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松縣

撫松縣

吉林省白山市轄縣,重點林區縣和著名人參產地。位於省境東南部長白山西麓。面積6152平方公里,人口28.24萬。撫松縣設於清宣統元年(1909),縣府駐撫松境。縣境平均海拔高約千米。長白山主脈橫貫全境。氣候高寒多雨,年均溫僅3.5℃,氣溫垂直變化顯著,由西向東遞減。無霜期75~123天,是全省低溫區之一。年降水量700~1000毫米,白頭山附近達1000毫米以上。林地占全縣90%,屬“長白林海”中心地帶,千米以上山地為落葉松、魚鱗松、紅松和雲杉、冷杉為主的針葉林。以下則為紅松針闊混交林。闊葉樹以樺、楊、柞、水曲柳和黃鳳梨為主。由於境內山多林密,植被覆蓋率高,利於山參生長和園參栽培,素稱“人參之鄉”。1981年在縣境長白山原始密林中挖得重287.5克大山參,稱“山參之王”,為世界罕見的山寶。栽植園參遍及全縣,產量占全省半數,以優質“撫松參”聞名中外。其他藥材達130餘種;土特產還有鹿茸、貂皮、木耳、元蘑、熊膽等。松江河為森林工業中心。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撫松縣下轄撫松鎮、松江河鎮、泉陽鎮、露水河鎮、萬良鎮、仙人橋鎮、北崗鎮、新屯子鎮東崗鎮興參鎮、榆樹鎮、漫江鎮等12個鎮,松郊鄉、興隆鄉松江鄉、抽水鄉、沿江鄉、西崗鄉6個鄉,130個行政村。

地理氣候

撫松縣撫松縣
撫松縣位於吉林省東南邊陲,白山市東北部,長白山西北麓,東經127°01′~128°05′,北緯41°42′~42°49′。西隔頭道松花江與靖宇縣相望,北與樺甸市、敦化市隔二道松花江相鄰,東南部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兩江道和我國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毗連。東西約87公里,南北約125公里,幅員6153平方公里(615311.22公頃)。

撫松縣屬我國東北部山區寒溫帶濕潤氣候區,大體可劃分為5個區域,即沿江溫和區、山地溫涼區、山地冷涼區、山地冷凍區、山地極寒區。氣溫隨海拔高度增高而遞減,自西向東和自南向北遞減的變化趨勢明顯。全縣年平均氣溫4℃,年平均最高氣溫5.1℃,最低-0.3℃。四季分明,冬季漫長、寒冷,積雪深。夏季短促,較熱,雨量集中。春秋兩季冷空氣活動十分活躍,氣候多變,冷暖階段性變化顯著,春有“倒春寒”,秋有“小陽春”之說。年平均日照2352.5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3%。年日照時間最長為2833小時,最少出為2021.1小時。降水量充沛,年均800毫米左右。無霜期的長短差異很大,最長為150天,最短為79天。

歷史沿革

清宣統元年十月二十日(1909年12月2日),欽差大臣東三省總督錫良和副都統銜奉天巡撫程德奏請,擬在長白山崗後(現今撫松地域)設縣治。宣統元年十月二十四日(1909年12月6日)軍機處鈔交上奏,宣統元年十二月初六日(1910年1月16日)奉朱批,旨準立縣。建縣之初,縣治所設在“雙甸子”,故取名雙甸縣。雙甸子俗名“甸子街”,就是現今的撫松鎮,以當年的馬鹿溝上下有兩大片草甸子而得名。此地遊民雜居,交通閉塞,常年土匪麇集,治安混亂,又因整個區域處於松花江上游,“政務殷繁”、“動滋交涉”,宣統二年七月十九日(1910年8月23日)遂更名“撫松縣”,隸於奉天省。清末,屬奉天縣長白府。1913年(民國二年),屬奉天省東邊道,改縣行政署為縣公署。頒“撫松縣印”銅印一顆。1929年(民國十八年),撫松縣為奉天省直轄縣。同年奉令,改縣公署為縣政府。1934年10月1日,偽滿州國公布《省官制》,撫松縣於12月1日起屬安東省。1937年7月改屬通化省。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1945年12月18日,成立撫松縣民主政府,屬冀熱遼區遼吉辦事處第四專員公署。1945年12月20日,改屬安東省通化專員公署。1946年1月,歸吉林省通化地區行政公署。1946年7月21日,屬遼寧省通化地區第一專員公署。1947年1月,歸遼寧省直轄。1947年5月22日,屬遼寧省通化地區第一專員公署。1948年7月20日,屬安東省通化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18日,改屬遼東省通化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2年6月,由邊東省直轄。1954年7月23日,劃歸吉林省,屬通化地區專員公署。1955年4月30日,縣人民政府改稱縣人民委員會。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縣人民委員會被迫停止行使職權,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撫松縣人民武裝部生產指揮部接管。1968年3月,成立撫松縣革命委員會。1980年9月,改稱撫松縣人民政府。1985年2月4日,撤銷通化地區專員公署,改市管縣,由白山市轄至今。

