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縣

安陽縣

安陽縣交通便利,經濟發達,資源豐富,環境優越,物華天寶,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發祥地之一。 隸屬安陽市,地理坐標為東經113°53′—114°45′,北緯35°57′—36°21′。縣境南與湯陰縣、鶴壁市毗鄰,北與河北省磁縣、臨漳縣、涉縣隔河相望,西與林州市接壤,東與內黃縣相連,安陽縣東西長73.75公里,南北寬44公里,面積120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9080公頃。 境內有修定寺唐塔、靈泉寺石窟等旅遊景點。

基本信息

歷史

公元前257年,秦攻克魏國寧新中邑,更名為安陽邑。變寧為安,其意相近。古時以水北山南為陽,以其在淇水之北,故名安陽。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後,安陽置縣,屬邯鄲郡。

漢置安陽縣(縣址在今陝西漢陰縣上七鄉鰲頭山下的城牆嶺)。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屬趙王國。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改趙國為邯鄲郡,五年復為趙國。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安陽屬魏公國,建安二十一年(216)夏四月,屬魏王國。

三國魏黃初元年(221)屬魏郡。三國吳寶鼎三年(268),改羅陽縣為安陽縣,故治在今浙江瑞安市。屬臨海郡。

晉改安康縣。西晉太康元年(280),改安陽縣為安固縣。

東魏天平初年(公元534年),把盪陰縣、安陽縣劃入鄴縣。

自此安陽縣併入鄴縣直到590年(重置安陽縣)共56年時間。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為相州,魏郡治所。北魏孝昌二年(526年)置。北齊天保四年,屬彭城郡,治麻城(今安徽碭山縣東北12公里許舊名麻城集)。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隋公兼丞相楊堅鎮壓了對自己不服的相州(今安陽)總管尉遲迥,為了防止河北反楊勢力死灰復燃,遂下令火焚鄴城,相州、魏郡和鄴縣及所有居民一併南遷至安陽城。從此安陽城代替鄴城成為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成為新鄴城。

隋開皇三年(583)廢魏郡,存相州,仍治安陽。大業元年(605年),廢相州為魏郡。隋開皇十七年,改安陽縣為碭山縣。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復改魏郡為相州,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升相州為彰德府。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稱漢陰(縣城位於漢水南岸的社溪,今石泉縣與漢陰縣緊鄰的石泉嘴,因水之南為陰,故名漢陰)。

後因漢水泛濫,城池被毀,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縣城遷至漢水北面100多里的新店(即今縣址),仍沿稱漢陰至今。

元至元初改彰德府為彰德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將徐達從行在汴梁(今開封市)出發,攻打河北的彰德諸路,攻下後即置彰德府。安陽先後均為治所。

清宣統元年(1909年)袁世凱以“回籍養病”為由,伺機東山再起。他不去故里項城,而隱居於安陽洹上村,實因這裡臨近鐵路,隨時可與北京保持聯繫之故。

民國二年,安陽縣屬河北道。十六年(1927)直屬河南省,1932年10月,國民政府在省下設區,安陽為河南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

1947年4月,人民解放軍占領水冶,西部安陽縣政府遷駐水冶,中國共產黨在平漢鐵路以東,馮宿橋以西和原臨漳縣漳河以南地區設定安東縣,5月初改稱鄴縣,縣政府駐辛店集,後遷今河北臨漳縣的孫陶、隆化、申村等村,屬太行五專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鄴縣政府遷至崇義,1953年又遷駐白璧集。1954年9月,鄴縣併入安陽縣,屬河南省安陽專區,縣政府遷駐安陽市城區二道街,後移今解放大道。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屬安陽專區。1968年3月18日屬安陽地區。1983年10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安陽地區行政公署,實行市帶縣的體制。安陽縣屬安陽市至今未變。

