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河流域青銅時代的城市文化,亦稱哈拉帕文化。因其主要城市遺址哈拉帕得名。這種文化以印度河流域為中心,故稱之為印度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是青銅時代的文明,已經能夠製造銅和青銅的工具與武器,銅器的使用較青銅更為普遍;這一時期居民的主要生產活動是農業。金屬的冶煉、鍛造和焊接都已有較高的技術水平;制陶業和紡織業都很發達。商業貿易不僅在本地區進行,而且與西亞也有密切的來往。

(圖)遺址遺址

印度河流域青銅時代的城市文化,亦稱哈拉帕文化。因其主要城市遺址哈拉帕得名。這種文化以印度河流域為中心,故稱之為印度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是青銅時代的文明,已經能夠製造銅和青銅的工具與武器,銅器的使用較青銅更為普遍;這一時期居民的主要生產活動是農業。金屬的冶煉、鍛造和焊接都已有較高的技術水平;制陶業和紡織業都很發達。商業貿易不僅在本地區進行,而且與西亞也有密切的來往。  

簡介

(圖)印度河源頭印度河源頭
印度河流域青銅時代的城市文化,亦稱哈拉帕文化。因其主要城市遺址哈拉帕得名。這種文化以印度河流域為中心,故稱之為印度河流域文明。其存在年代約為公元前2350~前175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範圍很廣,西起蘇特克根·多爾,東達阿拉姆吉爾普爾;北起羅帕爾,南至巴格特拉爾。東西長約1550公里,南北長約1100公里。
在哈拉帕文化之前,印度河流域已發現有大量屬於前哈拉帕文化的遺蹟,這是由農村向城市生活過渡時代的文化,已出現銅器。
在印度文明的城市遺址中,摩亨佐·達羅與哈拉帕的發掘規模最大。居第二位的有昌胡·達羅、卡利班甘科特·迪吉洛塔爾蘭格普爾蘇特卡根·多爾和索特卡·科赫等。

詳細介紹

(圖)紋鼎紋鼎

印度是地球上屈指可數的幾個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在古代印度,曾先後出現了幾個文明。大約距今4千多年之前,以印度河流域為中心,方圓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興起了一個高度發展的文明,大量用火磚蓋起的房屋,規劃嚴整的城市建設,先進的供水系統和排水系統,2500多枚刻有文字圖形和其他圖形的印章……一切都在向後人昭示,這是一個代表著當時世界發展最高水平的文明。這就是被印度學專家稱為印度文明“第一道曙光”的哈拉巴文化。
20世紀初,人們普遍接受的觀點認為,在印歐語系民族到來之前,印度無史可言。1922年,考古學家在印度河流域突然發現了1處奇特的文化遺址,這一文明的發現把印度的歷史整整提前了1500年左右。經過數十年的發掘研究,整個印度河流域已發現太小城鎮遺址200餘處,其範圍西起伊朗邊境,東近德里,北及喜馬拉雅山麓,南臨阿拉伯海,估計占地約130萬平方公里,呈巨大的三角形狀,足可稱為古代世界面積最廣的青銅文化。這一文化以南部的摩享佐.達羅和北部的哈拉巴為中心,習慣上稱為哈拉巴文化。可以肯定,其文明昌盛期已進入奴隸制發展階段,與同期的埃及、兩河流域水平相當。可惜因其文字尚未釋讀成功,目前對其歷蟲的具體內容還不清楚。
根據考古學斷定,哈拉巴文化大致在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1750年,具體地說,其中心地區約為公元前2300至公元前2000年,周邊地區約為公元前2200至公元前1700年。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經濟部門是農業,已發現了鐮刀等農具。當時栽培作物種類多樣,有大麥小麥等等。除田間作物以外,椰棗、果品也是人們常用的食物。當時人們已經能夠馴養牛、山羊等動物及各種家禽。哈拉巴文化遺址中雖然有許多石器,但也發現了大量銅器。人們還掌握了對金銀等金屬加工的技術,從出土的各種美奐絕倫的手工藝品和奢侈品中,可以想像當時工匠的精巧技藝。制陶和紡織是哈拉巴文化的兩個重要部門,遺址中染缸的發現,表明當時已掌握紡織品染色的技術,紡織業與車船製造業等也已高度發達。城市的繁榮使哈拉巴文化的商業興盛一時,不僅國內貿易活躍,國際貿易亦特別頻繁,在大量古蹟遺存的發掘中,都充分證明了其與伊朗、中亞、兩河流域、阿富汗,甚至緬甸和中國的貿易。羅塔爾海港遺址的發現,反映了當地與蘇美爾的海外商業已經常化。
哈拉巴與摩亨佐.達羅兩處城市遺址,規模都相當大。街道布局整齊,縱橫相交,房屋一般用磚建造,有的包括許多大廳和房間,還有兩層建築,並有良好的排水設備。而一些小房則根本沒有排水設備。這些情況說明,社會上已有財產的不平等和階級的對立,已經存在依靠剝削養尊處優的統治者。印度河文明已經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它們主要存留於各種石器、陶器、象牙制的印章上,這些文字元號有象形的、亦有用方。圓等幾何圖案組成的,一般認為屬於達羅毗茶語族,至今尚未成功釋讀。正因如此,關於印度河文明來源問題,也一直成為考古學家與歷史學家爭論不休的斯芬克斯之謎。

