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MK珍藏版世界名著系列:培根隨筆》作者將自己對社會的認識和思考,以及對人生的理解和總結,濃縮成許多富有哲理的語句,囊括在《培根隨筆/MK珍藏版世界名著系列》之中。他的隨筆涉及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MK珍藏版世界名著系列:培根隨筆》幾百年來給予讀者莫大的思想開悟和智慧啟迪,直到今天讀來依然餘音裊裊、韻味悠長。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培根(Bacon F.) 譯者:曹明倫
培根(1561~1626),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1597年,《培根論人生》在英國首版後,即以文筆優美、語句簡潔、趣味雋永、格言精妙而大受歡迎,多次再版重印,歷四百多年而未衰,被譯成世界上幾乎所有文字。2000年還被美國公眾評選為最受喜愛的十本著作之一。它與《蒙田隨筆集》、《帕斯卡爾思想錄》一起,被人們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
目錄
序
實用知識
第一篇論真理
第二篇論死亡
第三篇談宗教之統一
第四篇論復仇
第五篇談厄運
第六篇論偽裝與掩飾
第七篇談父母與子女
第八篇談結婚與獨身
第九篇論嫉妒
第十篇論愛情
第十一篇論高位
第十二篇說膽大
第十三篇論善與性善
第十四篇談貴族
第十五篇論叛亂與騷動
第十六篇談無神論
第十七篇說迷信
第十八篇論遠遊
第十九篇論帝王
第二十篇論進言與納諫
第二十一篇說時機
第二十二篇論狡詐
第二十三篇談利己之聰明
第二十四篇談革新
第二十五篇談求速
第二十六篇談貌似聰明
第二十七篇論友誼
第二十八篇談消費
第二十九篇論國家之真正強盛
第三十篇談養生之道
第三十一篇說疑心
第三十二篇談辭令
第三十三篇談殖民地
第三十四篇論財富
第三十五篇論預言
第三十六篇論野心
第三十七篇談假面劇和比武會
第三十八篇說人之本性
第三十九篇談習慣和教育
第四十篇談走運
第四十一篇論有息借貸
第四十二篇論青年與老年
第四十三篇論美
第四十四篇論殘疾
第四十五篇說建房
第四十六篇說園林
第四十七篇說洽談
第四十八篇談門客與朋友
第四十九篇談求情說項
第五十篇談讀書
第五十一篇論黨派
第五十二篇談禮節與俗套
第五十三篇談讚譽
第五十四篇論虛榮
第五十五篇談榮譽和名聲
第五十六篇論法官的職責
第五十七篇談憤怒
第五十八篇談世事之變遷
培根,必須細細咀嚼
培根的睿智與功利
序言
智者的睿語
仿佛一位智慧老人站在你的身旁,他以很深的涉世閱歷,豐富的人生經驗,敏捷的思維,睿智幽默的語言及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的精彩闡釋,向你講解人生的各個層面,讓你時而深深地共鳴,時而會心地一笑,時而靜靜地沉思。總之,他的話語,他的講述,不由得你不嘆服!這就是閱讀《培根隨筆》的感覺。
經歷是一種財富,培根的人生經歷了大起大落和宦海沉浮——他接觸過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也享受過貴族的豪華與奢靡,所以他閱盡了人間的世態炎涼,也看透了人世的冷暖滄桑,更磨礪了他的思想,開闊了他的眼界,培養了他冷靜分析、透視人生的不凡功力。所以說,《培根隨筆》,首先是一位智者的人生經驗之談。從這本薄薄的《培根隨筆》中,能讀出種種味道,你可以把它當作生活交友的教科書,也可以把它看成混跡官場的厚黑學。
格言警句式的語言在書中比比皆是。“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財富不過是德行的包袱”,“成人畏懼死亡猶如兒童怕進黑暗”,“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這樣的文字,除了簡練外,更給人一種評說人生的沉穩老練和舉重若輕的感覺。
妙語連珠,各種鮮活、生動、傳神的比喻從文中紛至沓來。培根的隨筆在行文中時時閃爍著靈動風趣的火花。如“仿佛造物主寧願專心於不出差錯,也不肯努力創造出美善兼備之上品”,作者以這句話來說明“世人難見絕美者兼而至善”這個道理,顯得很有趣。又如“美貌如夏日鮮果易腐難存”、“疑心猶如蝙蝠,總在黃昏時出現”,還有“一個人只要睜大眼睛留神張望,他就會看見命運女神;須知這位女神雖蒙著雙眼,但她並非無形無蹤”,等等,均顯得睿智而風趣,讓人回味無窮。
培根隨筆不像西方其他散文名家的隨筆,刻意追求恬淡和閒適,追求行文的散漫和隨意,而是行文緊湊,凝練含蓄,結構嚴謹,具有哲理詩的雋永意味,在西方文壇獨樹一幟。
但一個作家的作品總是會打上時代的烙印,培根隨筆也難以避免。如《論國家之真正強盛》一文,鼓吹窮兵黷武,鼓吹髮動侵略戰爭和擁有海上霸權。還有《論愛情》一文中說,“對人生來說,愛情卻總是招致災禍,它有時候像一位塞壬,有時候像一個復仇女神”,愛情是“愚蠢的激情”——將人世間最純最美的一種感情醜化和妖魔化了。因此我們閱讀的時候應該有一雙慧眼,吸取精華、剔除糟粕才是明智的選擇。
總之,讀培根的隨筆不感到真理是偉大而晦澀的,反而覺得平平常常但又句句是真。或許我們都懂,但總是缺少那一點點的靈犀。年輕人讀他的書是一種指引,指引著他們正確地在社會家庭中生活;中年人讀他的書是一種升華,升華自己的生存哲學,活得更好;老年人讀他的書,是一種總結,在年老將至的時候更能明白生活的真諦。
杜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