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式火箭筒

69式火箭筒

69式火箭筒(全稱:1969年式40毫米火箭筒),配用85毫米超口徑空心裝藥破甲彈,是中國60年代初期在蘇制RPG-7型火箭筒基礎上改進設計的。 1964年8月研製單位向中央軍委首長作了匯報射擊。1970年中國研製定型了69式火箭筒。雖然中國已在80年代中期停止了生產,但目前它仍活躍在非洲和中東戰場上 。

基本信息

發展沿革

蘇制RPG-7火箭筒及火箭彈 蘇制RPG-7火箭筒及火箭彈

火箭筒是一種步兵反坦克、攻堅武器,具有重量輕、射程近、價格低、適合大量裝備的特點。在反坦克飛彈性能突出的今天,火箭筒仍然大量裝備到基層步兵單位,成為步兵近程破甲攻堅武器、甚至可以充當近程支援炮火使用 。特點是粗糙、便宜、操作容易,卻威力強大。從阿富汗到索馬里,由車臣到安哥拉,都是步兵及游擊隊非常喜歡使用的武器。

火箭推進榴彈的歷史可追溯到二次大戰德軍使用的鐵拳(Panzerfaust),蘇聯基於Panzerfaust設計出一系列的榴彈發射器。但最成功的便是RPG-7,1961年開始在紅軍服役。自此以後,世界上超過40個國家的軍隊都有裝備RPG-7,甚至包括阿爾及利亞、 保加利亞、中國、愛沙尼亞、馬爾他、伊朗、伊拉克、緬甸、羅馬尼亞、斯里蘭卡及巴基斯坦都有進行仿製。

69式40毫米火箭筒,是火箭推進榴彈(RPG)的一種,由中國北方工業公司製造,為蘇聯RPG-7的中國版本,在1970年初服役。69式火箭筒是解放軍普遍使用的反坦克武器;但為了更符合現代戰爭的需要,新型的火箭推進榴彈已經在八九十年代開發完成。

研發歷程

中國軍隊的56式火箭筒 中國軍隊的56式火箭筒

中國在1950年初便取得RPG-2 40毫米反坦克火箭推進榴彈,及在1957年開始仿製,定名為56式火箭筒。1961年,RPG-7在競爭中戰勝了RPG-4,大量生產列裝蘇軍。到1966年為止,在蘇軍中全部取代了RPG-2。

69式火箭筒的研製發端於1963年,作為中蘇關係破裂前最後一批前往蘇聯炮兵軍事工程學院留學並畢業的學員,當時28歲的炮兵大尉曹剛川“順”了一批包括AT-3反坦克飛彈在內的蘇軍最先進武器裝備技術資料回國,其中就包括1961年服役的RPG-7的圖紙。國內科研部門很快組織了仿製工作 。

中國獲得的蘇制RPG-7火箭筒 中國獲得的蘇制RPG-7火箭筒

RPG-7的逆向工程始於1960年初,及在1964年向解放軍的高級軍官展示。口徑一樣是40mm,威力和射程提高很大。“新40”火箭筒的研製得到軍委首長的高度重視。1964年8月尚在研製中的“新40”火箭筒向軍委首長作了匯報射擊,賀龍元帥說:“這個小東西,能打坦克,射程有300m,應該喊萬歲。”羅瑞卿總長指示,要加快研製,儘快裝備部隊。由於當時中蘇關係惡化,蘇聯並未轉讓技術,“新40”研製工作進展較慢。1969年3月珍寶島衝突爆發,在珍寶島事件中,由於56式無法擊毀當時蘇聯新型的T-62坦克,使得解放軍洞悉到需要研製新款的單兵反坦克武器,取代56式,刺激“新40”加快研製。1969年4月在湖南湘潭江南機器製造廠內由軍方專家在56式基礎上,研製改進成功並開始生產出第一批“新40”,即後來所稱的中國的RPG-7仿製品-69式火箭筒,於1970年定型,它的射程是“老40”(56式火箭筒,即中國生產的RPG-2)的3倍,威力明顯提高,採用光學瞄準鏡,可以測定目標距離,可以修正目標速度和風對彈道影響。69式火箭筒在1970 中期取得設計認證,並開始在解放軍中服役。1979年的中越戰爭其效能受到軍隊的高度讚揚 。

