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
2010EJ104小行星並不亮,亮度僅僅只有19.5等——肉眼能夠看到的最暗6等星是其亮度的26萬倍。它離地球只有1.72億公里,恰好在近日點附近。2011年6月,這顆小行星進一步被美國NASA紅外巡天望遠鏡所證實。
通過軌道測算,這顆小行星偏心率很大,它的運行軌道非常扁,近日點在火星軌道附近,遠日點卻在海王星軌道之外。由於它的近日點和遠日點相距遙遠,因此它繞日一周的時間很長,需要100.29年,也就是說這顆小行星要在一百年之後才可能被再次觀測到。而普通小行星繞日運行一周大多只需要3-5年的時間。
科學研究
神秘來源
天文學界對於達摩克族小行星一直很“好奇”,它們究竟來自太陽系何處,在太陽系中又是否存在某些未知區域作為它們的“聚集地”。這次新發現的“2010EJ104”小行星就是一次絕好的研究機會。
季江徽研究員的團隊根據這顆奇特小行星和此前發現的70多顆達摩克族小行星的觀測數據,建立起該族奇特小行星的起源模型。銀河系持續不變的潮汐作用力可以將彗星從它們的冰質“家園”中拖出來並拋向太陽系。而這些彗星可能會在一路長途跋涉的過程中,來到這個過渡地帶作為一個停歇的“驛站”,並在這個過渡區域中成為奇特的達摩克族小行星。此後,它們可能進一步穿越海王星軌道外的柯伊伯帶,再穿過火星軌道和木星軌道之間的主帶小行星來到內太陽系,從而被發現。
世界天文專家發現的達摩克族奇特小行星只有70多顆,然而通過模型推算,季江徽研究員認為,太陽系內的這個家族的奇特小行星數量可能很多。研究結果表明,這個家族的未被發現的奇特小行星很可能有近十億顆,它們都不大,加起來的重量和月球差不多。
研究價值
這個小行星具有寶貴的價值,因為其“時間膠囊”(其內部包含著不同時期的物質)里藏著太陽系演化的秘密,而這個新的研究結果對於探尋奧爾特雲與柯伊伯帶天體,徜徉在茫茫太陽系的“散兵”小行星和主帶小行星之間的關聯,對深入探索太陽系的結構和起源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紫金山天文台的專家還發現,這種小行星之所以很暗,一是距離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其表面物質特點。由此推斷,它的表面具有水、冰和塵埃等。這表明太陽系天體存在著多樣性和複雜性,而且它的表面物質可能含有水冰和甲烷冰,保持有太陽系誕生初期最原始的物質,這對太陽系天體的起源與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湮滅過程
對於“2010EJ104”最終命運會,季江徽說,有可能再過上百年後,它又運行到近日點,被科學家們再次發現。但也有可能,由於太“頑皮”,遭遇太陽系的強大吸引力而粉身碎骨。甚至不排除它運行幾百萬年後,來到火星、木星之間的軌道時,被木星的強大引力吸引,和木星發生相撞,消失在太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