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棚鎮

弓棚鎮

弓棚鎮,1958年設弓棚公社,1983年改鄉,1984年建鎮。位於市境西北部,距市府26公里,面積117平方公里,人口3.4萬。鎮政府駐弓棚子。開(通)方(正)公路及榆樹至三岔河、紅星、大崗3條公路經此。轄長發、十二號、十三號,三太、同意、春陽、和平、建平、長山、勝明10個村委會和新興、新民、新風、新華、新建、新盛6個居委會。鄉鎮企業有植物油、釀酒、制磚、米麵加工、鐵木農具、汽車配件、綜合加工等廠。農業主產玉米、豆類、高粱。

基本信息

鄉鎮概述

弓棚鎮弓棚鎮
弓棚鎮位於吉林省榆樹市中北部,松嫩平原腹地,處於長春、吉林、哈爾濱三市構成的三角區中心,幅員面積4722平方公里,有耕地30.7萬公頃,總人口123萬。

西漢榆樹屬穢貊族夫余國。東漢先隸於元菟郡,後歸遼東郡。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勿吉族滅夫余國,榆樹為勿吉族伯咄部。隋屬伯咄。唐初為室韋達部地,隸於室韋都督府。先天二年(713年),唐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榆樹屬渤海國扶餘府。遼屬東京道寧江州。金屬上京肇州路。元屬開原路屯田萬戶府。明為努兒乾都司撒叉河衛。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榆樹隸屬於吉林將軍。康熙三十一年()692年),移吉林副都統於伯都訥,榆樹為伯都訥屬境。雍正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727年1月12日),添設長寧縣,隸於奉天府尹,榆樹為其屬境。乾隆元年七月五日(1736年8月11日)撤縣,所屬民人、民地撥歸永吉州管理。乾隆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1747年3月12日),裁永吉州添設吉林廳,同時添設伯都訥巡檢,隸于吉林

弓棚鎮弓棚鎮

廳,管理境內獄事。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裁伯都訥巡檢,改設理藩院委署主事,駐伯都訥,管理蒙務。嘉慶十六年(1811年),裁理藩院委署主事,置伯都訥廳理事同知。同時添設分防巡檢兩員,分駐伯都訥和孤榆樹屯“管理監獄捕務,彈壓私采開荒等事”。光緒八年正月二十八日(1882年3月17日),伯都訥廳衙門遷至孤榆樹屯,改理事同知為撫民同知,原孤榆樹屯分防巡檢改為廳衙門司獄光緒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1906年2月15日),伯都訥廳升府,移府衙門於新城(今扶餘),在孤榆樹屯地方設榆樹縣。宣統元年四月十五日(1909年6月2日),榆樹縣改為榆樹直隸廳,隸于吉林省西北路分巡兵備道。1913年3月改稱榆樹縣,隸于吉林省濱江道。

部門設定

弓棚鎮弓棚鎮政府
弓棚鎮政府位於榆樹市弓棚鎮街道,

政府內設四個中心、四個站所、三個辦公室、二個分公司。

四個中心:計生服務中心、農業經濟服務中心、會計核算服務中心和公共事業服務中心。

四個站所:財政所、司法所土地所畜牧站

三個辦公室:民政辦公室、經貿辦公室、綜治辦公室

二個分公司:榆樹市廣播有線電視責任公司弓棚、武龍分公司。

確立目標

弓棚鎮弓棚鎮
榆樹市弓棚鎮用發展的眼光,確立目標:打造北方冬季蔬菜生產基地。預計用三至五年時間形成日光溫室全鎮覆蓋,形成建築風格各異、蔬菜種類齊全、觀光休閒的溫室,形成白色的海洋,在適當時機召開北方冬季蔬菜生產園藝博覽會。弓棚鎮在省里已經立項為北方冬季蔬菜生產基地,註冊榆樹鑫豐農業設施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吉菜”牌綠色有機蔬菜。今後要實行企業化運作,搞好培訓、設計、建造、指導、諮詢等鏈條式全程跟蹤服務,確保日光溫室技術推廣成功。公司已輻射全市所轄13個鄉鎮,現已建設終端客戶30家以上。現在全鎮正在建設300棟日光溫室。由於鎮裡的扶持和帶動,全鎮大棚由三年前的2300棟,現已發展到8200棟,成了東北的“小壽光”,打造蔬菜名鎮。

