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

《推手》

《推手》導演李安執導影片,圍繞一個移民美國家庭發生的一系列故事,表現了傳統的中國文化與美國的風土人情之間的衝突。

基本信息

影片簡介

《推手》《推手》

朱曉生在美定居,娶洋女子瑪莎為妻並育有一子。為盡中國孝道,他將老父親從大陸接到美國共享天倫。朱老先生是北京太極拳總教頭,因與瑪莎不和而外出打工。一次偶然的機會,朱老先生不凡的太極功底一時成為美國的新聞。當朱曉生從警察局領回父親時,瑪莎也有愧疚之情,可朱老先生沒有回兒子家,而是回到他自己的簡陋住所度過寂寞晚年。

從小習太極拳的朱老,退休後被在美國任電腦工程量師的獨子朱曉生從大陸接去,原本以為可從此安享晚年,可是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不同,離開了兒子家就會迷路的朱老,只能整日在家中練習太極,媳婦瑪莎則正為創作苦惱,整天面對無法對話的中國公公更覺得莫明的壓力從四處襲來。朱老先生是北京太極拳總教練,因與兒媳婦瑪莎不和而離家出走。一次偶然的機會,朱老先生不凡的太極拳功底被發現,立即成為美國頭條新聞。當兒子朱曉生從警察……

朱老先生最後離開了兒子,自己去唐人街的餐館洗碗打工,惟一能給他一點安慰的是一位從台灣來的陳老太。李安通過這兩位老人對故土的懷戀,表達了所有海外移民一種無法遏止的鄉愁。

演職員表

主要職員:

▪製作人:泰德·霍珀;李安
▪導演:李安
▪副導演(助理):GretelEnck
▪編劇:李安
▪攝影:林良忠
▪剪輯:李安;蒂姆·史奎爾
▪選角導演:HarrietBass
▪藝術指導:ScottBradley
▪美術設計:MichaelShaw
▪服裝設計:ElizabethJenyon

主要演員:

朱師傅(郎雄飾)

Mrs.Chen(王萊飾)

YiCi(劉明飾)

YiCi(uncredited)(劉怡明飾)

WaiterWu(李巨源飾)

影片背景

推手推手

1988年,李安回到他的出生地台北。在台灣中影公司,李安被視為繼侯孝賢、楊德昌之後的第二撥兒新導演之一。1990年,台灣新聞局徵集優秀劇本。為獲得優秀劇本獎金,李安動手寫了一個電影劇本《推手》。該劇本不僅為李安贏得了40萬元獎金,而且使他獲得第一次獨立導片的機會———台灣中影看中《推手》,決定採用包拍的方式,讓李安吸取美國東岸獨立拍片的經驗,以包拍的方式拍攝《推手》。

《推手》是奠定李安導演地位的處女作,也是奠定了其在台灣新生代導演地位的影片。影片一經推出便獲得了極大的轟動。《推手》獲1991年台灣金馬獎八項提名,最終奪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及最有潛力新導演“評審團特別獎”,此外,該片還獲得1992年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

幕後花絮

在拍《推手》前,李安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當時他銀行存摺里只剩下43美元,連回台灣領最佳劇本獎的飛機票都捨不得買。得到徐立功所在台灣中央電影公司1200萬新台幣支持後,李安找來他在紐約大學的學弟學妹,加上獨立製片公司“好機器”特德·獲普和詹姆斯·沙姆斯協助,用了24天拍完這部處女作。第一次拍電影,李安就很享受導演的位置,但資金緊張使得他不得不讓自己的兒子上陣,甚至連家裡的餐桌都被用作道具而被毀……

精彩劇照

《推手》 《推手》

獲獎情況

1991年台灣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及最有潛力新導演“評審團特別獎”;

1992年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

《推手》是奠定李安導演地位的處女作,也是奠定了其在台灣新生代導演地位的影片。影片一經推出便獲得了極大的轟動。《推手》獲1991年台灣金馬獎八項提
名,最終奪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及最有潛力新導演“評審團特別獎”,此外,該片還獲得1992年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

簡評

《推手》圍繞一個移民美國家庭發生的一系列故事,表現了傳統的中國文化與美國的風土人情之間的衝突。中西文化的背景是不同的,美國是青年人的天堂,老年人是墳墓,富裕的物質能夠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然而,兒女的溫情卻不像中國人,美國人很難接受,上一代人與自己同住。在美國的法律中,兒女是自系親屬,生兒育女的父母卻不列為自系親屬。這對傳統的孝子賢孫報親恩的中國老人來說,簡直是可怕的。《推手》與李安其後導演的《喜宴》《飲食男女》並稱為“父親三部曲”,都是以一個家庭為主線,描寫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生存的境遇。在李安的這三部曲中,我們會儘可能多地體會出一種東西方文化間的碰撞和衝突。從《推手》就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在影片中得以充分地發掘。以現代人的目光看中國傳統文化對今天社會生活的適用性,並以此來挽救現代社會中人們的麻痹和冷漠。李安為他的影片找到了連線點,構成了思想上的脈絡,貫穿於影片始終,從而一氣呵成

海報

《推手》 《推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