考證

(圖)印度河紋章印度河紋章

許多人都在想像中把古印度和現在的印度混同起來,其實它們幾乎是兩回事,因為在以後的印度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幾乎看不到一點古印度文明的影響。當幾千年的風沙吹過,古印度文明沉睡在地下,失落的無影無蹤,只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神秘的未解之謎。
在考古學家們推測、考證了種種古印度文明的徵象時, 有一個問題始終語焉不詳,那就是:古印度文明究竟何時開始,何時結束。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在權威辭典《大英百科全書》中找到一個暫定的答案:“英國考古學家M.威勒爵士提出的公元前2500年到1700年的觀點被一般人所接受。”而另一位學者D.阿格拉沃爾把考古和碳14的測定時間相結合,也得出了基本相同的結論。
摩亨佐·達羅城位於印度河岸邊,由於泥沙沉積,在幾千年後,印度河的河床已抬高了許多,當考古人員挖掘到低於河水平面深度的時候,滲過泥沙層的河水不斷湧出,此外,考古學家們在調查和發掘中不斷還有新發現,這些發現讓古印度文明的出現時間大大推前了幾千年。從1974至1980年的六年間,巴基斯坦法國考古學家組成的聯合發掘隊在印度河西岸的距摩亨佐.達羅僅一百九十多公里的麥赫爾迦爾地區,發掘出了一系列農業文化遺址。這裡的人們使用銅製工具,手工業十分發達。它的工場每年都生產數以百萬計的小珠子和成百上千的粘土容器,除滿足自己的需要以外,還輸往整個印度河流域。在這些遺址中,還發現了來自伊朗的綠松石和阿拉伯海灣的貝殼。最讓學者感興趣的是,這些村莊和小鎮已用磚修建起規整的、永久性的房子,而這正是印度河流域文明乃至今日這一地區民居的建築方式。另外,根據考古學家的考證,當時已經開始種植棉花這一經濟作物。與摩亨佐.達羅隔河相望的科特.迪吉,它的居民為了防止洪水的侵襲,還在村邊用石塊築起護牆,然後沿牆建起了磚房,與現在的建築風格很相象。在對這些遺址進行分析後,學者們確定其存在的時間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2600年。
那么出土遺址發展水平的標誌是農業,而古印度文明則是比較典型的城市文明,兩者的區別是十分明顯的,兩者在經濟和日常生活中又表現出了很多的相通之處。
嚴謹的學者有時也不得不講出一些模稜兩可的話來,把發現以及與此相關的發現統稱為早期哈拉巴文化。至於它們應不應該歸於一個體系,也許只有讓歷史去回答吧。和任何文明一樣,印度河流域文明有一個向四周擴展的過程,從總的趨勢看是從西向東發展,但也有向南發展的跡象,正是後一種跡象對學者們所持的文明下限時間觀點提出了挑戰。
古代港口羅塔爾是位於印度河流域文明地域最南端的遺址之一,發現得比較晚,在時間上,也是延續最晚的一個文明遺址。而當學者們對從這裡出土的物品進行分析後,認為它的存在時間可能要延續到公元前1000年,比權威的觀點整整晚了七百年。
時間上存在著的前移數千年、後延數百年的情況,這使這一文明在世界諸文明中的定位難以確定。只能說,印度河流域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但是,對於它存在的確切時間,不知何時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而且,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這個廣闊存在了數千年,發展水平極高的古印度文明,竟然就是這樣不留痕跡的消失了。在後世的文字典籍中,幾乎見不到任何關於這個文 明的記載,而且在以後的印度文明發展過程中,也看不到任何這一文明的影響,沉睡在泥沙之下,留給後人無數的未解之謎。
歷史上也有很多古老的文化,在時間的沉澱中總會留下一些未知數,讓後人去找尋答案。然而,像古印度河流域文明這種狀況,卻並不多見。

