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使徒行傳

(天主教譯作宗徒大事錄)又被稱為“基督教的史詩”,是介紹耶穌基督升天后,他的門徒們(亦作“宗徒”)傳道、殉教的事跡,其中包括保羅門徒路加寫的關於保羅的事跡。是新約聖經的第五卷書。

基本信息

作者

使徒行傳使徒行傳
本書的作者原是隱名的,但早期的教會歷史資料,均指出本書的作者是醫生路加。從本書的內容與一些特色,亦可左證它應系出於醫生路加之手,其理由如下:
(一)根據本書和《路加福音》的開頭序言,我們知道這兩本書是同一位作者(徒一1;路一1)。
(二)本書的作者,明顯是在使徒保羅第二次出外旅行傳道途中,才新加進來的一位同工助手。因為在本書第十六章的敘事文中,突然由第三人稱的‘他們’,轉變為第一人稱的‘我們’(徒十六6~10),並且從此以後,在大多數場合都用‘我們’來代替‘他們’(徒十六12~13,15~16;廿5,13~14;廿一1,7等)。
(三)在本書和《路加福音》中,常可發現一些醫學式的表達法,例如:“他的腳和“踝子骨”,立刻健壯了”(徒三7);“耶穌基督“醫好”你了”(徒九33);“掃羅的眼睛上,好像有‘鱗’立刻掉下來,他就能看見”(徒九18);“他的眼睛,立刻‘昏蒙黑暗’”(徒十三11);“坐著一個兩腳無力的人,生來是“瘸腿”的”(徒十四8);“部百流的父親患“熱病和痢疾””(徒廿八8);‘西門的岳母害熱病“甚重”’(路四38;對照太八14;可一30);‘有人“滿身長了”大麻瘋’(路五12;對照太八1;可一40);‘有一個“患水臌”的人’(路十四2) ;‘汗珠如“大血點”’(路廿二44)等等。由此可見,這兩本書的作者必定是一位相當有醫學常識的人。
(四)又從本書最後一章可知,作者本人曾陪同使徒保羅一路到達羅馬(徒廿八14);當保羅坐監的時候,他甚至可能一直陪伴著保羅。在使徒保羅的同工助手當中,這樣一位又具醫學知識,又在保羅坐監時還陪伴在他左右的人,當然非‘醫生路加’莫屬了(西四10,14;門23~24)。

寫作時間地點

根據路加所寫兩本書的序言來看,我們可以確定,《路加福音》是在寫《使徒行傳》之前完成(路一1~4;徒一1)。又因為《使徒行傳》只寫到保羅到羅馬抗訴為止,本書並沒有提到保羅如何殉道(約在主後六十七年至六十八年),也沒有提到耶路撒冷在主後七十年如何被羅馬太子提多攻陷,所以寫本書的時間顯然在這兩件重要事件發生之前。
據此理由,解經家作了兩種較可靠的推斷:
(一)本書所記的史實,既然結束於保羅初次在羅馬被囚為止,而從被囚禁的日期可以推斷成書日期,即大約在主後六十二至六十三年。
(二)有謂根據本書的‘結束法’推斷,路加可能有意另寫續書,敘述保羅初次被囚獲釋後,直至他為主殉道的事跡,因此本書的成書日期,並不一定就是保羅初次被囚的日期,而是稍後的幾年期間,大約是在主後六十五年至六十八年。
至於路加寫本書的地點,有許多解經家推測是在羅馬,理由如下:
(一)本書結束於保羅在羅馬的監房傳道(徒廿八30~31)。
(二)路加與保羅同去羅馬(徒廿七1;廿八15)。
(三)保羅曾在所謂‘監獄書信’中曾代路加問安(西四14)。
也有謂是在以弗所寫的,但可信度闕如。惟一為眾解經家所共同接受的是,本書應當不是在猶太地,而是在外邦地寫的。