吉林省十強鎮的弓棚鎮,是榆樹市四大衛星城鎮之一,全鎮幅員面積24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453公頃,總人口66813人,轄24個行政村,173個村民小組。多年來,在榆樹市委、市政府的親切關懷和正確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和支持下,弓棚鎮堅持科學、創新、和諧發展的理念,依託特有的資源優勢,走出了一條經濟持續發展,農民穩增收,社會和諧進步的特色化發展模式之路。九七年以來,相繼被列為吉林省中部農區機械化示範區,國家級新農作制示範推廣單位,吉林省兩萬畝優質糧食核心區。2007年全鎮全口徑財政收入1300萬元,實現生產總值17.8億元,農民人均收入5500元,鎮區居民戶均持幣量12000元,全鎮人均儲蓄額達到6000元。

弓棚鎮畜牧養殖
歲月嬗遞,天道酬勤,弓棚黨委一班人帶領全鎮六萬六千民眾,認真貫徹執行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發揮農業機械化特有的優勢,以機械取代人力,解放大批勞動力洗腳離田,開創了畜牧養殖、物流運輸、園藝特產、個體民營等特色產業的規模發展,鎮域經濟形成了“糧食變成肉蛋奶、綠色蔬菜成網帶,龍頭項目帶基地,大車載著市場來”的環動式發展格局。

以生豬養殖為主的畜牧業年均創產值8億元左右,年均出欄生豬70萬頭左右,肉牛出欄6萬頭,奶牛存欄2000頭,各種禽類養殖120萬隻。

以蔬菜大棚為主的園藝特產業,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目前已經建成蔬菜小區17處,全鎮蔬菜大棚總量達到6000棟。其中建設在十三號村的高效日光溫室小區,以八項專利技術,創造了北方寒冷地區冬季不加溫正常生產綠色有機蔬菜的神話。

以生豬販運為主的商貿物流業,依託264輛大車的運輸協會和600餘人的經紀人隊伍,以弓棚生豬的品牌優勢,收豬收到祖國的最北端——黑龍江省的漠河,賣豬賣到祖國的最南端——海南海口,南來北往的大車以“納松遼平原優質豬,供大江南北放心肉”的運載佳話,把弓棚鎮打造成了東北最大的生豬集散地。

弓棚鎮畜牧養殖
以長春翔名脫水蔬菜加工、肉兔養殖加工、威龍飼料加工等項目為龍頭的農畜產品加工項目帶動特色產業規模發展的同時,加快了農牧業大鎮工業化的進程,弓棚鎮農畜產品加工業空白成為歷史。

以私營經濟為主的鎮區商貿經濟繁榮發展,四大商業網點、六大專業市場輻射方圓百公里,每天客流量兩萬餘人次,商品日交易額近億元。街路筆直暢通,街區高樓林立,美麗的弓棚鎮成為商賈雲集、各業興旺的商貿重鎮。

風正時濟,自當破浪揚帆;任重道遠,更需策馬揚鞭。弓棚鎮將一如繼往地保持積極而為,務實幹事的工作作風,以建設民富、村美、和諧新農村為主鏇律,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始終保持鍥而不捨的堅強意志,站在新起點,再創新優勢,謀求新跨越,為構建更加富庶美好的新弓棚而努力奮鬥。

科學備耕

弓棚鎮玉米精量點播
吉林省榆樹市弓棚鎮長山村充分發揮機械化優勢,用先進生產力改變舊的耕作方式,收到了農業節本增效、農民增收的良好效果。

長山村是吉林省機械化重點村,在耕作方式上,大力推廣玉米精量點播、測土配方施肥、壟溝深施肥技術。據統計,採用精量點播代替過去“拉拉稀”播種,每公頃為農民節省資金60元;測土配方施複合肥比傳統施用二銨每公頃節省80元;機械壟溝深施肥比刨坑施肥每公頃節省150元;全村600公頃玉米地每年節省19.8萬元。同時,全村採用深施肥技術每公頃玉米增產500公斤,僅此一項,每年增加收入24萬元。這裡的農民真正嘗到了農業機械化給他們帶來的甜頭。

