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本醫書集成》

《珍本醫書集成》

《珍本醫書集成》醫學叢書。裘慶元輯。

基本信息

簡介

《珍本醫書集成》《珍本醫書集成》

《珍本醫書集成》醫學叢書。裘慶元輯。刊於1936年。裘氏從眾多的祖國醫學文獻中,選取較實用的精本、孤本、抄本、未刊稿等九十種分門匯聚而成此書。計醫經類五種、本草類五種、脈學類三種、傷寒類四種、通治類八種、內科類十二種、外科類三種、婦科類四種、兒科類二種、方書類十七種、醫案類十五種、雜著類(醫話、醫論)十二種。內容豐富,校勘較為精細。尤其可貴的是有一些著作不見於《四庫全書》《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 ,也被輯到本書中來。對保存祖國醫藥學文獻有重要意義。

作者

裘慶元,字吉生,以字行。浙江紹興人,生於1873年,卒於1947年,享年75歲。 裘吉生是我國中醫近代史上的一位傑出人物。他早年因罹肺疾,遂矢志學習中醫,一面潛心攻讀歧黃墳典,一面精心研究各家學說。不多年,造詣日深,醫名大振。其時正值西學東漸,廢止中醫怪論甚囂塵上,中醫事業面臨危急存亡之秋,先生毅然以復興中醫為己任,在紹興創建並主持醫學聯合會,積極投身中醫救亡事業,並與浙江名醫何廉臣、曹炳章等創辦《紹興醫學月報》,編輯《國醫百家叢書》 ,被世人譽為“浙江三傑”。此後,遷寓杭州,創辦三三醫社,發行《三三醫報》 ,為振興中醫事業搖旗吶喊。

先生有感於中醫學術之荒疏,中醫古籍之湮滅,遂嘔心瀝血,廣收博採,常為搜求一書,費時累年,用金數百,從不吝惜,積四十餘年,藏書三千餘種,名其居為“讀有用書樓”。為使這些古籍廣為流傳,先生於1924年出版刊行了《三三醫書》三集,共九十九種醫書,其中多為瀕於亡佚的孤本善本。

嗣後,又從所藏的數千種醫書中,精心遴選出數百種,於1936年與上海世界書局商訂,出版《珍本醫書集成》一、二、三集。當第一集問世後,由於抗日戰爭爆發,其二、三集雖書目已定,未及付刊而被迫中止,致使《珍本醫書集成》僅有第一集流傳於世,其二、三集無緣獲睹,此實為中醫界的一大損失。先生一生行醫五十餘載,活人無算,名震江浙,是一位著名的中醫醫學家;其結社請願,創刊辦報,為中醫救亡事業奔走呼號,堪稱中醫醫事活動家;其廣收佚書,精加校雌,整理出版中醫古今醫籍數百種,又實為中醫文獻學家。他為近代中醫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珍本醫書集成》是裘吉生先生晚年所輯的一部醫學巨著,共收古今醫書九十種,具有十 分重要的學術與文獻價值。先生將九十種醫籍分隸十二類,即醫經、本草、脈學、傷寒、通、內科、外科、婦科、兒科、方書、醫案、雜著。這種分類既符合中醫的學術特點,又便於後人對中醫理法方藥的學習與掌握。在每一類書的書目選擇上,先生不僅注重珍本、孤本、稿本等珍貴文獻的保存,更加注重其學術特點與實用價值。如其在“醫經類”中所收的五部醫書,不僅是世人少見的孤本,更主要的是這些書反映了從不同角度對《內經》 《難經》理論的研究。

