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首輔

內閣首輔

首輔是明代對首席大學士的習稱,設定於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明中期後,大學士又成實際宰相,稱之為“輔臣”,稱首席大學士為“首輔”,或稱“首揆”、“元輔”。嘉靖、隆慶和萬曆初期,首輔、次輔界限嚴格,首輔職權最重,主持內閣大政,權力最大,內閣中亦爭奪劇烈,次輔不敢與較。清代領班軍機大臣之權極重,亦稱為首輔。明朝的首輔是指首席內閣大學士,名義上相當於宰相之職,但無宰相之權。明朝的內閣若放到現代則類似於我國的國務院,而內閣首輔則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總理。

基本信息

簡介

明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為皇帝顧問。明成祖後大學士參預機務,稱為內閣。明中期成實際宰相,稱之為“輔臣”。首輔是明代對首席大學士的習稱,設定於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稱首席大學士為“首輔”,或稱“首揆”、“元輔”。內閣首輔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總理。

由來

內閣官員的名稱如“某某殿大學士”、“某某閣大學士”等官名開始於唐朝。但唐朝的集賢殿“學士、直學士、侍讀學士、修撰官,掌刊緝經籍。凡圖書遺逸、賢才隱滯,則承旨以求之。謀慮可施於時,著述可行於世者,考其學術以聞。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經籍,月終則進課於內,歲終則考最於外。”其職責主要是編輯圖書、發現推薦文學賢才,不是掌握行政權的中央機構。宋朝設立的“殿閣大學士”名目繁多,如“觀文殿、端明殿、龍圖閣學士、天章閣學士、寶文閣學士、顯謨閣”等學士,但都是給做過宰相的人加上的榮譽銜,無實際職責。《宋史 職官志》記載:“觀文殿大學士學士之職,資望極峻,無吏守,無職掌,惟出入侍從備顧問而已。”“皇祐元年,詔:置觀文殿大學士,寵待舊相,今後須曾任宰相,乃得除授。” 由上可見,唐宋時雖有“殿閣”和“殿閣大學士”之名,實際上都不是“內閣”。
“內閣”機構的建立開始於明朝。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廢丞相,罷中書省,設“四輔官”,不久又罷。十五年(公元1382年)仿宋代制度,置華蓋殿、謹身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為皇帝顧問。又置文華殿大學士以輔太子,品秩都是正五品。明成祖即位後,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仁宗時,任用楊士奇、楊榮為華蓋殿、謹身殿大學士,權力加重。明世時,改華蓋殿為中極殿,謹身殿為建極殿,將大學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書之前,地位大大提高。明代之內閣大學士雖無宰相之名,實有宰相之權。

職能變遷

明太祖為了進一步加強君主專制權力,先是於洪武十三年殺掉丞相胡惟庸,皇帝自己直接管六部。他還下詔:“以後嗣君,其毋得議置丞相。臣下有奏請設立者,論以極刑!”但他的精力再旺盛,也管不了那么多的國事,因此到了洪武“十五年,仿宋制,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 禮部尚書邵質為華蓋,檢討吳伯宗為武英,翰林學士宋訥為文淵,典籍吳沉為東閣。 又置文華殿大學士, 征耆儒鮑恂、余詮、張長年等為之, 以輔導太子。秩皆正五品。”但這些殿閣大學士“特侍左右,備顧問而已”。而且品級很低,只有五品,以免擅權。它只能算是“內閣”機構的濫觴。
“內閣”的真正建立是在明成祖的時候。明成祖即位後,命官品較低的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於午門內的文淵閣當值,參與機務,始稱為“內閣”。“閣臣之預務自此始,然其時,入內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仍然是皇帝的私人秘書。永樂中期以後職權漸重,兼管六部尚書,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到了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權臣嚴嵩任武英殿大學士後,專擅朝政二十餘年,內閣的權力已經完全與從前的宰相一樣了。
清朝用明制,亦設內閣和大學士。但清初軍政大權掌握在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之手,1732年雍正帝設立軍機處以後,實權又在軍機處,內閣徒有虛名,變成只是傳達諭旨、公布文告的機構。清末設立責任內閣,軍機處和內閣均廢。(民國初年的內閣性質不同,已不是明清內閣的繼承。)
清代沿置,天聰年間,設內三院;順治年間改稱內閣。以大學士分兼殿、閣之銜。乾隆年間,規定三殿、三閣大學士之制。但因實權掌握在滿洲貴族手中,內閣職權低落,參預重要政務的人多由皇帝指定,不一定是內閣成員。軍機處成立後,實權集中到軍機處,內閣徒有虛名,僅成為傳達皇帝諭旨、公布文告的機關。但名義上仍為清代最高級之官署。 清末仿行君主立憲制,設責任內閣,以舊內閣與軍機處合併為最高國務機關。
北洋軍閥時期改稱國務院,習慣上仍稱內閣,其成員稱閣。

