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廣寺[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方廣寺]

方廣寺[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方廣寺]
方廣寺[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方廣寺]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方廣寺位於蓮花峰下,建於梁武帝天監二年(503年),歷經興廢,明代崇禎年間,堵允錫與王夫之兄弟等又進行了修繕。寺有正殿和祖師殿,寺側有“二賢祠”,專為紀念南宋朱熹、張式到此遊覽和講學而建,寺周圍有黑沙潭、黃沙源、石漳潭、白沙潭等,黑沙潭。

基本信息

簡介

方廣寺方廣寺
方廣寺(3張) 方廣寺:沿南天門山脊南行,經西嶺順北麓約走5公里,就到了深邃幽雅的方廣寺,這裡古木森森,銀泉淙淙,周圍八座山峰如蓮花瓣瓣,方廣寺就是蓮心。該寺始建於南朝梁天監二年(公元503年),後屢廢屢興,保存至今外貌完好。方廣寺在蓮花峰下,寺上一里為獅子山,稍下有兩座青山對峙,形成一個狹口,寬僅三、四丈,多楓樹、杉樹,十分茂密。每年深秋,楓葉火紅,杉枝墨綠,置身密林,分外清爽。林中有溪澗,澗水注入深不見底的潭中,聲若洪鐘,水從潭口溢出,迂迴曲折。 
順溪而下,有許多珍稀樹木,如橫豆杉、銀雀、香果樹,其中有一株娑羅樹,生長在岩上石縫中,已有數百年樹齡。距寺十里有黃沙潭、白沙潭、黑沙潭等諸多潭水。黑沙潭潭深不見底,水呈蒼黑色,形成高達二丈、寬一丈余的瀑布,深潭石壁上宋徽宗親筆題詞“海南龍湫”四個大字尚存。

來歷

方廣寺方廣寺的由來
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始建石橋寺,宋紹熙四年(1193)重建,中有應真閣及妙音、響空、瞻風、佇真、許耒、先照諸亭。“南嶽四絕”之一,位於南嶽衡山蓮花峰中央花蕊之上。據《南嶽志》載:寺始建於南朝梁天監二年(公元五零三年)。南嶽高僧之一的惠海來到這八座青峰圍繞的狹長山谷中,見此地與世隔絕,岩壑幽邃,就在這裡結草為庵。據《一統志》載:一天,惠海正在庵中誦經,忽然有五位身材偉岸的壯士求見。來人面容各不相同,分青、黃、紫、白、黑五色,都身穿白袍。五人請求惠海和尚允許他們聽經學佛。惠海問他們是何方人氏,他們回答說是南嶽山中的五位龍神,如果允許他們聽經,他們願意讓出一塊平地,獻給惠海建造寺院。惠海答應了他們的要求。當天晚上,山谷中烏去驟起,霎時雷聲隆隆,大雨滂沱,傳來陣陣“嘩啦啦”的響聲。第二天清早,惠海起來一看,只見山下出現一塊寬敞的平地。惠海到處化緣募捐,在這塊平地上建造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寺名方廣,寓佛法“十方廣布”之意。這就是《南嶽志》上記述所謂“五龍聽經,平沙獻地”的故事。

歷史

方廣寺方廣寺的歷史
據《南嶽志》記述,這座六朝時的古剎,在唐代曾改名為方廣聖壽寺,宋初又賜名方廣崇禪寺。寺院經過隋、唐、宋、元、明五次修建,屢修屢廢,屢廢屢興。
明初,浩空尚將寺院改建為板屋,蓋上鐵瓦,增設佛堂。並在寺院內雕龍繪鳳,把寺院裝飾一新。公元一五九四年,明神宗賜給方廣寺一部佛經及佛像、寶幡,並專門建造藏經閣予以安放,後來寺院倒塌。在明崇禎十六(公元一六三四年),王夫之兄弟及夏汝弼等人受巡撫褚胤錫委託,再次籌款,重新修建。經過兩年時間,方廣寺煥然一新,雄偉壯觀。清順治五年(公元一六四八年)十月,王夫之在蓮花峰下組織抗清義師,曾在方廣寺內聚會。後來雖然失敗,從此以後方廣寺卻聲名遠播。
不久,方廣寺毀於大火,“門廡不設,僧葺茅舍以居”。直到清道光年間,由曾國藩的曾任陝甘總督的弟弟曾國荃重新修建,費資白銀二萬餘兩,才成為現在的規模。 方廣寺正殿中原有宋徽宗寫的“天下名山”四字金匾。寺前有一條小溪,寺左有石澗潭,泉水從石上流下,成為瀑布,注入深不見底的潭中,聲若鐘鳴。這裡林泉山巒秀美,處境幽靜深邃,遊人到此必有一種“幽深”之感,故前人有“不至方廣,不足以知其深”之說。
公元1167年,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應湖南提刑張栻的邀 請,到長沙嶽麓書院講學。就在這年冬天,他們踏雪來到南嶽,朱熹此時不禁詩興大發,七在之內,二人互相唱酬,作詩149首。其中三分之一的詩篇是在方廣寺寫的。後人為了紀念他們這次勝游,特意在方廣寺旁修建了二賢祠,並將朱、張的神主供在祠中的嘉會堂上,讓他們永享儒家的香火。

