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滅》

《毀滅》

《毀滅》英國,別稱《愛情重傷》、《誘惑》、《烈火情人》。是根據小說《命中注定》改編。導演路易•馬勒;主演朱麗葉•比諾什、傑里米•艾恩斯。影片講述了一段交織著三角戀的驚世駭俗的愛情。具有多元和富有爭議的主題,新穎的題材,大膽的表現手法和強烈的個性色彩。《毀滅》作為馬勒晚期的作品,依舊延續了他早期電影的個人風格,影片將一個亂倫故事講述得美輪美奐、驚世駭俗,讓觀眾忽略了道德,遺忘了倫理,只關注一個單純而簡單的愛情故事。

基本信息

作品資料

《毀滅》 《毀滅》

名稱:《毀滅》

別稱:《愛情重傷》《誘惑》《烈火情人》

據小說《命中注定》改編

導演:路易·馬勒

主演:朱麗葉·比諾什 傑里米·艾恩斯

出品:英國1992年

劇情梗概

先是安娜的哥哥因對她的矛盾感情自殺,後與戀人之父的史蒂夫情難自控,被戀人當場撞破,使他驚痛之下墜樓而死。安娜目睹戀人墜樓,人聲喧嚷之中,史蒂夫衣裳未整衝下樓去擁抱他的兒子,她只有從人群側畔無聲地離開現場。背向人群的面孔上,沒有國產演員扭曲的表情,只有大理石一樣的冰冷,絕望和痛楚卻更加噴薄欲出。他本為位尊爵顯的政治家,家庭優裕美滿、妻賢子孝,這場慘劇加醜聞發生之後,他不僅妻離子喪、自然也身敗名裂。影片的結尾,他隱居在某一個偏僻小城,真格是布衣草履、繩床瓦灶;他的房中有一張碩大的他與兒子及安娜的合照。

影片賞析

《毀滅》 《毀滅》

男主人公史蒂夫是即將入閣的政府部長,置身於個人慾求必須服從社會欲求的文化環境之中。他的妻子英格麗美麗賢惠,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她似乎忽略了丈夫的現在時,而更多地欣賞著記憶中的丈夫,沉湎於記憶的舊課之中。這樣的家庭無論多么溫馨幸福,已經難掩中年危機,表面上的所謂幸福溫馨已經不足以平息心底波瀾。正在此刻,女主人公安娜出現了(安娜第一次出場的場面調度很像戲劇的場面調度,可見導演和男女主角的深厚舞台藝術經驗),她與史蒂夫的邂逅打破了這個家庭的情感平衡。由於連她自己也說不清楚的潛意識層面的緣由,安娜更痴迷於現在時的史蒂夫,這種電光石火般的激情,這種一見鍾情式的畸戀就是無可奈何的了。

當然,安娜與史蒂夫的邂逅緣於她與史蒂夫之子馬丁的戀情,這種戀情又緣於她少年時代的一段情感創傷,這種早期情感經歷深藏於她的潛意識層,並支配著她此後的一切情感歷險,她和馬丁的戀情不過是她少年時代兄妹戀的繼續,她對史蒂夫的戀情則明顯帶有戀父情結的意味,也許在她的潛意識層面上只有這樣的戀情才是心靈的最後港灣

而夾在安娜和史蒂夫中間的兒子——馬丁始終認為自己的童年太圓滿、缺少波瀾,在父權的陰影下缺少浪漫和激情。成年的馬丁其實並未成年,曾經被壓抑的本能欲望轉化為對事業的狂熱。馬丁結識安娜之後,對事業的痴迷仍然超過對情感的痴迷。這樣的心理結構、這樣的情感組合注定了悲劇的不可避免,這樣的悲劇必然超越道德層面而具有人的意義,具有美的意味,具有詩意。

如果我們承認中國電影家歐美電影家的電影創作存在著事實上的差距,那么這種人的差距是最根本的,也是最大的差距。

路易·馬勒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並沒有僅僅滿足於簡單地展示這樣一個頗有一點人本主義色彩的情色故事,因為電影畢竟不是精神分析學說的論文。一部影片無論揭示了多么有價值的思想,如果不能給人以美的體驗,那就不成其為電影,不成其為藝術,也就不可能具有攝魂奪魄的美感

路易·馬勒以審美的眼光觀照這個人類的禁忌,在訴說這個故事的過程中使每一個電影元素都達到了美的極致。

影片的音樂音響情節水乳交融。故事開端,表現史蒂夫和家庭僅有的那么一抹溫馨和後來表現岳父家的田園景色時使用了歡愉的鋼琴音色;史蒂夫和安娜的愛情主題以沉重不安的大提琴音色表現;史蒂夫和安娜最後一次做愛,導致馬丁慘死的主題則使用了小號的音色,那樣悽厲,那樣驚悚,那樣不安;影片結尾,隨著史蒂夫最後一句內心獨白結束,由大樂隊演奏的弦樂和主人公的心潮一起湧起,那種永世的哀痛,那種不可言說的遺恨,令人不忍卒聽。還有,史蒂夫和安娜在巴黎的一座教堂下,伴著教堂的鐘聲做愛——這種將聲色和靈
魂、墮落與聖潔的激盪以鐘聲凝聚在特定時空的處理,令人震撼,令人無法忘懷——音樂和電影都適於表現人的潛意識,作為一位電影大師,路易·馬勒當然不會把音樂和音響僅僅當作烘托氣氛、渲染情緒的輔助手段,而是當作敘事的有力語言。

