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中國紀念性革命博物館。為紀念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獻身的國際友人而建。在河北省唐縣城北栢山前。始建於1940年至1943年,在黃石口建有白求恩逝世紀念室,在葛公建有柯棣華逝世紀念室。1971、1982年在縣城向陽路先後建白求恩紀念館與柯棣華紀念館。1984年3月,改名為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1986年在縣城北側栢山前改建。

基本信息

簡介

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是中國地方綜合性博物館。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1955年籌建,1957年5月1日開館。該館是一幢富有民族特色的白色建築,樓頂塑有蒙古民族喜愛的迎風賓士的白色駿馬,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陳列展覽面積3500平方米。

該館藏品56475件,其中一級藏品635件。絕大部分是歷史上出土的各個北方民族文物和近現代的民族文物。珍品有:戰國時期匈奴文物鷹形金冠飾,高7.1厘米,重192克。金冠帶(一套3件),重1022.4克,由3條半圓形金條組合而成。這兩件文物於1972年在伊克昭盟杭錦旗阿魯柴登出土。還有元代文物鈞窯香爐,刻有“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爐一個”銘文,通高42.7厘米,1970年在呼和浩特市東郊白塔村窖藏發現。

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該館基本陳列是“內蒙古古生物陳列”、“內蒙古歷史文物陳列”、“內蒙古民族文物陳列”、“內蒙古革命文物陳列”。內蒙古是中國和世界重要的化石寶庫之一,“內蒙古古生物陳列”展出有內蒙古各類化石,概述內蒙古各地質時代的主要化石類群及化石“名勝”,重現內蒙古生物演化的歷程。

“內蒙古歷史文物陳列”介紹了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大窯舊石器製造場”,以及大窯文化河套文化,介紹歷史上活躍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北方民族匈奴、東胡烏桓鮮卑突厥契丹党項蒙古等8個民族的文物,及舉世矚目的“草原文化”。

“內蒙古民族文物陳列”,陳列了近現代蒙古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以及鄂溫克族的生產生活、文化藝術、宗教信仰等方面文物。

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內蒙古革命文物陳列”,反映內蒙古地區1921~1949年時期,內蒙古各族人民的革命鬥爭史。

該館的“中國內蒙古北方騎馬民族文物展”,曾到日東京大阪名古屋、京北九州等城市展出。“內蒙古民族民俗文物展覽”,曾到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浙江廣西福建等地巡迴展出。

該館還組織了“館藏明清瓷器展覽”、“館藏出土錢幣展覽”、“鄂倫春族裝飾藝術展覽”等專題展覽。

藏品種類

一、內蒙古古生物化石標本。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收藏的古生物化石匯集了內蒙古的化石珍品,反映了內蒙古古生物化石的概況、生物進化的歷程、戈壁滄桑變遷的奇蹟。距今二億二千五百萬年到六千五百萬年前的中生代,內蒙古曾是恐龍等爬行類動物生息的樂園,並成為當今世界馳名的恐龍化石產區。有體型巨大的查乾諾爾龍、形態各異的鸚鵡嘴龍、似鳥龍、鴨嘴龍、原角龍等化石骨架禽龍劍龍翼龍甲龍蜥腳龍恐龍蛋恐龍胚胎恐龍足跡等化石精品。距今六千五百萬年至一萬年前的新生代,是內蒙古哺乳動物鼎盛時代,引人入勝的巨型猛獁象、埋藏奇特的兩具披毛犀,堪稱“中華之最”。所有古生物化石收藏呈現出時代全、門類多、分布廣、保存好的特點,從二十五億年前到一百萬年前,幾無缺環。當我們把知識性與趣味性融入展覽陳列中,仿佛把觀眾帶往那遙遠而神奇的遠古時代,遨遊在內蒙古史前生命的王國中。