土地資源

撫松縣撫松縣
撫松縣土地總面積615311.22公頃,分為8個一級地類,46個二級類。按土地利用現狀分類,耕地21750.84公頃,占總面積的3.53%;園地5796.53公頃,占總面積的0.94%;林地551102.95公頃,占總面積的89.56%;牧草地5.40公頃,占總面積的0.001%;居民點及工礦用地8408.10公頃,占總面積的1.37%;交通用地3176.16公頃,占總面積的0.51%;水域8694.43公頃,占總面積的1.41%;未利用土地16376.81公頃,占總面積的2.66%。

全縣尚未利用土地16376.81公頃。目前可供開發利用的面積15885.35公頃,其中河灘地為1425.65公頃,主要分布在撫松鎮、松郊鄉、抽水鄉、沿江鄉;沙地23.33公頃,主要分布在抽水鄉、松江鄉、興隆鄉;荒草地14459.7公頃,主要分布在萬良鎮抽水鄉、北崗鎮、榆樹鎮、長白山保護區、開墾後可增加耕地576.67公頃。

土地規劃目標是到2010年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使全縣土地生產率有明顯提高,最佳化用地結構,農、林、牧各業協調發展,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的要求,具體目標是:

(1)全縣耕地保持在21972.15公頃,比2000年增加221.31公頃。基本農田保護率達到85%以上,保護面積18488.21公頃,改造中低產田366公頃。

(2)全縣林地面積保持在548334.95公頃,其中縣屬林業用地1996—2010年造林1052公頃。

(3)計畫開展小流域治理48條,營造水土保持林5666公頃。

(4)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控制在233.33公頃以內,其中70%的用地保證城市和重點建設項目需求。

(5)未利用土地開發復墾耕地保證576.67公頃。

礦產資源

撫松縣撫松縣
撫松縣現已發現的礦產資源有金屬、非金屬、能源、礦泉水4大類35種礦種。現已探明並已開發利用的主要有煤、鉛、鋅、矽石、硅藻土、銻、銅、鐵、浮石花崗岩石灰石大理石玄武岩、頁岩土、等16種礦產。其中礦泉水、硅藻土、地熱、矽石、浮石、、鋅、花崗岩等礦產是我縣的優勢礦種,開發前景巨大。

資源分布情況
礦泉水:我縣的礦泉水露出點標高在560-840米,高出附近河流10-20米,礦泉水動態穩定,降水量的多少對礦泉水的影響極微。我縣現已發現大型礦泉水10處,全部經地質勘查部門勘查,提交了評價報告,通過了省級和國家級審批,有4處已取得國家級鑑定證書。礦泉水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偏矽酸、鍺型;一種為含鍶、重碳酸複合型礦泉水。主要分布於撫松縣的露水河鎮、松江河鎮泉陽鎮、漫江鎮、撫松鎮。每天流量在27萬噸左右,占全市礦泉水總量的80%以上。

矽石:我縣矽石儲量十分可觀,大部分分布於露水河鎮,詳查工作由吉林地勘局吉林地勘院承擔,總投入勘查資金50萬元,勘查工程量為槽探15,000立方米,控制測量3.5平方公里,地質填圖2.5平方公里,獲得全縣矽石儲量為400萬噸左右。

