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傳傳說》

《白蛇傳傳說》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又名《許仙與白娘子》。故事成於南宋或更早,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國民間集體創作的典範。描述的是一個修煉成人形的蛇精與人的曲折愛情故事。故事中有不少的佛教傳說、封建禮教的影子。

基本信息

白蛇傳傳說白蛇傳傳說

白蛇傳表演文化遺產名稱:白蛇傳傳說
所屬地區: 浙江 · 杭州 、江蘇 · 鎮江
遺產編號:Ⅰ—6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浙江省杭州市 、江蘇省鎮江市
遺產級別:國家

文學概述

白蛇傳傳說是我國民間文學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所塑造的白娘子、許仙、法海和小青等人物形象,表達了廣大人民對人性解放的渴望,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傳說中所保留的大量古代傳統習俗,使白蛇傳成為我國民俗文化信息最為豐富的口頭遺產之一。

文學溯源

白蛇傳傳說肇始於唐五代時期,基本成型於南宋,至遲到元代已被文人編成雜劇和話本。明代馮夢龍編纂的擬話本《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是該傳說最早的較為完整的文本。明清以降至於現當代,民間的口頭文學與各類俗文藝的改編、搬演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使白蛇傳最終成為故事、歌謠、寶卷、小說、演義、話本、戲曲、彈詞,以及電影、電視、動漫、舞蹈、連環畫等各種文藝形式的經典題材。其影響不斷擴大,最終流布全國,家喻戶曉,並遠播日本、朝鮮、越南、印度等許多國家。

民間傳說常常出現“多源”現象,白蛇傳傳說亦然。民間文學專家認為,鎮江、杭州是這一傳說的重要流傳地。白蛇傳傳說流傳地區廣泛,與梁祝傳說、孟姜女傳說、牛郎織女傳說並列為漢民族流傳較廣的四大傳說。

歷史

《白蛇傳》的故事早期因為以口頭相傳為主,因此派生出不同的版本與細節。原來的故事有的到白素貞被鎮壓到雷峰塔下就結束了,有的版本有白蛇產子的情節,還有版本有後來白蛇之子得中狀元,祭塔救母的皆大歡喜的結局。但這個故事的基本要素,一般認為在南宋就已經具備了。在唐朝,就有蛇化為人形與人發生關係的傳奇,到了宋朝,開始出現了蛇精與人結婚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現在故事中的小青在原來故事中不是由青蛇精變成的,而是青魚。這在《雙魚扇墜》、《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里有明確的描寫。而許仙的名字最初是許宣,後來才變為許仙的。

目前發現《白蛇傳》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記載於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清代初年黃圖珌的《雷峰塔》(看山閣本),是最早整理的文字創作流傳的戲曲,他只寫到白蛇被鎮壓在雷峰塔下,並沒有產子祭塔。後來又出現的梨園舊抄本(可能是陳嘉言父女所作,現存本曲譜已不全),是廣為流傳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節。

清朝乾隆年間,方成培改編了三十四出的《雷峰塔傳奇》(水竹居本),共分四卷,第一卷從《初山》《收青》到《舟遇》《訂盟》,第二卷是《端陽》《求草》,第三卷有《謁禪》《水門》,第四卷從《斷橋》到《祭塔》收尾。《白蛇傳》故事的主線綱架自此大體完成。而這齣戲的本子,在乾隆南巡時被獻上,因此有乾隆皇帝御覽的招牌,使得社會各個階層的人,沒有人不知道《白蛇傳》的故事了。後來在嘉靖十一年,玉山主人又出版了中篇小說《雷峰塔奇傳》。嘉靖十四年,又出現了彈詞《義妖傳》,至此,蛇精的故事已經完全由單純迷惑人的妖怪變成了有情有義的女性。

清代中期以後,《白蛇傳》成為常演的戲劇,以同治年間的《菊部群英》來看,當時演出《白蛇傳》是京劇、崑曲雜糅的,但是還是以崑曲為主,同時可以看出,《白蛇傳》中祭塔的情節產生的時代較晚。