內閣首輔

內閣首輔張居正內閣首輔張居正
內閣制在最初的時候只是皇帝秘書性質的機構,到了大明宣德朝時期權力開始上升(三楊輔政),到了大明成化、弘治朝之際,內閣制已經成為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政府代表。大明正德朝浪漫好戰,卻因為有楊廷和等閣老主撐內閣未成大亂,經過大明嘉靖、隆慶朝的發展,大明萬曆朝早期應該是內閣權力極盛的時期, 張居正改革讓內閣成為政府運轉的中樞,而內閣首輔變成為實際上的宰相。

代表人物

張居正

簡介: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岳,祖籍安徽鳳陽明太祖封先祖張關保到歸州,為歸州千戶所千戶。張居正曾祖庶出,無法承世襲官職,遷到江陵。張居正生於公元1525年5月24日,卒於公元1582年7月9日。5歲入學,7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考中了秀才,13歲時就參加了鄉試,寫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廣巡撫顧轔有意讓張居正多磨練幾年,才未中舉。16歲中了舉人,23歲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由編修官至侍講學士令翰林事。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隆慶時與高拱並為宰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萬曆初年,代高拱為首輔。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前後當國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凌雲翼、殷正茂平定南方少數民族叛亂;嚴厲整肅朝廷上下。在張居正功成名就之時,他把矛頭對準了曾給他帶來巨大利益的階層——文官集團。
張居正除了推行一條鞭法,使得稅收統一收錢不收物,節省了很多土地,更實行考成法,其具體實施方法類似於今天的考勤,方法如下:比如一位知府(五品),年初時就要寫好一份計畫,不能太少,寫好後自己留一份,給張居正一份。如計畫過少,就要退回重寫。計畫通過後,以後的一年裡這位知府就要為完成計畫而努力。如果到了年末,核對後發現這位知府有什麼事沒有完成,那知府就會被貶職降為知縣。如果到了縣裡還是如此,那就一直降下去,直到知府什麼官都被削去,回家當老百姓為止。
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亦頗有成效。萬曆十年(1582)六月二十日,帝國內閣首輔、正一品太師兼太傅、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卒,年五十八,死後贈上柱國,謚文忠。死後不久即被宦官張誠及守舊官僚所攻訐,籍其家;至天啟二年方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岳集》、《書經直解》等。
明朝文臣,內閣首輔,因其輔佐皇帝治理有效,具有重大歷史功績。
明王朝經過兩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到了嘉靖年間已是百病叢生,危機四伏。紫禁城里每日設壇修醮,青煙繚繞。幻想長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於《慶雲頌》的華麗詞藻,閉著眼睛將朝政託付給奸相嚴嵩。嚴嵩父子趁機為非作歹,貪贓枉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內閣首輔張居正被推上了歷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飭朝綱,鞏固國防,推行一條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生機。

