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百科全書》

《大英百科全書》

《大英百科全書》(又稱《不列顛百科全書》),是由私人機構大英百科全書出版社所出版的英語百科全書,被認為是當今世界上最知名、最具權威的百科全書,是英語世界俗稱的ABC百科全書之一。大英百科全書的條目是由大約100名全職編輯及超過4000名專家為受過教育的成年讀者所編寫而成的。它被普遍認為是最有學術性的百科全書。它在1768年至1771年間在英國愛丁堡首次面世,平均13年左右出一個新版。2012年3月停印;。《大英百科全書》將把焦點主要放在網路百科全書和學校教育課程上。這是《大英百科全書》在20世紀70年代萌生試水數字市場想法後,對印刷版和數字版改革的全面推行。

基本信息

簡介

《大英百科全書》《大英百科全書》

《大英百科全書》(又稱《不列顛百科全書》;英語:Encyclopædia Britannica),誕生於18世紀蘇格蘭啟蒙運動(ScottishEnlightenment)的氛圍中。第一個版本在1768年開始編撰,歷時三年,於1771年完成共三冊的不列顛百科全書。它歷經兩百多年修訂、再版的發展與完善,形成享有盛譽的32巨冊百科全書。

《大英百科全書》是世界三大百科全書《美國百科全書》、《大英百科全書》、《科利爾百科全書》)之一,被認為是當今世界上最知名、最具權威的百科全書。

《大英百科全書》的條目均由世界各國著名的學者、各個領域的專家撰寫,對主要學科、重要人物事件都有詳盡介紹和敘述,其學術性和權威性被世人公認。

特點

權威性

每一條目都出自權威作者之手。

全面性

每一條目的釋文必須全面概括該條目的完整涵義。

簡法性

所有釋文必須簡明扼要,字句精煉。

易查性

詞條和釋文均採用中英兩種語言對照,即中英文雙詞條,雙釋義,更加有利於查詢和學習。

明確性

不允許有任何含混、模糊、模稜兩可之處。

國際性

《大英百科全書》四千多個撰寫人中,除三分之一美籍學者外,其餘來自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歷史

初創時期

《大英百科全書》《大英百科全書》

《大英百科全書》是蘇格蘭啟蒙運動的產物,當地的書商和印刷工人科林·麥克法卡爾(Colin Macfarquhar)和雕刻家安德魯·貝爾(Andrew Bell)決定以“紳士協會”的名義發表一套工具書。他們聘請了當時28歲的威廉·斯梅利,讓他以200英鎊為報酬編輯一部三卷、共100章的《大英百科全書》。

1768年12月,《大英百科全書》第一卷出版,售價六便士。

1771年,三卷全部完成,共2391頁,包括160幅銅板雕刻,全部出售量為3000套。三卷的篇幅相似,分為A-B、C-L和M-Z。由於第一版相當成功,因此他們決定出版一部更大的第二版。斯梅利拒絕繼續編輯,因此麥克法卡爾本人任編輯。

1777年至1784年,第二版出版,共10卷,8595頁。

1788年至1797年,第三版出版,真正達到了百科全書的標準。這一版開始的編輯是麥克法卡爾,麥克法卡爾死後由喬治·格雷戈擔任編輯。共18卷,加上兩個補充卷,16,000多頁。這一版奠定了《大英百科全書》後來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具書之一的基礎。

發展時期

1820年,愛丁堡的布萊克兄弟的出版社收購了《大英百科全書》,出版了第七和第八版。

1875年至1889年,第九版也被稱為學者版出版。其中包括了眾多著名作者寫的、非常深奧的學術文章。有人稱它為英語百科全書歷史上的頂峰,並且有英國人認為該書的權威性“僅次於上帝”。

1895年,布萊克出版社移到倫敦。

1901年,《大英百科全書》被賣給了《泰晤士報》的報社。出版第十版,共11卷,還包括地圖和目錄卷,實際上是第九版的一個補充版。

1909年,第11版由劍橋大學幫助編輯出版。

完善時期

1910年至1911年,曾出版的第11版被重寫,重寫版被看作是《大英百科全書》的經典版,同時它也反映了其新出版商的新的目標。為了吸收讀者和促進銷售量,這一版的文章既保存了其學術嚴謹,也提高了其可閱讀性。這個版本也是第一個所有卷同時出版的版本,而不是一卷繼一卷出版的。

1914年,《大英百科全書》的出著作權和商標被賣給了喜爾斯百貨商店並移到了美國伊利諾斯州芝加哥。第12和13版均以三卷補充卷的形式出版,它們必須與第11版一起使用。