特點

方廣寺處在深山環抱中,寺深、山深、林深這三大特點更加把它的神秘性和感召力發揮到了極致。而其深遠的文化淵源也使它在寺廟中有相當高的價值。

自然景觀

方廣寺方廣寺景觀
方廣寺地處幽深,多泉石、楓樹和杉樹,深林密竹,風景極美,有「不遊方廣,不知南嶽之深」之說,為南嶽之「一絕」。
沿南天門山脊南行,經西嶺順北麓約走5公里,就到了深邃幽雅的方廣寺,這裡古木森森,銀泉淙淙,周圍八座山峰如蓮花瓣瓣,方廣寺就是蓮心。方廣寺在蓮花峰下,寺上一里為獅子山,稍下有兩座青山對峙,形成一個狹口,寬僅三、四丈,多楓樹、杉樹,十分茂密。每年深秋,楓葉火紅,杉枝墨綠,置身密林,分外清爽。林中有溪澗,澗水注入深不見底的潭中,聲若洪鐘,水從潭口溢出,迂迴曲折。
順溪而下,有許多珍稀樹木,如橫豆杉、銀雀、香果樹,其中有一株娑羅樹,生長在岩上石縫中,已有數百年樹齡。距寺十里有黃沙潭白沙潭黑沙潭等諸多潭水。黑沙潭潭深不見底,水呈蒼黑色,形成高達二丈、寬一丈余的瀑布,深潭石壁上宋徽宗親筆題詞“海南龍湫”四個大字尚存。

天台山

方廣寺天台方廣寺
天台山下方廣寺,位於浙江省天台縣天台山風景區北部,距縣城二十五公里。據傳是五百羅漢應真顯化的地方,故下方廣寺以五百羅漢道場而著稱。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下方廣寺在石樑飛瀑旁,仰觀飛瀑,覺石樑如在天上,噴珠濺玉,煙霧蒸騰,煞是壯觀。
陳宣帝太建七年(575年),智者大師初來天台山,度石樑,夜宿定光禪師的草庵(石橋庵)。“石橋庵”,即東晉曇猷和尚隱居的地方,是方廣寺的前身。“石橋庵”的存毀年代已無從考證。據《天台山全志》記載:下方廣寺正式建寺始於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後毀於火。宋光宗紹熙四年(一一九八年)復建。明神宗萬曆三十二年(一六○四年)居士葛一鵬又重興。
方廣寺分上方廣寺、中方廣寺和下方廣寺三寺,是天台宗著名寺院。寺院因年久失修,廟宇房屋毀壞殆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國清寺方丈唯覺法師主持下,得到海內外佛教徒的資助,進行全面整修,使古剎重放光彩。1989年10月14日,下方廣寺舉行了隆重的佛像開光儀式。
下方廣寺現有山門、大雄寶殿、五百羅漢殿、會佛堂、地藏殿、佇真堂、左右廂房等建築。五百羅漢堂內供奉五百羅漢塑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羅漢是僧人個地達到的最高果位。五百羅漢本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後隨佛修道得阿羅漢果,因天台山的奇山異水,使五百羅漢常來此現身度眾生。據史書記述,東晉興寧年間(三六三年至三六五年)西域高僧曇猷法師在此修行。一天,他曾過石橋,五百羅漢或坐、或臥、或立、或行。後來他住萬年寺,又見五百羅漢留連於八峰雙洞之間。這曾與《西域記》記載的「佛言震旦天台山方廣聖寺,五百羅漢居焉」相吻合,從此,天台山一帶不斷傳有「羅漢顯聖」、「羅漢化身」、「羅漢轉世」的傳說。天台山石樑方廣寺成為五百羅漢現身應化之處。另有傳說五百羅漢原是一群有文有武、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物,他們在此相聚,搶劫賭博,無所不為。有一次觀音菩薩到此,為了點化這批狂徒,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教義相開導,結果,五百羅漢深受教誨,終於改邪歸正,各成正果。因此“五百羅漢”之說是始發於天台,而後傳向全國的。

募修三聖殿

方廣寺方廣寺修繕
天台為東南第一名山,上方廣乃天台開山之第一古寺也。溯自東晉曇猷尊者,以神通道力,降伏山神,而為開山,創建此寺。初名石橋寺,以在石橋之側,過石橋則有方廣寺,乃五百應真寄居之聖寺,非道鄰應真者,莫能一見。猷師曾入其寺,受齋而出,知其為應真之所示現無疑。後人慕應真之勝跡,遂名石橋為方廣雲。方廣寺之最高處,為西方三聖殿,向為念佛堂。正殿三楹,供三聖像,以作禮念之所。兩邊二楹,以作念佛僧安住之舍。竊以法門無量,皆須斷盡煩惑,方可了生脫死。唯念佛一法,但具真信切願,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以故古今出格高人,莫不注重此法,自行化他,以期一切同人,鹹於現生超凡入聖也。方廣寺之三聖殿,歷年久遠,材木腐朽,早宜重新,奈住持以資斧無出,且待時機。今年三月初,來一客僧,住其中念佛,頗著勤懇。至四月初四夜,自化其身於三聖殿,及寺眾鹹知,則火已大熾,無法挽救矣。然幸只燒此處,余未延及。不知此僧特欲重新此殿而為此舉耶?抑山靈欲重新而使彼為此舉耶?抑佛菩薩五百應真欲大宏淨土法門,俾一切出資助修諸善信,同仗此善根,出此苦娑婆國土,生彼極樂世界,而令彼為此舉耶?今住持即欲重修,祈光作疏。乃述其開山建寺,及此殿早宜重修,而適逢此因緣,以祈一切檀越,念淨土法門具契理契機之妙,此僧有為法捐軀之誠,各舍淨資,贊襄勝舉,其為功德,唯佛能知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