弓棚鎮黨委、政府對今年備耕生產認識高、行動快,組織鎮、村組三級幹部深入農戶家指導農民科學備耕,深受歡迎。

這個鎮打破“打正月,鬧二月,離離拉拉到三月”的舊習慣,及時組織鎮、村、組三級幹部200多人,深入村、屯及農戶,幫助農民安排種植計畫,了解農民備耕生產物資準備情況,並向農民傳授地怎么種,多種經營怎么搞,怎樣選購優良品種,如何科學投入,怎樣搞好科學種田等。這個鎮備耕生產進展順利。

中介流通

弓棚鎮養豬業
吉林省糧食主產區榆樹市,有個遠近聞名的弓棚鎮,靠活躍的中介組織,拉動生豬生產大發展。原來積壓的糧食和剩餘勞動力現在變成了兩大資源,弓棚生豬購銷的跨度已從黑龍江的最北部達到祖國的最南端。隨著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被人褒獎概括為“三怪”的“弓棚現象”已發展為“五怪”:

一是農業大鎮,多數農民不種地,87%的勞動力從事畜牧業、多種經營和二、三產業;二是產糧大鎮,糧食不夠用,每年還要外購3萬—5萬噸,用於畜牧業過腹轉化;三是養豬大鎮,生豬不夠賣,銷售隊伍不僅把本鎮出欄的20多萬頭生豬全部賣出,每年還在外地購銷30多萬頭豬;四是糧價越低,農民收入越高。因為糧價越低,飼養成本越低。全鎮60%以上的農戶從事畜牧業,農民收入60%多來源於畜牧業;五是農民從流通環節獲得的收入比重不斷加大,按每年出欄20萬頭計算,收入達3000萬元左右。而從弓棚鎮銷出去的生豬達50萬—55萬頭,運輸和銷售環節每年可收入5000多萬元。

弓棚鎮在調整結構,大力發展畜牧業的過程中,曾經遇到畜產品賣難的困難。由於當地市場容量有限,外地客商又不了解弓棚鎮的產品,養殖戶同外地市場難以銜接。此後,鎮裡調整工作思路,先抓市場,靠流通拉動生產,把功夫下在培育、扶持、壯大中介組織上。鎮裡為經紀人頒發證書,為“二道販子”正名,送他們去進修,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同時為他們的經營活動提供便利條件。當地能人李曉霞,從肩扛車拉短途販運起家,現在已在黑龍江、吉林兩個省會城市定點屠宰,就地銷售,形成了收豬、運豬、屠宰、賣肉一條龍。目前,弓棚已湧現出專職經紀人500餘人,臨時性經紀人到處可見,成為推動當地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

弓棚鎮養豬業
為了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弓棚鎮又圍繞畜牧業發展,建立了牧業合作社和運輸合作社,全鎮規模養豬戶由2300戶發展到3000戶,大貨車由20多輛發展到163輛,生豬日出欄由500頭、1000頭增加到2000頭。全鎮農民人均收入已突破4000元。

專家點評:在農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許多地方都碰到過這樣的問題。糧食多了,養豬、養雞;豬多了,雞不值錢了,種瓜、種菜、種水果……結果發現種什麼什麼多,養什麼什麼賤。其實,在農業發展新階段,最大的制約就是市場需求。弓棚就是靠中介組織,靠經紀人隊伍,搞清楚了哪裡的市場需要豬肉,市場需要什麼樣的豬肉,所以他們有豬不愁賣,不夠賣,調整調出了良性循環。以市場為導向,是結構調整中必須堅持的原則。

農業機械化

弓棚鎮農業機械化
榆樹市弓棚鎮地處松遼平原腹地,耕地面積16453公頃,總人口63473人,勞動力29800個。

近年來,弓棚鎮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取得顯著效果。2003年,全鎮社會總產值實現12.57億元,財政總收入900萬元,農民年人均收入3950元。

一、農機發展速度快

作為全省農業機械化示範區,弓棚鎮農機事業取得長足發展。全鎮現有大型鏈軌拖拉機86台(902四台;802四十四台;荷蘭一台;804三台;65八台);小型四輪371台(其中泰山30四台);農用汽車154台;農用三輪480台;玉米收穫機5台;裝載機2台;大中小型各種農機具5864台(套),配套比為1∶4;農機總動力51800千瓦,農機固定資產4500萬元。