1954年,鄴縣合併到安陽縣之後,隸屬於安陽縣的白壁鎮,現區劃為安陽新區管轄。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隸屬安陽市,地理坐標為東經113°53′—114°45′,北緯35°57′—36°21′。縣境南與湯陰縣、鶴壁市毗鄰,北與河北省磁縣、臨漳縣、涉縣隔河相望,西與林州市接壤,東與內黃縣相連,安陽縣東西長73.75公里,南北寬44公里,面積120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9080公頃。

氣候氣象

安陽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3.6°C,年降水量650毫米,無霜期200天。全年平均氣溫14.2℃,較歷年同期平均值14.1℃偏高0.1℃,屬於正常。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8.3℃,出現在6月8日;年極端最低氣溫為-9.3℃,分別出現在1月7日、9日、13日。其中冬季平均氣溫1.3℃,屬於正常,但各月氣溫呈明顯遞增趨勢,特別是1月下旬到季末,氣溫均較歷年偏高,不利於小麥越冬後期及返青生長。春季氣溫正常,季平均氣溫14.9℃,熱量能夠滿足冬小麥生長需要。但是3月中、下旬,氣溫變化劇烈,3月中旬平均氣溫較常年偏低2℃,下旬異常偏高4℃,不利於小麥返青;夏季平均氣溫25.0℃;秋季平均氣溫14.1℃,均屬正常季節。

地形地質

安陽縣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西部為太行山餘脈,層巒逶迤,溝壑縱橫;稍東,緣山兩嶺分居南北,連綿起伏,延伸至中部;再東,與華北平原相接,廣袤無垠,一馬平川。最高點在磊口鄉的沙帽垴,海拔674米;最低點在瓦店鄉的廣潤陂,海拔54.5米。山、川、平、窪多種地貌,構成了安陽縣複雜的地形結構。

資源

安陽縣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西部山丘地區已先後發現礦點150餘處,有煤、煤層氣、鐵、錳、鉛、銅、鉀、鎂、磷及霞石正長岩、長灰岩、白雲岩、熔劑灰岩、水泥灰岩、長石、大理石、石英砂和瓷土、石膏等金屬或非金屬礦藏30餘種,儲量之大,多數可供開採百年以上,形成了以煤炭、冶金、輕紡等為主的工業生產體系。

霞石:正長岩為安陽縣優勢礦產,控制儲量1.5億噸,為亞洲最大大的霞石礦床之一。

煤炭:安陽縣是中國首批重點產煤縣之一,縣境內西部的淺山和丘陵區,地下煤炭儲量豐富,探明儲量1.8億噸。

石灰岩:除可用作建築材料外,還可用作工業熔劑和化工材料。安陽縣西部山區儲量頗豐,預測可供作熔劑、化工、水泥、用的灰岩礦石儲量21億噸。

白雲石:主要分布在安陽縣磊口鄉鹿山一帶,已探明儲量9900萬噸,年開採量30萬噸,主要用作工業熔劑。

區劃

截止2010年,安陽縣轄8個鎮、13個鄉:水冶鎮、銅冶鎮、善應鎮、柏莊鎮、白壁鎮、曲溝鎮、呂村鎮、崔家橋鎮、蔣村鄉、倫掌鄉、都里鄉、磊口鄉、許家溝鄉、馬家鄉、安豐鄉、洪河屯鄉、韓陵鄉、永和鄉、瓦店鄉、北郭鄉、辛村鄉,共有6個居委會、608個行政村,707個自然村。縣政府駐安陽市北關區燈塔路街道解放路東段路北。

人口

安陽縣歷來為漢族集中居住區,間有少數民族定居。據清末李元禎《安陽縣鄉土志》載:“本境土著俱漢戶,回族十餘戶,世居縣城西關(指安陽市西關)。”新中國成立以後,境內民族成分基本維持原狀,1980年以後有所變化。