影片的攝影堪稱經典。光線構圖,幾乎每一個鏡頭都讓人想起安格爾、倫勃朗的經典畫作。影片的內景都是暖調,與溫情、情慾、主人公的心境十分吻合。外景則綠得發鮮,有如油畫。英國人透過鏡頭選取的生活場景總會讓你美得心都顫抖,他們又善於把悲劇放在絕美的場景中展開,這似乎已經成為他們的一種電影自覺,一種電影傳統。我們就在這美的極致中體驗著男女主人公的沒有結果——美麗的現實和悲劇的預示形成鮮明的反差,越美越令人難以承受他們命運的淒楚和悲涼……

人物形象

《毀滅》 《毀滅》

《毀滅》以三個女人的三句話和一個男人的一句話串聯起主人公的全部情感歷程,結構嚴謹、巧妙、大氣。

第一個女人安娜

史蒂夫無法忍受兒子馬丁和安娜巴黎約會的煎熬,雨天求見安娜,向她攤牌,要離開妻子和安娜朝夕相伴,共效魚水之歡。安娜告訴他:“這樣做,你將失去親生兒子,失去妻子,毀壞你和妻子建立起來的一切。而你已經得到我,沒有必要採取這種極端方式。”由此,兩人的曖昧關係得以繼續。

第二個女人安娜母親

參加女兒和馬丁的訂婚聚會之後,她懇求史蒂夫:安娜和馬丁在一起,有可能新生。你要及早退出。而史蒂夫聽從勸告,與安娜斷交的結果反而激起兩人更加無可遏止的情慾,最終導致馬丁慘死。

第三個女人史蒂夫之妻英格麗

馬丁死了,英格麗質問丈夫:“每人心中只有一個人。對我是馬丁;對你是安娜;對安娜呢?”接著,英格麗袒露前胸問丈夫:“你曾經愛過我嗎?而且,有這個還不夠嗎?”她的第二個問題說明:兒子的慘死仍然沒有使她明白家庭悲劇的根源。她的第一個問題恰恰是這個故事的不成其為答案的答案。

一個男人史蒂夫

影片結尾,史蒂夫孤身一人淪落小城。面對著自己和馬丁、安娜合影的大幅照片,他在內心傾訴著那種無以言說的永恆思緒。馬丁死後,史蒂夫曾與安娜在機場——這個人生的聚散地最後邂逅。他發現安娜和當年導致她哥哥自殺的第一個情人在一起,抱著一個孩子。兩人擦肩而過,安娜沒有發現史蒂夫。史蒂夫的最後一句內心獨白是:她和其他人沒有區別……

演員簡介

傑里米·艾恩斯傑里米·艾恩斯

影片的兩個主角由英、法兩位世界級表演藝術家傑里米·艾恩斯朱麗葉·比諾什分別飾演。

朱麗葉·比諾什: 37歲,獨女,出身於演藝世家。上世紀80年代曾主演戈達爾的《萬福,瑪麗亞》,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英國病人》。1996年憑《英國病人》獲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

《毀滅》是朱麗葉·比諾什第一次在英國飾演的兩個角色之一。她後來認為自己的表演“沒有太大的說服力”,作為一個法國人“用另一種語言工作實在不容易”。我們看到,在這部影片中傑里米·艾恩斯的光彩的確或多或少遮蔽了朱麗葉·比諾什。然而,她那種集天使與魔鬼、淫蕩與聖潔於一身的神奇魅力,那種與生俱來的高貴與憂鬱都是不可替代的。作為歐洲最負盛名也最美麗的女演員之一,朱麗葉·比諾什飾演的角色常與情色相關,對此她認為:“如果不是從塑造人物的因素出發,而是為了兜售影片,為了色情而色情,那么,我堅決拒拍。拍情色戲需要極大的勇氣。如果確實因為故事需要,我並不排斥。”

朱麗葉·比諾什朱麗葉·比諾什

朱麗葉特·比諾什的地位是當然的,當今沒有第二個女演員能夠表現出這樣致命的力量。她完全不美艷誘惑、更不狂野激情,瘦骨嶙峋、疏遠沉默,卻象骨子裡長著罌粟花,讓人身不由已地被強烈地吸引。她也曾為這部情色片受人詬病,但依我看來,這兩大演技高手營造的此片氣場強大神秘,連篇累櫝的情慾場面其實滴水不露,而且在所有朱麗葉特·比諾什的影片包括她奧斯卡獲獎的《英國病人》中,還是這部《毀滅》最凸顯她極至的冷香入骨。