技術特點

結構配置

中國批量生產69式火箭筒 中國批量生產69式火箭筒

69式40火箭筒和56式都是肩托式炮口裝填的反坦克及反人員的無後坐力炮型火箭筒。可由其40毫米炮管發射多種具穩定尾翼,超出炮口直徑的榴彈。無後坐力炮型火箭筒是一種利用發射筒作為炮管,直接承受火箭推進劑燃燒壓力的火箭筒。由於身管承受壓力,所以壁厚、笨重。所不同的是69式發射火箭增程破甲彈。發射藥已由原來56式的黑火藥改進為“雙基藥”,能量高,並且受氣溫影響小。

當擊發火箭彈底火後,點燃藥室中的發射藥,火藥燃氣一邊經發射筒的後噴管膨脹噴出,一邊在藥室中膨脹,並向前推動火箭彈使其飛出筒口。發射筒的尾噴管起到提高火藥能量利用率和使發射筒得到平衡(即無後坐力)的作用。火箭彈初速為120m/s。由於發射過載使火箭彈的慣性延期點火機構作用,在火箭彈飛出膛口10~14m時,尾部引信的火藥延期保險打開,火箭發動機裝藥被點燃。發動機是倒流多噴管微鏇結構,在主動段末,火箭的速度達到295m/s。

火箭彈上四片帶迎風傾角的尾翼被安置在尾桿上,尾翼提供了火箭彈飛行的穩定力矩,底螺、尾翼片的傾角和發動機斜噴管的綜合導轉使火箭彈由於推力和質量偏心所造成的火箭彈偏離無風彈道的傾向給予適當地糾正,從而提高了射擊精度。

69式40火箭筒配用的電-2式壓電引信,分頭部和尾部兩個機構,頭部機構是引信的發火能源,主要由陶瓷壓電晶體和線路組成,當火箭彈命中坦克時,晶體在碰撞作用下兩端產生很高的電位差,這種電位差通過導線和尾部引信的電雷管相接,像電子打火器一樣,由電火花引爆電雷管,使戰鬥部裝藥爆炸,爆炸波推動罩體使其形成金屬射流,穿透鋼甲。陶瓷壓電晶體比較56式的彈底機械引信提高了瞬發度,保證了戰鬥部能量的發揮,提高了破甲性能。

壓電引信的採用對於反坦克破甲彈是一次技術上的突破,它解決了大法線角發火問題,由原來的機械引信發火角小於55°提高到70°,從而提高了對新式坦克的作戰效能 。但是RPG7和該壓電引信都沒有落地炸功能,對軟目標不能發火。電影《黑鷹墜落》中RPG-7彈頭穿入人員體側不爆炸,是真實的反映。裝備量最大的破甲彈頭金屬破片少,對人員殺傷效果很差。電影《黑鷹墜落》中,美軍士兵被RPG-7彈頭爆炸氣浪掀翻而未傷,也是這一缺陷的真實反映。

瞄準鏡

中國製造的69式火箭筒瞄準鏡 中國製造的69式火箭筒瞄準鏡

1969年6月,北京科學儀器廠組建69式新40火箭筒光學瞄準鏡生產線,並試製出樣品,次年5月通過鑑定。其設計能力為月產500具。

普通瞄準鏡只有直瞄功能,用於破甲彈,放大倍率2.7倍,視場13°,作用距離50-500米,重量0.9千克,瞄準具有溫度修正,有測距、測速、橫風修正功能,比較機械瞄準具提高了射擊精度,修正落彈點偏差。

通用光學瞄準鏡69-1式增加了通用光學瞄準鏡,適用所有彈種,可以賦予火箭筒最高35°的射角,改測距和瞄準合二為一,操作方便。通用光學瞄準鏡改進型增加了風偏修正儀,把測筒口橫風風速和橫風引起的方向修正直接在瞄準鏡內顯示,解決了射手過去靠自己估算和判斷筒口風速而帶來的射擊誤差,命中率高達80-90%。通用瞄準鏡是當前普遍裝備。

I型紅外瞄準鏡是主動式夜視器材,放大倍率2.9倍,視場8°,無星光下夜視距離200米,連續工作時間為3小時。如果對方裝甲車使用紅外線,則可利用對方紅外線進行瞄準射擊。具備了無星光黑夜作戰能力。

