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齋

文盛齋

文盛齋是創辦於清鹹豐年間開辦的製作胡清的商鋪,原址在琉璃廠附近的小沙土園胡同,是北京最早的製作銷售胡琴的店鋪之一。

簡介

創辦於清嘉慶年間,位於前門外廊房頭條,是自產自銷燈畫扇的老字號商店,其燈彩馳名京華。品種有宮燈、紗燈、花燈、壁燈、會燈、年燈、玩具燈等,並經營蘇杭雅扇、手繪壁畫等業務。其宮燈,古色古香,一般用硬木作出框架,有四角和六角型等,可拆卸和摺疊,在燈的每個角上都綴有絲穗,底下有一根獨穗,燈框架之間嵌以玻璃,玻璃內畫有彩色漆畫。

文盛齋琴行,現於安定門內大街營業,是一家經營民族樂器的老字號。文盛齋是由河北深州一張姓人氏,在清鹹豐年間開辦的“胡琴老鋪”,原址在琉璃廠附近的小沙土園胡同,是北京最早的製作銷售胡琴的店鋪之一。

胡琴原是一種統稱,包括京胡、二胡四胡墜胡墜琴等。舊時還叫“二鼓子”。解放後,將胡琴定名為京胡,便於與其他類胡琴的區別。它是京劇伴奏用的主要樂器。主要京胡伴奏者稱為“主弦”。

胡琴是元代由塞外傳入京都,故習稱為“胡”琴。胡琴是由琴桿(亦稱擔子)、琴筒琴軸三個主要部件及琴弓、千斤鉤、弦、馬子組成。規格和材料、尺碼全有一定規定。製作胡琴是一種特殊手工藝,難度很大。文盛齋初創時期,北京只有兩三家胡琴鋪。他們主要是生產宮廷用的高檔琴、箏、瑟、二弦,以及剛剛在旗人貴族子弟中興起的說唱用“八角鼓”和“三弦”。文盛齋在同行的競爭中,以質優價高、檔次高雅為特色。他們選料必挑“頭水”,用料十分講究,做工十分精細,所以雖然價高,樂者仍舊爭購。直至解放後,文盛齋還保留有當初給宮廷做的胡琴樣品,樣式華貴,格調高雅,音色純正,為行家所稱道。

胡琴的發展與京劇的發展幾乎是同步前進。自清同治光緒年後,由於徽班進京形成了京劇,很快從宮廷熱轉到民間。京劇伴奏的主要樂器就是京胡,所以,京胡質量的好壞很是重要。許多著名琴師也同制琴藝人一起參與了胡琴的改革。最初的京胡擔子,全長只有一尺四寸五,筒子內膛直徑一寸三,以適應高亢的唱腔而設計的。20年代,為梅蘭芳伴奏的名琴師徐蘭沅,根據梅派特點,大膽將京胡擔子加長到一尺六寸二,筒子內膛加大到一寸四分五,拉出寬厚的“董音”,為梅蘭芳的演唱錦上添花。在材料選用上,研究出用湘妃竹包鑲筒胡琴,精緻如工藝品,成為梅蘭芳美國演出時中國民族樂器的展品。曾是演員,後操琴為馬連良、楊寶森伴奏的楊寶忠,曾出雙份工資把制琴名手請到家中,共同研究改制京胡。他曾把從一舊貨市場上尋來的老竹筆筒,去薄改為琴筒,發音美妙絕倫,成為楊家的傳家寶。

文盛齋與名琴師們合作,為發展京劇藝術做出了貢獻。京胡發展到今天,品種已十分豐富。根據不同流派、不同演員、不同行當,就專有拉“西皮”、“二黃”、“娃娃調”的京胡,以及伴奏、獨奏不同用途的京胡。京胡已成為北京民族樂器的主要產地之一。文盛齋經過幾度興衰,於1987年恢復了老字號,如今已成為全國知名的琴行。

晚清時,文盛齋多為京城的宮廷、王府製作宮燈。文盛齋的紗燈,俗稱燈籠,一般用竹木或金屬作框架,糊以紗絹,塗上魚鱗膠,使燈既透明又不透風,同時,在紗絹上繪有彩畫,燈內燃有蠟燭。這種燈,晚清和民國初年,多懸掛在王府、大戶門口,起顯示身份和照明作用。1915年,文盛齋的燈彩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榮獲兩枚金牌。前門外廊房頭條因燈彩店集中,被譽為“燈籠大街”。北京解放後,文盛齋和廊房頭條街上的幾家燈彩店經過公私合營,組成北京市美術紅燈廠,其主要售貨門臉和加工工廠均遷移到宣武門外東琉璃廠

細數北京老字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