內容

第一冊
一、醫經類 凡五種
內經素問校義 一卷 增劉師培書後一篇。《三三醫書》本重訂。
內經博議 四卷 鈔本。
難經古義 二卷 日本精鈔本。原書已佚。
難經正義 六卷 未刊稿。
古本難經闡注 二卷 精刊本 內容與通行本不同
二、本草類 凡五種
神農本草經贊 三卷 附《月令七十二候贊》一卷。
本草擇要綱目 二卷 稀有本。
本草撮要 十卷 資生堂原版。
本草思辨錄 四卷 家刻初成,由裘氏借印百部,余無傳者。
食鑒本草 一卷 精鈔本 內容與通行本不同
三、脈學類 凡三種
訂正太素脈秘訣 二卷 卷首增有董志仁《太素脈考》一篇。孤本。
脈訣乳海 六卷 稿本。
診脈三十二辨 一卷 《三三醫書》本重訂。

目錄

第一冊

一、醫經類 凡五種
《內經素問校義》 一卷 增劉師培書後一篇。《三三醫書》本重訂。 《內經博議》 四卷 鈔本。 《難經古義》 二卷 日本精鈔本。原書已佚。 《難經正義》 六卷 未刊稿。 《古本難經闡注》 二卷 精刊本 內容與通行本不同

二、本草類 凡五種
《神農本草經贊》 三卷 附《月令七十二候贊》一卷。 《本草擇要綱目》 二卷 稀有本。 《本草撮要》 十卷 資生堂原版。 《本草思辨錄》 四卷 家刻初成,由裘氏借印百部,余無傳者。 《食鑒本草》 一卷 精鈔本 內容與通行本不同

三、脈學類 凡三種
訂正太素脈秘訣》 二卷 卷首增有董志仁《太素脈考》一篇。孤本。 《脈訣乳海》 六卷 稿本。 《診脈三十二辨》 一卷 《三三醫書》本重訂

四、傷寒類 凡四種
《傷寒括要》 二卷 精抄本 《傷寒尋源》 三卷 孤本。 《傷寒捷訣》 一卷 精鈔本。甚切實用。 《傷寒法祖》 二卷 任氏為紹興任鳳波之祖,傷寒專家也。此為其原稿

第二冊

五、通治類 凡八種
《松崖醫徑》 二卷 天啟初印本。世少流傳。 《古今醫徹》 四卷 稀有本。多發明處。 《醫略十三篇》 十三卷 附《人迎辨》《關格考》。 蔣氏為王九峰之高足弟子。 有潘世恩、阮元序。精刻本 《醫經國小》 六卷 劉氏更有《玉機微義》,與此並為難得之書。 慈谿耕余樓珍藏本 《通俗內科學》 一卷 甚切實用。 《雜症會心錄》 二卷 精鈔本。 《雞鳴錄》 一卷 王氏遺稿,未收入他集中。 《醫學傳燈》 二卷 程雲來評鈔本。

六、內科類 凡十二種
《增訂傷暑全書》 二卷 三三醫社國醫百家重訂本。 《辨疫瑣言》 一卷 附《李翁醫記》二卷。稀有本。 《六氣感證要義》 一卷 周氏為《本草思辨錄》之著者。 《鼠疫約編》 一卷 家刻本。多有發明。 《濕溫時疫治療法》 一卷 極精湛 無傳本。 《重訂溫熱經解》 一卷 稀有本。 《溫熱論箋正》 一卷 印送一次後,無傳本 《醫寄伏陰論》 二卷 精鈔本。獨具見解。 《霍亂燃犀說》 二卷 鈔本。多切合實用。 《六因條辨》 三卷 孤本。 《瘴瘧指南》 二卷 附近賢宋愛人君《黑熱病診治指南》一篇。 稀有本。 《瘋門全書》 二卷 附《瘋門辨症》一卷 稀有本 皆實驗特效方

七、外科類 凡三種
《外科傳薪集》 一卷 孟河馬氏為外科名家,所載皆秘方,世無傳本。 《外科方外奇方》 四卷 《三三醫書》本重訂。 《傷科方書》 一卷 《三三醫書》本重訂