二、農機管理體制活

2000年,鎮裡在農機管理上一直採用集體經營、腳踏車核算、自負盈虧的管理辦法,這種體制在計畫經濟時代確實發揮了一定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其自身固有弊端越來越突出的顯現出來。比如:管理不善的問題、吃大鍋飯的問題、經營效益差的問題、收費難的問題等等。從2000年開始,借鑑國有企業改制中的一些成功做法,採取租賃、拍賣、股份合作等形式,對全鎮24個村的農機隊進行了資產重組。通過整合,農機管理體制大致分三種:

一是以長山村為代表的農機股份合作社。這樣的合作社有五個,涉及22台機車。具體是:將原有村機耕隊的農機具、機庫棚等固定資產評估作價,按地七人三的比例折股到戶,農戶按自願原則持股入社,不願入社的給予資金補償。合作社成立農機隊,對內將農戶的土地集中起來,統一經營;對外追求最大利潤,年終按股分紅。

二是以房家村為代表的農機大戶個體經營。這樣的村有7個,涉及11台機車。運作辦法是:將原有村機耕隊的機車、機具轉賣個人,成為名副其實的私有化,個人有獨立的產權、管理權和使用權。

三是以建平村為代表的集體所有腳踏車租賃經營。這樣的村有12個,占全鎮24個村的50%,涉及44台機車,占全鎮機車台數的51%。

以上三種管理體制,都是因村制宜,各有特色的。實踐證明,探索農機管理的股份制民營化經營之路,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深化改革的有效選擇,通過資產重組和利益再分配,激活農機管理的內部機制,使農業機械化真正成為推動鎮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三、農機耕作水平高

弓棚鎮弓棚鎮
全鎮已有8200公頃土地從秋翻整地、春耙播種、施肥中耕、除草收割、脫粒運輸等環節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作業;在耕作制度改革上,實現了科學合理的“三三制”,即全鎮16453公頃,耕地每年秋翻三分之一,深松滅茬三分之一,桔稈還田三分之一。另外,從先進設備的引進到農用機械的修配,形成了上有專家組、下有技術員的配套服務體系,先進農科技術的推廣套用快,講理論,重實踐,尤其是機械組裝和修理,小修不出組,大修不出村,實現了機務管理技術推廣,安全監理一體化,為機械化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本保障。

四、農機作業效果好

弓棚鎮經過堅持不懈抓農機事業的發展,農機作業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隨著農機服務功能的不斷增強,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農機的觸角已深入到生產,生活的各個角落,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是解放了大批勞動力。機械作業的普遍推廣,大批勞動力洗腳離田。目前,全鎮80%的勞動力從糧食生產中轉移出來,從事二、三產業,其中以從事畜牧養殖、蔬菜、運輸的人數居多,達到13000人。

二是推進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農機管理體制改革,尤其是農機股份公司的建立,為土地集中流轉,規模經營奠定了基礎。全鎮已有2988戶,3565公頃土地實現了有序流轉,連片經營,占全鎮耕地面積的20%。

三是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機械取代人力,推動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實現了提質降耗增效的目的。經實際測算,全程機械化斤糧成本僅為0.26元(比全省平均值的0.32元低0.06元),用工時僅10天,而半機械半人工種植斤糧成本0.296元,用工時達60天,同時,從用種用肥及糧食產量上,也是非常明顯的效益對比,全鎮每年減少種肥投入達120萬元,而公頃單產增加達2000斤左右,兩次合計,全鎮增加收入達到460萬元。

新農村建設

弓棚鎮弓棚鎮
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一號檔案”後,農村大地上熱潮湧動,農民兄弟都在想方設法謀富路。榆樹市弓棚鎮十三號村,發現這裡的農民正牽著奶牛奔小康

榆樹市與完達山乳業股份公司合作,共同發展奶牛養殖業,在弓棚鎮十三號村等5個村建設機械化奶站,在奶站周邊建設標準化奶牛養殖小區。十三號村奶牛養殖小區占地10萬平方米,建設標準化牛舍800平方米,採取公司+小區+農戶的股份合作制經營方式,帶動200戶農民發展奶牛養殖業。小區內奶牛飼養總量已達430頭,其中已產奶的200頭,日產鮮奶3.5噸。養奶牛的農民有這樣一本賬可算:按目前奶站收購鮮奶價格每公斤1.7元,奶牛年產奶期300天計算,一頭奶牛年獲利10200元,除去飼料、人工、疫病防治等各種費用5600元,僅產奶一項,每頭奶牛年純利潤4600元。再加上產牛犢的收入,飼養一頭奶牛年可獲利7600元。