浮石:浮石具有多孔、密度小、體輕等特點,主要分布於松江河鎮,由松林開發公司負責經營,儲量約在8萬噸左右。礦體埋藏淺,形態簡單、規則,單層厚度較大,易於開採,開發利用前景廣闊。

硅藻土:我縣現已發現的硅藻土,分布於露水河鎮新屯子鎮榆樹鎮,其中露水河鎮硅藻土礦勘查項目由化工部吉林地質勘查院承擔,總投入資金135萬元,獲得硅藻土儲量為500萬噸以上;榆樹北山硅藻土礦儲量為50.1萬噸。

鉛、鋅:撫松縣八九二鉛鋅礦位於仙人橋鎮,其中鉛礦儲量為8033/1194(鉛噸/礦石千噸),鋅礦儲量為40324/1194(鋅噸/礦石千噸)。

地熱:撫松縣仙人橋鎮地熱田,位於撫松縣仙人橋鎮西南7公里,熱異常區長110米,寬20-60米。出露溫泉11個,水溫45-57℃,泉水總流量96m3/d,含放射性元素氡25.41-64.52埃曼,區內現已建成地熱井5眼,水溫72℃,總開採量1141.2m3/d,現已建成吉林省溫泉醫院、吉林省農業銀行療養院、通化鐵路分局療養院、吉林省林業療養院、中國煤礦工人長白山溫泉療養院等5家療養院。地下熱水大部分用於洗浴和醫療保健。

:我縣鐵礦主要有撫松縣松山鐵礦、撫松縣萬良鎮大方鐵礦。其中松山鐵礦鐵礦石保有儲量為111.9萬噸,尚未開發。萬良鎮大方鐵礦鐵礦石保有儲量約為400萬噸,現已開發利用。

雲母:撫松縣大方雲母礦位於萬良鎮,其中雲母保有儲量52噸,累計探明儲量61噸,尚未開發利用。

石膏:撫松縣松郊鄉石膏礦,共投入地質勘查資金65萬元,分別對蘭家營、小冰涼溝進行勘查,探得石膏厚度2米左右,石膏儲量在6萬噸左右。

:撫松縣西林河銀礦位於露水河鎮,其中銀礦石保有儲量57/194(銀噸/礦石千噸),累計探明儲量為57/194(銀噸/礦石千噸)。

石灰石:撫松縣果松山石灰石礦位於松江河鎮,其中石灰石保有儲量519萬噸,累計探明儲量為519萬噸。

水利資源

撫松縣地處松花江上游,水資源十分豐富,水資源總量35.07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26.3億立方米,10公里以上、理論蘊藏量500千瓦以上的河流66條。全縣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52萬千瓦。有55處可開發電源點,可開發資源達51.9萬千瓦,占全省可開發量的24%,可以說水能資源得天獨厚。60年代以來,全縣已建成北江電站、露水河電站、泉陽電站、蒲春河電站、漫江電站、湯河電站、萬良電站、東嶺電站等小水電站8座,省屬梯級調峰水電站1座。1990年,撫松被國家列為我國第一批電氣化縣。目前,全縣已開發量僅占可開發量的5.5%,水電開發建設潛力巨大。老松江、楓林、錦江等十幾處站點經松遼委、省設計院規劃、踏查和論證,建設電站條件十分優越。

動植物資源

撫松縣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不但是“東北三寶”的故鄉,而且素有“立體資源寶庫”之稱。境內有野生動物3010種。其中大型獸類主要有東北虎金錢豹馬鹿梅花鹿黑熊棕熊野豬等。中小型獸類主要有狍子猞狸水獺紫貂鼬等。還有眾多的鳥類、魚類及長白山林區特有的珍貴兩棲動物林蛙。野生植物1243種,有人參日本對開蕨、天麻北五味草蓯蓉紅景天木靈芝等。天然無公害山野菜有薇菜、廣東菜、刺嫩芽蕨菜山芥菜、猴頭蘑等。食用菌類有元蘑榆黃蘑猴頭蘑木耳榛蘑等。漿果類有紅松籽彌猴桃、藍澱果、越桔等。