寫作情況

根據路加所寫兩本書的序言來看,我們可以確定,《路加福音》是在寫《使徒行傳》之前完成(路一1~4;徒一1)。又因為《使徒行傳》只寫到保羅到羅馬抗訴為止,本書並沒有提到保羅如何殉道(約在主後六十七年至六十八年),也沒有提到耶路撒冷在主後七十年如何被羅馬太子提多攻陷,所以寫本書的時間顯然在這兩件重要事件發生之前。
據此理由,解經家作了兩種較可靠的推斷:
(一)本書所記的史實,既然結束於保羅初次在羅馬被囚為止,而從被囚禁的日期可以推斷成書日期,即大約在主後六十二至六十三年。
(二)有謂根據本書的‘結束法’推斷,路加可能有意另寫續書,敘述保羅初次被囚獲釋後,直至他為主殉道的事跡,因此本書的成書日期,並不一定就是保羅初次被囚的日期,而是稍後的幾年期間,大約是在主後六十五年至六十八年。
至於路加寫本書的地點,有許多解經家推測是在羅馬,理由如下:
(一)本書結束於保羅在羅馬的監房傳道(徒廿八30~31)。
(二)路加與保羅同去羅馬(徒廿七1;廿八15)。
(三)保羅曾在所謂‘監獄書信’中曾代路加問安(西四14)。
也有謂是在以弗所寫的,但可信度闕如。惟一為眾解經家所共同接受的是,本書應當不是在猶太地,而是在外邦地寫的。

本書書名

使徒行傳使徒行傳
(一)《使徒行傳》:
一般均用此名稱呼本書,但此名並不是作者路加起的。許多人認為《使徒行傳》這名字並不十分切題,因為它並沒有記載全部使徒的事跡,除了彼得和保羅外,雅各約翰還提起一點,其餘的使徒如馬太安得烈、馬提亞等人的事跡都沒有提到。
然而從廣義的‘使徒’這一角度來看,稱本書為《使徒行傳》乃是適切的。因為聖經中‘使徒’並不限於那十二個使徒,除了他們以外,還有保羅、巴拿巴(徒十四14)、提摩太、西拉(帖前一1;二6)、安多尼古、猶尼亞(羅十六7)、主的肉身兄弟雅各(加一19)、亞波羅(林前四6,9),兩位不記名的使徒(林後八23,‘使者’原文即‘使徒’),以及‘眾使徒’(林前十五7)。‘使徒’原文的意義就是“奉差遣者”,凡是奉主差遣、為主傳道的人,都可以稱作使徒。連主耶穌也是使徒(來三1,‘使者’原文即‘使徒’),因為他是奉神差遣的。因此本書中所提的,的確是使徒的行傳,也就是復活升天的主借著聖靈通過眾使徒在地上的行傳。並且,本書是一卷沒有終結的書,意思說還有千萬個使徒的行傳要添加上去。全部的《使徒行傳》猶待在國度期間方始能夠編寫完全。
(二)《路加後書》:由於作者路加聲稱他“已經作了前書”(徒一1),顯然他看本書是《路加福音》的‘後書’或是‘續書’。《路加福音》是寫主從起頭到升天為止,“一切所行所教訓的”(徒一1~2);《使徒行傳》是寫復活的主在升天以後‘所行所教訓的’。
(三)《第五卷福音書》:有不少的信徒看本書是第五卷福音,因為:
(1)本書不只是《路加福音》的繼續,也是四福音的繼續。《馬太福音》的末了提到復活(太廿八6~7),《馬可福音》的末了提到升天(可十六19),《路加福音》的末了提到等候聖靈(路廿四49),《約翰福音》的末了提到主的再來(約廿一22);本書開始就接上這四條線(徒一3,5,9,11),所以本書是每一卷福音的繼續,它和每一卷福音都接得上。
(2)本書和其它四卷福音書相同,專記基督耶穌留在地上的事跡。前四卷福音書是記道成肉身的基督,本書是記復活升天的基督。前者是記他在地上的‘行’,後者是記他藉聖靈通過使徒們在地上的‘行’。
(3)前四卷福音書是講“一粒麥子…落在地里死了”,本書是講“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十二24)。所以本書乃是前四卷福音的繼續。
(四)《聖靈行傳》:有人稱本書為《聖靈行傳》,也有人稱之為《聖靈福音》,因為本書一開始便提到降下聖靈的應許,跟著敘述聖靈如何降臨在信主的人身上,並帶領他們把福音從耶路撒冷傳到各地去。全書從頭到末了,都是強調聖靈的工作——聖靈如何掌權作工,有如聖靈的水流,從主自己先流到十二使徒,再流到司提反等七個執事,然後流到巴拿巴、保羅、西拉、提摩太等人,一直流到如今,因此也可稱為聖靈行傳。
(五)《復活之主的行傳》:也有人稱之為《復活之主的行傳》,因為本書所記的就是復活的主在榮耀里借著聖靈在地上工作。

