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daism

達達主義是一場興起於一戰時期的蘇黎世,波及視覺藝術、文學(主要是詩歌)、戲劇和美術設計等領域的文藝運動。 達達產生於一個知識分子的背景,主要特徵是對理性在社會與藝術中的作用失去希望。 為此達達主義者有計畫地猛烈嘲諷一切最牢固的社會信念,這些信念中也包括藝術家與藝術的作用。

簡介

Dadaism 簡稱為dada,達達主義或者達達派。達達主義是一場興起於一戰時期的蘇黎世,波及視覺藝術、文學(主要是詩歌)、戲劇和美術設計等領域的文藝運動。達達主義是20世紀西方文藝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流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顛覆、摧毀舊有歐洲社會和文化秩序的產物。達達主義作為一場文藝運動持續的時間並不長,波及範圍卻很廣,對20世紀的一切現代主義文藝流派都產生了影響。

dadaism的由來

達達派是在1916年於瑞士興起的一個繪畫、雕刻與文學上的革命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強調人類行為非理性方面的藝術的發展。中歐的瑞士成為詩人、作家、藝術家、自由主義者和政治流亡者的天堂,他們為了逃避政治迫害和現代戰爭的恐懼而聚集到這兒。
達達產生於一個知識分子的背景,主要特徵是對理性在社會與藝術中的作用失去希望。達達是一個半哲學的信條,它蔑視和抵制傳統的社會秩序的道德,達達主義者相信這個社會已經墮落,它把世界推向戰爭。因此,他們堅信徹底推翻既定的制度和規範是必要的;只有在完全純潔的土壤上人類才能重建更理想的社會。為此達達主義者有計畫地猛烈嘲諷一切最牢固的社會信念,這些信念中也包括藝術家與藝術的作用。
達達派首次露面是在1916年1月4日,這一天,蘇黎世的澳社爾酒店,舉行了“達達之夜”,在畫家、詩人們的哨囂與煙幕中,音樂家在演奏達達音樂,詩人特里斯頓・扎拉(Tristan Tzara)發表宣言,赫高・巴爾成披著廣告紙貼成的外衣朗讀“音響詩”,畫家耶何穿立體派的衣裳跳舞,同時配上黑人音樂。最後民眾齊聲朗誦詩歌,發出激烈的噪音。此後,以扎拉為首的這一群藝術家,發行了達達公報,聲言徹底的打倒“既成藝術”,極度諷刺、厭惡既成藝術的因襲,走入“反藝術”的方向,否定並且拒絕一切道德及美學。因為他們的宣言中說達達的意思就是“無所謂”,我們需要的藝術作品,是勇往直前,永不回頭……我們所視為神聖的,是非人的動作覺醒,道德是一切人的血液腐敗劑…….”由此可看出,達達派遠離了造型美術,而以騷擾、實驗的、自由的手段表現,言語與思考都經過漂白。達達是一種純粹的無政府主義者,破壞主義者,一種荒謬的露淫癖者。它破壞藝術的唯一媒介就是一種激烈地、公開地展示對所有感覺形式的羞辱。達達為它的追隨者提供一種知識的許可來攻擊傳統的社會與藝術秩序。從整體上說,對秩序的破壞是無限制的,但主要是針對繪畫、詩歌和一般社會行為。結果是達達主義在大多數公眾中造成一種對現代藝術的反作用力。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人們都試圖把20世紀的所有藝術作品都按照達達主義創造的怪誕形式來歸類。此派的興起就是由於戰爭的破壞,居生虛無主義的哲學思想,他們眼見現實社會文明潰爛,所以對社會的墮落表現了紛亂的、消極的反抗,對現代社會作極度嘲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