II型紅外瞄準具是在I型基礎上改進的,提高作用距離到250米,採用了測瞄一體的分化。由於把電池和主機分開,使得主機重量減輕(1.4千克),工作穩定可靠。

二代微光瞄準具是被動夜視器材,在一般星光下作用距離300-400米,放大倍率3.2倍,視場14.5°,重量1.2千克,使得69-1式具備了星夜作戰能力 。

彈藥

69式火箭筒及火箭彈 69式火箭筒及火箭彈

雖然自三十年前推出以來,設計上都沒有重大的改進,但仍然可以使用其間發展出的大量新型榴彈,包括:

69式 高爆反坦克榴彈(HEAT) — 與69式在解放軍中一起服役的榴彈基礎榴彈,已退役。

69式—I反坦克榴彈(HEAT)-1980年代由解放軍研製的標準反坦克榴彈。中空的彈頭增加其穿甲的能力。

69式—II高爆反坦克榴彈(HEAT) — 與69式—Ⅰ 高爆反坦克榴彈一樣,除了它被改良以針對裝備了反坦克飛彈現代化裝甲車輛。

69式—III高爆反坦克榴彈(HEAT) — 與69式—ⅠⅠ 高爆反坦克榴彈一樣,改良的範圍包括增加射程和進一步增強穿甲能力。

84式高爆反坦克榴(HEAT) — 在1980年代生產,較輕,聲稱飛行時不會受側風影響,適合遠距離攻擊。

69式 40毫米 空炸反人員高爆榴彈(HE) — 主要用來攻擊有生人員目標。當榴彈撞擊地面時,它會在2米高範圍空爆,彈出大約800顆反人員鋼珠,可做成達半徑15米的死亡範圍。

高爆/高爆反坦克榴彈(HE/HEAT) — 用於反人員和反坦克的戰鬥中。當中包含1,500塊預製碎片,擴散半徑達20米。

反人員高爆燃燒榴彈(EI) — 專為山地和森林作戰環境設計,內裝的900顆鋼珠和2000-3000顆粒狀燃燒劑會在爆炸時擴散,擴散半徑超過15米。

前後縱列雙彈頭反坦克榴彈 — 預計在90年代中使用,用以射穿反應裝甲。只能破壞輕型載具,例如:裝甲運兵車、裝甲戰鬥車等等。

照明彈 — 配備迷你降落傘,令其使用時能懸浮空中。如果使用了抑制圈,它的有效範圍有600米,沒有使用則有1,500米。

改進提升

69式火箭筒裝備部隊 69式火箭筒裝備部隊

69式40火箭筒誕生之際就面臨巨大的北方坦克集群壓力,得到了大批量的生產和裝備,成為步兵普遍裝備的反坦克武器,但在訓練和實戰中也暴露出不少問題和缺點,這些問題主要有:瞎火率高、風偏大、破甲威力有限不能對付T72等現代坦克。

針對以上3個問題,有關研製生產單位進行了大量改進工作。首先是於70年代用酸值低的8701炸藥代替了8321,解決了瞎火率高的問題。其次於1983年對戰鬥部裝藥進行改進設計,在保持原彈重情況下使破甲威力提高到150mm/65°,即40-I型彈。由於射表不變,定型後即投入了生產,取代了原型彈。同時還進行大幅度提高威力的新彈設計。

新彈於1983年定型。彈徑加大到94mm,彈質量加大到2.97kg,威力可達180mm/65°,能穿透T72複合裝甲(這是當時對中國的主要威脅)。但是速度降低,直射距離降至200m。射表需要修正,所以新彈定型後只小批量生產,這就是40-Ⅱ型彈。

1988年又定型了40-Ⅲ型彈,它是採用了PF89火箭彈戰鬥部的雙錐變壁厚的藥型罩技術,彈質量、初速及最大速度與40-I相同,威力提高到180mm/65°,仍用原射表,可正面打T72坦克。當前主要裝備基本都是40-Ⅲ型彈。

為了克服風偏,設計定型了84式減風偏破甲彈。它採用了尾管和全彈分離技術,提高發射初速度到140米/秒,直射距離從300米增加到400米。抗風設計使橫風1米/秒時300米處落彈點偏離由1.2米減小到0.45米。這種彈還採用了可燃傳火管,解決了在低溫射擊時紙片留膛問題。該彈威力和40-Ⅲ型彈相同,但是射表不同,沒有大量裝備。

