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百戲

宋代百戲

宋代百戲雜陳,盛況空前,說唱藝術臻於高潮。據文獻記載推斷,宋代百戲中明確是說唱藝術的至少有:講史、說三分、五代史、小說、商謎、合生、說諢話、說經、諸宮調、學像生、學鄉談、叫果子、唱耍令、唱賺、小唱等。宋代百戲中與相聲有關的藝術形式可以分說、學、文字遊戲三類,分別列舉如下:說--說諢話、說諢經。學--學像生、喬像生、學鄉談、叫果子。文字遊戲--商謎、合生。此外還有沙書、說藥名等。

概述

宋代百戲雜陳,盛況空前,說唱藝術臻於高潮。據文獻記載推斷,宋代百戲中明確是說唱藝術的至少有:講史、說三分、五代史、小說商謎合生、說諢話、說經、諸宮調學像生學鄉談、叫果子、唱耍令唱賺、小唱等。宋代百戲中與相聲有關的藝術形式可以分說、學、文字遊戲三類,分別列舉如下:說--說諢話、說諢經。學--學像生、喬像生、學鄉談、叫果子。文字遊戲--商謎、合生。此外還有沙書、說藥名等。

詳述

【與相聲的"說"相關的藝術形式】
宋代百戲中與相聲的"說"相關的藝術形式有說諢話、說諢經。諢,抓哏取笑。說諢話、說諢經由說話、說經發展而來,就是帶哏的"說話"、"講經"。"說話"歷史淵源久遠,《墨子.耕柱》中載云:"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這裡的"說書"還不是說唱藝術,劉向《列女傳》里記載了古代盲人的說書活動。"說話"見於記載是在隋朝,就是前面提到的笑話大王侯白所從事的活動。到了唐代,"說話"遍及朝野,盛及一時。唐郭湜《高力士傳》載云:"太上皇移仗西內安置。每日上皇與高公親看掃除庭院,芟薙草木;或講經、論議、轉變、說話,雖不近文律,終冀悅聖情。"唐代"說話"還有市人小說和僧人"俗講",可以看做宋代百戲中"說話"、"說經"之源。唐代的市人小說包括在"雜戲"之中。段成式《酋陽雜俎》續集卷四"貶誤"篇記載:"予太和末,因弟生日,觀雜戲,有市人小說,呼‘扁鵲’作‘褊鵲’,字上聲。予令座客任道升字正之,市人言,二十年前,嘗於上都齊會設此,有一秀才甚嘗呼‘扁’字與‘褊’同聲,雲世人皆誤。""俗講"就是寺廟裡的僧人講經,與相聲藝術有密切的淵源關係。相聲的"墊話"與"俗講"的"押座文"相似,早期"撂地"作藝,也是一面白沙撒字,一面唱"門柳兒"。後來相聲進入茶園、劇場,多改為說,但,也還有唱的。相聲的"底"與"俗講"的"解座文"類似,所不同的是"解座文"用詩詞,而相聲的"底"必須是"包袱"。時至今日,相聲中的"柳活兒"還常常以唱"攢底"。"俗講"和相聲的結構對照比較如下:"俗講":"押座文"--"開題"--講唱經文--"解座文"相聲:"墊話"--"瓢把兒"--"正活"--"底"到了宋代,"說話"更加繁榮。北京大學《中國小說史》里歸納為四家:小說:又名銀字兒,有講有唱,用銀字笙,銀字(鹹下邊角)(竹頭栗)伴奏,專門演述短篇故事。說經:直接由唐代"俗講"演變而來,包括說參請、說諢經等,都是講宗教故事。講史:只說不唱,演述長篇歷史故事。合生:可能是兩人演出,一人指物為題,另一人應命題詠,有時或伴以歌舞。除屬於語言文字遊戲的合生對後世相聲的"學"影響深遠外,說經、講史實開後世說書藝術的先河。元、明以來的說書對後世的單口相聲有重大影響。早期的單口相聲有些是從說書演化而來。如單口相聲中號稱"八大棍兒"的《賊鬼奪刀》、《張乙住店》、《馬壽出世》、《宋金剛押寶》、《康熙私訪月明樓》、《君臣斗》、《後補三國》、《雙槐樹》、《解學士》、《古董王》、《碩二爺》、《姚家進》等,都可說是帶哏的中篇評書。如果說,"說話"對後世相聲的影響主要在於故事性,那么,"說諢話"、"說諢經"對後世相聲的影響則著重於喜劇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雜以諢語
