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博物館

內蒙古博物館

內蒙古博物館位於呼和浩特市中,新華街東口。坐西朝東,主樓高大,兩側廊略低,樓頂有騰躍白馬標誌。1957年興建,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陳列展覽面積3500平方米。內蒙古博物館藏品達十萬餘件(套)。內蒙古博物館組成四個基本陳列,《內蒙古古生物化石陳列》、《內蒙古歷史文物陳列》、《內蒙古民族文物陳列》、《內蒙古革命文物陳列》,常年對外展出。

基本信息

概況

內蒙古博物館內蒙古博物館

內蒙古博物館座落在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中心,成立於1957年5月1日,是全區唯一的自治區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國少數民族地區最早建立的博物館。全館建築面積15000餘平方米,展廳面積7000平方米。
內蒙古博物館的展廳大樓造型別致,極具民族特色。樓頂塑有凌空賓士的駿馬,象徵著內蒙古的吉祥騰飛,該建築從建成之日起就成為自治區首府標誌性建築之一。

內蒙古博物館組成四個基本陳列,《內蒙古古生物化石陳列》、《內蒙古歷史文物陳列》、《內蒙古民族文物陳列》、《內蒙古革命文物陳列》,常年對外展出,內蒙古博物館一直努力不懈地擔當起向大眾宣傳科學文化的陣地作用,服務於社會,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內蒙古博物館不僅是內蒙古地區文物和標本的主要收藏機構及宣傳教育機構,也是博物館學歷史學民族學古生物學等學科的學術研究機構。其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展覽陳列中,此外在國內外的陳列展覽中共出版文物圖錄十餘冊,數百篇論文在區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

由於內蒙古博物館的藏品豐富,極具民族特色,所以籌辦的各項精品展覽還邁出國門走向世界,先後赴美國加拿大法國紐西蘭日本、韓國等國家及港澳台地區展出四十餘次,受到當地觀眾的熱烈歡迎。內蒙古的民族文化是對全人類文化的豐富與貢獻,通過我們精心籌備的展覽,不僅將內蒙古地區豐富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也加強了國際間的交流,擴大和強化了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內蒙古博物館將緊跟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步伐,推陳出新,為弘揚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再續輝煌。

館藏文物

內蒙古博物館藏品達十萬餘件(套),根據藏品種類劃分為:

一、內蒙古古生物化石標本。

內蒙古博物館恐龍化石
內蒙古博物館收藏的古生物化石匯集了內蒙古的化石珍品,反映了內蒙古古生物化石的概況、生物進化的歷程、戈壁滄桑變遷的奇蹟。距今二億二千五百萬年到六千五百萬年前的中生代,內蒙古曾是恐龍等爬行類動物生息的樂園,並成為當今世界馳名的恐龍化石產區。有體型巨大的查乾諾爾龍、形態各異的鸚鵡嘴龍似鳥龍鴨嘴龍原角龍化石骨架禽龍劍龍翼龍甲龍蜥腳龍恐龍蛋恐龍胚胎恐龍足跡等化石精品。距今六千五百萬年至一萬年前的新生代,是內蒙古哺乳動物鼎盛時代,引人入勝的巨型猛獁象、埋藏奇特的兩具披毛犀,堪稱“中華之最”。所有古生物化石收藏呈現出時代全、門類多、分布廣、保存好的特點,從二十五億年前到一百萬年前,幾無缺環。當我們把知識性與趣味性融入展覽陳列中,仿佛把觀眾帶往那遙遠而神奇的遠古時代,遨遊在內蒙古史前生命的王國中。

二、內蒙古歷史文物。
內蒙古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北方少數民族活動的大舞台,不同時代的歷史文物造型獨特,具有鮮明的草原文化特色。匈奴東胡鮮卑突厥契丹党項女真蒙古等中國古代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的文物構成了歷史文物藏品的特色。鄂爾多斯市出土的匈奴王鷹形金冠飾、虎牛咬斗紋金帶飾等,是匈奴文化的瑰寶;赤峰市出土的曲刃青銅短劍東胡民族遺物;烏蘭察布市發現的金龍佩飾、馬頭鹿角形金冠飾、牛頭鹿角形金冠飾、金步搖冠飾是鮮卑貴族使用過的裝飾品;赤峰市出土的雙魚龍紋銀盤魚龍紋銀壺波斯銀壺等是與唐代“草原絲綢之路”有密切關係的一批重要文物;造型各異的雞冠壺和赤峰市遼駙馬墓出土的鎏金瑪瑙銀質馬飾具,是遼代文物的精品。內蒙古博物館的歷史文物對弘揚祖國民族文化,宣傳內蒙古悠久歷史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受到國內外各界人士的歡迎與好評。

