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曆[明昭宗朱由榔年號]

永曆[明昭宗朱由榔年號]
永曆[明昭宗朱由榔年號]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永曆(1646-1683)是南明皇帝朱由榔(1623-1662)的年號。 朱由榔為明神宗之孫,於崇禎時封永明王,後繼承桂藩,再承大統,乃“取藩封‘永’字,又以神宗孫取‘歷’字”,定為年號()。 1662年6月1日(永曆十六年四月十五日)朱由榔被吳三桂絞殺於昆明。自鄭成功於永曆十六年(1662年)收復台灣,至永曆三十七年(1683年)十二月鄭克塽降清止,在台灣一直使用永曆年號。 關於明朝永曆皇帝的內容,詳看條目朱由榔。本條目只介紹年號。

基本信息

在位皇帝

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公元1623-1662年),明神宗朱翊鈞孫。清兵入關,他於廣東肇慶稱帝,年號永曆,在位15年,被清兵追逼而逃入緬甸,後為吳三桂索回絞殺於昆明,終年40歲。葬處不明。

朱由榔,桂王朱常瀛子,襲封桂王,崇禎年間受封永明王。清兵入關後,他流徙廣西,居於梧州。公元1646年11月,受丁楚魁、呂大器、陳子壯等人擁為監國,接著稱帝於廣東肇慶,建年號為永曆。

而此時唐王弟朱聿粵稱帝於廣州,建元紹武。永曆政權和紹武政權在關鍵時刻卻不能團結一致,為爭所謂的正統地位而大動干戈,互相攻伐。紹武政權僅存在40天就被清軍消滅,朱由榔也在清軍進逼下逃往廣西,顛沛流離,處境極為險惡。

此時永曆政權開始與農民軍協同抗清。朱由榔先和李自成的大順軍餘部合作。自李自成死後,他的餘部分為二支,分別由郝搖旗、劉體純和李過、高一功率領,先後進入湖南,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合抗清。1647年,郝搖旗部護衛逃來廣西的桂王居柳州,並出擊桂林。年底,大敗清軍於全州,進入湖南。次年,大順軍餘部又同何騰蛟、瞿式耜的部隊一起,在湖南連連取得勝利,幾乎收復了湖南全境。這時,廣東、四川等地的抗清鬥爭再起,在江西的降清將領金聲桓和在廣州的降清將領李成棟先後反正,清軍後方的抗清力量也發動了廣泛的攻勢。一時間,永曆政權控制的區域擴大到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鬥爭的高潮。

但永曆政權內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勢力互相攻訐,農民軍也倍受排擠打擊,不能團結對敵,這就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1648—1650年,金聲恆、李成棟等反正明軍先後被清軍剿滅,何騰蛟、瞿式耜等明朝重臣相繼被俘犧牲,清軍重新占領湖南、廣西;其他剛剛收復的失地也相繼丟掉了。不久,李過病亡,其子李來亨同其他農民軍將領率部脫離南明永曆政權,獨立抗清。

1652年,走投無路的朱由榔接受張獻忠的大西軍餘部孫可望、李定國聯合抗清建議,在貴州安隆所投靠了農民軍。這時,由孫可望、李定國已據有雲南全境。這年,李定國發動反攻,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使駐守桂林的清定南王孔有德戰敗自殺;隨後又在衡州殺清軍統帥敬謹親王尼堪,“兩蹶名王,天下震動”。 同時,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復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並接受了永曆封號。抗清鬥爭再次出現高潮。

不幸的是,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孫可望妒忌李定國功高勢大,陰謀殺李。李定國避往廣東,希望與鄭成功會師,收復廣州,但戰鬥失利,實力大損。他撤到貴州,接走了被孫可望劫持的永曆帝,1656年李定國擁桂王回師雲南。次年孫可望率軍征討李定國,大西軍內部同室操戈。孫可望兵力雖眾,但驕橫妒功,軍心不附,陣前倒戈,被李定國所敗。公元1658年,孫可望部降清,貴州、廣西均為清軍進占,使朱由榔失盡了地盤。公元1659年,清兵三路追逼,朱由榔無奈,於12月逃入緬甸境內,被緬甸人解除武裝後安置於草房之中,十分困辱。李定國曾連連交涉,欲迎他回雲南,均為緬甸國王拒絕。