弓棚鎮使80%的勞動力從土地中解脫出來,從事畜牧業、多種經營及其他二、三產業。生豬飼養是該鎮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該鎮已建立起3個生豬牧業小區,每個小區占地1萬平方米,年出欄生豬3000頭,年創產值150萬元;5個養豬生產基地,已發展成為養豬專業村。基地的示範帶動作用,使全鎮養豬戶發展到4000多戶,年發展生豬25萬頭。為規範生豬業發展,該鎮成立了畜禽服務中心,組織長途販運隊伍,成立養豬協會,同時建立了生豬屠宰場,日屠宰能力300頭,基本形成了自養、自宰、自運、自銷的一體化經濟。生豬業的發展,使該鎮湧現出500人的生豬販運隊伍,也帶動了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收豬範圍已由本鎮本市擴大到遼吉黑和內蒙古三省一區,售豬範圍也由東北擴大到兩河、山東浙江等地。該鎮已成為全國聞名的生豬集散地。

農民嘗到了甜頭,賺到了錢,養奶牛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十三號村奶牛養殖小區將新建標準化牛舍1500平方米,新增奶牛2000頭,年將創產值1000萬元,可使農民增收500萬元。

榆樹市弓棚鎮針對嚴重的自然乾旱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大棚蔬菜產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弓棚鎮弓棚鎮
陽春三月,天氣乍暖還寒。與光禿禿的田野相比,榆樹市弓棚鎮農業科技示範園內一棟棟日光蓄熱溫室大棚里,呈現的卻是綠油油的景象。西瓜長勢旺盛,黃瓜開始上市,各種返季節綠色蔬菜,摘了一茬又種一茬。日光蓄熱溫室大棚,一年四季都可以生產各種瓜菜,年產值是普通大棚的4倍。在發展日光蓄熱溫室大棚上,弓棚鎮政府給予貼息貸款等許多優惠政策。

弓棚鎮從1998年開始發展大棚蔬菜產業,至今普通蔬菜大棚已發展到6000棟。一棟普通大棚每年收入1萬5千元,6000棟大棚年收入近9千萬元。2007年,弓棚鎮針對嚴重旱情,提出一個村建設一塊蔬菜基地,一戶建一棟蔬菜大棚,使大災之年農民仍得到了不小的收入。弓棚鎮現在基本上實現了冬菜夏種,野菜家種,南菜北種,土菜洋種,弓棚鎮重點建設高科技日光蓄熱溫室大棚,力爭達到1500棟到2000棟,努力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

鄉鎮建設

弓棚鎮弓棚鎮
吉林省榆樹市弓棚鎮十三號村發生了巨變。

購物有超市、出行有班車、看病不出屯、吃上自來水、用上了沼氣、孩子就近上學、老人有休閒場所、村容村貌整潔。

改造建設只是起步,建設新農村必須把謀劃經濟發展、謀求農民致富放在首位。通過招商引資,吉林德萊鵝業食品加工已經正式落戶;吉林五龍肉牛屠宰、脫水蔬菜兩大農畜產品加工也在此設立了種植養殖基地;陳雲蓮的速凍玉米種植面積達100公頃;生豬交易市場輻射力正在增強,每天車水馬龍……農民多渠道增收態勢已經形成。在此基礎上要制訂科學規劃,建立長效機制,打造農機、畜牧商貿物流園藝特產、鄉企民營五大產業協調發展,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同時,從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抓起,提高農民素質;開展多種多樣的“和諧家庭、和諧村組、和諧村鎮”創建活動,引導農民崇尚科學,追求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開展村務公開,實現村民自治,讓村民議事廳發揮真正作用,充分體現農民的主體地位,提高農民的參與權、知情權和監督權。以此為突破口,推進全鎮24個村全部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