本書的重要性

(一)本書是前四卷福音和各卷書信中間的橋樑,它是福音書的後續,也是書信的前序;如果沒有本書,全部新約聖經將裂成兩段——福音和書信。所以本書確有‘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的性質與功用,對於顯明新約聖經的一貫性,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二)本書顯明復活、升天的主,在聖靈里仍然與他的信徒同在和同工;世人如何對待他的信徒,也就等於對待他自己(徒九5)。我們若要明白主和教會的關係,詳閱本書就可查出其中端倪。
(三)本書載明教會如何建立,福音如何廣傳,真理如何越過越闡明;若無本書,歷年來的信徒就無從知道了。

寫作背景

本書所記載的事情,如猶太人教會的迫害,耶路撒冷的饑荒,羅馬政府對教會的寬容等,主要在主後60年代之前發生,於本書結尾時保羅仍能自由地傳揚福音(見28章:31節);此外,全書絕口不提主後60年代中葉尼羅皇帝逼迫基督徒與保羅殉道的事,也沒有提及主後70年耶路撒冷被毀一事。根據以上跡象,有些學者認為本書寫於主後60至64年之間。另一方面,本書之有上述現象,也可能是因為作者原本打算寫續集,或別有原因,所以本書的寫作日期不能絕對確定。
本書接續路加福音的記載,敘述耶穌復活升天后福音工作的進展。此外,本書可能起的擾亂和是非,絕不是因為信徒行為不檢,而是因猶太人和外邦人反對基督教所致(參16:19起;17:5-9;19:23-41等);而且在有關騷擾中,於羅馬官員的公正處理下,使徒獲得保護,冤情得雪 (參18:12-17等)。另一方面 ,路加指出拜偶像的“愚昧”,表明“唯有福音能使人認識真神”(參14:15-18,17:22-31)。

主題特色

本書一開始便提到耶穌應許聖靈的降臨,跟著敘述聖靈如何降臨在信主的猶太人和外邦人身上,並帶領使徒把福音從耶路撒冷傳到各地去。全書強調聖靈的工作,因此有人稱之為“聖靈行傳”。本書的特色如下:
1. 記載各地教會早期成立的經過,提供有關新約書信寫作背景的參考資料。
2. 指出在聖靈的帶領下,基督教雖然遭遇重重困難,仍得以傳揚開去。
3. 記載初期教會靈性,道德,生活的情況,以及使徒宣教的內容和基本教義。
4. 詳細敘述彼得和保羅的布道工作。