昆明永曆帝殉國處紀念碑 昆明永曆帝殉國處紀念碑

公元1662年,吳三桂進兵緬甸,向緬甸國王索取朱由榔,緬甸國王哇達姆摩剛弒兄自立,內部不穩,無力與吳三桂對抗,只得答應吳三桂的請求,發兵3000,圍住朱由榔的住所,假稱要與朱由榔盟誓,要他的隨從出屋飲咒水。他的隨從次第而出,一個個被殺,共死42人。朱由榔自知難以脫身,哭著寫信給吳三桂,斥責了吳三桂叛明助清,忘恩負義。最後他卻又說,我如今兵衰力弱,命運懸在你的手中,倘若能留我一條活命,我什麼東西都願意給你。吳三桂不允,仍加緊向緬甸國王催索。緬甸國王派兵士把朱由榔連人帶座地抬到吳三桂軍營,眷屬25人哭著相隨。吳三桂將他押回雲南,拘禁於昆明。吳三桂擔心如將他押送北京,中途有被反清人士劫奪的危險,經清廷批准,於4月14日,將朱由榔及其眷屬25人押到昆明篦子坡絞死,從此,篦子坡改名為迫死坡。

在與自己同胞作戰的時候他們表現出來的勇氣、謀略和聰明才智,真令人嘆為觀止。真正打下漢族天下的是漢族人。《康熙傳》中指出:“滿族人在征服中華帝國的過程中,幾乎沒有付出任何代價,而由漢人中最勇敢的人替滿洲人為反對他們本民族而戰。”吳三桂在寧遠前線,並沒有顯出多么強的戰鬥力,可一旦易幟後,變得像豹子一樣兇猛,對李自成軍百戰百勝。吳三桂一直從東北打到緬甸[1]。

三藩先是給滿清八旗當急先鋒,一路打出國境滅掉明裔,後來發現滿清皇族還是不拿它們當自己人早晚下手削藩,於是打著驅除韃虜的旗號造反了,可是這個時候億萬漢人已經不相信它們回響它們了,最終三藩丟掉了自己的性命。當三藩自己造反的時候,已經是沒有什麼人肯相信了。 畢竟這時候再提“忠於漢室,精忠報國,驅逐韃虜”的把戲,已經晚了。三藩當年殺漢人,絞朱氏的那血淋淋的兵器,仍縈繞在眼前。三藩至江南時漢人無一回響吳三桂。

朱由榔史稱永曆帝,又稱為桂王。

歷次改元

1646年12月24日(隆武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即皇帝位,次年改為永曆元年。

1662年6月1日(永曆十六年四月十五日)南 明昭宗被吳三桂弒殺於昆明 。

1683年(永曆三十七年十二月) 鄭克塽降清

逝世人物

永曆十五年正月初七日——愛新覺羅·福臨,清國順治帝(1638年出生)

永曆十五年八月廿四日——謝永常,明鄭部將(1630年出生)

永曆十六年——朱由榔,南明皇帝(1623年出生)

永曆十六年——鄭成功,延平王(1624年出生)

永曆十六年——李定國,晉王(1621年出生)

永曆三十二年——吳三桂,吳周皇帝(1612年出生)

永曆三十五年——鄭經,延平文王(1642年出生)

永曆三十七年——朱術桂,寧靖王(1617年出生)

大事記

永曆十五年——清順治駕崩,由兒子玄燁繼位,年號康熙。

永曆十五年十二月初三日(1662年1月11日),桂王被緬甸王送至清軍營內。

永曆十六年四月十五日(6月1日),桂王被吳三桂絞殺於昆明。

永曆十七年——鄭經在台灣依然用永曆年號。

永曆三十二年——吳三桂自稱皇帝。

永曆三十七年——鄭克塽向清朝投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