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資料
1979年式7.62mm輕型衝鋒鎗,簡稱“ 79式衝鋒鎗”,是在1979年設計定型,1983年生產定型。從1981年試生產算起,截至1992年,79式衝鋒鎗生產總量近20萬支,最高生產年份是1988年和1991年,年產量均超過3萬支。一般槍械的研製周期為5-7年,主要研製人員為4~10人,而79式衝鋒鎗的研製時間長達15年之久,參加研製的主要人員多達幾十人。
79式衝鋒鎗(簡稱:79式)採用導氣式自動方式,槍機迴轉式閉鎖機構。這種機構具有工作可靠安全,運動平穩,閉鎖支撐面在發射時受力均勻等特點。槍機前端有左右對稱的閉鎖突筍,開閉鎖定型槽設在機心上,減小了自動機的高度和寬度,使活動件的質心接近彈膛軸線,有利於提高射擊精度。79式衝鋒鎗還設有緩衝機構,由緩衝墊座和橡膠墊組成,用以吸收自動機多餘的後坐能量,起到緩衝後坐的作用。槍彈擊發後,火藥燃氣推動彈頭向前運動,一部分燃氣經導氣孔進入氣室衝擊活塞,活塞撞擊槍機框使其獲得動量向後運動。槍機框走完自由行程,帶動機心完成開鎖後,繼續後坐,完成抽殼、壓倒擊錘、壓縮復進簧、拋殼、後坐到位。然後,在復進簧作用下,槍機框向前復進,完成推彈入膛、閉鎖、解脫到位保險,並復進到位,至此,完成自動機整個循環過程。79式衝鋒鎗與54式衝鋒鎗一樣,採用51式7.62mm手槍彈,所不同的是,54式衝鋒鎗採用彎彈匣,79式衝鋒鎗則採用直彈匣。這是考慮到51式手槍彈錐度較小而採取的結構,實踐證明,這種彈匣與51式手槍彈非常相配,便於使用。79式衝鋒鎗採用剛性摺疊槍托,不論展開或摺疊,均能可靠地進行射擊。另外,槍托摺疊時,恰好被氣塞前卡銷卡住,便於固定。握把的彎形設計便於握持,且握把內裝有沖子、毛刷等附屬檔案。79式衝鋒鎗經長時間生產、裝備的實踐證明其性能可靠,但其所採用的自動原理和結構在同類輕型衝鋒鎗中少見,結構比較複雜,至今評說不一。從已裝備多年的用後反映及工廠驗收記錄中看出,79式衝鋒鎗的精度和可靠性比較令人滿意。由於定型試驗考核標準嚴於驗收標準,而在生產過程中工廠經過工藝改進,使生產質量穩定,因此故障率低於驗收指標所要求的0.25%。不過79式衝鋒鎗在投產初期的質量控制做得並不好,導致連續兩年沒有生產出合格產品,於是軍方提出要求研製新的7.62毫米輕型衝鋒鎗,並在4年後定型了85式輕型衝鋒鎗及微聲衝鋒鎗。而79式衝鋒鎗的生產也由於改進了生產工藝,嚴格控制生產質量,因此這兩種輕型衝鋒鎗都共同生產了十幾年,79式輕型衝鋒鎗主要裝備公安幹警和武警部隊,85式輕型衝鋒鎗主要裝備野戰部隊,85式微聲衝鋒鎗主要裝備偵察兵與特種部隊。79式衝鋒鎗裝備部隊後,參與過對越自衛反擊戰,戰爭中有這樣一個戰例:在我境內有一哨所被越軍占領。我軍某偵察分隊3名偵察員奉命將其拔掉並抓一“舌頭”。3名偵察員配備79式衝鋒鎗和匕首執行任務。一天深夜,他們突然闖入哨所,一名偵察員將室內4名越敵擊斃,一名偵察員在室外作弧形掃射,擊斃4名越敵並打斷一名越敵的雙腿,另一名偵察員上前用匕首直逼被打斷腿的越敵,將其拖走,抓住了“舌頭”。他們用了40秒鐘完成任務,我方無一人傷亡。另一個戰例中,我軍某偵察分隊奉命在我邊境某地潛伏,越敵特工隊同時也竄至該處埋伏,兩軍相距約20m,互相均未發現。經過三晝夜的潛伏,我軍奉命轉移,敵軍也得令撤走。幾乎在同一時刻,雙方都發現了對方。雙方指揮人員同時下令射擊,但我方的槍稍快一步,敵方頃刻全部斃命。我軍在戰後總結經驗時說:“此次遭遇戰的勝利,一是指揮員指揮果斷,二是79式衝鋒鎗平戰轉換性能好,出槍快,它起了決定勝負的主要作用。”79式衝鋒鎗的性能可靠,由於採用閉膛待擊和導氣式自動原理,因此射擊精度比較高,而且重量也比較輕巧,由於射速很快,短時間內就能用彈雨覆蓋目標區,是一種優秀的近戰武器。另外79式衝鋒鎗的扳機力很輕,據說有經驗的射手可以在連髮狀態下輕鬆地打出單發或2發的點射,據說有些巡警或特警隊員利用這個優點,把79式衝鋒鎗用作近距離的精確射擊武器。79式衝鋒鎗的缺點是彈匣容量只有20發,不利於持續火力。
角色數據
獲得
建造公式 | 400 400 30 230 | ||||
建造時間 | 02:35:00 |
數據
編號 | 槍名 | 星級 | 類型 | CV | 作戰效能 |
NO.127 | 79式 | ★★★★★ | 衝鋒鎗 | - | - |
能力 | |||||
傷害 | 命中 | 迴避 | 射速 | 生命 | 成長 |
S | A | S | A | A | B |
屬性數據(max) | |||||
傷害 | 命中 | 迴避 | 射速 | 生命 | 移速 |
32 | 12 | 70 | 88 | 194 | 10 |
技能
閃光彈 | 60%機率觸發,以當前目標為中心,眩暈2.5半徑範圍內的敵人4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