內閣首輔列表

次序 姓名 任期 上任 離任
1 黃淮 1402年 洪武三十五年八月進 十一月降
2 解縉 1402年-1407年 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進 永樂五年二月罷
3 胡廣 1407年-1418年 永樂五年二月進 十六年五月卒
4 楊榮 1418年-1424年 永樂十六年五月進 二十二年八月降
5 楊士奇 1424年-1444年 永樂二十二年八月進 正統九年三月卒
6 楊溥 1444年-1446年 正統九年三月進 十一年七月卒
7 曹鼐 1446年-1449年 正統十一年七月進 十四年八月卒
8 陳循 1449年-1457年 正統十四年八月進 天順元年正月罷
8' 高榖 1457年 天順元年正月代 二月致仕
9 徐有貞 1457年 天順元年二月進 六月罷
10 許彬 1457年 天順元年六月進 七月罷
11 李賢 1457年-1466年 天順元年七月進 成化二年三月丁憂
12 陳文 1466年 成化二年三月進 五月降
13 李賢 1466年 成化二年五月復 十二月卒
14 陳文 1466年-1468年 成化二年十二月進 四年四月卒
15 彭時 1468年-1475年 成化四年四月進 十一年三月卒
16 商輅 1475年-1477年 成化十一年三月進 十三年六月致仕
17 萬安 1477年-1487年 成化十三年六月進 二十三年十月罷
18 劉吉 1487年-1492年 成化二十三年十月進 弘治五年八月致仕
19 徐溥 1492年-1498年 弘治五年八月進 十一年七月致仕
20 劉健 1498年-1506年 弘治十一年七月進 正德元年十月致仕
21 李東陽 1506年-1512年 正德元年十月進 七年十二月致仕
22 楊廷和 1512年-1515年 正德七年十二月進 十年三月丁憂
23 梁儲 1515年-1517年 正德十年三月進 十二年十一月降
24 楊廷和 1517年-1524年 正德十二年十一月復 嘉靖三年二月致仕
25 蔣冕 1524年 嘉靖三年二月進 五月致仕
26 毛紀 1524年 嘉靖三年五月進 七月致仕
27 費宏 1524年-1526年 嘉靖三年七月進 五年五月降
28 楊一清 1526年 嘉靖五年五月進 七月降
29 費宏 1526年-1527年 嘉靖五年七月進 六年二月致仕
30 楊一清 1527年-1529年 嘉靖六年二月進 八年九月致仕
31 張璁 1529年-1531年 嘉靖八年九月進 十年二月易名孚敬,七月致仕
32 翟鑾 1531年 嘉靖十年七月進 十月降
33 張孚敬 1531年-1532年 嘉靖十年十月復 十一年八月致仕
34 方獻夫 1532年-1533年 嘉靖十一年八月進 十二年四月降
35 張孚敬 1533年-1535年 嘉靖十二年四月復 十四年四月致仕
36 李時 1535年-1538年 嘉靖十四年四月進 十七年十二月卒
37 夏言 1538年-1539年 嘉靖十七年十二月進 十八年五月致仕
37' 顧鼎臣 1539年 嘉靖十八年五月代 同月降
38 夏言 1539年-1541年 嘉靖十八年五月復 嘉靖二十年八月致仕
39 翟鑾 1541年 嘉靖二十年八月進 十月降
40 夏言 1541年-1542年 嘉靖二十年十月復 二十一年七月罷
41 翟鑾 1542年-1544年 嘉靖二十一年七月進 二十三年八月罷
42 嚴嵩 1544年-1545年 嘉靖二十三年八月進 二十四年十二月降
43 夏言 1545年-1548年 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復 二十七年正月致仕
44 嚴嵩 1548年-1562年 嘉靖二十七年正月進 四十一年五月罷
45 徐階 1562年-1568年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進 隆慶二年七月致仕
46 李春芳 1568年-1571年 隆慶二年七月進 五年五月致仕
47 高拱 1571年-1572年 隆慶五年五月進 六年六月罷
48 張居正 1572年-1582年 隆慶六年六月進 萬曆十年六月卒
49 張四維 1582年-1583年 萬曆十年六月進 十一年四月丁憂
50 申時行 1583年-1591年 萬曆十一年四月進 十九年九月致仕