1929年,第14版出版,又一次顯示了《大英百科全書》的變化。它的卷數減少,文章更短了,來讓更多用戶得以使用它作為工具書。

1941年,喜爾斯百貨商店將其權利贈送給了芝加哥大學

1943年,威廉·班頓開始任主編,一直到他1973年逝世,此後他的妻子任主編。

1996年,瑞士億萬富翁雅各布·薩弗瑞買下了《大英百科全書》的權利。

停印

2010年版是最後一版百科全書,共32卷,重量達129磅,包括全球暖化和人類基因圖譜等新詞條。

2012年3月14日,《大英百科全書》宣布,將停止發行印刷版,但會繼續推出數字版。《大英百科全書》將把焦點主要放在網路百科全書和學校教育課程上。這是《大英百科全書》在20世紀70年代萌生試水數字市場想法後,對印刷版和數字版改革的全面推行。

內容

《大英百科全書》共20卷,字數達4350萬字;條目達81600餘條;圖片15300餘幅。內容涵蓋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社會、語言、宗教、民族、音樂、戲劇、化學、歷史、地理、地質、天文、生活、醫學、海洋、新聞、出版、電視、廣播、廣告、軍事、電腦、網路、航空、體育、金融等200多個學科。

《大英百科全書網路版》除包括印本內容外,還包括最新的修改和大量印本中沒有的文章,可檢索詞條達到98,000個。收錄了322幅手繪線條圖、9,811幅照片、193 幅國旗、337幅地圖、204 段動畫影像、714張表格等豐富內容。作者群還精心挑選了200,000個以上的優秀網站連結,並提供150種全文期刊的內容,拓寬了知識獲取渠道。

知識分布

生命科學

古生物、生物與生物學、藻類、植物、無脊椎動物、哺乳動物、鳥類、魚類、爬蟲類與兩生類、解剖、解剖與生理、醫學、環境、農林漁牧、食品、人物小傳

自然科學

物理、化學天文數學、地球科學、礦物與燃料、度量、人物小傳

社會科學

人類學、考古學、社會、經濟、政治、軍事、教育、法律、心理、組織機構、人物小傳

工程技術

通訊、交通、電子與計算機、太空科技軍事科技、工程、機械與工具、人物小傳

歷史

古代史、美洲史、歐洲史、亞洲史、大洋洲史、非洲史、中國與台灣地區史、史學與歷史事件、人物小傳

地理

地理區、國家、行政區及其它、城市與鄉鎮、中國與台灣地區、地形、山脈、水系與湖泊、海洋、島嶼、公園與保護區、探險、人物小傳

哲學與宗教

哲學觀念與流派、宗教、聖經、玄學、經籍、人物小傳

人文藝術

建築、繪畫與書法、雕塑、攝影、工藝、藝術流派、語言、文學與創作、寓言與神話、音樂、舞蹈、戲劇、大眾傳播、文化機構、人物小傳

運動與休閒娛樂

運動、遊戲、休閒娛樂、民俗與節日、人物小傳

檢索說明

全文檢索

在輸入框輸入任何一個字詞,點選想要搜尋的知識類別,然後按“GO”,即可進行百科詞條標題及內文的“全文檢索”功能,輕鬆找到想要的信息。

模糊檢索

如果想檢索一個詞條,但對詞語的拼法無把握,可以使用模糊檢索的功能。選擇此一功能後,會看到同詢問詞對應的一些檢索結果,以及同詢問詞具有相似拼法的其它字詞。

同音字檢索

如果想檢索一個詞條、但不知道其中某個字的準確寫法,可使用“同音字檢索”功能,它可幫忙找出同音但不同字的相似詞條。例如:檢索“安德生”的結果里,會出現“安得生”。

按分類瀏覽

百科全書里的詞條目都有各自的知識領域分類,使用者可瀏覽這些分類來找出相關詞條。第一層最大的分類共有九類:生命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歷史、地理、哲學與宗教、人文藝術、運動與休閒娛樂。