20年來,因婚姻或工作關係,陸續有少數民族人口遷居縣境。1982年人口普查,境內有少數民族7個,53戶。1990年人口普查,境內少數民族19個,400餘戶。2002年,境內少數民族19個,432戶,分別是:蒙古族37戶,回族52戶,藏族19戶,苗族50戶,彝族18戶,壯族90戶,布依族36戶,滿族17戶,侗族15戶,瑤族25戶,土家族14戶,黎族4戶,羌族5戶,拉祜族5戶,水族2戶,達斡爾族1戶,仫佬族2戶,畲族2戶,撒拉族2戶。這些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許家溝、磊口、呂村、辛村、北郭、永和、水冶、銅冶、善應、白璧、蔣村、倫掌、都里、曲溝、高莊、瓦店、柏莊等19個鄉鎮,分別來自廣西、雲南、貴州、內蒙古、河北、四川、青海等省區。

2011年底,安陽縣總人口98.81萬人,其中常住人口85.42萬人,城鎮化率36.51 %。

交通

安陽縣素有“豫北衝要,四省通衢”之稱。北連首都北京,南接鄭州。截止2013年,京廣鐵路、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縱貫全境,安李、石林鐵路,安林、安濮公路橫跨東西,正在建設中的安林高速公路穿越西部山區,縣境內國道、省道和縣鄉公路縱橫交錯,形成網路。

京廣線縱貫安陽縣南北32.25公里,設柏莊、寶蓮寺2個車站。安李線(延伸到河北磁縣崗子窯),東起京廣線的安陽站,西行安陽西站、水冶站、石澗站、李珍站,每天有2列客車從安陽站始發,到達崗子窯站,全長33.1公里。石林線,從石澗車站起,經磊口站達河順站,全長11公里。

經濟

改革開放30年來,安陽縣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據統計,2007年底,安陽縣生產總值實現152億元,較1977年的1.49億元扣除物價因素外增長了22.57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6.29億元,較1977年的1276萬元增長了49.3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4772元,而1977年僅72元,兩者相比增長了66.28倍。

2011年,安陽縣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1251元,是2006年的2.3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20億元,是2006年的2.7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3億元,是2006年的1.9倍;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比2006年增加57.34億元、33.84億元;安陽縣綜合經濟實力再次進入全省前20強,排第18位。

2012年安陽縣生產總值完成346億元,同比增長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88.8億元,增長2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1.4億元,增長0.55%;綜合實力位居全省前列, 7個鄉鎮進入全省百強鄉鎮行列,總數居全省第一。水冶鎮實現“八連冠”,3家企業入圍全省百強工業企業。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高於經濟成長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9848.7元,增長12.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96元,增長12.6%。

農業

安陽縣是重要的優質糧、棉產區。農業是安陽縣的傳統優勢產業,尤其是中東部平原地區,土地肥沃,水資源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全年無霜期208天,發展農業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已形成小麥、玉米、棉花三大優勢產品。截至2012年,安陽縣註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656家,其中,省級示範社5家,市級示範社57家;註冊資金3.5億元,帶動農戶14萬戶。同時,大力推進標準良田“方田”工程,培育形成優質糧食產業化集群;圍繞建立規模化生產基地,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擴大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逐步形成一批有影響、規模大、效益好的產業化集群,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安陽縣也是重要的畜產品基地。據2012年6月底統計,安陽縣畜牧業產值達到11.2億元;肉蛋奶產量達到7.5萬噸,出欄肥豬27萬頭,家禽存欄787萬隻,養牛6.5萬頭;各類規模養殖場戶5500餘家,規模以上標準化企業達214家,畜牧業農民專業合作社166家,畜牧業吸納勞動力就業已達3.8萬人,每年直接增加現金收入近5.4億元。

工業

工業是安陽縣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安陽縣已經形成了行業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2012年安陽縣規模以上企業總數達209家,繼續領跑安陽市,居河南第二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94.7億元,增長9.8%,超過安陽市市平均水平,實現企穩回升,被評為河南省企業服務工作先進縣。大力推進工業振興“152”目標考核,極大地調動了各鄉鎮抓工業、上項目的積極性,安陽縣共投資81億元,建設135個工業項目。

