梨樹等世界500強企業戰略合作全面展開,投資23.6億元的1000萬噸日東原油管道、投資4.5億元的鐵路專用線擴能改造工程即將建成投運,千萬噸級煉油基地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東明被國家定位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石化深加工基地。堅持“一區多園”發展思路,石化新區、化工園區基礎設施配套逐步完善,成為山東省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
東明縣工業生產迅速發展。基本形成了油氣化工、製漿造紙、機械電器、紡織地毯、建築建材、糧油加工、食品釀造、家具製造等八大工業體系。主要產品有棉紗、機械、化肥、服裝、燃用油、食用油、白酒、木製家、植物膠、汽車減震器、液化氣等126個品種。

交通狀況

東明交通便利,新石鐵路橫貫東西,106國道穿越南北,高蘭、東蘭公路從腹地穿過,梁蘭公路連線魯豫,東明黃河公路大橋使東明與黃河北部連成一片。東嵐高速公路使膠東半島與魯西連成一線,將改善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有利於東明經濟發展。
日東高速公路是位於山東南部的一條交通大動脈.東起日照海濱西至菏澤東明,全長400餘千米。日東高速公路是山東省“五縱四橫一環”公路主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道主幹線京滬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和同三高速公路的重要連線線,是新亞歐大陸橋上一快捷方便的出海大通道。

文化狀況

東明縣不僅歷史文化悠久,而且有習武強身的傳統,被譽為“武術之鄉”。改革開放以來,科教文衛事業發展很快,建有文化中心、文化館、圖書館、體育館等設施,建成廣播大樓、開播有線電視。注重科技教育事業的發展,逐的加大科技教育資金投入,被評為全國科技先進縣,全省尊師重教先進縣。

東明縣東明縣

經濟的發展推動著城市建設的步伐,城區面貌日新月異,在19.9平方公里的城區內,樓房林立,錯落有序;柏油馬路,縱橫交錯,水電暖市政工程日趨完善。城區環境優美,衛生清潔。各項服務設施齊備,現有一家綜合融機構,5家專業銀行和保險機構,資金力量雄厚,業務種類齊全。城區有高檔賓館3處,漆園賓舍以其古樸典雅的建築風格和現代化的服務設施,為賓客提供舒適典雅的服務。境內有名勝古蹟26處,較著名的有莊子觀、荊台集古文化遺址、竇固堆文化遺址。

非遺文化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山東省東明縣申報的“莊子傳說”入選,列入民間文學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山東省東明縣的“佛漢拳”,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項目類別,序號4。

文化遺址

竇土固堆古文化遺址:位於縣城東南20公里胡莊鄉楊樓村北767米處,東500米與牡丹區接壤。遺址東西長76米,南北寬52米,為一長方形丘陵,中部隆起,高出地面25米。1975年試掘,出土一部分石刀、石斧等珍貴文物,整個遺址分為3個文化層:上層1米左右為戰國、秦漢文化層;中間1米左右為商周文化層;下層屬龍山文化,該遺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荊台古文化遺址:位於縣城東南21公里荊台集村東北隅,南300米臨紫荊河。遺址高出地面約1米,南北長56米、東西寬20米,計1120平方米。文化堆積層約6米,地形南高北低,北部由於民眾多年取土,形成一個391平方米的長方形土坑。曾採集標本64件,有屬於龍山文化的泥質方格灰陶片;泥質藍紋灰陶罐殘片、泥質繩紋陶片、泥質磨光弦紋灰陶片;有屬於商代文化的泥質加細(砂)陶鬲口沿、泥質灰陶大口尊口沿、泥質加細砂紅陶鬲片(通體飾繩足尖呈黑色)、泥質夾細砂陶鼎(通體飾繩紋足尖呈黑色)。
朱崗寺古文化遺址:位於縣城東南約35公里的馬頭鄉趙街村西頭,東距曹縣莊寨鎮祥符寨1.5公里,西靠郝樓村1.5公里,北鄰大屯鄉孟大夫村15公里,南面緊靠王街村。此遺址由於民眾取土,形成了凹凸不平的大坑。遺址南北長75米,東西寬45米,總面積3375平方米,文化堆積層1米左右,是新石器晚期(龍山文化)至漢代的文化遺址。採集的標本有:夾砂紅陶鼎片(飾粗繩紋)、泥質灰陶寰底罐(飾繩紋)。
牛王廟古文化遺址:位於縣城東北13公里後張樓村西北350米處。原為台地,後被削平,曾建有牛王,“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遺址南北長60米,東西寬45米,計2700平方米,文化堆積層2.4米,距地表3米。由於遺址多次被深翻,暴露陶片較多,有商代的陶片,有漢代的陶片,另有兩件完整的器物,一是戰國陶壘,一是漢代灰陶罐。
莊寨古文化遺址:在縣城北12公里的莊寨村北200米處,北緊靠黃河大堤,西鄰葦地,東部和南部均為耕地。遺址南北長80米,東西寬20米,計1600平方米。遺址北端有戰國時期莊子墓(待考);南端有莊子,“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文化堆積層距地表面1米,堆積厚度2米,距地表1.2~2.7米處為商代文化,距地表2.7~3米處為新石器晚期龍山文化。
東台寺古文化遺址:在縣城東北8公里的東台寺村西北150米處,洙趙新河北岸台地上。“文化大革命”期間挖河時,遺址部被挖掉。東西長50米,南北寬45米,計2475平方米。文化層距地表3米,堆積層不詳,採集的標本有商代陶片和漢代陶片。
小東湖古文化遺址:位於縣城北門裡西側200米處,南北長46米、東西寬24米,共1104平方米。文化堆積層2米,共採集標本21件。根據標本考查,初步認定此遺址的年代為新石器時期晚期(龍山文化)至漢代。
來莊古文化遺址:位於縣城東北9公里菜園集鄉來莊村東750米處,東西長50米,南北寬40米,面積2000平方米。文化堆積層23米,距地表0.7~3米,從採集的標本看,該遺址的年代為春秋至漢代。
沙土固堆古文化遺址:位於城東北15公里的沙土固堆村東北500米處,土固堆高出地面2.4米,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米,共336平方米。文化堆積不詳,出土文物有漢專,戰國陶壘等。該遺址的年代約在春秋至漢代。《東明縣誌》記載:“相堆為白雲山,聖漢代張良辟穀之處”。