世界地圖瀏覽 使用者可從世界地圖上,一層一層瀏覽到想看的國家地圖及其相關詞條。

版本

傳統紙質版本

《大英百科全書》歷史版本《大英百科全書》歷史版本

紙質版本的《大英百科全書》有四千多名作者,其中包括著名的學者如米爾頓·弗里德曼、米高·E·德巴基、卡爾·薩根等。在莫迪默·阿德勒的指導下1974年紙質版的第15版,不像過去那樣按照字母排列,而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一部一卷的結構性的目錄。第二部分是一部12卷的比較短的文章(大多數一至五段)。第三部分是一部17卷的長文章,這些長文章的長度可以在頁數上達到300多頁。短文章中包括許多指向長文章或其它短文章的注釋。長文章包括國家、科學學科等等,提供詳細的信息。它們往往分許多章節,這些章節本身就足以在其它百科全書中構成獨立的文章。這樣做的目的在於使得知識系統化,闡明各個內容之間的關係。

1985年,紙質版又增加了兩卷目錄。

2007年,出版的更新版是目前(截至2010年)的最新版。

光碟版和網上版

1980年,微軟建議《大英百科全書》合作出版一個CD-ROM的百科全書版本。大英百科全書認為自己有控制市場的能力,且獲得足夠利潤,因此拒絕了微軟的建議。

1990年,雖然CD-ROM版的利潤無法與印刷版相比,但出於綜合考慮,大英百科全書也開始出售CD-ROM版。

1994年,《大英百科全書》正式發布《大英百科全書網路版》(EncyclopediaBritannicaOnline)。作為網際網路上第一部百科全書,受到各方好評,多次獲得電子出版物有關獎項。《大英百科全書》以其內容編輯實力及資料庫檢索技術,成為全球工具書的領導先驅。《大英百科全書網路版》的用戶已遍及世界各高校、中國小、公共圖書館及政府機構,成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之電子參考工具之一。網路版除包括印本內容外,還包括最新的修改和大量印本中沒有的文章,可檢索詞條達到98,000個。收錄了322幅手繪線條圖、9,811幅照片、193幅國旗、337幅地圖、204段動畫影像、714張表格等豐富內容。

2004年,大英百科公司和台灣的遠流智慧藏學習科技公司合作,編修成中英對照的線上版本,這也是大英百科全書公司成立以來的第一部網路雙語產品。

評價

《大英百科全書》1768年誕生於蘇格蘭愛丁堡壘,是一部歷史悠久,連續修訂,享譽世界的權威性、學術性綜合百科全書,鄧小平在接見《大英百科全書》中美聯合編審委員會負責人時指出:“這部百科全書是非常有用的,這是知識讀物。搞‘四化’建設,缺乏知識,知識不足,應該從多方面取得知識。”

與字典的區別

字典解決的是叫什麼的問題,百科全書解決的是時間、地點、為什麼、怎么樣等背景性內涵性的問題;字典是被動性查詢工具,百科全書是主動性學習工具。

例如:refraction 在字典中只解釋---折射,但在《大英百科全書》中為“折射:波動在離開一個介質而進入另一個介質時的方向變化。波(如聲波和光波)在不同的介質中以不同的速率傳播。當一列波以小於90°的角進入新的介質時,發生速率的改變,在波的一側要比另一側快些,造成波的偏斜,或稱折射。當水波以一個角度接近較淺的水時,水波就會偏斜而與岸平行。當將一枝鉛筆部分插入水中時,從水面上方看來鉛筆明顯傾折,這就可以用折射來解釋。折射還會造成海市蜃樓的光學幻覺。”。

競爭與發展

《大英百科全書》《大英百科全書》

《大英百科全書》最大的競爭者是網上的信息。許多人更喜歡使用搜尋引擎如Google、雅虎等來搜尋他們需要的信息,但這樣的信息往往是零亂的,而《大英百科全書》則可以從一個來源提供眾多組織嚴謹的信息。

其它網上的競爭者包括維基百科。大英百科全書與維基百科之間質量上的比較很困難。2005年12月14日《自然》對兩個百科全書間41篇科學內容的文章進行比較,並認為維基百科含有162個錯誤,《大英百科全書》含有123個錯誤。大英百科全書指責《自然》的比較犯了嚴重錯誤,但《自然》堅持它的比較結果,否認這個比較有錯。

《大英百科全書》與其它印刷版的百科全書的比較也很困難。比如1994年Kenneth Kister的一個比較認為《大英百科全書》位於大多數其它百科全書之上,但不如《大美百科全書》、《世界圖書百科全書》和《康普頓百科全書》。