服務業

安陽縣是重要的商品物流基地。經濟的快速發展,便捷的交通環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安陽縣成為中原地區重要的商品物資集散地。安陽縣形成了水冶、柏莊、曲溝、呂村等多個商品物資交易市場,其中柏莊內衣市場和曲溝鎮鐵合金交易市場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

社會事業

建設投入

2012年安陽縣43個省市縣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5.2億元,在安陽市五縣(市)排名第一。完成19條道路建設任務,總里程90.8公里。縣產業集聚區新建8條道路,建成5條,開通3條路基,園區閉合路網基本形成。煤西環路建成通車。投入5.3億元,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第12次獲得全省“紅旗渠精神杯”。開工建設洪河屯、水冶西2個220千伏變電站。完成了新一輪農網升級改造工程。安陽縣實施城鎮化建設項目70個,投資17.2億元、完成53個項目。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全面啟動,36個社區正式開工建設,堅持新型城鎮化引領,大力推進城鄉建設,努力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民主法治

據統計2012年安陽縣政府認真辦理各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案257件,滿意率100%。榮獲河南省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縣,創新開展“縣委書記帶案大下訪”活動等。

科學技術

截止2012年,安陽縣取得國家級科技成果1項;實施火炬計畫項目32項;完成科研項目74個,其中12個獲得省市科技成果獎;完成“攻關”、“星火”項目104項,經省級認定高科技產品5項,“宏琦養生寶”、“創噴愈”、“電子防盜計量箱”、“間硝基苯甲酸”、“中草藥殺蟲劑”等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推廣先進實用技術28項,創建省級科普示範基地2個,省級科普示範鄉鎮14個,培育了205個科技示範村,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40%。

教育

安陽縣二中安陽縣二中

截止2011年,安陽縣有各級各類學校517所,教職工10745人,在校生166376人。國小入學率達到100%,國中入學率達到95.2%,普通高中在校生由1997年的4336人增加到2002年的12561人,年平均增長37.9%。安陽縣聯考省專上線人數連續11年居安陽市五縣(市)之首。安陽縣先後被教育部、省政府確認為掃除青壯年文盲和普九先進縣,電教化教育成為全省十佳市、縣之一,縣一職高被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級重點職高。

衛生體育

衛生事業方面,安陽縣醫療規模不斷擴大,特色醫院較前增多,防病治病能力進一步增強。截止2012年,醫療衛生部門在保障人民民眾健康、改善城鄉醫療衛生條件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成績。計畫生育和人口工作卓有成效,土地管理、環境保護工作力度加大。據統計,安陽縣總醫院城鄉上下流動的醫療衛生人員達到100名。其中安陽縣總醫院向衛生院下派醫療衛生人員71人,衛生院選派了29人到安陽縣總醫院深造。2012年年1~4月,11所衛生院的平均門診量與2011年同期相比增加了6.30%,住院人數增加了37.80%,業務收入增加了40%。自2011年一體化改革實施以來,安陽縣新農合患者外轉率、流向縣外資金率出現持續降低。安陽縣新農合患者外轉率下降了9.1個百分點、流向縣外資金率下降了2.44個百分點。

體育事業方面,安陽縣民眾性體育活動日趨活躍,中國小生體育鍛鍊達標率逐年提高,白璧集國小被國家體委命名為桌球傳統項目學校,安陽縣連續10餘年被評為河南省學校體育達標先進縣。

文化歷史

馬氏莊園馬氏莊園

安陽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2.5萬年前即有人類在此活動,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在縣境內多有遺存。自商王盤庚遷殷,先後有7個朝代在此建都,安陽曾幾度成為中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作為縣級政區,安陽始置於秦。漢廢,晉復置。東魏時曾併入鄴縣,隋又由鄴縣復名安陽縣。其後千餘年間,雖歸屬多變,但作為縣級建制一直延續至今。