古建築

文廟大成殿:建於1498年(明朝弘治十一年)。1863年(清朝同治二年)被黃水淤焚。1888年(光緒十四年)重修。磚木結構,系四角四榨,硬山式、一斗二升五斗拱建築。建築面積進深11米,寬21米,共23l平方米,通高8.8米,殿頂著黃綠色琉璃瓦,殿脊原有的蜘魚、海馬、滾龍雞等建築構件,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木匾被取下。1986年政府撥款34000元,整修殿頂(第一期工程),裝上大吻、獸頭、膜麟宣頂、五跑,已恢復舊觀。為保護大成殿,殿周圍築起圍牆。
泰山行宮:位於縣城東南4公里後營學校院內,建於清代乾隆年間。原名泰山聖母殿,1961年河南省文物普查工作隊認定為泰山行宮。原有大殿、後殿及配房共20間。“文化大革命”期間配房被拆掉,現僅存大殿、後殿。大殿為磚木結構,硬山式建築,殿頂著黃綠色琉璃瓦,內部為彩繪梁擦。建築面積進深75米,寬10.7米,總面積8025平方米,通高5.9米。因多年失修,已瀕於倒塌。
牌坊:東明縣舊有“七十二牌坊”之稱,實立牌坊57座。明朝立48座,其中有記載古蹟的南華量址坊、戶牖舊封坊、二賢故里坊;有頌揚官吏功德的忠義坊、大司空坊、太子少保坊、三世宮保坊、天官大夫坊;有為登科及第者昭彰的進士坊、沖霄坊;有褒獎貞女節婦的乾坤正氣坊、貞節坊、節孝坊、節高噩爭古坊、正氣維風坊等。清初至乾隆年間,立貞節牌坊5座,至l756年(乾隆二十一年)縣城實存牌坊40座。清朝嘉慶後又立貞節牌坊4座。民國以後牌坊只廢不立。至1933年,又廢掉4座,實存仍為40座。此後到解放戰爭,自燃損壞一些,1948年黃河搶險時拆掉一部分。建國後,縣城建設又拆除一批,到1961年,僅存文廟內的一座“板星坊”,於1967年拆除。

古墓葬

孫敦化墓:孫敦化墓位於縣城東南37公里馬頭鄉後寺村西北。墓葬封土高0.45米,直徑5米,墓地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華表及斷碑等。據《孫氏族譜》記載,孫敦化系明嘉靖(1558-1627)年間人,萬曆20年(1592年)進士。官居山東布政使司分巡遼海東寧道右參議,曾因戰果被授予元帥銜並賜御賜金匾三塊及神獸陵,神獸種類多,實屬罕見,主要有石馬,石人,石獅子,石麒麟,石旗桿,石牌坊,石華表等數十對,神道長200餘米,各個神獸雕刻精美,栩栩如生。而且單個神獸體積之大也更之少有,孫敦化死後葬於今東明縣馬頭鎮後寺村,後寺村孫氏皆為其族人。由於孫敦化墓造型獨特,年代久遠,1977年被確定為東明縣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0月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單雄信墓:位於縣城北門裡西側200米東明湖南岸。墓葬封土已不明顯,據考查此墓為衣冠冢。單雄信,隋末唐初人,曾參加瓦崗起義,後從王世充。唐滅隋後,單雄信拒不降唐而被殺,後人造墓以作紀念。1929年尚有墓碑,碑上題詩“漂泊殘魂土一丘,斷碑千古共松揪;寒鴉啼落陵前月,疑訴當年汗馬愁。”1967年,墓被挖掘。
陳兵備墓:陳兵備墓在縣城南25公里後陳寨村北,墓葬封土高1.5米,直徑3米。據《陳氏家譜》記載:“陳其猷1598年(明朝萬曆二十六年)曾任河南兵備道,死後葬於此”。1952年,尚有石人、石馬布滿墓地,“文化大革命”中大部分被毀,僅存石馬兩具。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軍營古墓群:位於縣城東南9公里馬軍營村東350米處。1970年,有人在此處挖磚,發現洞室墓4座,墓前有墓闕一座,後全部被土覆蓋。據縣文物考查組考察,為明代末年墓葬。據當地民眾傳說,明代一過路官員至此病死,葬於此地。

