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墓

曹植墓

曹植墓位於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魚山鎮魚山村,依山而建,始建於三國魏太和七年(233年)三月,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學家、曹操[東漢末年魏王、曹魏奠基人]第三子曹植的墓地。曹植墓室分甬道、前室、後室3部分。1951年,山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曾清理出土文物132件,其中除 瑪瑙珠、瑪瑙泡、青玉璜數件較精外,其他大部為陶製明器,象車、案、壺、盆、雞、狗、鵝、鴨之類的文物。為加強對曹植墓園的保護,1998年山東省文物局撥出專款,對曹植墓進行了修建,建成了現在的陵園。1996年11月曹植墓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出土意義

曹植墓曹植墓
墓前左側還立有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重修的碑樓1座,碑樓內放置有隋代所立的曹植墓碑。碑通高2.47米,寬1.03米,厚0.21米。碑冠與碑身以整石雕出,碑文共935字,兼用篆、隸兩種書體。 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三國時期墓葬仍然很少,因此曹植墓的發現,對於文學史和考古學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

因經年久遠,古建築均已湮沒不彰,只剩幾幢古碑。古碑中隋開皇十三年(593)所立的神道碑甚為珍貴。該碑高2.57米,寬1.03米,厚0.21米。碑頂呈半圓形,石料較粗,為灰白色岩石質,有額無題字,但龕中,粗鏤造像,因年代久遠,造像面容已毀,只剩殘跡。額背淺雕盤龍,尚清晰可辨。碑文22行,每行42字、43字不等,共931字,漫漶脫落57字,現存874字。此碑早年曾湮沒在大清河(今黃河)中,到清代始撈出,還置於墓前,並建碑樓保護。另外還有2方石刻也較為珍貴。其一是明傳碑,字跡剝蝕嚴重,僅能辨認碑冠“魏陳思王傳碑”6個小篆體大字標題。另一方是大明弘治八年山東按察司洽陽九皋子用章草狂書的一首七律詩,詩曰:“人才三國數誰良,子建於曹獨有光。七步詩成名蓋世,千年冢陷骨聞香。魚山西麓斜陽老,膠水東阿衰草荒。今日我來尋掩處,精靈安妥花傍徨。”墓前現還存有清代題詩碑和民國時期墓碑一幢,保存良好。 1996年11月曹植墓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室介紹

曹植墓曹植墓
曹植墓依山營穴,封土為冢。南臨魚山八景之一的“星落隕石”,北傍曹植讀書之地羊茂平台。墓頂懸崖峭壁,灌木蔥鬱。1700餘年來,古墓滄桑,歷經磨難。據記載,早年:“兆塋崩淪,茂響英聲,遠而不絕。”隋建《曹植墓神道碑銘》載:北齊皇建年間,曹植的第十一世孫曹永洛奏請孝昭帝恩準,在魚山“復興靈廟”、“雕鏤真容”。又據《東阿縣誌·古蹟志》載:“元時以王為東阿城隍,後令宮欽改正其訛,別祠王於邑城。其後城遷祠廢。明隆慶間,縣令田樂建祠於墓下,有屋三楹,未設廟貌”。

墓室構造

墓室磚結構,墓壁採用三橫一豎砌法。墓壁及頂部均抹一層厚約0.5厘米的石灰面。平面呈“中”字形,由外甬道、前室、後室3部分組成。 甬通與前室、前室與後室之間各有1道門。墓全長11.40米,前室最寬為4.35米。甬道長2.20米,寬1.47米,高2.24米,券頂、甬道口用磚平砌封堵。外門道深1.45米,寬0.20米,高1.41米,作為順磚牆縫橫砌封門牆之用。前室呈方形,邊長4.35米,高4.80米,大跨度拱券頂。後門道深1.20米,寬1.65米,高1.96米,位於前室後壁偏北部,券頂,兩壁中部偏西處砌有寬0.20米、高1.67米的凹槽,亦砌入順磚錯縫橫砌的封門牆。後室長2.20米,寬1.78米,高3.31米,券頂坍塌,無後壁。棺木放置於前室中部,已腐朽,從廊跡上觀察,應為單棺。

棺內鋪墊3層,下層為厚約3厘米的木炭灰。中層為豆粒大的硃砂,上層為剪成日、月、星形的雲母片。屍體安置在雲母片上,已腐朽,僅存部分骨骼。隨葬器物共有陶、銅、石器等132件,除瑪瑙墜珠和3件玉璜放置於道封門牆內側外,余均放置於棺木兩側。