二、內蒙古歷史文物。內蒙古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北方少數民族活動的大舞台,不同時代的歷史文物造型獨特,具有鮮明的草原文化特色。匈奴東胡鮮卑、突厥、契丹、党項、女真、蒙古等中國古代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的文物構成了歷史文物藏品的特色。鄂爾多斯市出土的匈奴王鷹形金冠飾、虎牛咬斗紋金帶飾等,是匈奴文化的瑰寶;赤峰市出土的曲刃青銅短劍是東胡民族遺物;烏蘭察布市發現的金龍佩飾、馬頭鹿角形金冠飾、牛頭鹿角形金冠飾、金步搖冠飾是鮮卑貴族使用過的裝飾品;赤峰市出土的雙魚龍紋銀盤魚龍紋銀壺波斯銀壺等是與唐代“草原絲綢之路”有密切關係的一批重要文物;造型各異的雞冠壺和赤峰市遼駙馬墓出土的鎏金、瑪瑙、銀質馬飾具,是遼代文物的精品。內蒙古博物館的歷史文物對弘揚祖國民族文化,宣傳內蒙古悠久歷史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受到國內外各界人士的歡迎與好評。

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三、內蒙古民族文物。民族文物中蒙古族的藏品位居全國各博物館之首,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等少數民族的藏品,從各方面反映出這些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特色,讓人耳目一新。蒙古族文物系統反映了蒙古族民間的生產生活、文化藝術和宗教信仰。藏品中以製做精緻的各式馬鞍具,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蒙古族頭飾、服飾最為罕見,有些成組成套的服飾已成絕品了。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族文物突出反映這三個民族各自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鄂倫春族的各種漁獵工具、鄂溫克族的馴鹿、達斡爾族的民間藝術都突出反映了他們創造的風格古樸、藝術精湛的樺樹皮狍皮文化。此外我們對回族、滿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文物的收藏,也有相當數量。

四、內蒙古近現代文物。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所收藏的近現代文物中以革命文物最為豐富,反映了內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到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所經歷三十年的革命鬥爭歷程。這些藏品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更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一九二二年中國共產黨在《二大宣言》中,明確提出解決少數民族問題的綱領。中共北方區委負責人李大釗、鄧中夏、趙世炎等同志深入北京蒙藏學校,培養了烏蘭夫奎壁吉雅泰多松年李裕智榮耀先高布澤博趙誠佛鼎等蒙古族先進青年。一九四五年黨中央派烏蘭夫等同志到內蒙古領導各族人民開展自治運動。一九四七年五月一日,內蒙古自治區在烏蘭浩特宣告成立。

基本陳列

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組成四個基本陳列, 《內蒙古古生物化石陳列》《內蒙古歷史文物陳列》《內蒙古民族文物陳列》《內蒙古革命文物陳列》 ,常年對外展出,內蒙古博物館一直努力不懈地擔當起向大眾宣傳科學文化的陣地作用,服務於社會,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內蒙古博物館不僅是內蒙古地區文物和標本的主要收藏機構及宣傳教育機構,也是博物館學、歷史學民族學古生物學等學科的學術研究機構。其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展覽陳列中,此外在國內外的陳列展覽中共出版文物圖錄十餘冊,數百篇論文在區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

由於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的藏品豐富,極具民族特色,所以籌辦的各項精品展覽還邁出國門走向世界,先後赴美國加拿大法國紐西蘭日本韓國等國家及港澳台地區展出四十餘次,受到當地觀眾的熱烈歡迎。內蒙古的民族文化是對全人類文化的豐富與貢獻,通過我們精心籌備的展覽,不僅將內蒙古地區豐富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也加強了國際間的交流,擴大和強化了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內蒙古博物館將緊跟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步伐,推陳出新,為弘揚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再續輝煌。