碑刻

高村合攏處石碑:在縣城西北7.5公里高村西頭,黃河大堤東側。碑高170厘米,寬80厘米,碑文石刻為“高村合攏處”。1880年(光緒六年)9月間,高村大堤決口,水勢東趨。11月合攏後,大名總鎮徐運奎,大順廣道劉盛藻立碑紀念。屬縣級重點保護文物。
五霸會盟碑:系明朝萬曆年間石刻,藏自於縣文化館。此碑為斷碑,高1.4米,寬0.8米,厚0.23米。上刻碑文:“……其來蓋有年矣,夫五霸崗乃齊桓會盟處也。崗前有汜水河……足以作吾之勝。”
莊子觀石刻:出土於縣城北莊寨村莊子觀舊址,藏於縣文化館。碑文是:“清乾隆五十五年仲秋,大明府正堂王大老爺批示莊劉二村奉祀先賢莊子,例應優免差謠碑。”

歷代名人

本縣鍾靈毓秀,人傑地靈,人才輩出。莊周曾為吏於漆園,徐子償獻計於外黃。白雲洞系張良辟穀之所。濟陽宮乃劉秀誕生之處。陳平之智,功在社稷。卞望之一門剛烈,徐世三朝元戎,理財專家劉晏名傳百代。起義領袖黃巢光照千秋。以手劃地,張齊賢馬前獻策;將身受杖,石拱辰朝廷直諫。戶部侍郎文學家穆文熙名垂青史。這裡曾是唐末農民起義的策源地;太平軍、義和團,也曾在這裡安營紮寨,英勇戰鬥。辛亥革命時期河南民軍總指揮王夢蘭也是東明人。在抗日戰爭時期壯烈犧牲的烈士更是數不勝數。如北平師大學子,以教書為業的地下共產黨員李宜亭;縣自衛總隊隊長楊履謙;縣交通科長孫自端,區委書記陳廷選;縣委書記張恩桐等等。至若當代籃球巨人穆鐵柱,武林奇葩張玉萍,更是欽譽中外,國之瑰寶。運動員呂曉磊,第二屆雅典殘奧會,他和隊友一道力挫群雄,獲得了TT10級團體金牌,TT9級男單亞軍,為國家爭得了榮譽,為殘疾人贏得了自尊。美籍華人航天員焦立中(LeroyChiao),祖籍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焦樓村人,1994年,他首次搭乘“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升空,是第三位進入太空的華裔航天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徐翎超,徐夾堤村人,百餘位高層領導、藝術名家陸續題詞盛讚其他和他的鐘馗畫為“中國當代藝術界鍾馗畫掌門”、“墨骨畫魂”、“活鍾馗”……。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道家的代表人物。人們把老子和他合稱為“老莊”。他一生大部時間生活在東明,曾當過漆園(今縣東裕州屯村)吏,不久歸隱為民。其後代一直定居縣北莊寨村,至今還有莊子墓、莊子觀存在。他家裡很窮,曾向何人借過米、釣過魚,有時靠織草鞋為生。但他輕視高官厚祿,只圖逍遙自在。楚威王派使臣帶了千金重禮聘他為相,他卻說:“我寧可在污穢的小河中自得其樂,也不願受國君的約束”。他無書不讀,學問淵博,著有《莊子》三十三篇,又稱《南華經》,是道家的經典之一。莊子思想中包含著許多消極因素,但他的文章寫得格外出色,想像豐富,構思巧妙,善於用寓言故事來說理,在藝術上成就非凡,魯迅曾讚揚他的文章說:“其則汪洋辟闔,儀態萬千,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曾說:“一般的散記文學,應該推他為鼻祖。”我國後世許多文學家多受他的影響。
卞壺(281-328年):字望之。冤句(今東明)人,晉代政治家。歷任中郎御史中丞、史部尚書,領軍將領、宰相等職。卞壺為人剛直不阿,不畏權貴,仗義執言。在成帝即位舉行慶典那天,元老重臣王導因病未到,卞壺在朝廷上嚴肅地說:“王公豈社稷之臣也,大行在殯,嗣皇未立,寧人臣辭疾之時!”王導聽說後,連忙帶病趕來了。一次皇太后任命樂謨為郡中正,瘐怡為廷尉評。可是他倆都仗著庚亮這個後台,強調父母身體不好,拒不赴任。卞十分氣憤,不顧庚亮情面立即上本,稱“不得以私害公,絕其表疏。”樂、庚二人只好乖乖上任去了。此後,凡朝廷有命,不得以任何藉口推延,就形成了一種制度。王導與庚亮合不來,庚亮掌權,王導就經常不上朝。一次王導稱病不上朝,都私下裡為本騎將軍郗鑒送行。卞壺得知,毫不顧及王導的權勢及情面,上奏王導,虧法從私,無大臣之節。卞壺發現幾個御史中丞玩忽職守,阿庚奉承,便上書皇帝將其免官。事情雖然不了了之,但卞壺的剛正不阿,使舉朝震驚。使大邪對國法朝綱,不散胡作非為。327年,庚亮當權,要出兵征討歷陽鎮將蘇峻,卞壺力爭,認為一旦征討失利,將危及朝廷,切不可草率行事。庚亮不聽,果慘敗而歸。蘇峻趁機進攻京城建康,以實現其篡權的目的。皇帝命卞壺都督中外諸軍事,率兵保衛京城。卞情知無法抵擋,作好隨時此死報國準備。經幾次血戰,兵馬死傷無數,仍難阻蘇峻功勢,後經奮力拚搏,直到戰死。其兩子卞盼、卞盱隨父拼殺,亦相繼犧牲。329年,平南將軍溫橋,征西將軍陶侃終擊破蘇峻。晉成帝贈卞壺待中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忠貞“祀以”太牢“。卞壺為官廉潔,雖任重臣,仍然住舊房,吃粗茶淡飯,如普通百姓一般,過儉樸生活,深為同僚敬重