萬佛溝支提塔林、靈泉寺石窟造像、小南海北齊石窟、修定寺唐塔磚雕、《西門大夫廟記》碑的工楷書法,“韓陵片石”的絢麗辭采,以及建於宋朝的永和石橋的宏規巨製……無不閃爍著古老文化的光輝,昭示著安陽華夏故都的璀璨和文明。

歷史遺址

早在2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祖先就在這裡生活。“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古郡,七朝畿輔,勝跡頗多。地處安陽文明於世的殷墟遺址,是中國目前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古都遺址;境內仰韶、龍山、商周等文化遺址多達500餘處。曲溝鎮洪岩村發現的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人類使用過的石磨盤、我國現存最早的八里莊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砌牆土坯、世界最古老的19道白瓷圍棋盤、中國最大的萬佛溝支提塔林、河朔第一古剎靈泉寺石窟造像、小南海北齊石窟群、舉世罕見的磚雕藝術珍品修定寺唐塔、楷書工整的西門大夫廟記碑等,多為全國之最,彌足珍貴,閃爍著古老文化的異彩。全縣境內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85處。

小南海原始人洞穴遺址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乃一溶岩洞穴。洞穴下層文化距今2.5萬年,上層文化距今1.3萬年。該洞穴遺址,是華北地區首次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被命名為“小南海文化”。

大寒遺址經考古發掘,文化古蹟堆積層很厚,2米~8米,有陶片、房址、墓葬、窯址等,為仰韶至商周遺物。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陽馬氏莊園安陽馬氏莊園

樓上坡瓷窯遺址宋、元時代窯場遺存,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南北長200餘米,東西寬100餘米,瓷片堆積層厚2米~3.5米。有窯址、窯具、瓷片、炭渣等。

韓陵之戰遺址北魏永安三年,晉州刺史高歡在韓陵山大戰爾朱兆等,以少勝多。後,建立東魏。

雀城遺址在遵貴屯村,南為羑河石橋,西北為將台,東為廣潤陂。現存城牆基址及唐代城門遺蹟。

輔岩城遺址始建於金,現存城牆基址。牆外原有護城河,現存痕跡,依稀可辨。

曹操墓2009年12月27日在安陽縣安豐鄉搶救性發掘的東漢末年魏武王曹操的墓地,根據文獻資料和考古發現的證據相結合確定曹操的墓地在該處。墓室中有一男兩女的遺骸,墓室主人為男性,經鑑定死亡時年齡為60歲,與歷史記載的曹操卒年一致,並且其隨葬品中有諸多可有“魏武王”字樣的物品和其他證明其身份的文字材料。該墓地的發現結束了人們千百年來對曹操墓地地址的疑惑,解決了所謂“72疑冢”的懸案,並為人們更加深入的、研究漢魏歷史提供了寶貴材料。

民間習俗

安陽縣民間習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硬幣扁食,在三十包扁食時,將數枚硬幣分別包入扁食里,初一早飯,誰吃到硬幣扁食誰在這一年就有福,給全家老少帶來極大的樂趣。人們都爭先恐後地早起,尤其小孩為了吃住錢,破例地多吃扁食,樂得全家哈哈大笑。

