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描述
2017年5月25日,由騰訊娛樂、騰訊視頻主辦的2017年夏季星空演講如期開講。以“與浩瀚相遇”為主題,誠邀明星名人、行業領袖等公共人物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與故事。
嘉賓助陣
劉燁、趙麗穎、李小璐、鄭愷、馮侖、陳曉楠、蔣方舟七位嘉賓熱情登台,或講述個人感悟、或分享內心故事,讓現場的觀眾聽完有笑有淚。
演講內容
我和我爹,我兒子和他爹:劉燁
劉燁講的都是大白話,親和得像個老朋友。他表示,當自己一開始發現自己演藝上的成績,被幾檔節目幾張照片所取代,有點難以適應。開始被人叫”諾一爸爸“的時候,心裡是抗拒的,後來想通了:“反正他是我兒子跑不了,喜歡他等於喜歡我給他的基因,間接就是喜歡我。”
社長可能是星空演講史上最輕鬆、最隨性、最沒有偶像包袱的嘉賓了,對別人來說,演講現場忘詞是個尷尬的大事,然而他卻有本事把忘詞變成一個又一個現場小高潮——他能直接說,“讓我看一下那個(提詞器)”,“等我看一下啊”、“我往下翻點啊”,還抱怨,“這(提詞)不知道誰寫的,這么亂。”
按照他的說法,這是他爸對他從小的教育——誠實、不狡辯。這也是他現在對諾一的要求
什麼樣的偶像有什麼樣的冬粉。別家的冬粉都是來捧場的,劉燁的冬粉估計是來拆台的。觀眾對他的誠實報以鼓掌和大笑,然而他的冬粉,能直接笑滿三分鐘成為他後面演講的bgm。冬粉還特別會接話,劉燁一說,“我小時候特別乖。”台下接:“假的!”劉燁還原諾一問話:“爸爸你會永遠喜歡我嗎?”台下接:“會!”
劉燁大概已經習慣這樣的待遇。面對冬粉的接話,劉燁面不改色延續自己的話題,“我就乖”、“爸爸會永遠愛你。”唯獨冬粉大喊我愛你,他回了個飛吻。
劉燁的演講主題是《我和我爹,我兒子和他爹》,跟他的標題一樣,劉燁講的都是大白話,親和得像個老朋友。劉燁表示,當自己一開始發現自己演藝上的成績,被幾檔節目幾張照片所取代,有點難以適應。開始被人叫“諾一爸爸”的時候,劉燁心裡是抗拒的,後來想通了:“反正他是我兒子跑不了,喜歡他等於喜歡我給他的基因,間接就是喜歡我。”
我小小的英雄主義:趙麗穎
在日前舉行的星空演講中,趙麗穎的主題是《我小小的英雄主義》。趙麗穎總結自己是一個從否定中成長起來的演員,一開始因為圓臉,趙麗穎被認為只能演一些配角比如丫鬟、女兒和妹妹,但通過自己的堅持,她得到了主演《陸貞傳奇》的機會,並漸漸被觀眾認識。“我當時不明白為什麼一個演員的價值要因為臉型而被定義?”
演講最後,趙麗穎毫不迴避地說自己來自農村,祖輩都是農民。“農村的生活經歷磨練了我的堅韌的毅力、鍛鍊了我不怕吃苦的性格。”
在最近一期的《朗讀者》中,江疏影自述了留學的艱辛之路。2004年江疏影以專業課第一的成績考進上海戲劇學院,畢業後卻選擇出國留學學經濟學,她透露由於語言障礙,大多數人用一年時間便獲得的MA,她用了足足兩年半的時間。學業上困難,獨自一人漂泊在外更感孤獨無助。但她都堅持了過來,她表示:“那段留學經歷造就了現在的我。”
在被問及為何會選擇《飄》作為分享讀物時,江疏影表示:“自己與小說主人公斯嘉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樣的倔強、不服輸、勇於挑戰、果敢。”同時她也表示:“想把這段朗讀獻給那些徘徊在夢想跟現實的那些人,想告訴他們,應該把最好的、最美的青春留給夢想。”
成功女人的標準:李小璐
李小璐2017星空演講主題《成功女人的標準》。5月25日晚,2017夏季星空演講全面啟動,嘉賓之一的李小璐受邀作為演講人,和觀眾分享自己的人生態度。李小璐以“你幹嘛在乎別人怎么想”為題,講述一路以來自己在演藝道路上的種種經歷。聊起自己人生中的“三個願望”,更是將自己鮮為人知的背後故事分享給大家。
17歲便通過《天浴》一舉奪得金馬影后,李小璐是年少成名的代表。得獎之後需要填寫一份個人資料,李小璐便懵懵懂懂地許下了自己人生中的三個願望,分別是:拍一部轟動的電影,過一個浪漫的人生,做一個成功的女人。而這用短短几分鐘許下的三個願望卻詮釋了她今後的人生態度。
作為一名被光環籠罩的公眾人物,李小璐在收穫鮮花與掌聲的同時,也聽到了不少質疑與批評的聲音。面對外界對她“不夠努力”的之一,她也很坦然地進行了回應:“您們說我沒有一往無前地追求事業,我承認,但我盡了最大的努力去實現我的心愿,你們也要承認吧。”
是的,其實她更注重的是“整體幸福值”,家庭和事業對於她來說都是幸福的場域,而她需要做的則是盡力去平衡二者。對於如何事業和家庭,李小璐也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我在努力成為的那個人,究竟是‘我應該’,還是我自己;我在努力追求的幸福,到底是大眾所期待的,還是我真心所嚮往的;我在努力活出的人生軌跡,到底是別人眼裡的高開低走的曲線圖,還是屬於我自己的,冷暖自知的具體經驗。”
差不多先生:鄭愷
Hi!大家好!我是鄭愷!很高興來到星空演講。一般開場白都是這樣子,我也沒有什麼新意。
其實一開始接到星空演講邀請的時候,我是拒絕的。因為我覺得我還沒有到要總結自己人生的時候,因為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我覺得這件事情好像應該在60歲的時候做是差不多,畢竟我今年才18歲!笑什麼?