51 王家屏 1591年-1592年 萬曆十九年九月進 二十年三月致仕
52 趙志皋 1592年-1593年 萬曆二十年三月進 二十一年正月降
53 王錫爵 1593年-1594年 萬曆二十一年正月進 二十二年五月致仕
54 趙志皋 1594年-1601年 萬曆二十二年五月進 二十九年九月卒
55 沈一貫 1601年-1606年 萬曆二十九年九月進 三十四年七月致仕
56 朱賡 1606年-1608年 萬曆三十四年七月進 三十六年十一月卒
57 李廷機 1608年-1612年 萬曆三十六年十一月進 四十年九月致仕
58 葉向高 1612年-1614年 萬曆四十年九月進 四十二年八月致仕
59 方從哲 1614年-1620年 萬曆四十二年八月進 泰昌元年十二月致仕
60 劉一燝 1620年-1621年 泰昌元年十二月進 天啟元年十月降
61 葉向高 1621年-1624年 天啟元年十月復 四年七月致仕
62 韓爌 1624年 天啟四年七月進 十一月致仕
63 朱國禎 1624年 天啟四年十一月進 十二月致仕
64 顧秉謙 1624年-1626年 天啟四年十二月進 六年九月致仕
65 黃立極 1626年-1627年 天啟六年九月進 七年十一月致仕
66 施鳯來 1627年-1628年 天啟七年十一月進 崇禎元年三月致仕
67 李國 1628年 崇禎元年三月進 五月致仕
68 來宗道 1628年 崇禎元年五月進 六月致仕
69 周道登 1628年 崇禎元年六月進 十二月降
70 韓爌 1628年-1630年 崇禎元年十二月進 三年正月致仕
71 李標 1630年 崇禎三年正月進 三月致仕
72 成基命 1630年 崇禎三年三月進 九月致仕
73 周延儒 1630年-1633年 崇禎三年九月進 六年六月罷
74 溫體仁 1633年-1637年 崇禎六年六月進 十年六月致仕
75 張至發 1637年-1638年 崇禎十年六月進 十一年四月罷
76 孔貞遠 1638年 崇禎十一年四月進 六月罷
77 劉宇亮 1638年-1639年 崇禎十一年六月進 十二年二月罷
78 薛國觀 1639年-1640年 崇禎十二年二月進 十三年六月致仕
79 范復粹 1640年-1641年 崇禎十三年六月進 十四年五月罷
79' 張四知 1641年 崇禎十四年五月代 九月降
80 周延儒 1641年-1643年 崇禎十四年九月進 十六年五月罷
81 陳演 1643年-1644年 崇禎十六年五月進 十七年二月罷
81' 蔣德璟 1644年 崇禎十七年二月代 三月罷
82 魏藻德 1644年 崇禎十七年三月進 本月卒
82' 李建泰 1644年 崇禎十七年三月代 五月罷
83 史可法 1644年 崇禎十七年五月進 八月出
84 高弘圖 1644年 崇禎十七年八月進 十月罷
85 馬士英 1644年-1645年 崇禎十七年十月進 弘光元年閏六月罷
弘1 黃道周 1645年 弘光元年閏六月進 隆武元年七月出
隆1 路振飛 1645年-1646年 隆武元年七月進 二年十月降
隆2 丁魁楚 1646年-1647年 隆武二年十月進 永曆元年正月畔
永1' 瞿式耜 1647年 永曆元年正月代 二月降
永1 吳炳 1647年 永曆元年二月進 八月卒
永1' 瞿式耜 1647年 永曆元年八月代 九月降
永2 嚴起恆 1647年-1649年 永曆元年九月進 三年正月降
永3 黃士俊 1649年-1650年 永曆三年正月進 四年正月罷
永4 嚴起恆 1650年 永曆四年正月進 四月罷
永5 文安之 1650年-1651年 永曆四年四月進 五年二月出
永6 吳貞毓 1651年-1654年 永曆五年二月進 八年三月卒
永7 丁繼善 1654年-1660年 永曆八年四月進 十四年罷
永8 馬吉翔 1660年-1661年 永曆十四年進 十五年七月卒
永9 張煌言 1661年-1664年 永曆十五年七月代 永曆十八年九月卒
監1 方逢年 1645年-1646年 弘光元年閏六月進 監國魯元年六月畔
監2 熊汝霖 1647年-1648年 監國魯二年十月進 三年正月卒
監3 馬思理 1648年 監國魯三年正月進 十月卒
監4 張肯堂 1649年-1651年 監國魯四年十月進 六年九月卒
監4' 沈宸荃 1651年-1652年 監國魯六年九月代 七年正月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