本書的特點有以下幾點

(一)是一本講‘教會’的書:本書提供我們第一手的數據,叫我們看見教會初期的事跡和榜樣:
1.教會在地上形成的要素:(1)教會是由一批看見復活基督的顯現,聽見他的教訓的人所組成(徒一1~5)。今天的教會也只能由一批心眼被開啟,看見拿撒勒人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歡喜領受他的話的人所組成。(2)教會也是由一批有異象、有使命、有盼望的人所組成(徒一6~11)。今天教會的組成份子,也應當滿有屬天的異象,雖然活在地上,卻是一心嚮往著屬天的國度,身負到處傳福音、作見證的使命,等候主的再來。(3)教會又是由一批同心合意聚集在一起,恆切禱告仰望主的人所組成(徒一12~14)。
2.教會在地上擴展的要素:在組成教會的信徒中間,有一班人是蒙主特別的揀選和恩賜,得列在使徒職任的位分之中,目的是為著成全聖徒,各盡其職,以建造教會(徒一15~26; 參弗四11~12)。為著開展傳福音工作的需要,教會的成員,不只他們的裡面有聖靈的內住,並且他們的外面有聖靈的澆灌,賜給他們口才講明福音的奧秘(徒二1~13;參弗六19)。教會在世人面前的見證,是眾人如同一人,高舉耶穌基督,因此滿有聖靈的能力,使聽見的人覺得扎心,悔改、受浸,歸入主的名下(徒二14~41)。
3.以聚會為教會生活的重點:(1)聚會的內容:領客群使徒的教訓(聽道)、彼此交接(交通)、擘餅(記念主)、祈禱(禱告);(2)聚會的時間:天天;(3)聚會的地點:在殿里、在家中;(4)聚會的態度:同心合意、恆切、存著歡喜誠實的心;(5)聚會的果效:恆心遵守眾使徒的教訓、彼此相愛相顧、得救的人天天增加(徒二42~47)。
4.教會從一地擴展到各地:最初出現在地上的教會,似乎一心一意只在耶路撒冷經營,而未立即遵從主所託付的使命:“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一8)。因此,在神主權所安排的環境之下,容許在耶路撒冷的教會遭受逼迫,使得信徒們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地(徒八1)。這是教會擴展到各地的契機,因乃有猶太、加利利、撒瑪利亞各地的教會被建立(徒九31)。神在地上的教會,終於由‘一地教會’發展成‘各地眾教會’。然而,當時在各地的教會,只以“猶太人”為傳講的對象(徒十一19),所以神更進一步作了如下的安排:(1)帶領腓利向埃提阿伯的太監傳道、施浸(徒八26~39);(2)揀選並得著保羅,使成為向外邦人傳講的器皿(徒九1~22);(3)藉彼得向哥尼流和他的親屬密友傳道、施浸(徒十章);(4)使信徒中的居比路和古利奈人,也向希利尼人傳講主耶穌(徒十一20)。以上這些安排,終於使在各地的教會也開始包含了“外邦人”。
5.建立各地眾教會的原則:《使徒行傳》第八章至第十五章,提供了一面櫥窗,使我們得知建立各地眾教會的原則,以及她們彼此之間的關係:
(1)各地教會的形成,並不是由甚么人去設立的。無論是使徒(如彼得、約翰、保羅等人),或是傳福音的(如腓利),或是一般信徒(如分散的門徒),都可以到各地去傳揚福音。而傳福音的結果,在各地就有了得救的人。聖經並沒有告訴我們,各地的教會是怎樣成立的,只是輕描淡寫的,說那些在各地得救的人就是各地的教會。
(2)聖靈是一切工作的推動者,他或者直接打發工人,如:打發腓利去曠野下迦薩的路上(徒八26~35),打發彼得去哥尼流家(徒十章);或者間接透過工作團體打發工人,如:使徒們打發彼得、約翰去撒瑪利亞(徒八14~17);或者透過一地教會打發工人,如:耶路撒冷教會打發巴拿巴去安提阿(徒十一22~24),安提阿教會打發巴拿巴和掃羅去週遊各地(徒十三1~3)。他們作工結果所形成的各地教會,從未與工作團體或源頭教會發生從屬的關係。各地教會都各自獨立,直接向主負責。各地教會之間,也沒有任何聯合的組織存在。
(3)各個工人,或不同的工人團體,或源頭教會,從未把作工結果所形成的各地教會,劃入各自的勢力範圍,反而是彼此相輔相助,如:彼得、約翰去撒瑪利亞幫助腓利(徒八5,14),在耶路撒冷的教會差遣猶大和西拉去安提阿、敘利亞基利家幫助保羅堅固外邦眾教會(徒十五22~23)。
(4)一個地方一個教會;聖經從未以地方以外的人、事、物作為建立不同教會的根據。因此,在《使徒行傳》里,稱呼一個教會,總是冠以那個地方的名稱;若是一個廣大的地區時,就用複數的稱呼法來取代單數,如:“耶路撒冷的教會”(徒八1單數),“猶太、加利利、撒瑪利亞各處的教會”(徒九31複數),“在安提阿的教會”(徒十三1單數),“敘利亞、基利家...眾教會”(徒十五41複數)。