送燈,三十傍晚,縣南鄉村各家各戶要將用紙紮成的燈籠,接上立柱,送於墳上,長夜照明,以讓先祖隨人過年。此燈於初一早上收回。

攔門棍,三十晚上,人們習慣在大門裡門檻跟放一根桃木棍,沒有桃木的用其它棍,以防"野鬼"進家。

熬年,又叫“守歲”。民間傳說三十夜晚,只要有恆心,一定會等到老天爺的閨女打開南天門向人間賜福的時候,如果早睡就沒有福了。人們懷著美好的願望,每年臘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倫這樂。主婦也要擺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秉燭,上香5遍。是夜禁大聲喧譁,以免驚動神靈;禁開箱櫃,以免跑財;禁照鏡子,拿木梳,以免見"鬼";禁見刀剪,以免破家;禁掃地,以免金銀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穢神靈。三十晚上要丟剩飯,叫隔年飯。初一早起也要丟剩飯,以兆吉慶有餘。1980年以後,熬年增加了新的內容,很多有條件的人家聚集在電視機旁,觀看精彩的電視節目,將近子時,各家的青年右手掂著炮,左手拿著火,右腳跨門外,左腳踩門裡,眼觀電視屏,擺開搶點頭響炮的架式。電視屏上子時一到,隨著悠揚的鐘聲,千家萬戶的鞭炮聲齊鳴,起火、煙花、兩響等各種彩炮將天空點綴得五光十色,眼花繚亂。

初一磕頭,人們天不明吃罷扁食後,晚輩先給家中長輩磕頭,然後結夥去別家(一般是本族)磕頭拜年。家裡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頭外,其餘都到左鄰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親族新友拜年。若晚輩是小孩,或新婚媳婦,長輩要給幾個壓歲錢。

走親戚,走親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閨女攜婿走娘家,然後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況外,都要回拜。民間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節"之說。

破五節,農曆正月初五為破五日,具有迷信色彩。人們認為,初五、十四、二十三為不吉之日。正月初五是年後的第一個不吉日,非常忌諱"走親串友",積壓自在家改善生活過節。是日寅時,家庭主婦還掏爐灰少許,送至當街十字路口,俗稱"送窮灰"。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這段時間,孩子們一律不挨打挨罵,吃得好,穿得漂亮,玩得開心,那怕有了過失,也不挨打挨罵,這是老輩人傳下的規矩。如打罵孩子,就會遭到眾人譴責。

淮調,2010年河南省安陽縣的“淮調”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戲劇項目類別,序號8。

政治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縣委副書記, 縣長 程利軍
政府黨組副書記 王培臣
縣委常委 ,政府黨組副書記, 常務副縣長 孫國軍
縣委常委 , 副縣長 熊鵬
副縣長 王慶凱,唐純家, 邢振東 , 宋志剛 ,姬衛軍,趙艾境 , [33] , ,

旅遊觀光

安陽縣西倚太行山餘脈,東接華北平原,古代為殷都、鄴都近郊,是京畿文化的中心。

大寒石刻大寒石刻

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為數眾多,旅遊資源豐富。西部山丘地區,自然旅遊資源和宗教文化旅遊資源較為集中;中部岡陵地區,歷史名人遺蹟旅遊資源較多;東部平原地區,生態農業景觀較多,也有一定數量的文化旅遊資源。至2009年年底,全縣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8處。

安陽縣旅遊資源分為6類:地文景觀類有6種,即生物化石點、名山、奇特象形山石、礫石地風景、礫石灘、洞穴;水域風光類有3種,即風景河段、泉、其他水域風光;生物景觀類有4種,即樹林、古樹名樹、野生動物棲息地、其他生物景觀;古蹟和建築類有22種,即人類文化遺址、社會經濟文化遺址、軍事遺址、古城和古城遺址、宗教建築與禮制建築群、殿堂、樓閣、塔、碑碣、園林、橋、雕塑、陵寢陵園、墓、石窟、摩崖字畫、水工建築、農林牧漁場、特色城鎮與村落、廣場、鄉土建築、紀念地;人文活動景觀類有8種,即科學教育文化設施、休閒療養和社會福利設施、公園、運動場館、遊樂場所、節日慶典活動、文藝團體、其他消閒求知類健身活動;產業觀光地和旅遊商品類,全縣尚未大規模開發,如安陽縣有許多土特產品、特色工礦場所、特色農牧漁場地、現代科技基地等。