環境與居民

(圖)印度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這一名稱來源於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在這裡形成了世界最早的文明發祥地之一。中國漢代稱之為“身毒”或“天竺”等,至唐代,玄奘在其所著的《大唐西域記》中始改譯為印度。印度乃指今日之整個印度次大陸而言,它是古代這塊大陸上的各個部落或國家的統稱。因此,本章所講的古代印度應包括今之印度次大陸各個國家(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爾、不丹、和錫金等國)的古代歷史。
印度位於亞洲的南部,高聳的喜馬拉雅山把印度與亞洲大陸隔開,在地理上形成為一個單獨的區域。這塊大陸的南半部是一個三角形半島,東為孟加拉灣,西為阿拉伯海。半島北部是平原。發源於喜馬拉雅山的印度河和恆河,為發展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這裡是古代印度重要的經濟區域,也是印度歷史上重大事變的主要舞台。南部的德乾高原有富饒的森林和礦產,山地起伏,多沼澤草原。高原兩側的沿海部分是平原區,氣候良好,雨量充沛,適於農耕,工商業也比較發達。各個地區自然條件的差異,對古代印度各地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起了一定的作用。
印度次大陸是人類起源的故鄉之一。在今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的西瓦立克山地,遠在1400萬年前就有作為人類祖先的臘瑪古猿在這裡活動過。早期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在這裡有兩個發展中心:北部為梭安文化,其最初遺蹟大約在50萬年前;南部為馬德拉斯文化。現在在印度次大陸的中部、西部,甚至南端均發現有屬於舊石器時代的石器。新石器文化分布尤廣,幾乎遍及全境。從新石器向金屬器的過渡,開始於俾路支斯坦和阿富汗的東南部,而後擴展到印度河流域,並在這裡發展起來。但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在很早以前是無人知道的,因為長期沉睡在地下。後來經過考古發掘,人們才知道了曾長期被埋沒的光輝燦爛的古老文化。
古代印度文明最初的創造者,一般認為是達羅毗荼人。另外可能還有其他土著居民。自公元前二千年代中葉,有屬於印歐語系的印度·雅利安人侵入到印度,成為古代印度的主要居民。從公元前一千年代中葉開始至古代的結束,又有波斯人、希臘人、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等先後入侵,並占據了印度西北部的一定地區。由於各外族的不斷入侵和定居,使古代印度的居民自古就表現出複雜性的特點。

發現

(圖)文字文字

印度河流域文化的發掘,是從20世紀的20年代初開始的。考古學家陸續在這裡發現了許多城市和村落的遺址,其中最大的城市遺址是摩亨佐.達羅(在信德)和哈拉巴(在旁遮普)。學者們有時稱這種文化為哈拉巴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的範圍是很廣的,從南至北相距約1100公里,從東至西約1550公里。新的發現使這個界限又有所突破。其年代,有的考古學家斷定,大約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750年。這個斷年同放射性碳測年代基本相符。
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巴這兩座城市,周長都有4408公里以上。城市是由衛城和下城(居民區)兩部分組成。這兩座城市的面積相似,大約各自都有85萬平方米;其居民數,估計大約各自都有35000人。哈拉巴的衛城有高厚的磚牆,形成城堡。城北有穀倉、作坊和勞動者的宿舍(估計可容數百僱工和奴隸)。摩亨佐.達羅的城市建築和規模,較哈拉巴壯觀。這是印度河文明的典型城市。衛城的四周有防禦的塔樓。衛城的中心建築物是一個大浴池,長約12米,寬7米,深2.4米。據發掘者認為,這是為了履行某種宗教儀式用的。在浴池的東北有一組建築群,其中有一座很大的長廳(70×23.8米),可能是這一地區的統治者居住的地方。在浴池的西面有一座規模宏大的穀倉。衛城南部另有一組建築物,其中心是會議廳。下城居民區,街道整齊,主要的大街寬達10米。街里房屋主要是用燒制的紅磚砌成的。房屋的大小、高低和設備有很大差別,其中有很闊氣的樓房,也有非常簡陋的茅舍。在富人區那裡還有用燒磚砌成的、完善的排水設備,這在貧困的茅舍區的茅舍區是享受不到的,這表明當時的階級分化已十分明顯。這兩座城市,一個在印度河的下游,一個在印度河的上游,相距644公里,形成兩個中心。這顯然是兩個彼此獨立的國家的都城。除了這兩座大城市外,在印度河流域還發現有幾十處城鎮和村落,這裡可能也存在一些小的城邦
摩亨佐.達羅的手工業資訊理論適,這裡發掘出的金屬有金、銀、銅、鉛和錫,還發現不少金屬制的和石制的斧、矛、箭鏃、短刀、投石器、玻璃製成的裝飾品、陶製品,其中陶器上繪有動植物圖案。
出土的還有大量造型藝術品——小雕像、骨刻、繪畫。其中護身符印章便有兩千多個。此外,有很多婦女小雕像、男子雕像,大概那時盛行對女神的崇拜,有人認為男雕像是濕婆的前身。
哈拉巴文化是已進入青銅時代的文化。當時的人們已經會製造銅與青銅的工具和武器,例如斧、鐮、鋸、小刀、釣魚勾、匕首、箭頭和矛頭等。但這一時期的金屬工具還不能排除石制工具。這一時期居民的主要生產生活是農業。在農業上還很少使用金屬工具。當時耕地使用鋤頭,但木犁和帶有燧石頭的輕犁也開始使用了。作為耕畜的已有水牛和封(下有牛)牛。當時種植的作物有大麥、小麥、稻、胡麻、瓜、棗和棉花等。印度次大陸可能是棉花培植最早的一個地區。稻的遺蹟僅發現於古吉拉特地區。除了農業外,居民也從事牲畜業。已馴養的牲畜有水牛、封(下有牛)牛、山羊、綿羊、豬、狗、象、駱駝和驢等。當時的手工業也很發達,匠人們對金屬的熱加工和冷加工都已有了較高的水平,並能用焊接法製造金屬器。除了金屬加工外,制陶業和紡織業也有了較高的水平。在摩亨佐達羅曾發現有棉織物的遺物。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業貿易也發展起來。不僅在印度本上有經濟的來往,而且與西亞也有了貿易關係。有許多印度河流域文化的印章發現於兩河流域一些地區。當時已有二進法和十進法等度量衡制度
印度河文明的文字主要保存在石、陶、象牙等製成的印章上。此外銘文還發現在陶器和金屬物品上。迄今所知道的符號約有500個。印章上文字與圖畫(神、野獸)並見,多為單行的,而且很短,至多不超過20個符號。這些符號是發音符號,有些是表意字。這種文字目前正在解讀中,並有所進展。學者們對這種文字所代表的語言作了多方的探索,有些學者認為它屬於達羅毗荼語族;另有些學者認為它屬於印歐語族或甚至印度.伊朗語族。這個問題只有待文字解讀後才能確定下來。這個問題確定後,誰是印度河文明的創造者以及其他有關問題也就進一步明確了,許多歷史問題將重新改寫。