為了擴展“新40”的作戰用途,在葉劍英元帥的提倡和關懷下,於80年代中期開始了為40火箭筒配鋼珠殺傷彈的研製工作,並於1988年定型。該彈著地後通過反拋裝置跳到1~1.5m高,彈在空中爆炸,其密集殺傷半徑達20m,威力相當於105-122毫米榴彈炮,射程1500m。使得步兵分隊擁有了比較遠距離的火力支援能力,裝備部隊後深受歡迎,如今仍在生產中。

21世紀初,北方工業公司研製成功69改分管式火箭發射器,定型2004型,用於出口。可分解成為兩節攜帶,長度只有655mm,裝配後戰鬥全長910mm,其他和69-1式基本相同,可發射破甲彈、高爆榴彈和燃燒彈、溫壓彈 。

69式火箭筒裝備部隊後,其配套火箭彈在訓練和實戰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和缺點,主要表現在:戰鬥部裝藥在濕熱環境下容易產生慢性分解,釋放酸性氣體,對於彈體零件、導電線路造成腐蝕,形成短路或斷路,造成引信瞎火率偏高:風偏太大,修偏難以掌握;破甲威力偏小等。針對以上三個問題,有關研製生產單位進行了大量改進工作。首先是於70年代換用酸值低的新型裝藥,解決了瞎火率高的問題。其次於1983年對戰鬥部裝藥進行改進設計,在保持原彈重情況下大幅度提高破甲威力。經過以上改進,設計定型了I型破甲火箭彈。軍工部門對I型破甲火箭彈繼續改進,彈徑加大到94毫米,彈重加大到2.97公斤,威力可達180毫米/65度。但是其速度有所降低,直射距離降至200米。新彈的優點是大幅度提高威力並仍可用原火箭筒發射,但射表需要修正。新彈定型後投入了小批量生產,這就是Ⅱ型破甲火箭彈。1988年,Ⅲ型破甲火箭彈定型。它是在國產新步兵反坦克火箭戰鬥部基礎上改進設計的,彈重、初速及最大速度與I型相同,威力則與Ⅱ型相同,可沿用原火箭筒和射表。為了擴展69式火箭筒的作戰用途,在葉劍英元帥的提倡和關懷下,軍工部門於80年代中期開始了鋼珠殺傷火箭彈的研製工作,並於1988年完成了設計定型。該彈著地後通過反拋裝置跳到1~1.5米高后引,信起爆,彈在空中爆炸,大大提高了對有生目標的殺傷效果 。

遺留問題

69-1式火箭筒 69-1式火箭筒

69-1式火箭筒當前還有大量裝備,但是其最初脫胎於1962年裝備的蘇聯RPG-7,導致了它很多先天性的不足:它是一種步兵分隊武器,筒箭分開,雙人合作發射(必要時可單人發射,但是單兵負荷過大),戰鬥準備時間長,射手危險性大。無后座力炮發射原理造成發射藥利用率低,火箭筒自身重量大。火箭增程技術帶來風偏大的嚴重缺點,橫風1m/s時,主裝備的III型火箭彈在300m處落點偏差達到1.2m。而戰場上經常出現大風天氣,一旦風偏修正不精確,落點差很大。為了克服風偏,射手需要冒險抵近射擊,實際有效射程很難達到300m。火箭增程飛行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煙霧軌跡,暴露射手位置。現代戰場上,薄裝甲目標多,工事多,巷戰多,安裝反應裝甲或者格柵式裝甲的坦克多,以III型破甲彈為主裝備的的69-1式火箭筒已經力不從心了。