八、婦科類 凡四種
《產寶》 一卷 孤本。切實簡要,人人應備之書。 《產孕集》 二卷 精刻本。 《胎產新書》 二十卷 竹林寺秘本。葉子雨藏本。 ·《女科秘要》 八卷 · 《女科秘旨》 八卷 ·《女科旨要》 四卷 《女科百問》 二卷 稀有本

九、兒科類 凡二種
《兒科醒》 十二卷 精刻本。 《麻疹闡注》 四卷 張氏家刻本

第三冊
十、方書類 凡十七種 《惠直堂經驗方》 四卷 精鈔本。原版清雍正間已毀。 《絳囊撮要》 一卷 稀有本。多載秘方。 《經驗奇方》 二卷 原稿。多秘方。 《古方匯精》 四卷 附編一卷 選刊本。極精當。 《醫方簡義》 六卷 裘氏刻本。王氏為名醫潘心如之業師。 《回生集》 二卷 湖南二觀堂藏版。 《不知醫必要》 四卷 慈善家輯刻 《醫便》 五卷 稀有本。方多驗。 《春腳集》 四卷 是書有缺,經徐燕庭先生在舊京鈔全。 《外治壽世方》 四卷 稀有本。百病皆用外治法。 《文堂集驗方》 四卷 稀有本。 《疑難急症簡方》 四卷 蔡元培署簽,紹興名醫先賢輯刻本。蒐集極精。 《扶壽精方》 一卷 孤本明刻。 《孫真人海上方》 一卷 王守中就石刻拓得。 《魯府禁方》 四卷 孤本。 《秘傳大麻瘋方》 一卷 精鈔本。載特效法。 《喻選古方試驗》 四卷 稀有本 第四冊 十一、醫案類 凡十五種 《得心集醫案》 六卷 清鹹豐間家刻本。版久毀。 《杏軒醫案》 初集一卷 續集一卷 輯錄一卷 稀有本。 《古今醫案按選》 四卷 董氏初刻,此書只刷樣,不印行,版久毀。此即樣本也。 《花韻樓醫案》 一卷 顧為吳縣婦科名家,此其未刊稿。 《王旭高臨證醫案》 四卷 稀有本。王氏為無錫名醫 此書僅在錫排印數百部。 《叢桂草堂醫案》 四卷 精刻本。世少流傳。 《黃澹翁醫案》 四卷 未刊稿經無錫周小農手校。後二卷為生平所用驗方。 《診余舉隅錄》 二卷 稀有本。極精湛。 《也是山人醫案》 一卷 未刊稿 周小農手校 《龍砂八家醫案》 一卷 未刊稿。 《邵氏醫案》 一卷 未刊稿。裘吉生輯錄。 《沈氏醫案》 一卷 未刊稿。 《青霞醫案》 一卷 未刊稿 周小農精校。 《素圃醫案》 四卷 精鈔本。 《掃葉莊醫案》 四卷 未刊稿 十二、雜著類 凡十二種 《壽世青編》 二卷 附《病後調理服食法》一卷 訂正鈔本。 《存存齋醫話稿》 二卷 增刊三卷,並附近賢沈仲圭君《吳山散記》。 裘氏補刻本。 《醫權初編》 二卷 上卷醫論,下卷醫案 稀有本。多實用處。 《一得集》 三卷 上卷醫論,中下卷醫案。 稀有本。有俞曲園序。論醫極精,治案極驗。 《醫醫偶錄》 二卷 稀有本。為陳氏晚年教子之作,世傳修園全書中無此本。 《藥症忌宜》 一卷 藏修書屋珍藏本。 《蠢子醫》 四卷 孤本。多所發明。 《宜麟策》 一卷 續一卷 孤本。內容如現在之優生學。 《醫醫小草》 一卷 附《遊藝志略》一卷。孤本。 《醫門補要》 三卷 附《察生死法》一卷。精刻本。發明甚多。 《履霜集》 三卷 周小農參校 精鈔未刊本。 《廣嗣要語》 一卷 精鈔本。 (全書目錄 完)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三)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針灸大成》
《針灸甲乙經》
《針灸學》
《證治準繩》
《知醫必辨》
《中西匯通醫書五種》
《中藥學》
《中醫婦科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外科學》