古生物展廳

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我國北部邊陲,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在這塊遼闊的土地上,大自然賦予了她神奇的遠古時代,經過蒼海桑田的巨變,今天馳名中外的“化石之鄉”展現在這裡。
古生物是指全新世以前(距今約一萬年)的生物,一般將全新世以前的生物稱為古生物,全新世以後的生物稱今生物或現生物。它們中大多數已經滅絕,少數延續至今。古生物死亡後,經埋藏、石化等地質作用,它們的遺體或遺蹟有的能保存下來,這就形成了化石。
根據保存形式,古生物化石可分為遺體化石(又稱實體化石)、遺蹟化石鑄模化石及化學化石等類型。 根據大小,古生物化石可分為大石、微化石超微化石等。
距今20億年前的元古宙早期,內蒙古地區出現了最早的生命記錄。經過漫長的歲月,到地質歷史的顯生宙中生代,這裡已是萬木參天、綠萌如海的熱帶亞熱帶世界,其間活躍著一支龐大的白堊紀恐龍動物群,這些恐龍在中生代恐龍家族中占有特殊的位置。白堊紀末期,恐龍日趨衰落,哺乳類逐漸取代其位置而成為陸地上的新主人。
近年來,內蒙古地區在恐龍等古生物化石的發掘、研究方面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查乾諾爾龍、古似鳥龍巴克龍原角龍繪龍以及恐龍足跡、恐龍蛋含胚胎蛋化石等的發現,受到中外科學界的矚目。
古生物化石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是研究動植物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及當時的生態環境實物證據。它是古地理、古氣候、地球的演變、生物的進化的鑑證。它能對地球上生物的大批死亡、滅絕事件的研究提供罕見的實體及實地。古生物化石還具有重要的美學觀賞價值。有些特殊、特形化石其本身或經加工具有極高的美學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它也是一種重要的旅遊資源和旅遊商品資源。此外,某些古生物化石具有重要的藥學價值。在特定地質環境保存的古生物化石如某些特殊脊椎化石及其混合物具有重要的醫用價值。
生物與其生活環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密切相關的,各種生物都只能適應一定的環境,如水生或陸生。運用現代海洋環境和大陸環境的特點及其對生物控制的知識,推斷地質時期生物的生活習性與生活環境之間的關係,是古生態學的內容。從生物與環境的關係來講,一部生物發展史就是不斷適應,擴展生存空間的歷史過程。
內蒙古的山川湖泊草原森林,孕育了這裡豐富多彩的遠古生命史,而恐龍作為往昔生命長河中最為成功的類群,自出現到絕滅在地球上整整繁衍生息了一億五六千萬年之久,有著極其輝煌而悲壯的歷史。因此,我們期望網友在對內蒙古遠古生物世界,特別是白堊紀恐龍世界有所認識的同時,能夠深入思考諸如物種絕滅、森林銳減、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水資源危機、有毒化學品污染等熱點問題,從而積極投身到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行動中去。

歷史展廳

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在中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邊城滿洲里蜿蜒向西,抵達《山海經》所稱的“弱水”之濱,即今日的阿拉善戈壁,有一處狹長的疆域,其狀宛如一匹昂首奔騰的駿馬,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成吉思汗的故鄉--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位於亞洲的東北部,屬於蒙古高原的一部分,由於土地遼闊,與很多周邊省份和國家相鄰:地跨“三北”(即東北、華北、西北),北方又與俄羅斯和蒙古國相毗鄰。這片遼闊的大地東西綿長,每天清晨,當太陽初升,照亮了滿洲里之後,尚需再經過兩個小時,才能照耀阿拉善戈壁。
內蒙古是亞洲古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文明的源頭一直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距今七十餘萬年的大窯文化遺址(位於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東郊),是舊石器時代早期古人類打制石器的製造場。在鄂爾多斯高原薩拉烏蘇河沿岸,以及呼倫貝爾滿洲里市札賚諾爾,則發現距今五萬年至一萬年左右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的遺存。歷史發展到了新石器時代,在內蒙古東部區發現了距今八千年前的興隆窪文化、七千年前的趙寶溝文化、六千至五千年前的紅山文化、五千至四千五百年前的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四千至三千五百年前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在陰山之南黃河河曲一帶,距今七千至六千年左右出現了以白泥窯文化為典型代表的原始聚落,繼白泥窯文化後是距今約五千五百年左右的廟子溝文化、四千七百年前的阿善文化、四千五百年前的老虎山文化和永辛店文化、永辛店文化後距今約四千年至三千五百年出現了朱開溝文化。
興隆窪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玉器,是目前中國最古老的玉器。興隆窪文化與趙寶溝文化都是以農業為基礎,但當時狩獵、畜牧業的比重也很大。到了紅山文化基本是農業聚落,這一時期出土的小件銅器、小河沿文化陶器上的刻劃圖畫字,反映了文明的曙光已在內蒙古東部草原上見到了端倪。