李勣(549-669年):字懋功,東明人,後客居衛南楚邱城。本姓徐,世民即位,贈以李姓,並改單名為。隋末參加瓦崗起義,後歸唐,開國功臣,官至宰相。隋大業未,李隨翟讓在瓦崗寨起義,後為瓦崗軍駐守黎陽,保衛糧倉。他開倉濟貧,很得民心,因而得兵20萬,他從中發現了魏徵、高季鋪、杜正倫、郭孝恪等賢才,引入瓦崗。後來這些人都為建立唐王朝立下了功勳。隋將楊玄感失敗後,其部將李密投奔瓦崗,李與王伯當勸翟讓讓權於李密,李密稱魏公。在瓦崗軍打敗隋將王世亮,擊敗張須陀的戰鬥中,李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後李密挑起內訌,殺死翟讓,李也被砍傷。瓦崗軍失敗後,李密歸唐,李將原來掌握的戶口,土地登記譜,通過李密交給李淵,被任命為黎州總管,619年,竇建德功破黎陽,李被俘,620年李趁機逃脫,跟著李世民破王世亮,竇建德、劉黑、徐圓郎等,戰功卓著。太宗即位,任李為并州都督。貞觀三年又擔任漠道行軍總管,跟隨李靖殲滅東突厥,封英國公。李與單雄信關係很好,瓦崗失敗後,單雄信投靠王世亮,後被李世民俘虜,要求歸唐。李世民信不過他,要殺他。李勸說李世民不要殺他,並願放棄自己的官爵以贖單的死罪,李世民不許,單雄信不了理解李勤的苦心,反罵他。單被殺後,李收養了單的妻子老少。李對李世民忠心耿耿,很受其重用和信任,把大事托給李。在世民病危之時,把李作為顧命大臣之一。李智謀深廣,通曉兵法,精於算計,臨敵對應變,深合機宜,善於聽取別人意見。打了勝仗,總把功勞記在下邊將領頭上,把金帛都賞給部署。自己無一點私貯,因而部下都願意為他拚命效力,每戰多捷。高宗立,授李尚書左僕射,進位司空。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他以元老重臣持贊成態度。666年李統眾東征高麗,668年與薛仁貴攻克平壤占全境。李死後,高宗輟朝七日,並親率太子百官為其舉哀。並葬於唐太宗昭陵側,陝西禮泉縣的昭陵文物陳列所就設在李墓地。
劉晏(716-780):字士安,曹州南化(今東明)人。唐代著名經濟改革和理財家。自幼天資穎悟,7歲即舉為“神童”。唐玄宗召見後,大加讚賞,隨授於秘書省正字之職,神童劉晏一時名噪京師。從此他利用職務之便,勤奮苦讀,博覽群書,四處救教,對他後來的施政改革,都有重大影響。762年,劉晏升任戶部待郎兼度支,鑄錢,鹽鐵等使用權,開始掌握唐王朝財政大權,763年又升任戶部尚書同中書平章等,仍兼度支等使,成為兼管財政的宰相。由於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唐王朝千瘡百孔,財政極為困難,加之漕運阻塞,並中缺糧上百萬石,糧價暴漲。劉晏為此日夜焦慮,最後果斷提出疏浚河道,南糧北調的宏偉計畫。為回憶進度,他首先逐段疏通由江淮到高師的河道,建造大船。改過去直法為段運法,建轉運站。船工由經調為雇募。使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提高了運糧效率,杜絕了翻船事故。當第一船糧到達長安時,皇帝欣喜萬分,專門組織樂隊到渭橋迎接,盛讚劉晏“你真是我的蕭何啊!漕運改革後,一年多可運110萬石,解決了糧荒還有所儲備。改革鹽政。唐初,實行自由販賣,不收鹽稅。後實行國家專賣,官府大幅提高鹽價,甚至貪官污吏還抓夫抓差無償運鹽,勤孛百姓。中飽私囊。人民怨聲載道,恨透食鹽專賣。同時政府鹽務機構龐大,開支驚人,劉晏決心改革鹽政。766年兼七道鹽鐵使,他首先大力削減鹽務機構,改官收、官運、官銷為官收、商運、商銷、統一徵收鹽稅。為防鹽商哄抬鹽價,在各地設立常平鹽倉,以平鹽價,這樣一來,大批鹽吏被精簡,鹽價下跌,萬民稱頌,稅收也繳增。再是改革糧價,半年收糧存入平倉,以免穀賤傷農,當荒年、青黃不接糧價上漲時,開平倉以平糧價,百姓受益、國家獲利。在商業中建立驛站信息,使“四方貨殖低昂及它利害,雖甚遠,不數日即至。”史書上稱劉晏“其理財常以養民為先。”他懂得增加財政收入的前提在於發展生產,安定人民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20年中,唐王朝收入,由60萬緡增加到1200萬緡,戶口由230萬戶增加到380萬戶。他為官“質明視事,至夜分出,雖休浣不廢。事無閒劇,即日剖決無留。所居修行里,粗朴庳陋,欽食儉狹,室無媵婢。他管財政20年,死後抄家時“唯雜書兩乘,米麥數斛”而已。他為相時,曾秉公處死過奸相無載。德宗即位後,無載黨羽楊炎為相對,楊炎挾劉晏之私仇,在德宗面前極盡挑撥之能等,並夥同荊南節度庚準,擅造劉晏造反,昏庸德宗完全聽信了楊炎等人讒言,於780年7月賜劉晏自盡,其屬流放江南。忠心耿耿為唐王朝理財,功勳卓著的大經濟改革家劉晏就這樣含冤死去。
黃巢(?--884年):唐末農民起義領袖,曹州冤句(今東明東南部)人。出身鹽商,有才華,善騎射,愛扶貧濟困,有偉大抱負和造反精神。他博覽群書,苦讀經史,應科舉,但屢試不第,逐漸形成了其反逆性格。他所寫的千古名篇《題菊花》: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極與桃花一處開。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就充分反映了他的理想和信念。唐末,政治黑暗,賦稅沉重,貪官污吏橫徵暴斂。873年,山東河南水旱災荒,糧食無收。人以樹葉為食,饑民哀號,夫妻不相話,父子不相救。874年,王仙芝在長恆首舉義旗,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並攻下曹州。黃巢在冤句起兵回響。巢變賣家產,組織武裝,帶二千餘飢兵參加起義。義軍攻下濮州,經取鄆曹,連戰皆捷,天下震動,苦難百姓踴躍參加,饑民願附者,凡數萬,所向披靡,唐軍一觸即潰。義軍東進沂蒙,沂州失利後,移兵河南,連下禹縣、郯城,876年攻下汝州,兵鋒直指洛陽。唐王朝忙調大軍防守,義軍揮師南下漢水,淮河之間。唐王朝以封官招安誘降,授王仙芝“左神策軍押牙兼監察史”,仙芝動搖,遭巢及將領痛斥。以後,王、黃分兵,王仙芝南進湖北,黃巢轉戰山東、河南。878年王仙芝戰死,餘部歸黃巢。巢自稱“沖天太保均平大將軍,改無“王霸”有兵10萬。