旅遊資源

撫松縣位於吉林省東南部,長白山西北麓。境內奇峰林立,江河縱橫,有浩瀚的長白山原始森林,壯觀的火山山脈,密布的火山礦泉,獨特的冰雪風光,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既有優美的自然景觀,也有獨特的風土人情,既有感人的革命史,也有神秘的風物傳說,發展旅遊業的基礎條件非常優越。境內現有國家公布的35個“王牌”景點五奇之一的長白山天池。

經濟發展

撫松縣撫松縣
2002年經過全縣人民的努力,國民經濟穩步增長,綜合實力進一步加強,撫松縣國內生產總值實現212310萬元,同比增長12.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實現60944萬元,同比增長8.2%;第二產業增加值實現93396萬元,同比增長11.1%;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57970萬元,同比增長21.6%。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趨於合理,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由上年的30%:45%:25%,調整為28.7%:44.0%:27.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6789元,比上年增長12.3%。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5205元,比上年增長6.5%;農村人均純收入3398元,比上年增長4%;全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4398元。

農 業
撫松縣農村工作緊緊圍繞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財力增強和農村穩定的發展目標,努力克服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著力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大力發展生態效益型特色農業,加快了撫松縣農村經濟發展步伐。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71190萬元,同比增長4%。農作物播種面積15353公頃,較之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糧豆播種面積11588公頃,與上年持平。糧食總產量為50720噸。全縣“訂單”作物範圍擴大到專特用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中小藥材種植面積達到50740畝,比上年增加21460畝,林地生態經濟取得了新的發展,良性循環的格局初步形成。全縣新發展中小藥材面積15534畝,林蛙養殖封溝總數達146條,放養面積達到38萬畝,林下野山參總面積達到10萬畝,林地經濟總產值達到46187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0.4%。

在推廣林下栽參、非林地栽參和人參精細種植上取得新進展,組織實施了林下作床栽參等工程,撫松縣參業留存面積仍保持在480萬平方米左右,水參總產量達到371.7公斤,保持和鞏固了參業支柱產業和強勁地位。認真實施了長白山林業資源恢復建設工程,建立了國家級紅松等樹木種子基地,實施了10萬畝工業原料林工程和紅松果林工程,加大了退耕還林和參後還林力度,被國家評為全國造林百佳縣。

畜牧業繼續保持快速發展。全縣實現牧業總產值12283萬元,比上年增長6.3%。肉類總產量11157噸,比上年增長8.6%;其中:豬、牛、羊肉產量達到8932噸,增長3.6%。

農業科技化投入繼續增加,農業生產條件有較大幅度的改善。農業機械總動力、灌溉面積、農村用電量、農用化肥施用量、農用塑膠薄膜使用量、地膜覆蓋面積、農藥使用量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或增長。

撫松縣撫松縣
工業、建築業、固定資產投資

撫松縣縣委、撫松縣縣政府堅持把工業經濟發展擺在突出位置,進一步強化指導服務,不斷深化的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的企業改革,努力最佳化結構、開拓市場、提高效益,使一批困難企業重新煥發了生機,使撫松縣工業企業生產平穩增長,經濟運行質量穩步提升。撫松縣鄉及鄉以上全口徑工業企業產值實現121346萬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達到114813萬元,同比增長0.6%,在規模企業中,撫松縣縣屬企業實現產值74482萬元,同比增長12.4%。

限額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55377萬元,同比增長27.2%,其中省營企業實現34513萬元,同比增長9.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盈虧相抵後的利潤額為2889萬元,同比減虧4486萬元。其中省營利潤額2086萬元同比減虧4719萬元。縣屬企業盈虧相抵後利潤總額803萬元。
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骨幹企業起到了突出的拉動作用。金隆木業等企業不斷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創出了多種省、市名牌產品和優秀新產品。各企業強化行銷手段,產品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參業股份公司等3戶企業被省政府命名為吉林省“小巨人”企業。

建築業緊緊抓住擴大內需,加大固定資產投資這個有利時機,在2002年取得了較快發展。全年建築業實現產值5600萬元,同比增長13.2%,實現增加值2240萬元,同比增長12.9%,實現利稅總額165萬元,同比增長5.8%。