1977年3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又在該墓室前門道高約3米處的墓壁發現一刻銘磚。該磚為墓磚,3面刻有銘文,曰:“太和七年三月一日壬戌朔十五日丙午兗州刺史侯昶遣士朱周等二百人作畢陳王陵各賜休二百日別督郎中王納主者司徒從掾位張順”。“太和”為魏明帝曹睿的年號,“陳王”為曹植生前最後封爵。墓葬發掘後,甬道、外門道和主墓室由於長期暴露,1978年9月28日,4.35米見方的主墓室及2.2米長的墓道自然坍塌。為保護國家珍貴歷史文化遺產,1981年,山東省文物局撥專款修建了墓基圍牆,翻修了隋碑樓。1986年,國家又撥專款對曹植墓進行維修,使瀕於毀棄的曹植墓,恢復其歷史本來面目。1993年,東阿縣人民政府對曹植墓周圍環境進行了拆遷改造,建起了1.2萬多平方米的陵園,修建了陵門,改修了隋碑樓,增建了曹植紀念館等。1996年11月由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擺放方式

曹植墓室呈前堂後室型,前堂方正,後室豎長,是典型的漢代墓葬形制。按照當時的習俗,前堂部分主要放置隨葬品,象徵著墓主人在地下世界裡會客和飲食起居,後室長方形,放置棺木,象徵墓主人的寢室,是其安居休息的地方。

墓中陪葬

棺木放置在棺床上,棺床由木炭、硃砂和雲母鋪底。隨葬品擺置在棺木左右兩側,左側是陶井、陶車和陶雞、鴨、鵝、狗等家畜家禽俑;右側則是灶具和餐具,如陶灶、陶案、陶壺、陶罐、陶盆、陶耳杯等,另外還有瑪瑙墜珠、玉璜、石圭、石璧和銅鋪首。從隨葬物品可以看出,曹植墓還是比較簡樸的,這不僅僅反映了曹植生前生活的拮据,也可能與曹魏時期薄葬風俗有關。

《曹植墓碑》由灰白岩石雕鑿,高257厘米,寬103厘米,碑文22行,共931字。其字型以楷書為主,夾雜有篆書和隸書,整體風格呈現出一種由魏碑向楷書轉化過渡的特徵。這種亦楷亦隸亦篆的書體,被後人稱之為“破體”,在中國書法史中鶴立雞群,標新立異。也許,這是曹植後人的有意所為,希望以此引起過往人們的注意,去重新認識和評價曹植,為這位文人的不朽而揚名環宇。

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建館之初,為籌備“中國通史陳列”展覽,向全國部分省市、文博單位及考古所徵集、調撥了部分考古發掘品,這其中也包括了一部分出土玉器。

在出土玉器中,有一套組玉佩,是1951年山東省東阿縣魏東阿王曹植墓出土的,於1959年從山東省徵調過來。因為種種原因,這套組玉佩從未展出陳列,也未曾發表過。

組玉佩,一套四件,青玉質,光素無紋飾。最上面一件為雲形玉佩,長8.6厘米,寬3.3厘米,厚0.5厘米。大致呈橢圓形,上部為弧形,正中邊緣有三個連續突起的弧形脊,正中弧形脊下部有一透孔,佩下端較平直,正中邊緣有兩個連續突起的弧形脊,每個弧形脊上部各鑽一透孔,用以垂系下面的玉佩,佩兩側為圓弧形。組玉佩中間兩側玉佩為半璧形玉璜佩,長8.4厘米,璜寬2.5厘米,厚0.5厘米。

兩件玉璜形制及大小基本相同,扁平體,其一端鑽一透孔,另一端鑽兩個並行排列的透孔,用於穿系。組玉佩最下面置梯形玉佩,長11.9厘米,寬3.6厘米,厚0.5厘米,形狀近似梯形,上端正中邊緣有三個連續突起的弧形脊,正中弧形突下方有一透孔,用來穿系。

景區保護

1981年上級撥專款修建了墓基圍牆,翻修隋碑樓,1986年又對該墓坍塌部分進行重點修復,還其歷史本來面目,1992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擴大曹植墓的知名度,東阿縣委、縣政府對魚山曹植墓做出了景區規劃,擬劃分為六個區,即墓前神道區、山上區、“子建祠”區、紀念館區、荷塘區、生活區,把魚山曹植墓建設成為吃、住、購、娛為一體的旅遊場所。曹植墓交通便利,道路通暢,當地汽車站有直達班車。

聊城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位於與山東西部,京杭大運河畔,是魯西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聊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城市格局獨特,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交錯,市內文物古蹟眾多。
景點聊城鐵塔 | 光岳樓 | 海源閣 | 東昌湖 | 清真寺 | 曹植墓 | 山陝會館 | 孔繁森同志紀念館 | 景陽崗 | 聊城古城 | 景陽岡旅遊區 | 獅子樓 | 沙灘浴場 | 姜堤樂園 | 夢幻樂園 | 《水滸傳》文化旅遊區 | 馬頰河森林旅遊度假村 | 鳳凰苑農業科技園 | 范築先紀念館 | 傅斯年陳列館 | 舍利寶塔 | 張自忠將軍紀念館 | 季羨林先生資料館 | 鰲頭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