從榆樹市區向西北行駛30公里,就到了弓棚鎮。從鎮裡往北去不遠,就到了十三號村。這是個由4個村民小組聚集成的自然屯。全村485戶、1780口人,有耕地425公頃。就是這么個不起眼的小村,如今可是出了名——2004年以來,這裡先後被確立為國家“863”項目數字農業示範基地、全省農業機械化示範區、國家級農機租賃服務項目試點單位、兩萬畝優質糧食核心區;2006年,被確定為全省首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十三號村如今成了榆樹西北農村一顆閃亮的新星。

這裡不是市區,不是城郊,可這裡有成排筆直的街路,有一盞盞明亮的路燈;房前屋後,到處是鮮花綠樹和休閒長椅;屯子不大,卻有占地4300平方米的健身廣場。農民朋友茶餘飯後,就在草坪、甬路上漫步,在籃球場上比拼,在桌球場上廝殺,在健身場上翩翩起舞,扭起歡快的大秧歌。

弓棚鎮弓棚鎮
十三號村在鎮裡屬於規模較小的村,但這裡土壤肥沃、地勢平坦,農民從種到收早已全部實現了機械化,年產糧達3600噸。糧食的富足,為養殖業的興起奠定了堅實基礎;機械取代了人力,使大批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生豬、奶牛、肉蛋雞、大鵝等養殖業迅速發展壯大。全村僅生豬、奶牛養殖戶就達320戶,占總戶數的65%。其中生豬存欄3萬頭,奶牛存欄1500頭。伴隨著農牧產品銷售,運輸業迅速崛起。現在,全村有大小運輸車210台,有的專門販豬,銷往山東、廣東、浙江等南方大中城市;有的專門運輸農業生產資料;有的和雀巢奶業聯合,專門運輸奶產品……運輸業已經成了村里一大特色產業。同時,大棚蔬菜、特種經濟作物種植,也成了新興產業。糧食種植機械化、牛豬養殖小區化、車輛運輸專業化、園藝特產基地化、勞動力就業多元化,促進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村集體固定資產達5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7000元,十三號村成了聞名遐邇的小康村

榆樹市將該村確定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樣板村,又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首批試點村。面對機遇和挑戰,市委、市政府和鎮委、鎮政府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依靠自己的力量,從解決農民最關注、最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入手,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名副其實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滿意工程。

十三號村的“五改”、“四化”、“三入戶”、“兩建設”、“一完善”等“五大工程”同時打響。“五改”就是改造飲水、改造廁所、改造土坯房、改造圍牆、改造垃圾場;“四化”就是道路硬化、環境美化、村容美化、主街亮化;“三入戶”就是沼氣入戶、有線電視入戶、程控電話入戶;“兩建設”就是改造原來的垃圾場,建設占地4300平方米的健身廣場和占地1500平方米的休閒花園;“一完善”工程就是完善公益基礎設施建設。 

當前"三農問題"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關注的焦點,是黨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而“三農問題”,最突出的表現是農民增收困難。中共中央、國務院就農民增收發出了“一號檔案”,如今已經到了秋收季節,政策落實得怎么樣?農民的生活有了哪些變化?就當地農民的增收狀況展開調查,從個案中折射出全國農村、農民的狀況。

調查信息

弓棚鎮弓棚鎮
在吉林省榆樹市弓棚鎮調查,當地幹部民眾都在說著這裡的“五怪”現象:農業大鎮,但85%農民不種地;產糧大鎮,年產糧8萬噸不夠自己用,每年還要外購3萬噸;糧價越低,農民收入反而逐年遞增;生豬大鎮,生豬不夠賣,每年還要外購30萬頭;銷售收入超過生產收入,賣豬的比養豬的掙錢多。

這天下午,秋日的陽光曬得人暖洋洋的,陣陣秋風傳遞著豐收的氣息,弓棚鎮長山村村民三三兩兩坐自家門口,談論著地里的莊稼:“村裡的機耕隊給種,我家有一晌多地,都是機械化耕種的”。

村民所說的機耕隊就是長山村的農機股份合作社,村民的土地由農機合作社統一耕種和管理、收穫。從長山村採取土地規模化經營、農業機械化生產以來,種莊稼已經不用耗費村民太多的精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剩餘勞動力又去發展畜牧養殖、運輸等其他的產業,而且得到的收入比種糧要高得多。這裡的農民真正嘗到了農業機械化給他們帶來的甜頭。