衰落

(圖)古遺址古遺址

印度河文明大約從公元前18世紀開始就衰落了。衰落的原因不清,學者們對此提出種種假說。一種說法,也是較為流行的說法是外族入侵說。持此說者認為,大約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的一些城市遭到了入侵者的嚴重破壞,特別明顯地表現在摩亨佐.達羅的毀滅上。在這次大規模的外族入侵中,摩亨佐·達羅徹底被這座城市經過這一次大規模的入侵,居民被驅散了,從此摩亨佐.達羅荒無人煙。在哈拉巴衛城的上層有同樣破壞的跡象,此外還發現有新的陶器類型與哈拉巴文化並存。在摩亨佐.達羅以南的強胡達羅和阿姆利尚未發現有較大的破壞跡象,但出現了特殊類型的陶器和其他物質文化。這一切都說明新的入侵者已占據了印度河流域的中心區。
關於這次大規模的入侵的問題過去多數學者認為是吠陀時代的印度.雅利安人(以下簡稱雅利安人)。可是吠陀時代的雅利安人出現在印度較晚,是以後幾個世紀的事情。那么新的入侵者是誰呢?有的學者依據考古資料認為,侵入到印度河盆地的部落有各種人種集團,其中有居於俾路支的諸部落,有和伊朗部落相近的諸部落,還有同印度河文明很接近的周鄰部落。這些新的入侵者是一股一股侵入到這裡的,其中也可能有先行的雅利安諸部落集團,不過雅利安人的大規模入侵是後來的事情,而且主要是在印度河上游。
另一種說法認為,文明的破壞是由於自然災害和生態變化造成的,例如河床的改道,地震、洪水、沙漠的侵害,海水的後退等災害都會引起生態的巨大變化。這些破壞性的因素可能因地而異。這類假說也常被採用。
從印度河文明的衰落,到吠陀時代雅利安人入侵這幾百年間的歷史,儘管有一些考古學上的報導,但基本上是模糊不清的。印度的歷史從吠陀時代開始,才有文獻記錄

盤點全球消失的古文明

一個在當時非常先進、繁榮的文明社會為什麼會突然神秘銷聲匿跡,居民棄它而去呢?對此陰謀理論家提供了各種各樣的離奇解釋,其中包括外星人綁架,但是下面這幾個文明社會的消失原因更加平凡,它們不外乎自然災害、氣候變化、外族入侵和經濟相關問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