6.教會治理體系的形成:教會出現在地上的初期,無所謂行政管理的制度,當時在耶路撒冷教會裡面,除了使徒和先知之外,並沒有其它專職服事的人。使徒和先知的職責是祈禱親近神,從神領受話語,然後向人傳道(參徒六4)。換句話說,最初的教會所注重的,乃是屬靈方面的供應。但隨著教會實施“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徒二44)的共同生活方式,就產生了“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徒二45)的職務。開始時是誰在那裡執行分配呢?聖經沒有明白告訴我們,但我們知道大家是把賣各人田產所得的價銀拿來,放在使徒的腳前(徒四34,37),所以很可能是使徒們自己(參徒六2),或是他們所指定的人,從事管理飯食的工作。也許是由於人多事繁,也許是因為非其恩賜所長,終導致在天天的供給上有所疏忽,因而有不滿與怨言(徒六1)。這是教會中執事產生的由來。
我們從選出的七個執事的名字推知,他們都是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是針對當時的需要而產生的(徒六1~5)。由此可知,初期教會中的執事職分,是基於下列的原則:(1)執事產生的原由是:為應付當時教會中特定的需要,因此很可能執事並非終身永久性職份,只要需要存在一天,那么執事也就繼續存在一天;(2)執事的資格是: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徒六3);(3)執事產生的方式是:從有需要的信徒們中間選出,並由使徒按手聯合、禱告交託(徒六3,6);(4)執事的產生大大有助於神的道的興旺(徒六7)。
至於教會中產生長老的原由和背景,《使徒行傳》並沒有給我們明白的交代,例如在耶路撒冷教會的長老究竟是怎樣設立的,並沒有明文記載,只是突然提起“眾長老”(徒十一30),使我們知道有所謂“長老”職份的存在。他們是誰?是由使徒們兼任嗎?但稍後另一節說“上耶路撒冷去,見使徒和長老”(徒十五2),由此可見使徒是使徒,長老是長老,使徒和長老有別。我們只知道巴拿巴和保羅出去傳道,在路司得、以哥念和彼西底的安提阿得了一些人,不久在回程中,路過那三個地方,行傳記載說:“二人在各教會中選立了長老,又禁食禱告,就把他們交託所信的主”(徒十四23)。由這段記載,我們可以推知:(1)長老是由使徒選立的;(2)長老是在各教會(不是眾教會)中選立的,因此長老並不是超教會的,一地教會的長老不能管別的教會的事務;(3)這些長老可能得救之後並未超過二年,只不過在眾信徒當中,顯得比別人較為“長進”又“老練”而已。
至於設立長老的根據和目的何在?這在使徒行傳第二十章中,就給了我們一線的亮光:(1)長老是由“聖靈”設立的(徒廿28),是聖靈作工在一些人身上,使他們的靈性顯得比眾人更長進,恩賜更多,因此就在眾信徒中間,顯明了作長老的功用。行傳十四章的使徒選立長老,應該是使徒領會聖靈的意思,藉此以阿們、印證聖靈的設立;(2)設立長老的用意是為“作全群的監督...牧養神的教會”(徒廿28),長老在地方教會中負監督管理和牧養的責任。在此要附帶一提的,就是長老和監督乃是同一班人,並非兩種不同的人,長老是指他們的位份,監督是指他們的職責。
(二)是一本講‘聖靈’的書:本書用各種不同的說法,詳述聖靈在人身上不同的作為,例如:聖靈的吩咐和說話(徒一2;四25;六10;八29;十19;十一12;十三2;廿一11;廿八25)、聖靈的洗(徒一5;十一16)、聖靈的降臨(徒一8;八16;十44;十一15;十九6)、聖靈的預言(徒一16;十一28)、聖靈的充滿(徒二4;四8,31;六3,5;七55;九17;十一24;十三9,52)、聖靈的恩賜(徒二4;十45)、聖靈的澆灌(徒二17~18,23;十45)、聖靈的喜樂(徒二26)、聖靈的賜與(徒二38;八15,17;十47;十五8;十九2)、聖靈的見證(徒五32;廿23)、聖靈的提去(徒八39)、聖靈的安慰(徒九31)、聖靈的膏抹(徒十38)、聖靈的差遣(徒十三2)、聖靈的定意(徒十五28)、聖靈的禁止和不許(徒十六6~7)、聖靈的設立(徒廿28)和聖靈的感動(徒廿一4)等。