長山村是吉林省機械化重點村,在全村耕地上採用機械化生產的同時在耕作方式上,大力推廣玉米精量點播、測土配方施肥、壟溝深施肥技術。

據統計,採用機械化作業和科學農藝讓長山村全村600公頃玉米地每年節省成本19.8萬元。同時,全村採用深施肥技術每公頃玉米增產500公斤,就這一項,長山村每年增加收入24萬元。

弓棚鎮地處松遼平原腹地,機械化耕作已經深入人心。象長山村這樣條件適合的村自發組織了農機合作社,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這樣既可以讓解放出來的一部分勞動生產力,轉移到畜牧業、運輸業和中介服務業上,也對耕地實行規模經營,使農業和其他產業相互促進。

榆樹市政府在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同時,還通過培育發展農村經濟組織解決分散經營與現代農業生產之間的矛盾。

弓棚鎮弓棚鎮

2004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正式公布。其中,檔案強調指出:要深化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改革,加快形成國家推廣機構和其他所有制推廣組織共同發展、優勢互補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積極發揮農業科技示範場、科技園區、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農業科技推廣中的作用。建立與農業產業帶相適應的跨區域、專業性的新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組織。

隨著農村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吉林省榆樹市弓棚鎮在探索如何發展當地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方面,探索出了一條"農機加畜牧、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聯繫農戶,來拉動各個產業最佳化升級"的發展之路。土地規模化經營、農業機械化生產以來,節省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剩餘勞動力又去發展畜牧養殖、運輸等其他的產業。

農業勞動力的解放,推動了畜牧業的發展;畜牧業的發展拉動對運輸的需求,又催生了運輸流通業的發展。在市場處於自發的狀態時,弓棚鎮政府因勢利導,剖析農業、畜牧業、運輸業傳統的單門獨戶作業方式所帶來的風險大、適應市場能力差等弊端,積極組織了農機合作社、牧業合作社和運輸合作社。

各類合作社的壯大發展,不僅帶動了農戶致富,也拉動了當地鄉域經濟。弓棚鎮成了遠近聞名的農機名鎮、牧業強鎮、運輸大鎮。通過組織、發展、培植各種合作社,這個鎮的人均收入已達4000元左右。

是農業大鎮,農業機械化的套用讓85%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離開土地的農民發展養殖業,全鎮年產8萬噸糧不夠自己用,每年還要外購3萬噸;糧價越低,農民養殖成本降低,養殖收入反而逐年遞增;養豬大鎮,帶動當地生豬販賣產業,每年還要外購30萬頭販運;販賣生豬利潤要高出許多。實踐證明,以從事農副產品生產的農戶為基礎,由政府有關部門或由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大戶牽頭組建的各類專業生產合作社,在帶領農民闖市場,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真正實現了農戶和合作社之間的雙贏。

弓棚鎮弓棚鎮
在弓棚鎮13號村,自從組建奶牛合作社以後,解決了自籌資金難、效益低等問題,有260戶村民參加合作組織,共養殖奶牛近800頭。村主任、奶牛股份合作社社長、養牛大戶何文才時,他正和外地聯繫,準備購買奶牛新品種。他說:“有了當地的牧業協會,他們這些養豬專業戶無論購買豬崽還是飼料搭配、防疫來說,都有很大的幫助。有沒有畜牧組織不一樣”。榆樹市政府為當地的農村經濟組織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並且通過他們在公司與農戶、農產品與市場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樑,利用市場手段實現企業有效益、財政有收入、農民有實惠的“三贏”目的。目前在榆樹市農村存在三種模式的經濟組織:股份公司、合作社和專業協會,總數達到260個,此外還有農村經紀人2.5萬人。直接受益農戶15萬戶。在農村經濟組織的帶動下,2003年榆樹市訂單農業面積達到13萬公頃,占農作物總面積的56%,農產品生產銷售出現兩旺的勢頭。

當前在農村活躍的經濟合作組織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和市場之間的脫節。“分散的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生產方式客觀評價,這種生產方式已經和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不相融了,所以農民確確實實需要一種組織方式包括產業化的方式,包括建立合作經濟組織的方式,要把農民有效組織起來,解決分散的生產方式所不能克服的一些問題,包括產品銷售、技術等問題。

吉林鄉鎮(四)

吉林省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物產豐富。讓我們一起走進白山松水孕育的吉林鄉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