我的人生才差不多剛剛步入正軌,我的經驗也差不多將將夠我自己用,我離我的目標還差得很多。所以說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的主題就是“差不多先生”。
其實有首歌就叫做《差不多先生》,大家知道嗎?會唱嗎?(會!)就是那首“我是差不多先生,我的差不多是天生,代表我很天真”。
大家一定會很好奇,為什麼像我這樣一個長得這么積極向上的青年會講一個看上去這么消極的題目,就是一提到差不多,給人的感覺是“差不多好了,差不多得了,OK啦”。沒錯,今天我想要告訴大家的,就是我不會高談闊論地教你們去如何發奮圖強、努力拚搏、力爭第一,我想講的就是“差不多”精神。
因為什麼呢?因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嘛,所以說相信我,在座的你們很多都是年輕人,你們現在走出去在國際上一定都是年輕有為,絕對比很多同年齡的老外要強很多。但是我們的人生目標去哪兒了?我們曾經想在20歲到30歲這段時間裡面完成的夢想去哪兒了?我想要衝浪,我想要滑雪,想要蹦極,想要跳傘,想要坐過山車,想要週遊世界。這一切在20歲到30歲這個年齡段里應該做的事情,好像我都沒有做。取而代之的只有兩個字——賺錢,聽起來很俗,但是我相信在座一定有跟我一樣的人,就是想要先賺到足夠多的錢,然後有一天再去享受自己想要享受的生活。那對不起,我告訴你,這一天永遠都不會到來,這一天永無止境。
所以這個時候,我的“差不多先生”就出現了,我開始告訴自己說,差不多得了,為什麼要那么拼啊?我說的“差不多”不是要大家不努力,而是要學會控制,控制分寸,控制節奏。在表演學裡有一個叫法,叫做質感、量感、分寸感,就是一個演員拿捏分寸的精準度決定了其表演的細膩程度。“差不多”有一個反義詞,叫“極致”,一個演員對“極致”的控制力決定了表演的浮度,浮度是需要爆發力的。有時候我們需要用爆發力去走到自己的極致,去探索自己的浮度,但是不能超越這個極致,一旦超越了,在唱歌當中叫“破音”,在表演當中叫“失控”。其實生活中也是這樣,有很多事情要做到極致,但是又要把握分寸,過分追求反而會適得其反,其實這就是差不多精神。
謝謝大家!我是鄭愷,我是差不多先生!差不多了。
和年輕人聊未來:馮侖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非常有意思,今天在這兒跟大家聊聊跟生意有關,但又不完全有關的話題,其實跟大家生活有關。
我是馮侖,今天來到星空演講的舞台有一點點巧合,因為我在前一個時刻就在為一件衛星的事發愁。因為我們旗下有一間公司要發射一個中國第一顆私人的人造衛星,在8月份,叫“風馬牛1號”,這個衛星會拿來跟手機上互動,可以通過手機看太空,很有意思的一個事情。
我是覺得在前一段創新、創業的過程當中,我們在投資的時候看到很多人急切的眼光和眼神,他們總在問,或者內心有一個非常強的期待,就是拿到一點錢開始折騰,最後一定要成功。而且在目光當中表達出那種對成功的渴望,接下來就會問一句,怎么才能成功?其實我一直都沒有答案,我認為能夠告訴大家成功的,其實都不是一個像開藥方一樣那么簡單的事情。
我做了將近快30年的事情,我發現一個現象滿街都是管理的書,到處都是破產企業。書店都是愛情教程,出了門全是不信婚事。如果按照教程去做,如果說這么簡單,生活中不應該有失戀、失婚、破產,所有這些事都不應該有,但事實上真就是很多。我在想成功,成功到底有多少種方法,如果有一百種方法的話,我今天講不出這一百種方法,但是我告訴大家一百零一種方法,這不是方法中的方法,就是三個字“我願意”,所有去折騰的人都由這三個字開始,如果一開始沒有這三個字,你不願意,你沒有一個追求你夢想的一個開始,你內心不是很衝動,就是嫁錯人一樣開始於你願意,走錯道也是開始於你願意。