本書也描述人們對聖靈的幾種不同的態度,如:順從聖靈(徒五32)、欺哄聖靈(徒五9)、試探聖靈(徒五9)、抗拒聖靈(徒七51)等。
(三)是一本講‘傳道’的書:傳揚福音、為主作見證乃是每一位基督徒的天職,本書提供了完善的記錄,可作為我們的借鏡:
(1)得著見證能力的方法——等候與禱告(徒一4,14)。
(2)為主作見證的能力來源——聖靈(徒一8)。
(3)為主作見證的步驟——由近而遠、由所住的地方直到地極(徒一8)。
(4)為主作見證的方式——言語教訓(徒二11,40;五42等)、美好的教會生活(徒二44~47等)、神跡(徒三15~16等)、個人生活(徒四13;十一24等)、幫助別人(徒九36)、苦難中的喜樂(徒十六24~34)、殷勤作養生所需的工作(徒十八3)。
(5)為主作見證的地點——或在聖殿(徒三11;五12),或在會堂(徒六8~9;九20),或在河邊(徒十六13),或在監獄(徒十六31~32),或在街市上(徒十七17~18),或在家庭中(徒十八7,26),或在法庭公堂(徒廿四10~25),或在將沉的船上(徒廿七23~25),或在所租的房子裡(徒廿八30~31);隨時隨地,都是作見證的機會和場所。
(6)作見證的功效:這福音無論傳到那裡,那裡都受歡迎、被接受。在耶路撒冷,天天有人相信(徒二47),曾經一天有三千人相信(徒二41),又一天有五千人相信(徒四4)。在撒瑪利亞是幾乎全城都相信了(徒八8~12),“各處的教會…人數就增多了”(徒九31);“神的道日漸興旺,越發廣傳”(徒十二24)。在彼西底的安提阿是幾乎全城都來聽道(徒十三44);“眾教會…人數天天增加”(徒十六5);“主的道大大興旺而且得了勝”(徒十九20);最後在羅馬也是“沒有人禁止”(徒廿八31)。福音是到處都得勝利的。
(四)是一本講‘禱告’的書:禱告是信徒生活中得力的泉源,是事工有成效的原因,是生命聯於主的管道。本書真是信徒隨時、隨地、多方禱告的好榜樣:“同心合意的恆切禱告”(徒一14);“彼此交接、擘餅、祈禱”(徒二42);“申初禱告的時候…上聖殿去”(徒三1);“禱告完了,聚會的地方震動”(徒四31);“使徒禱告了”(徒六6);“司提反跪下呼籲主”(徒七59);“兩個人到了,就為他們禱告”(徒八15);“他正禱告”(徒九11);“就跪下禱告”(徒九40);“常常禱告神”(徒十2);“你的禱告…達到神面前已蒙記念了”(徒十4);“上房頂去禱告”(徒十9);“在家中守著申初的禱告”(徒十30);“禱告的時候魂游象外”(徒十一5);“彼得被囚在監里,教會卻為他切切的禱告神”(徒十二5);“在那裡有好些人聚集禱告”(徒十二12);“禁食禱告”(徒十三3;十四23);“河邊…有一個禱告的地方”(徒十六13);“禱告、唱詩、讚美神”(徒十六25);“跪下同眾人禱告”(徒廿36);“都跪在岸上禱告,彼此辭別”(徒廿一5);“在殿里禱告”(徒廿二17);“保羅進去,為他禱告”(徒廿八8)。
(五)是一本講彼得和保羅‘事工’的書:本書用絕大部分篇幅記載主所特別大用的兩位使徒,就是彼得和保羅。如果我們把他們兩人的事工比較一下,就會發現主用他們很有相同之處。茲舉數例如下:
(1)兩個人的第一篇信息都是見證‘耶穌是基督,從死里復活’(徒二14~36;十三16~41)。
(2)彼得斥責行邪術的西門(徒八9~24);保羅則懲戒行法術的以呂馬(徒十三6~11)。
(3)彼得的影兒醫治了疾病(徒五15);保羅的手巾或圍裙也醫治了疾病(徒十九12)。
(4)兩個人都使一個生來瘸腿的跳起來行走(徒三8;十四10)。
(5)彼得使大比大復活(徒九40);保羅使猶推古復活(徒廿7~12)。
(6)彼得和保羅都拒絕接受別人的敬拜(徒十25~26;十四14)。
(7)兩個人在給人按手時,有聖靈降下(徒八17;十九6)。
(六)是一本講‘喜樂’的書:本書特別顯明福音乃是令人喜樂的福音,誰聽到它誰就得著喜樂。因福音在使徒的心中,使徒就是挨了打,也是心中歡喜(徒五41)。福音傳到撒瑪利亞城,在那城裡就大有歡喜(徒八8)。太監接受了“就歡歡喜喜的走路”,把福音帶回非洲(徒八39)。哥尼流家聽到了,就被聖靈充滿“稱讚神為大”(徒十46)。保羅“報好訊息”,給彼西底的安提阿,“外邦人聽見這話,就歡喜了,讚美神的道;”並且“滿心喜樂又被聖靈充滿”(徒十三32,48,52)。福音到了歐洲,“禁卒…他和全家,因為信了神,都很喜樂”(徒十六34)。傳福音的保羅、西拉,就是挨了打、下了監,他們還是禱告、唱詩、讚美神(徒十六25)。

