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賽斐教典詮釋》

《奈賽斐教典詮釋》

《奈賽斐教典詮釋》 (Sharh al—‘Aqa’id a1—Nasafiyyah) 中世紀伊斯蘭教遜尼派凱拉姆學名著。作者賽爾頓丁·太弗塔薩尼(1312~1389),原籍呼羅珊的太弗塔贊(Taftazan)。該書是他對以奈賽斐著稱的歐麥爾·本·穆罕默德(1068~1142)所作。

基本信息

簡介

奈賽斐教典詮釋》(Sharhal—‘Aqa’ida1—Nasafiyyah)中世紀伊斯蘭教遜尼派凱拉姆學名著。作者賽爾頓丁·太弗塔薩尼(1312~1389),原籍呼羅珊的太弗塔贊(Taftazan)。他是當時該地的伊斯蘭學權威,對伊斯蘭教義學、哲學、倫理學和阿拉伯文學、修辭學造詣精深。該書是他對以奈賽斐著稱的歐麥爾·本·穆罕默德(1068~1142)所作。

注釋

《奈賽斐教典》(本意為信條大綱)的注釋,用阿拉伯文寫成,未分章節。作者對《奈賽斐教典》所提出的各種問題逐一詳加注釋,並全面、系統地作了闡述和發揮。其主要內容是,運用唯理思辨與邏輯推理的方法論證安拉的存在、獨一和無始。既論述了伊斯蘭教的宇宙觀、認識論,又深入闡述了遜尼派關於安拉與世界、信仰與悖逆、前定與自由、人類能力與行為等問題的主張。並申述了伊斯蘭教關於派遣先知與降示《古蘭經》的意義、四大哈里發的繼位及伊瑪目的選舉等教理、教制問題。同時對穆爾太齊賴派等在信仰問題上與遜尼派相異的主張和滲入伊斯蘭哲學領域的古希臘哲學家的觀點亦予以列舉並加批駁,指出:“世界萬有都是有始的,凡有始的都必須有一個創造者”,“世界的創造者是安拉”。賽爾頓丁此注釋本是許多注釋本中最有影響的一種,故各地伊斯蘭學者對其所作的腳註本(Hashiyah)已有14種之多。

該書曾在各伊斯蘭國家以及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印度、阿富汗等國廣為流傳,埃及愛資哈爾大學還將此書作為教義學教材。

該書自16世紀末傳入中國以來,各地經師十分重視,並普遍作為經堂教育的教本。劉智曾將該書列入他的《天方典禮》的參考書目,稱為《教典釋難》。同治九年(1870),馬德新刊印此書,稱為《教典釋難經解》。光緒十九年(1893),馬聯元刊印了此書的節本,稱為《天方釋難要言》。1924年,北平秀真精捨出版了楊仲明始譯的古漢語譯本,稱為《教心經注》。1945年,馬堅在昆明翻譯出版了白話文漢譯本,並將譯文分為18章79節,稱為《教義學大綱》,1951年上海文通書局再版時,譯者將其改名為《教典詮釋》。1985年,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影印出版了奧斯曼新聞出版公司1911年阿拉伯文本,並於1988年用簡化漢字橫排,再版發行了馬堅的漢文譯本。

伊斯蘭教經訓典籍

伊斯蘭教是與佛教和基督教並列的世界三大宗教。公元七世紀初誕生於阿拉伯半島。它是由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所創,目前世界上有10億多信徒,他們大多分布在阿拉伯國家,以及中非、北非、中亞、西亞、東南亞和印度、巴基斯坦、中國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