撫松縣縣委、撫松縣縣政府認真貫徹國家擴大內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政策,在認真篩選建設項目並及時爭取國家投資的同時,多渠道落實配套資金和積極創造建設條件,使我縣2002年固定資產投資勢頭平穩加快,重點項目建設力度加大,工程運行質量良好。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7936萬元,比上年下降1.8%。漫江山野菜加工基地項目已完成投資450萬元。撫松製藥股份有限公司GMP改造完成投資800萬元;投資1200萬元的撫松縣中藥廠GMP改造已全部完工。投資514萬元打開了縣域北出口,拓寬了貫穿城區的交通幹線,投資1500萬元完成了城區主幹街路的油路維修和支線、巷道、交叉路口的維修。投資2825萬元的二松上游防洪工程和15320萬元的農網改造工程已完成。累計投資4692萬元的北江電站擴機增容改造工程進展順利,現已有二台機組發電,新增生產能力8000萬千瓦時。

國內貿易和旅遊業

隨著居民消費信心的增強和擴大內需政策的落實,全縣消費品市場物資豐厚,購銷兩旺,商品結構和商業網點布局日趨合理。

撫松縣全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98080萬元,同比增長9.0%;其中縣級實現39990萬元,同比增長4%,農村實現58090萬元,同比增長5%。增長速度均高于吉林省平均水平。按行業分類,其中批發零售額同比增長3%;餐飲業零售額同比增長6%。

由於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商貿流通領域日趨活躍,市場供應品種豐富多樣,城鄉集市貿易繁榮昌盛,各種經濟類型企業和人員爭先搶占市場,民營和個體及私營經濟已成為撫松縣流通領域的主流。全縣個體工商戶和從業人員分別比上年增長10.1%、12.1%。民營企業和從業人員分別比上年增長3.6%和9.3%。民營和個體私營稅收實現1458萬元,占縣財政收入的12.0%。

撫松縣的旅遊業是近幾年新興的產業,發展較快,特別是以長白山西坡自然景觀為依託的旅遊,已初步形成規模。對此,加大旅遊景點建設,已成為當前撫松縣旅遊工作的重中之重。2002年,全縣共接待中外旅客45萬人,實現社會經濟效益5800餘萬元。創歷史最好水平。

交通運輸、郵電、通訊業

交通運輸業繼續發展,改革步伐加快,結構調整力度加大。長白山西坡30公里旅遊公路已建成通車,抽水至新安19公里成為省交通廳重點扶持項目。目前,路基改造工程已基本結束。到2002年年末,全縣境內公路通車裡程達969公里,高等公路已達到222公里,而且鄉村公路建設已全面鋪開。交通業的發展,為參鄉經濟騰飛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

民用汽車擁有量6800輛,比上年增加600輛,其中客運車輛886輛,比上年增加105輛,私人汽車擁有量為3178輛,比上年增加368輛,公路貨運和客運量急劇增長,交通工具更新較快,運輸市場非常活躍。

撫松縣國有運輸企業完成客運量62萬人次,同比提高12.7%,非國有運輸客運量將突破80萬人次,同比提高14.2%,撫松縣總計完成客運周轉量達6500萬人公里,同比提高8.3%。

撫松縣完成郵電通訊業務總量6992萬元,同比下降10.6%,撫松縣擁有固定電話為61144部,每百人擁有固定電話21部,同比增長9.2%。在網行動電話發展到51,500個用戶,公用電話隨處可用,極大地方便了民眾對通訊業的要求。數字數據業務、電子數據和交通業務繼續高速發展,通訊總用戶不斷增加。

財政、金融和保險

撫松縣財政部門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了對縣域經濟的發展的支持力度,財政收入保持穩定增長,實現了收支平衡。撫松縣縣政府克服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等減收政策和工資調整等綱性支出因素的影響,大力培植財源,積極組織財政收入,狠抓均衡繳庫,深化財政管理體制政策,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使我縣財政支出基本保證了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的資金需要。全年實現財政收入12382萬元,同比增長1.5%,財政支出22486萬元,同比增長10.9%。

金融機構緊緊圍繞經濟建設,強化風險意識,努力化解和防範金融風險,增加各項服務功能,充分利用國家出台的各項金融調整政策,支持撫松縣經濟發展。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達235197萬元,其中城鄉居民存款227694萬元,比上年增長3.5%;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86508萬元,比上年減少17.7%,其中農業貸款7421萬元,比上年增加22.3%。