為避開唐軍主力,巢實行流動作戰,先攻山東,又回師河南,佯攻洛陽,待唐軍蜂擁而來時,又突然揮師南下進安微、過長江,戰江西、取浙江,挺進福建,下廣東,占領了廣州。一路上嚴懲貪官污吏,開倉放糧,救濟貪民,百姓簞食壺漿慰於途。879年10月,黃巢自稱“率士大將軍義軍百萬都統”率50萬大軍北伐,直指長安。由廣東入廣西,湖南,順湘江直下長沙,殲敵十萬又進軍江陵。沿長江工下,經江西、過皖南,由采石磯渡江北上,強度淮河挺進中原,百萬之師直指洛陽。洛陽留守劉允章嚇得失魂,率部投降。一路大軍所指,秋毫無犯,紀律嚴明。攻洛陽不久,即揮師西進突破潼關。此時長安城內亂做一團。宰相自殺,百官逃匿,唐僖宗逃出長安,義軍浩浩蕩蕩開進長安。巢“乘金肩輿,其徒皆披髮,約以紅增衣錦繡,執兵以從甲駿如流,輜重塞途,千里絡繹不絕”萬民夾道聚觀。尚讓歷逾百姓:“黃王起兵,本為百姓,非如李氏,不愛汝曹,汝曹但安居無恐。”
880年12月,黃巢稱帝,國號大齊,年號“金流”。黃巢稱帝後,未能及時追殲唐敗軍,給以喘息機會,使其得以重新集結,捲土重來,加之起義軍內部分裂,大將朱溫叛變投唐,唐僖宗又從沙陀族李克用借來救兵鎮壓起義軍,大齊政權為能立穩腳跟,被近退出長安,轉戰河南,轉攻陳州不克,損失慘重,義軍北走山東,經曹州過沂州,884年退至泰山狼虎谷,被敵兵追擊,巢自刎,余皆壯烈犧牲,巢自起義,歷十載,行兩萬餘里,戰十二省,克兩京建立了政權,他的平均思想,傑出的政策政治策略和軍事藝術,對後世產生了莫子影響,只可惜,勝利後未建立穩固的地方政權,“流寇”主義吃了大虧,但不朽業績,將永遠彪炳青史。
石星(?--1599):字拱辰,號東泉,東明城內人,明嘉靖已未進士。他從政四十年,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歷任給事中,大理丞,太僕聊,右副都御史,工部尚書和太子太保等職。1567年穆宗即位後,沉湎酒色,荒廢政務石星上書切諫:“陛下為鰲山之樂,縱長夜之飲,極聲色之娛。朝講久廢,章奏抑遏。一二內臣,威福自恣,肆無忌憚。天下將不可救。”穆宗看了勃然大怒,認是是毀謗自己,金殿杖六十。貶斥為民。打得石星死去活來,幸得同鄉穆文熙保護才得以活命,回到家鄉。1573年神宗即位,石星始得昭雪復職。任大理丞,南太僕聊等職。時張居王為首相,石星和他政見不和,於是上書劾張,自己又棄官而歸。十年後,張居王死,石星又赴朝為官任工部尚書加太子少保。後改戶部尚書。其間改革了14條施政、經濟措施,保受擁戴。後因邊境事多,朝廷又任其為兵部尚書。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率兵10萬大舉入侵朝鮮,登斧山、品平壤。朝鮮八道幾盡沒。朝鮮向明急求援。明廷認為中朝乃唇齒相依,不能不救,石星力主一戰。明廷以宋應昌、李如松率兵入朝增援。收復開城,光復平壤,日軍節節敗退。放棄王京,退守斧山。這時,淅人沈惟敬私向石星獻封貢和議之策,石星也感到打下去國力難繼,加之首輔趙志皋也竭力主和。石動搖了主戰決心,轉而倡導和議。而日本豐臣秀吉是假意求和,誘明撤兵,以便捲土重來。但由於明廷用人不當,使臣謊報交涉成果,蒙敬欺騙朝廷,神宗和石星還以為和議進展順利。那知日軍於1598年2月又進犯朝鮮,使臣又來哭訴求援。這時首輔趙志皋把議和失敗的原因一股腦推到石星身上,神宗大怒,立即下詔將石星下獄論死,妻奴發配廣西。1599年石星病死獄中。
王夢蘭(1886-1911年):字華亭。東明大王寨人。自幼讀書,曾在開封上優級師範。為人光明磊落,傲岸不羈。因受孫中山革命思想薰陶,棄學返里,創立仁義會,得壯士五、六千人。起義前夕,每晚聚會商討推翻清政,恢復中華之計。武昌起義後,河南革命黨起而回響,張鍾瑞任河南革命軍總司令,總部設開封,決定農曆十一月三日夜舉事,以大為號。王夢蘭被任命為民軍總指揮,選驍勇2000人赴汴,候城中火起,即攻打曹門,不料奸細告密,設在師範學堂的司令部被清軍包圍,張鍾端等數十人被捕。未到預定時間城中即起火,並響起槍聲,夢蘭如城裡有變,對部伍說:“本欲馬諸君驅除韃虜,成就共和大業,今大勢已去若必欲同罹鋒鏑,於心何忍,願各歸鄉里以期後效,無復念蘭。”眾盡泣、蘭大吼,揮之去。隨帶貼身勇士數人,攻城營救遇難同志。戰至天亮,不幸被捕,審訊後,張鍾端、王夢蘭等11名革命黨人被押赴刑場,臨刑前猶高呼“革命萬歲,共和萬歲”,沿途民眾目不忍睹,泣不成聲。夢蘭就義時僅25歲,妻張氏,遺二男一女。現開封有碑永久紀念。
牛福欽(1954-):原名牛朝忠,字石溪,號燈王,別號龍玄士、丹玉龍,山東東明人,中共黨員。現任中國書畫家協會駐會副主席,中國書畫潤格評估中心專家顧問兼副主任評審,中國毛體書法藝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兼任山東書畫院院長,中國廬山白鹿洞書畫院顧問,《當代中國書畫精品選集》編委會主任。
其作品中國當代文人書畫大賽百壽圖金獎,廬山清源杯全國書畫大賽獲金獎,論文《論中國書畫的創新》在2004年中國書畫家協會首屆書畫藝術研討會獲特別獎書法正、草、隸、篆和墨竹圖被鄭板橋書畫院收藏。他的山水吸取了元代趙孟頫,明代項聖漠、沈周、唐寅,近代張大千等各代大家的藝術真諦,掌握傳統畫風功底,臨摹名家師古而不泥於古,不少作品多次被韓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法國、德國等友好人士收藏。
徐翎超(1972-):字翎苡,原名徐令超。1972年5月生於山東東明。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多屆全國性重要書畫展賽評審,多部重要書畫典籍編委,享譽海內外的著名鍾馗畫家、姓名學方家、書畫評論家、人居風水設計師。
