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娃

女娃

上古神話傳說中,女娃一說是炎帝最小的女兒,後化作精衛。精衛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一隻神鳥。它原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一日在東海溺水死,死後化身為鳥,白喙赤足,首有花紋,名叫精衛,常常到西山銜木石以填東海。這個故事就是精衛填海,最早載於《山海經·北山經》。陶淵明有詩云: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李賀《惱公》:古時填渤懈,今日鑿崆峒。

基本信息

炎帝女兒

女娃 女娃

女娃,一說是炎帝最小的女兒,後化作精衛,精衛填海典故的主人公就是女娃。女娃化為精衛後住在發鳩山,形狀和烏鴉相似,但頭部有花紋,嘴是白色的,足是紅色的,她的鳴叫就是自呼其名,她常常有嘴夾著西山上的小樹枝和碎石,去填東海。

炎帝有一個叫女娃的女兒。炎帝經常不在家,女娃便獨自一個人玩。不過,她內心非常想讓父親帶她出去,到她時常夢見的東海——太陽升起的地方去看看日出。可是父親總是忙於公事,不能帶她去看大海。終於有一天,女娃瞞著父親,獨自一人駕著一艘小船向東海太陽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女娃還沒有看到日出,海上就突然颳起了狂風,海浪像山一樣把女娃的小船打翻。女娃掉入海中,被無情的大海吞沒,永遠回不來了。

炎帝得知女娃的死訊後悲痛萬分,但他無法用陽光照耀女娃的屍體使她復活,伴隨他的只有無盡的懊悔與追憶。女娃死後,她的魂靈化成一隻小鳥,發出“精衛、精衛”的鳴叫。之後,人們把這鳥稱為“精衛”是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餃。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相關傳說

精衛填海 精衛填海

太陽神“炎帝”有個女兒,是個沒成年的小姑娘。中原人把孩子叫做“娃”,這個小姑娘,大伙兒都叫她“女娃”,炎帝不但管太陽,還管五穀和藥材,因此,他的另外一個名字叫“神農”。有時候,人們把他的兩個名字連起來,叫他“神農炎帝”。神農炎帝的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他就要到東海去指揮太陽升起,一直到太陽落山才回家。

女娃是個懂事的好孩子,爸爸不在家,她就自己玩。她常常穿著一雙小紅鞋跑到田野里,把很多花插在自己頭上,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她在田野里看著火紅的太陽從東方升起,高高興興地沐浴著陽光,欣賞著周圍的一片生機。萬物在陽光下生長,鳥獸在陽光下歡騰,她感到很自豪,因為大地的光明和溫暖是她爸爸帶來的。

有時候,她跑到東海邊上去看日出,當她看到霞光萬道、光芒四射,一輪紅日從海面上跳出來的時候,她喜歡極了。因此很想去看看東海以外太陽升起的地方。

可是,女娃太小,炎帝不能帶她去。因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在東海以外幾億萬里的“歸墟”,那地方很熱很熱,小孩子受不了。

女娃老是因為這件事生氣。神秘的歸墟太吸引人了。有一次,她不聽話,等爸爸走了以後,自己跳到東海里向歸墟游去。

游啊,游啊,起先她很快活,游得很起勁。後來越游越遠,不料,一陣風浪襲來,把女娃吞沒了。

女娃沉入了東海,再也沒有回來。

可是,女娃的精魂沒有死,她恨海中的惡浪,她的精靈化作小鳥,頭上的野花化作腦門的花紋,腳上的小紅鞋變成了紅爪,她發誓要填沒東海!

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精衛就和海燕結成配偶,繁衍後代,讓自己的精神世世代代流傳下去,以繼續填海的事業,直到把大海填平為止。精衛和海燕生下的孩子,雌的就像精衛,雄的就像海燕。

精衛鳥一刻不停地從西山銜來石子和樹枝,往東海扔。早也扔,晚上扔,今天也扔,明天也扔,即使遇到狂風暴雨,它也在風雨中穿行。有時候,它離水面太近了,海上的惡浪又一次把它吞沒,可是,它仍然不罷休,還有新的精衛鳥繼續來填海。

精衛填海的事驚動了天神。水神共工很佩服精衛的精神,於是就降下洪水,把高原上的泥沙衝進大海,把海水都攪黃了。於是,人們把東海北部發黃的海域叫做“黃海”。

當大海發覺自己真有被填平的危險時,趕緊採取措施,把那些泥沙用潮汐推向岸邊,泥沙在岸邊沉澱下來,就形成了海塗。海塗厚了、大了,人們就把它匡圍起來,改造成良田。

人們忘不了這片土地是精衛填海而來的,就教育自己的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要愛鳥、護鳥,學習精衛精神,矢志不渝地朝著既定的目標去奮力拚搏。

相關詩歌

炎帝作歌

精衛鳴兮,天地動容!

山木翠兮,人為魚蟲!