現代,有根據《白蛇傳》拍成的台灣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基本是按照已經形成的故事再加的一些內容。此外,還有香港女作家李碧華的小說《青蛇》亦是根據白蛇傳創作的,而後經香港著名導演徐克拍攝後搬上銀幕。台灣明華園戲劇團的白蛇傳歌仔戲露天表演,常在端午節前後演出,故事內容無較大的改編,但在舞台設計上與傳統戲劇表現的設計,有許多突破,其中水淹金山寺的橋段更出動消防隊的灑水車,還有吊綱絲的設計,製造出白蛇與青蛇騰雲架霧的感覺。這個故事經過了近千年的演變,除了故事情節不斷豐富外,人物性格也在逐漸的演變。

傳承意義

白蛇傳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民間文藝的寶庫。它故事奇崛,人物生動豐滿,其中的白娘子是中國藝術長廊中一個重要的典型形象。傳說所反映出的南宋以來不同時期的主要社會思想、信仰與價值觀及民族深層心理,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白蛇傳中的民風民俗內容也極其豐富,對了解江南的風土人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對於這一傳說主要的發生地杭州而言,白蛇傳與斷橋、雷峰塔及西湖等自然和文化景觀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關係,使杭州和西湖都具有了更為豐厚的文化內涵。

作為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 《白蛇傳》故事最早發源地在鎮江,初唐時鎮江就有了金山寺和尚降伏白蛇的原始傳說。《白蛇傳》中的“水漫金山”,已成為中國人民一句流行的口頭俗語,並收錄進了《漢語大詞典》。“金山寺”、“保和堂”、“白龍洞”、“法海洞”等鎮江現有的景觀,既是《白蛇傳》故事的左證,又成為可以印證的“可信物”,是《白蛇傳》口頭遺產的重要依據。91歲高齡的著名民間文藝學家王驤先生認為:白蛇傳的鎮江源,“不僅確實存在,而且比杭州一源的產生時代更早一些,故事情節也更為具體。”

千百年來,鎮江已形成了一個以《白蛇傳傳說》口頭傳承的文化空間,在民間不停地用各種形式重複展演著《白蛇傳傳說》文化遺存。每逢端午佳節,鎮江有遊覽金山的習俗,參觀白龍洞、法海洞,青年男女跪拜白娘娘,誓表永遠恩愛。鎮江各個劇場、書場(在農村搭台演出)都輪番演出有關《白蛇傳》的戲曲、曲藝,民間戲曲《上金山》、清曲《水漫金山》等就是代表作;在老百姓家裡,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喝“雄黃酒”,演述與《白蛇傳傳說》有關的故事等;每家中藥店門口均發放中草藥熬制的免費避暑湯藥……所有這些與《白蛇傳傳說》有關的特異民俗事項,都成為鎮江《白蛇傳傳說》文化空間的文化要素。

中國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文學作為一個學術名詞,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才出現和流行的。民間文學指的是:廣大勞動人民的語言藝術——人民的口頭創作。這種文學包括散文的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韻文的歌謠、長篇敘事詩以及小戲、說唱文學、諺語、謎語等體裁的民間作品。
《苗族古歌》 | 《布洛陀經詩》 | 《遮帕麻和遮咪麻》 | 《牡帕密帕》 | 《刻道》 | 《白蛇傳傳說》 | 《梁祝傳說》 | 《孟姜女傳說》 | 《董永傳說》 | 《西施傳說》 | 《濟公傳說》 | 《滿族說部》 | 《河西寶卷》 | 《河間歌詩》 | 《吳歌》 | 《劉三姐歌謠》 | 《四季生產調》 | 《瑪納斯》 | 《江格爾》 | 《格薩爾》 | 《阿詩瑪》 | 《拉仁布與吉門索》 | 《畲族小說歌》 | 《青林寺謎語》 | 《耿村民間故事》 | 《伍家溝民間故事》 | 《下堡坪民間故事》 | 《走馬鎮民間故事》 | 《古漁雁民間故事》 |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 《譚振山民間故事》 | 仙居山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