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了棒

丟了棒

丟了棒,中藥名。為大戟科白桐樹屬植物白桐樹Claoxylon indicum (Reinw. ex Bl.) Hassk.的根或葉。秋季采,洗淨曬乾。葉可鮮用。丟了棒為半蔭性植物,生長需50%蔭蔽度。1 治傷寒頭痛壯熱,鼻衄不止:丟了棒、桑根白皮(銼)、馬牙硝各一兩,梔子仁、甘草(炙)各三分,大黃(銼,炒)、黃芩(去黑心)各一兩半。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竹葉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下生地黃汁一合,攪勻,食後溫服。幼苗出土時,揭去蓋草,插芒篡遮蔭。當苗高30-35cm時,選陰雨天氣移栽。

科屬分類

丟了棒丟了棒

雙子葉植物綱薔薇亞綱的一個大科。草本、灌木或喬木,體內常有乳白色液汁。葉通常互生,單葉,稀複葉,有托葉,基部或葉柄上有時有腺體。花單性,雌雄同株或異株,聚生成各種花序,通常為聚傘花序或特殊的杯狀聚傘花序(大戟花序);有些屬的種類有花萼而無花瓣,也有的花萼和花瓣均無;萼片離生或合生,復瓦狀或鑷合狀排列;有花盤或退化為腺體;雄花:雄蕊與花被片同數,或2倍,或極多或很少或1(在大戟屬整朵花僅含1裸露雄蕊);花絲離生或聯合成柱狀,花葯2~4室,退化子房有或無;雌花:退化雄蕊有或無;子房上位,通常3室,稀1至多室,每室有胚珠1~2顆,生於中軸胎座上,花柱與子房室同數。果多數為蒴果,成熟時分裂成3瓣,有時不開裂而成漿果狀或核果狀。 該科包括寬子葉類和窄子葉類2類,葉下珠亞科、大戟亞科、Porantheroideae和Ricinocarpoideae4亞科,10族,共約300屬5000多種,遍布全世界,主要產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中國約72屬450多種,遍布中國各省區,主要產於西南至台灣。

丟了棒丟了棒

大戟屬是該科最大的一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稀為灌木或仙人掌狀的肉質植物,植株各部有豐富的白色乳汁。單葉互生或對生,有時輪生,全緣,稀有鋸齒。頂生或腋生的杯狀聚傘花序,稀單花。總苞輻射對稱或稍偏斜,頂端4~5裂,稀6~8裂,裂片全緣或撕裂,裂片彎缺處通常有寬大的腺體;無花被,常具大而鮮艷的花瓣狀附屬體;花絲短,並有明顯的關節;雌花生於花序的中央,有長的子房柄伸出總苞之外。花瓣狀的附屬體3~6裂,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1顆。蒴果成熟時分裂為3個2瓣裂的分果爿。約2000種,中國約產100種,廣布於全國各地。

該科以盛產橡膠、油料、藥材、鞣料、澱粉、木材等重要經濟植物著稱。橡膠樹屬是主要產橡膠的植物。油桐屬產最好的幹性油。烏桕產蠟和油。蓖麻是重要的藥用植物。巴豆為瀉藥,又可作殺蟲劑,也產單寧。木薯是熱帶重要的食用植物之一,有肥厚的塊狀根,極富澱粉,是工業上用粉主要原料之一。余甘子的果可食,維生素C含量高。

功能主治

祛風除濕,散瘀止痛。治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外傷瘀痛。

①《生草藥性備要》:祛風濕腳痛,酒頂,用葉七片擂酒服。敷跌打,消腫痛。其根浸酒更妙。

②《本草求原》:治一切風濕酒風。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法風除濕,散瘀止痛。治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外傷瘀痛,腳氣水腫。