嬌女不能言兮,父至悲痛!

海何以不平兮,波濤洶湧!

願子孫後代兮,勿入海中!

願吾民族兮,永以大陸為榮!

小小的精衛鳥,居然敢於去跟風浪滾滾的大海作對,而且前仆後繼,不肯罷休,這種敢於向惡勢力抗爭的精神多了不起呀!人們同情它,欽佩它,給它起了種種名字,有的叫它“冤禽”;有的叫它“誓鳥”;有的叫“志鳥”;還有的沒有忘記它是太陽神的女兒,叫它“帝女雀”。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它,還在東海邊上立個古蹟,叫做“精衛誓水處”。

《精衛》

原文

顧炎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和愛國志士

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

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

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

評析

顧炎武從二十七起開始編纂兩部巨著,《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志》。這首詩是顧炎武在36歲時根據《山海經》關於精衛鳥的故事寫成的。相傳,精衛鳥是炎帝的女兒,被大海吞噬了生命。她的靈魂變成了一隻精衛鳥,鍥而不捨不知疲倦地從高山採集石子和樹枝銜在嘴裡丟向東海。顧炎武把自己比喻為精衛鳥,決心以精衛鳥填海的精神,實現自己抗清復明和編寫巨著的大業。精衛詩表達了他堅持氣節,不向清王朝屈服的決心。在歷經三十年後,巨著終於完成。顧炎武為了探索經國濟民之道,跋山涉水,調查研究,作了大量筆錄,孜孜以求,直到“死而後已”。

相關影視

基本資料

精衛 精衛

劇名:《精衛填海》

年份:2005年

集數:38集

類型:大型古裝神話劇

出品人:李水合、王欣、歐凱

製片人:習辛

執行製片人:李京

編劇:胡曉輝

總導演:梁國冠

導演:羽笛

動作導演:馬傑林

製作公司:山西電影製片廠

劇情簡介

本劇以精衛、后羿救父、幫助人類,拯救面臨災難的人間為主題,演繹一曲人間真情與天界正義,人神友情與人魔三界愛情的悲壯之歌。劇中以中國上古神話傳說“精衛填海”為故事原型,熔融中華民族優美的其它傳說和神話故事,如:“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刑天舞干戈”“共工怒觸不周山”等。重新創作,讓全部故事環環相扣,渾然一體。從而展現出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傳奇,描繪出驚天動地的神人魔三界的奇幻世界。全新的視野,新奇的畫面,將觀眾帶入到一個夢幻的神話世界之中。催人淚下的故事,盪氣迴腸的愛情,英雄無敵的正義,將會讓給每一個觀眾送去回味無窮的思念。

芭蕾舞劇

大型原創芭蕾舞劇《精衛》取材於中國古代典籍《山海經》,結合民族、西洋、古典、現代舞蹈手法,將《山海經》中一段不足80字的神話傳說——“精衛填海”躍然於舞台之上。在遠古洪荒時代,炎帝女兒--女娃與漁夫相戀,為解救祭祀海怪的少女,漁民家園遭受海怪肆虐。在與海怪的奮力搏鬥中,女娃與戀人失之交臂,死後化作神鳥“精衛”與百鳥一起銜木石填滄海,挽救蒼生。

劇中借鑑了中國京劇、武術、雜技等多種形式,將芭蕾這種西方藝術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用芭蕾舞蹈的肢體語言和優美動聽的音樂,生動形象地展示精衛填海的深刻內涵,歌頌了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賦予了這一古老神話以強烈的當代意義。絢麗多彩、充滿想像力的起伏跌宕的音樂以及演員們充滿激情的表演形成了強大的藝術張力。

舞劇《精衛》於在2002年10月在天津大劇院正式上演,最初為民族舞劇,後改編為芭蕾舞劇。在由民族舞向芭蕾舞轉化的過程中,《精衛》在舞蹈語彙、音樂特點、舞台美術等方面保留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芭蕾藝術風格。2003年、2004年春天,該劇兩度進京在保利劇院演出,贏得了觀眾和藝術界人士的讚譽。2003年,《精衛》獲得第三屆全國舞劇觀摩(比賽)優秀劇目獎、優秀作曲獎、優秀舞台美術設計獎和最佳燈光設計獎四個大獎,填補了本市原創舞劇40多年來在全國比賽中無緣獎項的空白。

2009年,天津芭蕾舞團對《精衛》進行了復排,新版《精衛》是天津市2009年文化藝術創作精品工程重點劇目之一,天津歌舞劇院將其作為重中之重,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打造藝術精品,在延續先前版本《精衛》的整體風格的基礎上,對劇情結構進行了調整,突出了善惡之間較量的主題,講述了善良的女娃(精衛)與勇敢的漁夫這對戀人與海怪鬥爭,救人於水火的無畏精神和高尚品格,通過女媧幻化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寓意中華民族堅韌頑強的偉大品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