《中醫眼科學》
《中醫診斷學》
《肘後備急方》
《症因脈治》
《諸病源候論》
《中風論》
《證治合參》
《折獄龜鑑》
《重樓玉鑰》
《周氏醫學叢書》
《增廣和劑局方用藥總論》
《珍本醫書集成》
《子午流注針經》
《針經指南》
《中國針灸學》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珍珠囊藥性賦》
《診家樞要》
《中醫方劑學》
《診家正眼》
《診家直訣》
《診宗三昧》
《正骨心法要旨》
《正體類要》
《針灸聚英》
《重慶堂隨筆》
《章太炎醫論》
《針灸易學》
《針灸資生經》
《註解傷寒論》
《治百病方》
《遵生八箋》
《針經摘英錄》
《中西匯參醫學圖說》
《張畹香醫案》
《張卿子傷寒論》
《中西醫粹》
《證治匯補》
《中藥研究文獻摘要》
《證治心傳》
《瘴瘧指南》
《鄭彤園醫書四種》
《中醫舌診》
《症方發明》
《中醫學》
《折肱漫錄》
《症治要言》
《仲景存真集》
《仲景三十六種脈法圖》
《針灸素難要旨》
《針灸問對》
《治痘圖方》
《治驗回憶錄》
《質問本草》
《質疑錄》
《張氏醫通》
《中國醫籍考》
《中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中西匯參銅人圖說》
《證治百問》
《增訂本草附方》
《針灸擇日編集》
《針灸指南》
《中藥炮製經驗集成》
《中藥炮炙經驗介紹》
《證治要訣》
《證治要訣類方》
《中藥藥理學》
《中醫兒科臨床手冊》
《中醫兒科學綱要》
《中醫方劑臨床手冊》
《臟腑性鑒》
《增刪喉科心法》
《摘星樓治痘全書》
《針灸經穴圖考》
《中醫外科臨床手冊》
《中醫外科臨證手冊》
《診家索隱》
《中醫外科診療學》
《張千里醫案》
《中醫學概論》
《中醫學基礎》
《直魯古脈訣》
《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
《種痘新書》
《診脈三十二辨》
《診余集》
《重廣英公本草》
《診余舉隅錄》
《浙江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中草藥有效成分的研究》
《周氏醫學叢書脈學四種》
《周易參同契》
《針灸薪傳集》
《肘後偶鈔》
《正骨學》
《諸證提綱》
《竹林寺女科秘書》
《竹林寺三禪師女科三種》
《中國醫學入門叢書》
《撰集傷寒世驗精法》
《中國醫學源流論》
《子儀本草經》
《鄒氏純懿廬集》
《尊生導養編》
《針方六集》
《診病奇侅》
《芷園臆草存案》
《張仲景五臟論》
《治疔匯要》
《針灸逢源》
《中醫診斷學講義》
《中藥材手冊》
《種杏仙方》
《針灸集成》
《仲景全書》
《中藥炮製學》
《仲景傷寒論疏鈔鎞》
《重古三何醫案》
《針灸學簡編》
《針經節要》
《證治針經》
《增輯傷寒類方》
《周禮醫官詳說》
《中藥志》
《中國傷科學》
《中國藥用植物圖鑑》
《張氏溫暑醫旨》
《中國醫學大成》
《中國醫學人名志》
《中醫喉科學》
《竹林寺女科》
《中醫臨床新編》
《中醫內科簡編》
《助道方服藥須知》
《針灸全生》
《針灸纂要》
《中醫生理學之研究》
《中國醫學約編十種》
《針灸四書》
《中國製藥學》
《針灸傳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