其自幼熟讀唐宋詩詞經典,且對書畫情有獨鍾。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廣泛涉獵文學、古文字學、美學、易學、戲曲、哲學、藝術理論、佛學、史學等諸多傳統文化藝術精華,並在故宮博物院心追目摹手臨眾多院藏先賢珍品,深得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之神韻。同時,由於其曾長期在京魯等地從事新聞宣傳和藝術評論工作,和國內許多書畫名家私交甚好,他充分利用這一近水樓台,廣泛求教,悉心積澱,更兼其先後拜京華書畫大家王琦、劉炳森為師,加之其藝術慧根良好,且多年韜光養晦耐得住青燈素幅的寂寞,書功畫技日新月異。
原國家主席江澤民曾譽其“文筆不錯,書畫也神彩飛揚”。馬萬祺、田紀雲、周克玉、孫毅、劉炳森、沈鵬、徐邦達、楊仁愷等百餘位國家有關領導、新老將軍、藝術名流或題詞、或撰文對其人藝予以厚譽。王琦、黃均數、李力生等數十位書畫巨擘、方家先後題詞贊其人其畫為“中國當代藝術界鍾馗畫掌門”、“藝苑大家徐鍾馗”、“墨骨畫魂”、“第一鍾馗”、“活鍾馗”、“筆墨飛揚,形神兼備”、“翰墨薈萃”、“一畫一宇宙,宇宙驚風雨”、“藝術品市場原始股和增值股”、“丹青不老,下筆有神”……江澤民、李克強、回良玉、霍英東等20多位國家領導曾先後收藏過其丹青,馬萬祺、錢其琛等多位國家領導將其翰墨丹青作為國禮送給國際友人。多年來,徐翎超先生的書畫作品先後流傳俄羅斯、英國、丹麥、東南亞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多次入展,獲獎;為國內外許多重要樓堂館所珍藏;備受資深收藏家青睞。徐翎超的鐘馗畫,把中國繪畫源流久長的歷史與繪畫本身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含量,特別是是儒、道、釋、哲學思想的不斷深入與融合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因而其畫在形式與內容上有很大進境。他把鍾馗的靈魂神韻貫穿在每一張不同的造型中,把鍾馗這一人物形象完全融入自己的精髓中了。觀之,神采飛揚;英雄豪邁,大氣凜然,一種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人物活脫脫地站在了觀者的面前,讓人震驚,令人感嘆!
徐翎超的新聞和報告文學作品曾多次被中央、軍委多位領導批示;部分藝術評介作品陸續被譯成英、德、法等多種外文介紹到百餘個國家和地區;他的書畫及文化藝術業績先後被《求是》、《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解放軍報》、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中國周刊》、百度、新浪網、環球網、天涯社區、《美術界》、《書畫藝術》、《書與畫》、《中國藝術經典收藏》、《中國當代美術家》等百餘家國內外權威大型媒體推介……他的攝影作品也多次獲獎、見諸於報端和圖書;其詩歌更是為不少人傳唱……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曾多次應邀與劉炳森等大家一起出任全國性大型書畫展賽的評審,為王琦、佟韋、張仁芝、李力生、李才旺等近300位書畫方家撰寫的通訊、報告文學和藝術評論文章廣受好評。
多年來,徐翎超養成了對一些書畫家長期追蹤報導、精闢評論的習慣,從而助推劉京生、袁博輪等40多位書畫家在社會上產生了重大影響,並陸續成功地為劉光夏、袁博輪等一些書畫家策劃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先後在北京等地出色組織數十次由國家領導及眾多社會名流參與的大型書畫活動。
徐翎超先生在風水學,尤其是陽宅風水的部署與調整方面同樣風生水起,名播四方,譽詞有加。在姓名學領域的造詣,更是掌聲四起,五洲唱歌。38位中央、部委及部隊高層領導請其為家人測名、改名、起名,善緣遍及美、英、法、東南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馬英九、蕭萬長聯合簽名贈送珍藏版總統酒以示祝賀。
徐翎超先生創作的藝術評論詩早已成為網路尤其是新浪網的一道風景線,中國書協、美協及20多個省市區書協、美協的一些領導陸續出版了徐翎超先生針對他(她)們作品創作的評論詩專集……
周廣宇(1978-):山東東明人,字以文,號柏楊父。齋號御風堂、兩忘齋、荷香花館。畢業於山東大學藝術學院。學士學位。
工詩詞,善篆刻,精書畫,喜鑑賞。飽覽古代、近現代大師真跡。
作品以自家心法在傳統與抽象之間往返遊走。山水、花鳥、人物無不涉獵,尤愛畫荷。有時又敞胸開懷任水墨色彩自由衝撞,另闢蹊徑。點線塊面之經營看似無法卻盡在法度之內,貌似西方的抽象表面形式下無不彰顯著中國文化藝術精神之特有氣質。
作品入編:《走進藝術殿堂》,《藝本正經》,《藝術觀潮》,《2009中國當代藝術文獻》,《2010中國當代藝術年鑑》,《文苑英華》。
張凡(1975年-):畫家,2000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油畫系;2002-2004日本和光大學現代表現藝術學部研究生修士;2004-2006日本上越教育大學大學院綜合材料學獲教育學修士;2006-2009年筑波大學大學院博士課程洋畫專攻獲藝術學博士。在日本多次獲獎,有一定影響力。代表作《菩提樹系列》《十二花神》等。