三、內蒙古民族文物。
民族文物中蒙古族的藏品位居全國各博物館之首,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等少數民族的藏品,從各方面反映出這些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特色,讓人耳目一新。蒙古族文物系統反映了蒙古族民間的生產生活、文化藝術和宗教信仰。藏品中以製做精緻的各式馬鞍具,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蒙古族頭飾、服飾最為罕見,有些成組成套的服飾已成絕品了。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族文物突出反映這三個民族各自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鄂倫春族的各種漁獵工具、鄂溫克族馴鹿、達斡爾族的民間藝術都突出反映了他們創造的風格古樸、藝術精湛的樺樹皮狍皮文化。此外我們對回族滿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文物的收藏,也有相當數量。

四、內蒙古近現代文物。
內蒙古博物館所收藏的近現代文物中以革命文物最為豐富,反映了內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到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所經歷三十年的革命鬥爭歷程。這些藏品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更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一九二二年中國共產黨在《二大宣言》中,明確提出解決少數民族問題的綱領。中共北方區委負責人李大釗鄧中夏趙世炎等同志深入北京蒙藏學校,培養了烏蘭夫奎壁吉雅泰多松年李裕智榮耀先高布澤博趙誠佛鼎等蒙古族先進青年。一九四五年黨中央派烏蘭夫等同志到內蒙古領導各族人民開展自治運動。一九四七年五月一日,內蒙古自治區在烏蘭浩特宣告成立。 

古生物展廳

內蒙古博物館古生物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我國北部邊陲,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在這塊遼闊的土地上,大自然賦予了她神奇的遠古時代,經過蒼海桑田的巨變,今天馳名中外的“化石之鄉”展現在這裡。
古生物是指全新世以前(距今約一萬年)的生物,一般將全新世以前的生物稱為古生物,全新世以後的生物稱今生物或現生物。它們中大多數已經滅絕,少數延續至今。古生物死亡後,經埋藏、石化等地質作用,它們的遺體或遺蹟有的能保存下來,這就形成了化石。

根據保存形式,古生物化石可分為遺體化石(又稱實體化石)、遺蹟化石鑄模化石化學化石等類型。根據大小,古生物化石可分為大化石微化石超微化石等。
距今20億年前的元古宙早期,內蒙古地區出現了最早的生命記錄。經過漫長的歲月,到地質歷史的顯生宙中生代,這裡已是萬木參天、綠萌如海的熱帶亞熱帶世界,其間活躍著一支龐大的白堊紀恐龍動物群,這些恐龍在中生代恐龍家族中占有特殊的位置。白堊紀末期,恐龍日趨衰落,哺乳類逐漸取代其位置而成為陸地上的新主人。

近年來,內蒙古地區在恐龍等古生物化石的發掘、研究方面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查乾諾爾龍、古似鳥龍、巴克龍、原角龍、繪龍以及恐龍足跡、恐龍蛋、含胚胎蛋化石等的發現,受到中外科學界的矚目。
古生物化石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是研究動植物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及當時的生態環境實物證據。它是古地理古氣候、地球的演變、生物的進化的鑑證。它能對地球上生物的大批死亡、滅絕事件的研究提供罕見的實體及實地。古生物化石還具有重要的美學觀賞價值。有些特殊、特形化石其本身或經加工具有極高的美學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它也是一種重要的旅遊資源和旅遊商品資源。此外,某些古生物化石具有重要的藥學價值。在特定地質環境保存的古生物化石如某些特殊脊椎化石及其混合物具有重要的醫用價值。

生物與其生活環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密切相關的,各種生物都只能適應一定的環境,如水生或陸生。運用現代海洋環境和大陸環境的特點及其對生物控制的知識,推斷地質時期生物的生活習性與生活環境之間的關係,是古生態學的內容。從生物與環境的關係來講,一部生物發展史就是不斷適應,擴展生存空間的歷史過程。

內蒙古的山川湖泊草原森林,孕育了這裡豐富多彩的遠古生命史,而恐龍作為往昔生命長河中最為成功的類群,自出現到絕滅在地球上整整繁衍生息了一億五六千萬年之久,有著極其輝煌而悲壯的歷史。因此,我們期望網友在對內蒙古遠古生物世界,特別是白堊紀恐龍世界有所認識的同時,能夠深入思考諸如物種絕滅森林銳減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水資源危機有毒化學品污染等熱點問題,從而積極投身到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行動中去。

歷史展廳

內蒙古博物館草原先民
在中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邊城滿洲里蜿蜒向西,抵達《山海經》所稱的“弱水”之濱,即今日的阿拉善戈壁,有一處狹長的疆域,其狀宛如一匹昂首奔騰的駿馬,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成吉思汗的故鄉--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位於亞洲的東北部,屬於蒙古高原的一部分,由於土地遼闊,與很多周邊省份和國家相鄰:地跨“三北”(即東北、華北、西北),北方又與俄羅斯和蒙古國相毗鄰。這片遼闊的大地東西綿長,每天清晨,當太陽初升,照亮了滿洲里之後,尚需再經過兩個小時,才能照耀阿拉善戈壁。