本書大綱

使徒行傳使徒行傳
一:耶路撒冷教會的誕生

1. 耶穌復活及升天 (一章:1-11節)
2. 門徒聚會選出接替猶大的人 (一章:12-26節)
3. 五旬節聖靈的降臨及教會的建立 (二章:1-47節)
4. 彼得和約翰行神跡,受逼迫及教會的生活 (三章:1節-五章:11節)
二:耶路撒冷教會受逼迫,福音傳至撒馬利亞等地
1. 猶太公會 (Sanhedrin)逼迫使徒 (五章:12-42節)
2. 教會生活的問題,司提反殉道 (六章:1節-七章:60節)
3. 信徒遭遇逼迫,四散傳揚福音 (八章:1-40節)
4. 掃羅歸主與蒙召 (九章:1-31節)
5. 彼得週遊傳道,教導信徒 (9章:32節-11章:18節)
6. 建立第一間外邦人教會 (11章:19節-12章:25節)
三:福音從安提阿起繼續傳播至遠方
1. 保羅第一次旅行布道程 (13章:1節-15章:35節)
2. 保羅第二次旅行布道程 (15章:36節-18章:22節)
3. 保羅第三次旅行布道程 (18章:23節-21章:16節)
4. 保羅在耶路撒冷被捕 (21章:17節-23章:35節)
5. 保羅在西澤利亞受審 (24章:1節-26章:32節)
6. 保羅從西澤利亞被押往羅馬 (27章:1節-28章:31節)

創作背景與使命

使徒行傳是路加福音的續篇,主要目的在記述耶穌早期的門徒怎樣在聖靈引導下“在耶路撒冷、猶太,和撒馬利亞全境,甚至到天涯海角”傳福音(1:8)。基督教發源於猶太人中,而逐漸成為世界性的信仰,這是本書的主題。作者鄭重地說明基督教並不是顛覆羅馬帝國的一種政治運動,也強調基督教的信仰成全了猶太教。
使徒行傳可分為三個主要部分,敘述在日益擴大的地區中耶穌福音的傳開和教會的建立∶
一.耶穌升天后信徒在耶路撒冷推動福音的工作;
二.向猶太及撒馬利亞全境發展;
三.進一步向地中海周圍發展,直到羅馬。
使徒行傳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聖靈的工作。聖靈的大能在五旬節那天降臨在耶路撒冷信徒身上,並且在本書所敘述的各件事跡上繼續帶領及加添力量給教會和教會的領袖們。初代教會的信息可以從本書中幾篇重要的講章看出。書中所記述的許多重大事件顯示這信息的力量怎樣影響了初期的信徒和教會的團契生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