傑里米·艾恩斯:生於1948年,是一位有著豐富表演經驗的戲劇演員。電影代表作《法國中尉的女人》、《洛麗塔》、《魂斷布拉格》等等。曾獲歐洲電影表演終身成就獎。

傑里米·艾恩斯在本片的表演就不是一個“好”字所能概括的了。史蒂夫這個角色有著極其複雜的內心世界,台詞少,戲劇動作小,表演難度極大。但是傑里米·艾恩斯仍然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和敏銳的藝術感覺把這個角色演繹得極為傳神,極其令人信服。有一場戲:史蒂夫和安娜第一次偷情之後,兒子馬丁突然求見父親,史蒂夫以為事情敗露,內心忐忑不安,在幕僚面前強自鎮定,等到父子見面,馬丁並不知道他和安娜偷情,史蒂夫立即滿懷釋然。轉瞬之間情緒發生多層變化,而又不著痕跡,舉重若輕,令人嘆為觀止。

影片在他的畫外音中結束,“有一次在機場看到她,她和皮特(另一男友)在一起,抱著個孩子,看上去與任何其他女人都沒有什麼不同。”隨著他的這段話,鏡頭漸漸推至安娜的大特寫,那是少有的她笑著的照片,她站在愛著她的兩個男人中間,笑得灑脫、嫵媚。聽上去,傑里米·艾恩斯也在不解自己當時怎會著魔似地讓生活完全為這個女人所改變。

朱麗葉·比諾什和傑里米·艾恩斯在本片的合作堪稱珠聯璧合,相映生輝。尤其是做愛戲,兩人那種即興發揮、那種忘我投入、那種默契和諧,真是酣暢淋漓,盪氣迴腸。他們的表演是本片最奪目的一道亮色,是一種真正的美的體驗。

導演簡介

《毀滅》的是路易·馬勒、也是歐洲電影的絕美之作。 將一部直面人類最大的禁忌——亂倫的影片拍得如此精美、如此震撼,似乎只有路易·馬勒這位素以離經叛道而著稱的電影家才做得到,似乎只有歐洲人才做得到。 路易·馬勒,法國“新浪潮”電影的重要導演之一,執導過《拉孔布·呂西安》、《小傢伙》以及《再見,孩子們》等影片。他的作品以新穎的主題、大膽的表現手法和強烈的個人風格著稱,他本人被稱作“電影詩人”。 《毀滅》是路易·馬勒的晚期作品。和他的早期作品相比,少了一點個人色彩,多了一點雍容大氣。當一位藝術家對他的人生經驗已經作了最大限度的挖掘之後,他往往會把視點轉向人的內心;當他幾乎把人生的感悟說盡的時候,他要超越的就是自己了。這是笑傲人間萬事的從容;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了悟。

影片評價

《毀滅》《毀滅》

《毀滅》透過驚世駭俗的亂倫,透過無所顧忌的情慾,將情色歸為空幻,將執著化為喟嘆,令人不能不為之動容,這才是它的根本魅力所在!

路易·馬勒和歐洲電影的絕美之作。毫無疑問,路易·馬勒並不想對男女主人公的亂倫做出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式的道德批判。而更注意通過二人近於癲狂的身體對話,在罪與罰、痛與快之間體現一種心靈的裂變。並為這種裂變尋求到人成其為人的心理依據。

這是一部法國電影大師為英國人執導的作品,英法是人文主義的故鄉。這樣的合作方式使影片的美學追求和敘事、表演、音樂、影像諸元素無不具有歐洲電影的鮮明特點:深沉內斂,無處不在的人文主義精神;個性化的電影追求;節奏沉穩、順暢;敘事深沉細膩;充滿詩意的影像風格……

亂倫是人類最大的禁忌。路易·馬勒對這種禁忌的詩意表現主要體現為敘事的人本主義視點。這對20世紀西方藝術家而言是一種自覺。

毫無疑問,路易·馬勒並不想對男女主人公的亂倫做出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式的道德批判,而更注意通過兩人近於癲狂的身體對話,在罪與罰、痛與快之間體現一種心靈的裂變。並為這種裂變尋求到有意識的,更多的是潛意識的,也就是人成其為人的心理依據。

羅曼·波蘭斯基的影視作品

2011年第36屆波蘭電影節將於6月6日在格丁尼亞舉行,波蘭裔法國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將被授予最佳導演終身成就獎外,而且還被任命為本屆波蘭電影節的形象大使。羅曼·波蘭斯基是個具有高超駕馭影片能力的藝術家,他的作品中大多體現了他獨特的世界觀、人生觀。他對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的影片大多涉及暴力、死亡和孤獨,恐怖、懸念片是他拿手好戲,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罪惡大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