蒙古高原是遊牧民族馳騁之地,內蒙古東北地區的呼倫貝爾草原,雨量充沛,水草肥美,是哺育眾多遊牧民族成長壯大的搖籃。
東胡是中國東北部的古老遊牧民族。東胡是一個部落聯盟,包括了當時族屬相同而名號不一的大小部落。早在商代(約公元前十六--前十一世紀),就有東胡活動的記載。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在春秋戰國時,主要活動在當時燕國(在今北京一帶)的北部和東北部,也就是今西遼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至漢初(前206年)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擊敗,部眾逃散。從大興安嶺西去,是廣闊的錫林郭勒、烏蘭察布與鄂爾多斯草原。歷史記載的第一個草原王國--匈奴王國,便在這裡活躍並興起。匈奴單于曾和漢朝進行過長期激烈的戰爭,最後匈奴兵敗,開始內附與西遷。東部的拓拔鮮卑乘匈奴南遷入塞,便進占了匈奴舊地,休兵養馬,為後來逐鹿中原,建立北魏王朝奠定基礎。從北朝末至隋唐,柔然、突厥、回鶻等民族都由西部草原興起,東來至陰山地帶,參與東西方民族的交流與融合,並和中原的農業文明相碰撞。這些遊牧民族,有好些因為政治、經濟基礎不穩定而瓦解沒落。如匈奴、柔然、突厥等便是如此,他們衰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單純的牧業經濟較易受天災和人禍的打擊而崩潰。但另外有一批遊牧民族,則大力吸收漢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精華,使牧業經濟與農業經濟互相結合,加速其部落聯盟向遊牧政權的過渡,大大增強了自己的實力,最後甚至可從塞外入主中原,改朝換代。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便是這種把“馬上行國”與“農業城國”巧妙結合的例子。這些民族所引致的文化交融更為草原文明寫上燦爛多姿的一頁,從鮮卑的金銀器到遼代的瓷器和蒙元的豐富文化遺存,都顯示出結合多種不同文化所迸發出來的火花,更表明了遊牧民族那種兼容並蓄、博採眾長的博大胸襟和偉大的創造力量。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元朝的建立者--蒙古族則成為北方歷代遊牧民族文明的集大成者。在蒙元帝國橫跨歐亞的版圖中,除包括中原的農業文明和蒙古本身的草原文明外,更兼有中西亞,甚至歐洲文化。
廣袤的內蒙古草原,是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活動的大舞台,無數的英雄民族,曾在這裡上演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歷史戲劇。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民族間的和平、友好與交流是歷史篇章中的主鏇律。一部草原文明史既是一部草原民族發生和發展的歷史,也是一部多民族相互交融、共同進步的歷史。

民族展廳

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內蒙古博物館的民族文物既能夠集中反映近現代民族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並有一定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典型實物資料。自一九五七年建館開始就十分注重徵集、收藏民族文物,它在博物館館藏中占有重要地位。並在國內外展出,為弘揚內蒙古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提高內蒙古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增進民族團結,為兩個文明建設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內蒙古自治區是全國保留民族文物最豐富的省區之一,總面積為全國八分之一,地跨東北、華北、西北的內蒙古,在歷史上就是北方各遊牧民族活動的重要舞台。匈奴、東胡、鮮卑、突厥、契丹、蒙古等古代北方遊牧民族曾在這裡演出過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壯的歷史劇,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現在聚居和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蒙古、漢、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滿、回、朝鮮等十幾個民族不僅有自己悠久的歷史、豐富的生產經驗和眾多的發明創造,還傳承了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文化藝術、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等等,並通過各具特色的民族文物生動地再現了這種傳統。這些民族文物既是少數民族的珍貴文化遺產,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品。