另方面,舌辯。"舌辯"、"舌耕",對後世號稱語言藝術的相聲影響很大,主要表現在:一是見景生情,隨機應變。見景生情,隨機應變,主要表現說話人的機智。另是"口快如刀,如水之流"。不論見景生情,隨機應變,還是"口快如刀,如水之流",都反映著"說諢話"與相聲藝術之間的淵源關係。
【與相聲的"學"相關的藝術形式】
"相聲"一詞就由"像生"逐漸演化而來。提起宋代百戲中與相聲的"學"相關的藝術形式,首先要說說"學像生"。"像生"一詞古代早已出現,並不是指表演伎藝,而是像真的、像活的意思。宋代百戲中則有"學像生"、"喬像生",仍然是摹似的伎藝。這裡的"學像生"、"喬像生"當指宋代百戲中的伎藝。古代文獻中有時提到"像生",並不是指今日之相聲,而有兩種含義:一是指人,另是指物。屬於摹似聲音的伎藝可以"叫果子"為例。"叫果子"是什麼樣的伎藝呢?"叫果子"其實就是"叫聲",就是摹擬街頭做小買賣的吆喝。所謂"采合宮商",就是增加音樂性,適當地加以美化,與後世相聲的摹似市怕如出一轍。相聲的"學"有所謂"像不像,三分樣",並不是說,只三分像就可以了,不必全像,而是雖然不可能全像,但逢關鍵之處,必須像"學像生"、"叫果子"那樣,像真的,像活的。在這方面,從宋代百戲到今天的相聲,是一脈相承的。那么,究竟像到什麼程度呢?《東京夢華錄》卷九"宰執親王宗室百官入內上壽"條載云:"樂未作,集英殿山樓上教坊樂效禽鳴,內外肅然,止聞半空和鳴,若鸞鳳翔集。"學鳥叫喚,到了以假亂真的境界。相聲中的"學"也是這樣。侯寶林表演《改行》,摹擬市聲,因其逼真、酷似,常常引起熱烈的掌聲。屬於模仿世態的可以"學鄉談"為例。"學鄉談"就是"紐元子"的"頃在汴京時,村落野夫,罕得人城,遂撰此端。多是借裝為山東、河北村叟,以資笑端"。北宋都城在汴梁,今之開封,摹似的是山東、河北的鄉下人,以"怯"取笑"。不單純是聲音摹似,兼及情態和習俗。相聲藝術一脈相承,傳統相聲里就有一系列帶"怯"字的段子,如《怯剃頭》、《怯洗澡》、《怯賣菜》、《怯相面》等,都是在"怯"字上抓哏取笑。而一些經過整理的傳統相聲,情況大不一樣。同樣是學鄉談,也就是學地方方言,目的還是"以資笑端",甚至摹擬了山東方言,然而,經過整理的傳統相聲格調就是不一樣。它清除了帶歧視性的"怯",而代之以情趣盎然的喜劇性,尤為難能可貴的是,它還傳播了生活知識。宋、金時期,一些有關百戲的名詞常常帶有"喬"字,具體含義卻不一樣。"喬像生"、"喬相撲"、"喬影芭"、"喬打諢"等屬於伎藝名稱;"喬合笙"、"喬捉蛇"等屬於曲牌名稱;"劉喬"、"周喬"、"沈小喬"、"菜市喬"等則屬於藝人名稱。與相聲的"學"相關的"喬像生"是從"學像生"發展而來,就是以發喬的方式表演摹擬伎藝。那么,"喬"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歸納起來,不外三層意思:一是模仿;二是虛擬;三是滑稽。三者之中,滑稽乃是"喬"的核心。李嘯倉《合生考》指出:"所謂'喬',有裝痴裝傻的意味,宋人雜劇以付淨色發喬,明人湯舜民《贊教坊構欄》散套中,曾經詠及付淨色搬演時的模樣,他說:'會付淨色,腆獸龐,張怪臉,發喬科,店冷諢,土木形骸與世違'喬合生的滑稽含玩諷,當正是以發喬的姿態來演出的。"相聲的"學"可以說是發喬的藝術,一方面,以像生為基礎,學起來必須像真的、活的;另方面,又常常取發喬的方式抓哏取笑,組織"包袱"。