旅遊景點

東明縣歷史悠久,歷代勝跡、文物、石刻很多。由於黃河多次決口,大批文物古蹟多被埋沒地下。建國後,縣政府重視文物古蹟的蒐集和保護,使不少古蹟重見天日,許多流散在民間的文物也得到收集和整理。本縣有名勝古蹟26處,較著名的有莊子觀、荊台集古文化遺址和竇崮堆文化遺址。在其境內的黃河段飛架兩座大橋。一座堪稱亞洲第一長橋--黃河鐵路大橋,另一座江澤民總書記親筆題寫橋名的東明黃河公路大橋。

黃河森林公園

黃河森林園:東西長5.09公里,南北寬4.65公里,總面積775.3公頃。2006年被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森林公園定位在嚴格保護現有森林資源、水體資源及自然風貌的基礎上,通過旅遊觀光、休閒娛樂等項目的開發,形成以弘揚黃河文化,開展森林遊憩娛樂、水上遊樂、植物觀賞、野生鳥類觀賞、休閒渡假、果品採摘等項目為主要特色的自然生態旅遊區。公園計畫總投資3億元,規劃分為引景區、入口區、遊覽區、發展預留地、生態保護區五大區域。主要規劃黃河文化廣場、1300畝人工湖、51℃地熱井、民俗村和旅遊商業街、公園一級路、南北大門、植物園、百果園、採摘園、水上遊樂園、兒童遊樂園等。