近現代展廳

辛亥革命前內蒙古蒙古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鬥爭

清代我國蒙古地區大致分為漠南的內蒙古、漠北的外蒙古和天山南北的厄魯特蒙古三部分。內蒙古地處中國的北疆,其呼倫貝爾西北部隔額爾古納河與俄國相望。所以內蒙古不僅是沙俄侵略擴張的重要目標之一,而且是沙俄通往北京和中國內地的必經之地。
從17世紀初開始,沙皇俄國在將近兩個半世紀中,採取各種手段,通過多種途徑,向我國內蒙古地區進行了不間斷的侵略擴張。蒙古族人民富有光榮的革命鬥爭傳統,給予沙俄侵略者堅決的回擊。如1607年,厄魯特蒙古和韃靼蒙古人民共同組成了五千人的隊伍,一舉消滅了入侵我國西北邊疆的二百沙俄哥薩克侵略軍。17世紀末葉,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在沙俄的支持下發動叛亂,蒙古族士兵積極參加了平叛戰爭,粉碎了沙俄的陰謀,維護了祖國統一。
由於當時中國國力比較強盛,社會比較穩定,同時有中俄邊界條約的限制,沙俄的擴張侵略活動還沒有達到影響我國內蒙古地區社會經濟發生本質性變化的程度。
19世紀以後,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喪權辱國,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均以失敗告終,沙皇俄國迫使清政府同意俄國商人由陸路經蒙古地區至北京進行貿易,途中可在庫侖、張家口經商,中國官員不得阻攔。這標誌著沙皇俄國已將侵略的觸角伸進了內蒙古地區。
此後在沙俄的壓迫下,於1862年3月4日簽訂了中俄《陸路通商章程》。1911年12月,俄國與清政府簽訂了《滿洲里條約》,使沙俄原有邊界向中國境內延伸了10至30公里不等。只是由於清政府的覆亡,該界約未及批准生效。
清朝末期,由於不堪忍受沉重的地租剝削與封建壓榨,內蒙古地區各族人民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反封建鬥爭。
1858年,內蒙古伊克昭盟烏審旗爆發了由貧苦牧民丕勒傑等領導的“獨貴龍”運動(蒙古語,“環形”、“圈子”之意,參加“獨貴龍”的人,開會時按環形席地而坐,發表檔案簽名時也依次將名字排隊成一個圓圈,因以得名)。蒙古族人民便以“獨貴龍”的形式,同反動統治階級不斷地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內蒙古東部則有蒙古族白凌阿領導的義州朝陽起義。白凌阿是昭烏達盟敖漢旗蒙古人,1861年初,白凌阿率領二三百名義軍同以王達為首的義州漢族搞糧武裝會合,發動反清起義,攻占了義州城。由於清軍的重兵圍剿,起義軍連遭挫折,起義轉入低潮。1866年白凌阿再次發動武裝反清,打擊清朝統治勢力。由於各地主要義軍被陸續鎮壓下去,白凌阿義軍最後遭到失敗。
辛亥革命時期,蒙古族人民繼續展開了以保護牧場和反抗侵占土地為中心的反抗北洋軍閥的鬥爭。錫尼喇嘛(烏勒吉-吉爾格勒)領導的“獨貴龍”運動,成為當時鄂爾多斯市地區革命鬥爭的中心。1912年和1914年先後在後套地區和達拉特旗爆發了反對王公出賣旗地、反對苛捐雜稅、官差徭役的鬥爭。1929年2月9日,蒙古族傑出的革命家、民族英雄錫尼喇嘛被叛徒暗殺。