重點旅遊景區有:馬氏莊園景區、小南海風景名勝區、珍珠泉景區、趙河生態風景區、靈泉寺文化旅遊區、修定寺景區、都里漳河風景區等。

秀美的自然風光。境內自然風光獨具特色,山、水、林、石、洞兼備;有清涼山、二龍山、小泰山、紫金山、寶山等風景名山,有朝元洞、雪花洞、黃龍洞、黑龍洞等溶洞奇觀,有風景如畫的小南海、趙家河、珍珠泉景區;名傳遐邇的“柏門珠沼”、“善應松濤”、“龍山積雪”、“漫水長虹”、“漳河晚渡”等安陽八景更令人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驚嘆不已、流連忘返。

曹魏時期君主陵墓

河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河南省全省轄:17個地級市,50個市轄區、21個縣級市、88個縣
鄭州市中原區 | 金水區 | 二七區 | 管城回族區 | 上街區 | 惠濟區 | 鞏義市 | 新鄭市 | 新密市 | 登封市 | 滎陽市 | 中牟縣
開封市鼓樓區 | 龍亭區 | 順河回族區 | 禹王台區 | 金明區 | 開封縣 | 尉氏縣 | 蘭考縣 | 杞縣 | 通許縣
洛陽市西工區 | 老城區 | 澗西區 | 瀍河回族區 | 洛龍區 | 吉利區 | 偃師市 | 孟津縣 | 汝陽縣 | 伊川縣 | 洛寧縣 | 嵩縣 | 宜陽縣 | 新安縣 | 欒川縣
平頂山市新華區 | 衛東區 | 湛河區 | 石龍區 | 汝州市 | 舞鋼市 | 寶豐縣 | 葉縣 | 郟縣 | 魯山縣
安陽市北關區 | 文峰區 | 殷都區 | 龍安區 | 林州市 | 安陽縣 | 滑縣 | 內黃縣 | 湯陰縣
鶴壁市淇濱區 | 山城區 | 鶴山區 | 濬縣 | 淇縣
新鄉市衛濱區 | 紅旗區 | 鳳泉區 | 牧野區 | 衛輝市 | 輝縣市 | 新鄉縣 | 獲嘉縣 | 原陽縣 | 長垣縣 | 封丘縣 | 延津縣
焦作市解放區 | 中站區 | 馬村區 | 山陽區 | 沁陽市 | 孟州市 | 修武縣 | 溫縣 | 武陟縣 | 博愛縣
濮陽市華龍區 | 濮陽縣 | 南樂縣 | 台前縣 | 清豐縣| 范縣
許昌市 魏都區 | 禹州市 | 長葛市 | 許昌縣 | 鄢陵縣 | 襄城縣
漯河市源匯區 | 郾城區 | 召陵區 | 臨潁縣 | 舞陽縣
三門峽市湖濱區 | 義馬市 | 靈寶市 |澠池縣 | 盧氏縣 | 陝縣
南陽市臥龍區 | 宛城區 | 鄧州市 | 桐柏縣 | 方城縣 | 淅川縣 | 鎮平縣 | 唐河縣 | 南召縣 | 內鄉縣 | 新野縣 | 社旗縣 | 西峽縣
商丘市梁園區 | 睢陽區 | 永城市 |寧陵縣 | 虞城縣 | 民權縣 | 夏邑縣 | 柘城縣 | 睢縣
信陽市溮河區 | 平橋區 | 潢川縣 | 淮濱縣 | 息縣 | 新縣 | 商城縣 | 固始縣 |羅山縣 | 光山縣
周口市川匯區 | 項城市 | 商水縣 | 淮陽縣 | 太康縣 | 鹿邑縣 | 西華縣 | 扶溝縣 | 沈丘縣 | 鄲城縣
駐馬店市驛城區 | 確山縣 | 新蔡縣 | 上蔡縣 | 西平縣 | 泌陽縣 | 平輿縣 | 汝南縣 | 遂平縣 | 正陽縣
省直轄濟源市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