內蒙古是亞洲古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文明的源頭一直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距今七十餘萬年的大窯文化遺址(位於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東郊),是舊石器時代早期古人類打制石器的製造場。在鄂爾多斯高原薩拉烏蘇河沿岸,以及呼倫貝爾滿洲里市札賚諾爾,則發現距今五萬年至一萬年左右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的遺存。歷史發展到了新石器時代,在內蒙古東部區發現了距今八千年前的興隆窪文化、七千年前的趙寶溝文化、六千至五千年前的紅山文化、五千至四千五百年前的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四千至三千五百年前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在陰山之南黃河河曲一帶,距今七千至六千年左右出現了以白泥窯文化為典型代表的原始聚落,繼白泥窯文化後是距今約五千五百年左右的廟子溝文化、四千七百年前的阿善文化、四千五百年前的老虎山文化永辛店文化、永辛店文化後距今約四千年至三千五百年出現了朱開溝文化

內蒙古博物館東胡
興隆窪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玉器,是目前中國最古老的玉器。興隆窪文化與趙寶溝文化都是以農業為基礎,但當時狩獵、畜牧業的比重也很大。到了紅山文化基本是農業聚落,這一時期出土的小件銅器、小河沿文化陶器上的刻劃圖畫字,反映了文明的曙光已在內蒙古東部草原上見到了端倪。
蒙古高原是遊牧民族馳騁之地,內蒙古東北地區的呼倫貝爾草原,雨量充沛,水草肥美,是哺育眾多遊牧民族成長壯大的搖籃。

東胡是中國東北部的古老遊牧民族。東胡是一個部落聯盟,包括了當時族屬相同而名號不一的大小部落。早在商代(約公元前十六--前十一世紀),就有東胡活動的記載。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在春秋戰國時,主要活動在當時燕國(在今北京一帶)的北部和東北部,也就是今西遼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至漢初(前206年)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擊敗,部眾逃散。從大興安嶺西去,是廣闊的錫林郭勒、烏蘭察布與鄂爾多斯草原。歷史記載的第一個草原王國--匈奴王國,便在這裡活躍並興起。匈奴單于曾和漢朝進行過長期激烈的戰爭,最後匈奴兵敗,開始內附與西遷。東部的拓拔鮮卑乘匈奴南遷入塞,便進占了匈奴舊地,休兵養馬,為後來逐鹿中原,建立北魏王朝奠定基礎。從北朝末至隋唐,柔然、突厥、回鶻等民族都由西部草原興起,東來至陰山地帶,參與東西方民族的交流與融合,並和中原的農業文明相碰撞。這些遊牧民族,有好些因為政治、經濟基礎不穩定而瓦解沒落。如匈奴、柔然突厥等便是如此,他們衰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單純的牧業經濟較易受天災和人禍的打擊而崩潰。但另外有一批遊牧民族,則大力吸收漢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精華,使牧業經濟與農業經濟互相結合,加速其部落聯盟向遊牧政權的過渡,大大增強了自己的實力,最後甚至可從塞外入主中原,改朝換代。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便是這種把“馬上行國”與“農業城國”巧妙結合的例子。這些民族所引致的文化交融更為草原文明寫上燦爛多姿的一頁,從鮮卑的金銀器到遼代的瓷器和蒙元的豐富文化遺存,都顯示出結合多種不同文化所迸發出來的火花,更表明了遊牧民族那種兼容並蓄、博採眾長的博大胸襟和偉大的創造力量。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元朝的建立者--蒙古族則成為北方歷代遊牧民族文明的集大成者。在蒙元帝國橫跨歐亞的版圖中,除包括中原的農業文明和蒙古本身的草原文明外,更兼有中西亞,甚至歐洲文化

內蒙古博物館匈奴
廣袤的內蒙古草原,是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活動的大舞台,無數的英雄民族,曾在這裡上演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歷史戲劇。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民族間的和平、友好與交流是歷史篇章中的主鏇律。一部草原文明史既是一部草原民族發生和發展的歷史,也是一部多民族相互交融、共同進步的歷史。