用法用量

內服:9~18克,鮮品15~30克。外用:適量。

生理特性

大灌木,高1~3米。幼枝被柔毛,有明顯皮孔。髓部發達。葉紙質,闊卯形或卵狀矩圓形,長9~20厘米,寬6~13厘米,兩面有疏毛,老時近無毛,邊緣有不整齊粗鋸齒或圓齒或波狀;葉柄長,頂端有2 枚腺體。花單性異株,總狀花序下垂或直立,密被黃褐色絨毛。蒴果球形,被毛,有棱,成熟時紅色並開裂。

產地

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選方

丟了棒丟了棒

1 治傷寒頭痛壯熱,鼻衄不止:丟了棒、桑根白皮(銼)、馬牙硝各一兩,梔子仁、甘草(炙)各三分,大黃(銼,炒)、黃芩(去黑心)各一兩半。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竹葉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下生地黃汁一合,攪勻,食後溫服。(《聖濟總錄》丟了棒湯) 2 治全身麻木:丟了棒、黑芝麻、紫蘇各七錢。煨水服,一日三次。(《貴州草藥》)

3 治半邊風:丟了棒、荊芥各四錢,排風藤一兩。煨水服,一日三次。(《貴州草藥》)

4 治面神經麻痹:丟了棒二兩,鮮何首烏藤四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亞熱帶溫暖濕潤的氣候。丟了棒為半蔭性植物,生長需50%蔭蔽度。喜高溫高濕,氣溫在30℃,年降雨量1200mm以上,空氣相對濕度70%的環境則生長繁茂。對土壤要求不嚴,以土層深厚,腐殖豐富的壤土為佳。

栽培技術:用種子繁殖。秋後採收成熟種子。晾乾後置於通風處貯藏。翌年3月即可播種。點播,行距20cm,種子粒距5cm,復土蓋草,澆水,經常保持土壤濕潤。幼苗出土時,揭去蓋草,插芒篡遮蔭。當苗高30-35cm時,選陰雨天氣移栽。按行株距200cm×200cm穴栽定植。

鑑定

丟了棒丟了棒

性狀鑑定:莖枝圓柱形或類方柱形,直徑2-6mm。表面紅棕色至紫棕色或棕褐色,上有細縱紋,無毛。莖上具略突起的環節,對生兩個向下彎曲的鉤或僅一側有鉤,鉤長1-2cm,形如船鋪,先端漸尖,基部稍圓。鉤基部的枝上可見葉柄脫落後凹點及環狀的托葉痕。體輕,質硬。橫舅面外層棕紅色,髓部淡棕色或淡黃色。氣微,味淡。 顯微鑑定莖橫切面:皮層、韌皮部及木部之比約為1:1:3。表皮細胞1列,外被略彎曲的角質層。皮層薄壁細胞含棕色內含物。中柱鞘纖維排列成斷續環帶。韌皮部纖維單個或成群散在,較中柱鞘纖維小,微木化。木質部導管常數個徑向相連,皮層及韌皮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砂晶及少數簇晶。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單粒直徑約4μm,復粒由2-6個分粒組成,直徑約7μm。

理化鑑別: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1g,濃氨水浸潤,以苯提取,回收溶劑,殘渣用苯-乙酸乙酯(2:5)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用無水乙醇配製成各含0.2mg/ml溶液為對照品溶液。分別吸取供試品溶液和對照品溶液點於同一高效薄層板(HSGF254板)上,以環已烷-乙醚-甲醇-乙酸乙酯(8:1:1:0.1)展開,晾乾後,紫外類下觀察,樣品色譜在與對照品相應位置處顯相同的褐色暗斑。

參考連結

1 http://www.pharmnet.com.cn/tcm/knowledge/detail/106334.html

2 http://www.tcmlib.com/zy/html6/showdetail-3536372ce4b8a2e4ba86e6a3922c7a79.html

3 http://www.new9e.com/nongye/showarticlezcy.asp?id=1561

中藥材(七)

中藥在中國古籍中通稱“本草”。中國最早的一部中藥學專著是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唐代由政府頒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