黃河濕地公園

黃河濕地公園:位於焦園鄉境內,面積為218.9公頃,以黃河濕地生態系統為特色資源,以保護為主,集濕地生態文化展示、科研、宣傳、休閒為一體,形成以弘揚黃河文化、開展濕地觀光、水上遊樂、野生鳥類觀賞、植物觀賞、森林遊憩、休閒度假、果品採摘等項目為主要特色的濕地公園。公園規劃為“一湖、兩片、四島、五區、八園”的空間結構,“一湖”為東明湖;“兩片”為南北兩大片區;“四島”為童話島、荷花島、情人島、槐香島;“五區”為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八園”包括蘆葦盪遊樂園、兒童樂園、黃河文化園、森林遊樂園、水上遊覽園、精品荷花園、水生植物園、百花園。

莊子湖濕地公園

莊子湖濕地公園:位於菜園集鄉境內,總面積152.6公頃,其中濕地面積84.7公頃。公園規劃為“一觀、兩湖、三島、五區、七園”的空間結構。“一觀”為莊子觀;“兩湖”為莊子湖、逍遙湖;“三島”為南華島、秋水島、憶莊島;“七園”為水生植物園、蘆葦遊樂園、精品荷花園、親子樂園、垂釣園、科普園、美食園。

地方名產

西瓜

以個大味道甜全國著稱毛主席親自封於東明縣“西瓜之鄉”之稱。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西瓜、大豆、桐木、青山羊、魯西黃牛等,曾被評為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

三刀

是東明必不可少的民間糕點,味兒甜,酥,香,面撒少許芝麻。以面為主油炸而成,是過年過節不可少的禮物佳品!

香肚

又稱粉肚。以80%鮮豬肉,20%綠豆粉為主要原料,加砂仁花椒、香油等佐料拌勻,裝入豬尿脬、系口、呈球狀,文火煮熟後,色、香、味具佳。是過年過節宴請賓朋必不可少的上等佳肴。

燒雞

東明集是處於東明12公里處,燒雞是精選柴雞加各種秘制調料油炸而成,鬆軟嬌嫩非常美味。

山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轄2個副省級城市,15個地級市,以及49個市轄區,31個縣級市,60個縣。
濟南市市中區 | 歷下區 | 天橋區 | 槐蔭區 | 歷城區 | 長清區 | 章丘市 | 平陰縣 | 濟陽縣 | 商河縣
青島市市南區 | 市北區 | 四方區 | 李滄區 | 嶗山區 | 城陽區 | 黃島區 | 即墨市 | 膠州市 | 膠南市 | 平度市 | 萊西市
淄博市張店區 | 臨淄區 | 淄川區 | 博山區 | 周村區 | 桓台縣 | 高青縣 | 沂源縣
棗莊市市中區 | 山亭區 | 嶧城區 | 台兒莊區 | 薛城區 | 滕州市
東營市東營區 | 河口區 | 墾利縣 | 廣饒縣 | 利津縣
煙臺市芝罘區 | 福山區 | 牟平區 | 萊山區 | 龍口市 | 萊陽市 | 萊州市 | 招遠市 | 蓬萊市 | 棲霞市 | 海陽市 | 長島縣
濰坊市濰城區 | 寒亭區 | 坊子區 | 奎文區 | 青州市 | 諸城市 | 壽光市 | 安丘市 | 高密市 | 昌邑市 | 昌樂縣 | 臨朐縣
濟寧市市中區 | 任城區 | 曲阜市 | 兗州市 | 鄒城市 | 魚台縣 | 金鄉縣 | 嘉祥縣 | 微山縣 | 汶上縣 | 泗水縣 | 梁山縣
泰安市泰山區 | 岱嶽區 | 新泰市 | 肥城市 | 寧陽縣 | 東平縣
威海市環翠區 | 乳山市 | 文登市 | 榮成市
日照市東港區 | 嵐山區 | 五蓮縣 | 莒縣
萊蕪市萊城區 | 鋼城區
臨沂市蘭山區 | 羅莊區 | 河東區 | 沂南縣 | 郯城縣 | 沂水縣 | 蒼山縣 | 費縣 | 平邑縣 | 莒南縣 | 蒙陰縣 | 臨沭縣
德州市德城區 | 樂陵市 | 禹城市 | 陵縣 | 寧津縣 | 齊河縣 | 武城縣 | 慶雲縣 | 平原縣 | 夏津縣 | 臨邑縣
聊城市東昌府區 | 臨清市 | 高唐縣 | 陽穀縣 | 茌平縣 | 莘縣 | 東阿縣 | 冠縣
濱州市濱城區 | 鄒平縣 | 霑化縣 | 惠民縣 | 博興縣 | 陽信縣 | 無棣縣
菏澤市牡丹區 | 鄄城縣 | 單縣 | 鄆城縣 | 曹縣 | 定陶縣 | 巨野縣 | 東明縣 | 成武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