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日本帝國主義蓄謀侵略中國由來已久,早在中日甲午戰爭前後,在日本政府內部就逐漸形成了一條侵占中國東北和內蒙古地區,進而征服中國、稱霸亞洲的基本路線,即所謂“大陸政策”。這個大陸政策的核心和關鍵步驟之一,就是日本帝國主義策劃的“滿蒙政策”。所謂“滿”就是“滿洲”,大致是指當時的東北三省;所謂“蒙”,則是指內外蒙古。在劃分“滿蒙”勢力範圍之後,日本加緊了對內蒙古地區的實際侵略活動。
為了同俄國爭奪勢力範圍,日本還發動了主要在中國東北進行的日俄戰爭。俄國戰敗後,1907年和1910年日俄先後簽訂第一、第二次協約和密約,進一步具體劃分了雙方在中國東北的勢力範圍,明確規定洮兒河以南的內蒙古東南部為日本的勢力範圍。1905年12月,日本還迫使清政府簽訂《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同意在日本撤出東北後開放滿洲里、海拉爾等十餘個城鎮為商埠。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內蒙古地區的革命鬥爭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為之一新,內蒙古人民的革命鬥爭,也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國第一次工運高潮中,京綏鐵路也掀起了工運高潮。京綏鐵路始建於1905年,1921年5月修到歸綏(今呼和浩特市),1922年修到包頭。1921年12月13日發努全路機務工人大罷工,迫使北京政府交通部於17日撤掉陳世華京綏鐵路局長職務。工人於18日宣布復工,鬥爭取得勝利。
黨成立不久,中共北方政治委員會的負責人李大釗等同志就對內蒙古開展了革命工作。1924年,多松年、李裕智、烏蘭夫、吉雅泰等蒙古族先進分子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在北京蒙藏學校組成了蒙古族的第一個黨支部。此後,許多蒙古族學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或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他們積極地參加了黨領導的學生運動和各種革命活動。
1925年初,中共北方區委為了全面開展內蒙古地區的革命工作,決定在內蒙古地區建立黨的組織。1925年10月13日,內蒙古人民革命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張家口召開。
1926年9月,在歸綏建立了中共綏遠地委,其下還建立了中共歸綏縣委和歸綏縣西區區委。內蒙古地區黨組織的建立,標誌著內蒙古革命從組織上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的一部分。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黨為了加強對內蒙古地區革命鬥爭的領導,在呼和浩特、包頭、察哈爾、熱河等地建立了黨的工作委員會,並成立了革命民眾團體--工農兵大同盟。黨利用各種革命刊物,積極地向內蒙古地區各族人民宣傳革命道理和黨對蒙古民族解放事業的正確主張。1926年,有不少蒙古族的革命青年,到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聆聽毛澤東同志的教導,成為農民運動的骨幹。在大革命高潮中,內蒙古地區的工農革命運動,蓬勃地發展起來。
1929年,在東部地區爆發了嘎達梅林等的反對蒙古王公貴族勾結東北軍閥出賣土地的鬥爭。
大革命失敗後,白色恐怖籠罩著內蒙古,許多優秀的蒙古族共產黨員和革命志士如多松年、李裕智等慘遭殺害。但是,內蒙古地區的革命鬥爭並沒有停止。
1931年10月,王若飛、吉合等從蘇聯回國開展西北工作,來到包頭,與西蒙工委取得聯繫。1933年8月,中共綏遠特委在包頭成立後,烏蘭夫綏遠特委書記劉仁密切配合,共同發展內蒙古西部地區的工作。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挑起柳條溝事件,以此為導火線,開始向我國東北和內蒙古東部地區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由於蔣介石推行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變後,經過4個月零18天,東北三省和內蒙古東部的主要城鎮及鐵路線就被日軍侵占。1932年3月1日,由日本侵略者策劃操縱的偽“滿洲國”在長春成立,東北和內蒙古東部地區完全變成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九一八”事變後,內蒙古大部分地區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日帝網羅少數蒙、漢奸,如德穆楚克棟魯普(即德王)、李守信、王英等,拼湊偽軍,建立傀儡政權,對淪陷區蒙、漢各族人民進行殘暴的統治,瘋狂地掠奪和搜刮財富。
1932年10月“東北民眾救國軍”在呼倫貝爾通電抗日。1933年5月“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通電全國,發動了察北抗戰,這都是震動全國的大事。

1933年6年20日,吉鴻昌等26位將領聯名通電“為民族生存而戰爭,應民眾要求而奮鬥”,同盟軍分兵三路迎擊日偽軍,連續收復康保、寶昌、沽源等縣城。此後又收復多倫,而且把日偽軍全部驅逐出察哈爾省境。

1933年7月26日,內蒙古自治第一次會議在百靈廟召開。會議三天,決議兩項:一、要求中央許可內蒙古自治,成立內蒙古自治政府;二、擇期召開第二次自治會議,由錫盟、烏盟、鄂爾多斯市三盟名義發出通知,邀請各旗王公及旅外的蒙古人士參加。由德王等人擬就“自治”通電稿,並在“自治”之前加了“高度”二字,“內蒙古高度自治”即由此而來,因為會議在百靈廟召開,也稱百靈廟“高度自治”運動。。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國工農紅軍經過長徵到達陝北以後,為了領導內蒙古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國民黨反動派殘酷的統治,中華辦維埃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於12月20日發表了《對內蒙古人民宣言》。

1936年1月,國民黨中央採納了綏遠省的建議,決定在歸綏設定綏境蒙政會,並以閻錫山為綏境蒙政會指導長官。

1936年2月21日,百靈廟蒙政會保全隊官兵在雲繼先、朱實夫、雲蔚等人的組織領導下,毅然發動了武裝暴動,反對德王投降日本侵略者,宣布武裝抗日。他們打退了德王袍子隊的追擊,向歸綏方向開去,參加抗日。至此,百靈廟蒙政會徹底解體,德王發動的所謂“高度自治”運動徹底破產。百靈廟起義,是蒙古民族抗日覺醒的重要標誌之一,它不僅舉起了蒙古族武裝抗日的旗幟,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氣焰,而且也表明了蒙古族人民堅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行徑,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的決心,體現了蒙古族人民的愛國意志

