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中藥]

大青[中藥]
大青[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青,中藥材名。本品為馬鞭草科植物大青的莖、葉。拉丁植物名:Cleredendrum cwtophyllum Turcz.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或切段曬乾。功能主治為: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主外感熱病熱盛煩渴;咽喉腫痛;口瘡;黃疸;熱毒痢;急性腸炎;癰疽腫毒;衄血;血淋;外傷出血。

基本信息

來源

本品為馬鞭草科植物大青的莖、葉。拉丁植物名:Cleredendrum cwtophyllum Turcz.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或切段曬乾。

性味歸經

苦;寒。歸胃;心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主外感熱病熱盛煩渴;咽喉腫痛;口瘡;黃疸;熱毒痢;急性腸炎;癰疽腫毒;衄血;血淋;外傷出血。  

形態特徵

大青,灌木或小喬木,高1-10m。幼枝黃褐色,被短柔毛,髓堅實,白色。單葉對生;葉柄長1.5-8cm;葉片紙質,長圓狀披針形、長圓形、卵狀橢圓形或橢圓形,長6-20cm,寬3-9cm,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近圓形或寬楔形,全緣,兩面無毛或沿葉脈疏生短柔毛,背面常有腺點;側脈6-10對。傘房狀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長10-16cm,寬20-25cm,具線形苞片,長3-7mm;花萼杯狀,先端5裂,裂片三角狀卵形,粉紅色,外面被黃褐色短絨毛和不明顯的腺點;花冠白色,花冠管細長,長約1cm,先端5裂,裂片卵形,長約5mm;雄蕊4,與花柱同伸出花冠外。果實球形或倒卵形,直徑5-10mm,綠色,成熟時藍紫色,宿萼紅色;花、果期6月至翌年2月。

分布區域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東及湖南。湖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生長環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700m以下的平原,路旁。丘陵。山地林下或溪谷旁。

藥材性狀

性狀鑑別:葉微皺摺,有的將葉及幼枝切成小段。完整葉片展平後呈長橢圓形至細長卵圓形,長5-20cm,寬3-9cm;全緣,先端漸尖,基部鈍圓,上面棕黃色、棕黃綠色至暗棕紅色,下面色較淺;葉柄長1.5-8cm;紙質而脆。氣微臭,味稍苦而澀。以葉大、無柄者為佳。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藥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大青葉煎劑在試管內對多種痢疾桿菌均有殺菌作用;試驗還表明,不論對呋喃西林、磺胺噻唑、小檗鹼敏感或耐藥之痢疾桿菌,對大青葉均很敏感。對腦膜炎球菌亦有殺滅作用。對鈞端螺鏇體波蒙那群、黃疸出血群沃爾登型、六日熱型也有殺滅作用。大青葉臨床用於多種病毒感染,但實驗室內的抗病毒試驗至今未見報告。

2.利尿和抗炎作用:大青甙是大青葉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具有明顯的利尿和抗炎作用,大鼠灌胃給藥400mg/kg後3小時內排尿量為4.3±0.4ml/100g體重;此劑量灌胃對大鼠雞蛋清性及右鏇糖酐性"關節炎"均能減小腫脹程度,作用與對照組保泰松相當。

毒理作用

大青甙小鼠灌胃的半數致死量為8g/kg;腹腔注射5g/kg。

注意事項

脾胃虛寒者慎服。1.《醫略六書·藥性總義》:"無實熱者忌。"2.《本草從新》:"非心胃熱毒勿用。"3.《得配本草》:"脾胃虛寒者禁用。"

化學成份

葉含大青甙(cvrtophyllin),蜂花醇(melissylalcohol),正二十五烷(n-pentacosane),γ-谷甾醇(γ-sitosterol),異戊二烯聚合體(isoprenepelymer),半乳糖醇(galactitol),豆甾醇(stimasterol),鞣質及黃酮。莖含大青酮(cyrtophyllone)A、B、石蠶文森酮(teuvincenone)F,柳杉酚(sugid),無羈萜(friedelin),赬桐二醇烯酮(clerodolone),赬酮甾醇(clerosterol),5,22.25-豆甾三烯-3β-醇(stigina-5,22,25.trien-3β-ol)。

相關論述

論大青性寒,善解心胃熱毒。1.李時珍:"大青氣寒,味微苦鹹,能解心胃熱毒,不特治傷寒也。朱肱《活人書》治傷寒發赤斑煩痛,有犀角大青湯、大青四物湯,故李象先《指掌賦》云:陽毒則狂斑煩亂,以大青、升麻可回困篤。"(《綱目》)2.繆希雍:"大青稟至陰之氣,故味苦、氣大寒、無毒。甄權云:大青,臣,味甘,能去大熱,治溫疫寒熱。蓋大寒兼苦,其能解散邪熱明矣。經曰:大熱之氣,寒以取之。此之謂也。時行熱毒,頭痛,大熱,口瘡,為胃家實熱之證,此藥乃對病之良藥也。"(《本草經疏》)

中藥材(七)

 中藥在中國古籍中通稱“本草”。中國最早的一部中藥學專著是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唐代由政府頒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