我有一個朋友非常有意思,他結婚的時候(那是很多年前),他丈母娘沒有現在這么敏感,沒有強迫著把名字寫清楚,也沒有強迫著看房產證。所以他跟老婆結婚前商量,說我能不能把丈母娘給的錢折騰一下做一個我願意的事情。結果他太太非常好,可以啊,那你去做吧,但是別跟我媽說。他們倆租了一個房去結婚,然後去折騰,去創業。結果沒成功,不是這么容易的,真沒成功。沒成功以後,兩眼一瞪不得不跟她媽說。他趕上一個好丈母娘,沒吱聲,也沒說別的,反正你們倆已經結婚了,錢也給過了,你們倆自己決定。
然後他太太也很好,也沒有埋怨他,說那你怎么定吧,該怎么辦就怎么辦。於是這個哥們繼續創業,他就說了一句話,我欠你一套房子,但給我一個機會,我繼續去折騰。我做我願意的事情,如果我成功了,我給你一個大房子。果然如此,大概七八年以後他成功了,給了一個大的,而且不只一個。
這個故事實際上也很簡單,就是一開始如果你做你願意的事情,一定要把你能夠甩掉的負重、負累、枷鎖、牽掛儘可能減輕。自由要從腳下開始,要能走得遠要從心開始,要放飛你的心靈,這是你猛攻開始創業和期盼成功的起點,也是你能夠期盼你未來成功的唯一能安慰自己的。如果失敗,也可以用“我願意”來安慰自己。就像你嫁錯人,別人都不能管,因為你老說我願意。任何一個人開始自己的創業,開始自己不同於別人不同人生的時候,記住,自由是你所選擇的,既然選擇就只有一往無前,而沒有第二個可能性,創業也是一種人生態度,是一個活法,不是一個功利主義的討價還價。如果你跟自己的人生討價還價,你永遠是輸,不可能贏。如果你只記得我願意,我要去做,這樣你永遠就勝利。
謝謝!
和陌生人的故事:陳曉楠
陳曉楠告訴大家的,是她為什麼願意和陌生人說話。她曾經有過失敗的採訪經歷,和一個“小姐”聊天,對方把自己的故事傾囊相授。但當她邀請她下周來直播廳做節目,那個女孩換了電話號碼,退了酒店房間,從此失聯。
在那個姑娘身上,陳曉楠發現,對方可能並沒有把和她對話當一個採訪,而是可能只是找一個陌生人說話。她慢慢理解了她形形色色的採訪對象,他們的身份、故事千差萬別,但將他們聯繫在一起的,“可能是一份孤獨吧,我可能因緣巧合,因為非常偶然的機會成為了跟他們搭建了某種連線的少數人,而且是唯一的人,我就是那個唯一願意坐下來聽一聽的人。”
而她自己,也被這些交談所影響。相比跌宕起伏的劇情,打動她的更是那些樸素的、似曾相識的東西: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愛恨情愁。那種感受對陳曉楠來說,“我站在了兩個人的生命河流真正的交集點上,站在了兩個人非常真實的生命感受之間,就在兩個完全素不相識的人生命碰撞的點上。”
“我們所說人生而孤獨,We are all alone,but we are alone together。我們生而孤獨,所幸,我們可以一起孤獨。哪怕是一瞬間的似曾相識,哪怕是一瞬間的感同身受,也值得感激。”陳曉楠動情總結。
社會對才女的荒誕想像:蔣方舟
“我害怕自己就此被歷史定了性。在我死之後,我的墓志銘上寫著‘蔣方舟,生不詳,卒不詳,相親派女作家’。”蔣方舟調侃。
她因此非常理解最近自殺去世的台灣女作家林奕含,相對她的書寫,觀眾更關注的是她身上的社會新聞般的故事。“一個女性寫作者把自己的經驗寫出來是一件非常有風險的事情。因為你會發現,你的文本會被淹沒,你的才華會被淹沒,你對藝術專業的追求會被淹沒,你的獨特品質會被淹沒,最後能夠代替你,能夠定義你的只有這段經歷而已。”
從16歲的“詩詞女神”,到朋友圈把女性當菜的文章,她越來越意識到,社會的進步其實很小,“男人對才女‘才’的欣賞,有點像一個成年人他們看到一個五歲的孩子可以會做乘法,成年人當然會喝彩、鼓掌。但是如果這個5歲的孩子竟然熟練的掌握了微積分和線性代數的話,那么成年人更多的反應是恐慌、不知所措,仿佛在看一個怪物。”
而對這種現狀的抗爭,她並不主張控訴“直男癌”之類的方式。蔣方舟表示,自己推崇的女性寫作,應該是在性別之外的,不服從男性,也不扮演男性,“既不顧盼生姿,也不為自己的女性氣質而抱歉。她們講述的是身為人類的不公,而不講述作為女性的不公。每一次面臨她們可以躲在性別的洞穴里就可以逃避的風暴的時候,她們沒有選擇逃避,她們挺身而出,對自己賭咒發誓,我要做得更出色,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