蘇聯駐亞洲地區的陸軍最高峰期曾裝備了1.4萬輛坦克,其中2/3以上部署於中蘇邊界。從70年代到80年代,“新40”是我國生產數量最多、裝備數量最大的步兵反坦克武器,總數達到數百萬發(其中有部分數量出口援外),北疆裝備到班,南國裝備到連。連同之前生產已經轉作民兵武器的“老40”,可以達到了全國軍隊人手一具的水平!“新40”雖然已在80年代中期停止了生產,但目前它仍大量裝備我軍,仍是中國步兵反坦克主力。目前69式火箭筒已經“廉頗老矣”,180mm/65°的破甲威力已經改進到了極限。其無座力炮發射原理導致發射筒笨重不堪,且不可改進。在當今世界,69式性能已經落後,可由於原來生產和裝備數量巨大,從經濟角度考慮,還會在我軍中列裝很長一段時間。69式火箭筒的生產在80年代中期停止,而由PF-89 80mm 單兵火箭筒、35mm 自動榴彈發射器、FHJ-84 62 mm 雙管火箭發射器逐漸取代 。

性能數據

69式火箭筒參考數據:

發射筒口徑 40毫米
發射筒質量 5.6千克
發射筒長 910毫米
火箭彈彈徑 85毫米
火箭彈彈質量 2.1千克
直射距離 300米
破甲威力 垂直破甲380毫米
驗收指標 100毫米/65°
立靶密集度 距離300米,0.45×0.45米
配用引信 電-2型壓電引信
配用瞄具 白光和紅外瞄準鏡

69式火箭筒各型技戰性能:

口徑 發射筒質量 發射筒長度
69式火箭筒 40毫米 5.6千克 910毫米
火箭彈 彈重 射程 威力(穿裝甲深度)
基本型 2.25千克 300米 110毫米/65度
1型 2.1千克 300米 150毫米/65度
2型 2.8千克 200米 180毫米/65度
3型(主裝備彈) 2.26千克 290米 180毫米/65度

裝備服役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大量使用的69式火箭筒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大量使用的69式火箭筒

假如在珍寶島作戰時中國軍隊已經裝備69式火箭筒,其破甲威力(基型破甲彈110mm/65°)足以擊穿T-62坦克車體前裝甲(100mm/60°),蘇軍的損失將遠不止一輛T-62和數輛裝甲車。由於“新40”對“老40”的缺點有實質性的改進,因而定型後很快受到了部隊的歡迎,尤其是在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戰中摧毀碉堡、坑道、掩體起了很好的作用,受到軍隊的高度讚揚。在攻打同登“法國炮台”戰鬥中,163師班長蔣榮偉連續發射了10枚69式火箭彈,摧毀了炮台的9個火力點,立下一等功。69式,跟原來的RPG-7 一樣,是世界上非常普遍使用的步兵反坦克及一般支援武器。

在一個標準的解放軍步兵班會有兩個69式火箭筒操縱手,每個火箭筒操縱手攜帶一支個69式火箭筒及三個榴彈。另外有兩名協助發射手,每個協助發射手會攜帶3個榴彈。一個班總共有兩支個69式火箭筒及12個榴彈。若一輕步兵部隊部署於華南的山林中,69式火箭筒會裝備給步兵連內負責火力支援的排。

69式火箭筒除了裝備在解放軍外,69式輸出到國家包括有阿富汗游擊隊。

相對於56式40毫米火箭筒(被稱為“老40”),69式被稱為“新40”。它的射程是56式40mm火箭筒的3倍,威力明顯提高,採用光學瞄準鏡,可以測定目標距離,可以修正目標速度和風對彈道影響。定型後很快受到了部隊的歡迎,尤其是在1979年中越自衛還擊戰的複雜地形中摧毀碉堡、坑道、掩體起了很好的作用。從70年代到80年代,1969年式40mm火箭筒是中國生產數量最多、裝備數量最大的步兵反坦克武器,北疆裝備到班,南國裝備到連。69式火箭筒和蘇制RPG-7同為世界上性能較好、造價便宜的火箭筒,除“北約”外,多數國家也都裝備了這種武器。雖然中國已在80年代中期停止了生產,但目前它仍活躍在非洲和中東戰場上。後來改進的69-1式比69式40mm反坦克火箭筒主要改進了配用的火箭彈,自70年代開始裝備全軍,曾經大量出口到高棉、阿富汗、兩伊,目前二線部隊還有少量在服役,大部分退役或轉交民兵、預備役部隊 。

總體評價

69式火箭筒 69式火箭筒

69式火箭筒是中國的一代經典火箭筒,為增強新中國國防實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曾在實戰中取得不俗戰績。隨著國產新一代PF-89火箭筒的大量服役,這位昔日老將也到了功成身退的時候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