逸聞趣事

這套當今世界上最知名、最權威的綜合性百科全書影響過許多名人志士,這方面有著不少逸聞趣事:
美國億萬富翁、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9歲前即開始閱讀《大英百科全書》,將其認為最佳的工具書。據蓋茨個人透露,他不喜歡交際,情願看書;他所謂的娛樂就是啃《大英百科全書》,有時啃得如醉如痴。他喜歡邊啃邊思考,遇到不理解的內容,就問父母親或向其他人請教,從不輕易放過。1973年,蓋茨考進哈佛大學之前,他已多次通讀了這套百科全書。
蓋茨在1995年出版的揭示微軟成功秘密的《未來之路》一書中屢次提到《大英百科全書》。而沒有念完大學的蓋茨視其為一生的知識伴侶和智慧的指路明燈;他甚至宣稱“是《大英百科全書》令我獲得了一切有用的知識”。由此可見這套百科全書對蓋茨影響之大。
美國著名編輯及作家艾爾·雅各布斯自2002年起花費一年多時間讀完整套多達33000頁的《大英百科全書》來度過其中年危機,並將這段經歷寫成了一本書《無所不知者:一個想成為世界上最聰明之人的謙恭探索》。這本書副書名很長,似乎也有點自負,但卻也顯示《大英百科全書》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否則怎會是能夠知道一切,又能成為世界上最聰明之人呢?有趣的是,《紐約時報》有一篇書評稱“《無所不知者》太棒了,因為它比《大英百科全書》要短,而且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如果它從書架上掉下來砸到你頭上的話,你不會受傷。”
讀完《大英百科全書》後,雅各布斯曾參加過不少類似“百萬大富翁”(MillionaireTycoon)和“門薩”(Mensa)智力測驗的活動,都有不錯的成績。最近幾年,他還出版了《像聖經一樣生活》、《小白鼠日記:我的生活就是一場實驗》等多本暢銷書。他在接受英國《書商》雜誌採訪時說:“《大英百科全書》給了我知識和智慧。”
王雲五是中國現代著名的出版家,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總經理。他國小徒出身,受正式學校教育不過五年;他沒有文憑,其學問全是通過自學獲得。20歲時,王雲五用按揭的方式買了一套第10版的《大英百科全書》;他每日閱讀兩三個小時,孜孜不倦;三年後付清書款時,他已經把全書通讀一遍了;他可謂“博覽群書,無師自通”。正是這套百科全書為王雲五日後從事出版及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著名學者胡適在日記中寫道:“王雲五是一個完全自學成功的人才,讀書最多、最博。”胡適還讚揚他是“有腳的百科全書”。
由於王雲五學問廣博,他到台灣後成為那裡的首批博士生導師,在台享有“博士之父”的稱號。而王自己也在82歲那年獲得了生平第一個方帽子,即韓國建國大學贈予的名譽法學博士學位;他在致授儀式上說:“是《大英百科全書》讓我受益一生。”
著名作家錢鍾書年輕時即開始閱讀《大英百科全書》,並視之為資料寶典和知識源泉,後來這套百科全書的中文簡明版在中國出版,他對此給予了相當關注和支持。錢鍾書有著過目不忘的超凡本領;著名畫家黃永玉也有過多次相關經歷。上世紀80年代,錢鍾書雖年事已高,但仍幫了黃永玉一個大忙:黃向他求教關於“鳳凰涅槃”的文字根據;錢叫他去查第3卷的中文簡明版《大英百科全書》,黃依言果然馬上找到,解決了問題。錢鍾書的博聞強識,令人嘆服;而《大英百科全書》的資料翔實程度由此可見一斑。由於錢鍾書學識淵博,生前被大家比作“一本活著的百科全書”。
著名學者周海中1983年在中山大學圖書館看到一套1979年版的《大英百科全書》。這讓他如魚得水,廢寢忘食;教學工作之餘他就“泡”在圖書館瀏覽這套百科全書,從中吸取知識養分,拓寬學術視野。該書為他後來從事多學科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有一天上午,周海中在圖書館全神貫注地查閱有關天文學方面的詞條,關門的提示鈴響沒聽見,那天中午被鎖在裡面;後來他幽默地說:“多讀了兩個半小時的書,還省了一頓午餐。讀百科全書值得!”在周的眼中,《大英百科全書》就是“知識的寶庫,解惑的良師”。
著名媒體主持人、時事評論家何亮亮,是當今華人公認的國際問題專家。1986年,當中文簡明版《大英百科全書》(全套共10卷)首次在中國出版時,何亮亮便掏乾腰包購買了一套,從此愛不釋手,把讀百科全書當成人生一大樂事。1988年初,何亮亮前往香港謀生,隨身的物品除了一紙海關通行證,另外就是那套他認為對自己相當重要的百科全書。可以說,正是《大英百科全書》帶何走上成功之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