“七七”事變後的第三天,中共中央發出《關於蒙古工作的信》 ,提出:“動員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數民族,在民族自決和自治的原則下,共同抗日。”

抗日戰爭時期,黨領導內蒙古蒙、漢各族人民,在伊克昭盟和大青山地區抗日游擊根據地,積極開展抗日鬥爭。與此同時,對國民黨政府的“反共滅蒙”政策和猖狂進攻,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1939年夏,八路軍一二0師大青山騎兵支隊正式組建,李井泉任支隊長,姚吉吉任副支隊長兼參謀長,彭德大任政治部主任。大青山騎兵支隊組建以來,在敵強我弱、環境艱苦、供給困難、遠離後方的情況下,堅持和發展了抗日游擊戰爭,粉碎了敵人一次又一次“掃蕩”。

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1940年至1942年,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在騎兵支隊的掩護下,開闢了延安-大青山-烏蘭巴托的國際交通線,傳遞了中共中央同共產國際和蘇聯的許多重要檔案,有時還輸送物資,掩護領導同志往返。
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頒布《陝甘寧邊區施政綱領》明文規定:“根據民族平等原則,實行蒙回民族與漢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平等權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區。”
1945年8月,蘇聯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分別對日宣戰。八路軍晉察冀、晉綏和綏蒙軍區部隊由南向北發動攻勢,在張北、多倫、化德、百靈廟、商都等地與蘇蒙聯軍會師。內蒙古中、東部地區的蒙、各族人民,從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下獲得解放。
抗戰勝利後,為了搶奪抗戰勝利果實,國民黨在全國劃分了12個受降區,蔣介石親自命令傅作義火速接收包頭、歸綏、集寧、大同、張家口等城市,其後企圖控制整個平綏路,建立所謂的“熱察綏防共隔絕地帶”。但在1945年10月18日開始的綏遠戰役徹底粉碎了國民黨的戰略陰謀

1945年11月6日在張家口成立了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籌委會,以烏蘭夫為主席,下設秘書處、總務處,大會於26日正式召開。烏蘭夫代表大會主席團致詞:“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的成立在內蒙古歷史上,是一件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政治事件……使渙散著的蒙古人民組織起來,發動起來,為徹底實現內蒙的地方自治而奮鬥。”

自治運動聯合會成立時設軍事部,領導武裝部隊,烏蘭夫兼任部長,田戶、王再天、阿思根先後任副部長。1949年5月,內蒙古人民解放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騎兵,成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軍區,烏蘭夫任軍區司令員兼政委。

1946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指示各有關中央局和分局為成立內蒙古自治政府進行準備。1947年4月23日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在興安盟王爺廟街隆重舉行。《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宣言》宣布:“接受了內蒙古全體人民的公意與要求,決定於今年5月1日成立的內蒙古自治政府,這是我們內蒙古民族數百年來一件最大的喜事。”

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4月29日開始召開內蒙古臨時參議會會議,選舉烏蘭夫為內蒙古自治政府主席,哈豐阿為副主席。5月1日舉行了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典禮。

自治區成立時,各族人民的領袖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發來了賀電:“曾經飽受苦難的內蒙古同胞在你們領導之下,正在開始創造自由光明的新歷史。我們相信,蒙古民族將與漢族和國內其他各民族親密團結,為著掃除民族壓迫、建設新內蒙古與新中國而奮鬥,慶祝你們勝利!”。黨的親切關懷,極大地鼓舞了內蒙古各族人民。

1949年9月19日,國民黨綏遠省主席董其武等發表起義通電,綏遠和平解放。9月27日,額濟納旗和平解放,至此,內蒙古全境解放。

內蒙古地區的蒙漢各族人民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長期的前赴後繼的英勇鬥爭,終於推翻了國民黨反動派及其所代表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黑暗統治。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內蒙古各族人民滿懷信心地同全國人民一起,為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而奮勇前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