【與相聲中文字遊戲相關的藝術形式】
宋代百戲中與相聲中文遊戲相關的藝術形式主要有合生、商謎。合生,又做合笙,歷史淵源較為久遠。早在唐代,就有歌舞戲的合生。《新唐書》載云:"後宴兩儀殿,帝命後兄光祿少卿嬰監酒。嬰滑稽敏給,詔學士嘲之,嬰能抗數人。酒酣,胡人子、何懿等唱合生,歌言淺穢。"文中提到的藝人,任半塘《唐戲弄》指出:"以言演員,在中宗前演合生之二胡人,一日子,亦作子應即武平一所謂'妖妓',必以聲色勝,扮王公者,其人不必為女性。"孫楷第《論中國短篇白話小說》指出:"《新唐書》記子、何懿等唱合生,似亦非一人之事。大概合生以二人演奏,有時舞蹈歌唱,有時指物題詠,滑稽含諷,則與商謎之因題詠而射物者,其以風雅為遊戲亦同。我們可以假定:合生是介乎雜劇、說書與商謎之間的伎藝。"到了宋代,合生已列為"說話"的家數之一,實際上朝著商謎的方向發展,成為語言文字遊戲,屢見於文獻記載:《東京夢華錄》卷五"京瓦伎藝"條載云:"吳八兒合生,張山人說諢話。"《都城紀勝》"瓦舍眾伎"條載云:"合生與起令、隨令相似,各占一事。"《武林舊事》卷六"諸色伎藝人"條記載:"合笙;雙秀才。"記述最詳的當推洪邁《夷堅志》"合生"條:"江浙間路歧女伶,有慧黠知文墨,能於席上指物題詠,應命輒成者,謂之'合生'。其滑稽含玩諷者,謂之'喬合生',蓋宋都遺風也。"接著還描繪了"合生"的表演過程;張安國守臨川,王宣子解廬陵郡守印,次撫。安國置酒群齋,招郡士陳漢卿參會。適散樂一妓言學作詩,漢卿語之曰:"太守俗呼五馬,今日兩州使君對席,遂成十馬,汝體此意作八名。"妓凝立良久,即高吟早曰:"同是天邊侍從臣,江頭相遇轉相親,瑩如監汝無瑕玉,暖做廬陵有腳春。五馬今自成十馬,兩人前日壓千人,便有飛詔催歸去,共作中書秉化鈞。"安國為之嘆賞竟日,賞以萬錢。對後世相聲影響最大的是喬合。張齊賢《洛陽縉紳舊聞記》載云:有談歌婦人楊薴蘿,善合生雜嘲,辨慧有才思,當時罕與比者。少師楊凝式以侄女呼之,蓋念其聰俊也。時僧雲辨,能俗講,有文章,敏於應對。若祝祀之辭,隨其名位之高下對之,立成千字,皆如宿構。少師尤重之。雲辨於長壽寺五月講,少師詣院,與雲辨對坐,歌者在側。忽有大蜘蛛於檐前垂絲而下,正對少師與僧前。雲辨笑謂歌者曰:"試嘲比蜘蛛,嘲得者,奉絹兩匹。"歌者更不待思慮,應聲嘲之,意全不離蜘蛛,而嘲成之乎,正諷雲辨。少師聞之絕倒,久之,大叫曰:"和尚!取絹五匹來!"雲辨且笑,遂以絹五匹奉之。歌者嘲蜘蛛云:"吃得肚撐,尋思繞行,空中設羅網,只待殺眾生。"蓋雲辨體肥而壯大故也。與前面引文中的妓相比較,妓"凝立良久",歌者卻是"不待思慮,應聲嘲之",可以說是更勝一籌。題詠蜘蛛的唱詞滑稽而含玩諷,當屬喬合生的代表作。相聲繼承了喬合生指物題詠,應命輒成,滑稽而含玩諷的傳統,更有創新和發展。商謎,就是猜謎,屬於語言文字遊戲,古已有之。古代"俳優"的"隱語"其實就是猜謎活動。楊彥齡《楊公筆錄》載云:"謎語自古有之,'一八五八,飛泉仰流',鮑照'井'謎;'卒律葛答',石動甬'煎並'謎也。"宋代百戲中的商謎,吳自牧夢梁錄》中有解釋:商謎者,先用鼓兒賀之,然後聚人猜謎、戾謎、社謎,本是隱語。有道謎,來客念思司語譏謎,又名"打謎"。走智,改物類以因猜者。正猜,來客索猜,下套,商者以物類相似者譏之,又名"對智"。貼套,貼智思索。橫下,許旁人猜。問因,商者喝問句頭。調爽,假作難情,以走智者。相聲里專有猜謎語的語言文字遊戲段子,與商謎類似,不過,除正猜外,相聲還常常歪猜,抓哏取笑,反映了相聲藝術的特定規律和要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