撫松縣保險事業穩步發展。全年保費收入1651萬元。其中財產保險費收入1330萬元;人身保險費321萬元。財產險賠款餘額568萬元;人身險結付金額131萬元。
2003年國民經濟主要綜合指標計畫

國內生產總值實現233400萬元,同比增長10.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實現64700萬元,同比增加6.2%,第二產業增加值實現103000萬元,同比增長10.3%,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65700萬元,同比增長13.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實現7350元,同比增長8.3%;工農業總產值實現164400萬元,同比增長8.0%,其中農業總產值76000萬元,同比增長6.8%,工業總產值88400萬元,同比增長9.1%,其中500萬元以上及國有工業工業總產值實現82000萬元,同比增長10.1%;工業增加值(縣屬17戶)實現22700萬元,同比增長8.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07000萬元,同比增長9.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5415元,同比增長4.0%;工業產品產銷率(縣屬17戶)達到97%;農村人均純收入實現3600元,同比增長6.0%;糧食產量完成60000噸,同比增長18.3%;財政收入實現13257萬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6.3%。

地方特產

撫松縣撫松縣
中國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鹿茸角。吉林省撫松縣是人參主要產地之一,被譽為最著名的“人參之鄉”。

撫松縣位於吉林省東南部,地處長白山中山區,境內群山起伏,森林茂密,平均海拔300—700米,屬中溫帶濕潤寒冷區,年平均氣溫4.2℃,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由於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利於人參的生長。這裡生產的人參有山參和園參兩種。山參是野生植物,叫老山參,俗稱“棒槌”,生長期長達70年到150年左右。俗話說,四兩為參,五兩為寶,據說在清代一支質量好的山參其價遠遠超過同等重量的黃金。1981年,撫松縣參農在長白山中採到一棵生長140年的大山參,淨重達9兩2錢,被稱為“山參之王”,作為國寶,被陳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吉林廳內。園參又叫家參,由人工栽培,從播種、移植到收穫,一般要5、6年時間。

據說,早在唐代,朝鮮半島上的新羅王朝就把高麗參當作貴重藥材輸入我國,當時中國同朝鮮毗鄰的長白山一帶也是著名的人參產地。清朝前期,清政府對長白山實行封禁,采參人必須在政府允許下,持采參證才能進山采參,並將上等參交官,違者砍頭或割斷筋骨。為了發展人參生產,參農把人參由野生逐漸發展成為人工種植,撫松縣是人工栽培人參最早的地方,種植人參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新中國建立初期,由於仍然採用原始的伐林栽參方法,栽培技術落後,人參生長期緩慢,一般要6—9年時間。近年,人參生產和科研力量得到不斷加強,推廣了透光棚,測土施肥,及時澆水,改良土壤等先進技術,人參生產發展很快。現在全縣除4個國營參場外,18個鄉鎮村村種參,人參種植面積已達1133公頃,占全縣耕地面積的7%,人參產量達1107噸,占全國總產量的70%。

人參藥用價值很高,《本草綱目》記載,人參有“神草”、“人銜”、“地精”之稱。長白山一帶是中國滿族祖先發祥地,滿語稱人參為“奧爾厚達”,意思是“百草之王”。現代醫學證明,人參全身是寶,從根到葉,從花到果,都含有大量的人參皂甙、人參酸、人參寧和各種維生素,不僅是滋補強身良藥,而且對治療心血管疾病、胃和肝臟疾病、糖尿病、不同類型的神經衰弱等症均有療效。人參除藥用外,還套用於捲菸化妝品食品等行業,其產品多達幾十種。

從1987年起舉辦的“撫松長白山人參節”是人參之鄉的盛大節日,每年的8月間舉行。人參節期間,展出各種人參和人參系列品,還匯集了長白山區的醫藥、土特產、工藝品、滋補飲料、酒類和輕工業產品等,每年都有數千名國內外賓客前來參加豐富多彩的人參節活動,盛況空前,馳名中外。

中國城市大全-吉林篇

吉林省,簡稱吉,因境內吉林城而得名,省會長春市。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吉林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唐屬東北民族地;遼屬東京路;金屬上京路;元屬遼陽行省;明屬奴兒乾都司;清設吉林將軍,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

吉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