民族展廳

內蒙古博物館蒙古族
內蒙古博物館的民族文物既能夠集中反映近現代民族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並有一定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典型實物資料。自一九五七年建館開始就十分注重徵集、收藏民族文物,它在博物館館藏中占有重要地位。並在國內外展出,為弘揚內蒙古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提高內蒙古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增進民族團結,為兩個文明建設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內蒙古自治區是全國保留民族文物最豐富的省區之一,總面積為全國八分之一,地跨東北、華北、西北的內蒙古,在歷史上就是北方各遊牧民族活動的重要舞台。匈奴、東胡、鮮卑、突厥、契丹、蒙古等古代北方遊牧民族曾在這裡演出過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壯的歷史劇,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現在聚居和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蒙古、漢、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滿朝鮮等十幾個民族不僅有自己悠久的歷史、豐富的生產經驗和眾多的發明創造,還傳承了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文化藝術、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等等,並通過各具特色的民族文物生動地再現了這種傳統。這些民族文物既是少數民族的珍貴文化遺產,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品。

近現代展廳

一、辛亥革命前內蒙古蒙古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鬥爭。

內蒙古博物館中共綏遠工委所在地-巧爾其召
清代我國蒙古地區大致分為漠南的內蒙古、漠北的外蒙古和天山南北的厄魯特蒙古三部分。內蒙古地處中國的北疆,其呼倫貝爾西北部隔額爾古納河與俄國相望。所以內蒙古不僅是沙俄侵略擴張的重要目標之一,而且是沙俄通往北京和中國內地的必經之地。

從17世紀初開始,沙皇俄國在將近兩個半世紀中,採取各種手段,通過多種途徑,向我國內蒙古地區進行了不間斷的侵略擴張。蒙古族人民富有光榮的革命鬥爭傳統,給予沙俄侵略者堅決的回擊。如1607年,厄魯特蒙古韃靼蒙古人民共同組成了五千人的隊伍,一舉消滅了入侵我國西北邊疆的二百沙俄哥薩克侵略軍。17世紀末葉,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在沙俄的支持下發動叛亂,蒙古族士兵積極參加了平叛戰爭,粉碎了沙俄的陰謀,維護了祖國統一。
辛亥革命時期,蒙古族人民繼續展開了以保護牧場和反抗侵占土地為中心的反抗北洋軍閥的鬥爭。錫尼喇嘛(烏勒吉-吉爾格勒)領導的“獨貴龍”運動,成為當時鄂爾多斯市地區革命鬥爭的中心。1912年和1912年先後在後套地區和達拉特旗爆發了反對王公出賣旗地、反對苛捐雜稅、官差徭役的鬥爭。1929年2月9日,蒙古族傑出的革命家、民族英雄錫尼喇嘛被叛徒暗殺。

二、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內蒙古地區的革命鬥爭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為之一新,內蒙古人民的革命鬥爭,也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黨成立不久,中共北方政治委員會的負責人李大釗等同志就對內蒙古開展了革命工作。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黨為了加強對內蒙古地區革命鬥爭的領導,在呼和浩特、包頭察哈爾熱河等地建立了黨的工作委員會,並成立了革命民眾團體--工農兵大同盟。黨利用各種革命刊物,積極地向內蒙古地區各族人民宣傳革命道理和黨對蒙古民族解放事業的正確主張。大革命失敗後,白色恐怖籠罩著內蒙古,許多優秀的蒙古族共產黨員和革命志士如多松年、李裕智等慘遭殺害。但是,內蒙古地區的革命鬥爭並沒有停止。

內蒙古博物館董其武在“九.一九“起義書上籤字
“九一八”事變後,內蒙古大部分地區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日帝網羅少數蒙、漢奸,如德穆楚克棟魯普(即德王)、李守信王英等,拼湊偽軍,建立傀儡政權,對淪陷區蒙、漢各族人民進行殘暴的統治,瘋狂地掠奪和搜刮財富。1933年6年20日,吉鴻昌等26位將領聯名通電“為民族生存而戰爭,應民眾要求而奮鬥”,同盟軍分兵三路迎擊日偽軍,連續收復康保寶昌沽源等縣城。此後又收復多倫,而且把日偽軍全部驅逐出察哈爾省境。
“七七”事變後的第三天,中共中央發出《關於蒙古工作的信》,提出:“動員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數民族,在民族自決和自治的原則下,共同抗日。”抗日戰爭時期,黨領導內蒙古蒙、漢各族人民,在伊克昭盟和大青山地區抗日游擊根據地,積極開展抗日鬥爭。與此同時,對國民黨政府的“反共滅蒙”政策和猖狂進攻,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自治區成立時,各族人民的領袖毛主席朱總司令發來了賀電:“曾經飽受苦難的內蒙古同胞在你們領導之下,正在開始創造自由光明的新歷史。我們相信,蒙古民族將與漢族和國內其他各民族親密團結,為著掃除民族壓迫、建設新內蒙古與新中國而奮鬥,慶祝你們勝利!”。黨的親切關懷,極大地鼓舞了內蒙古各族人民。 

呼和浩特市著名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