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生平
亞瑟.克拉克 (Arthur Charles Clarke) 於一九五零年代崛起英語科普科幻文壇,引領風騷長達半世紀,與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1920-1992) 及海萊因 (Robert Heinlein, 1907-1988) 鼎足而立,被譽為二十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
克拉克自小即對尖端科學極感興趣,天文學及太空科學尤其是他的最愛,這奠定了他日後寫作科普與科幻的基礎。一九五零年,他出版了科普處女作《行星際飛行》(Interplanetary ***ht),次年又出版《太空探索》(The Exploration of Space),這兩本書使他成為提倡太空旅行的權威。後來他又寫了很多這方面的科普書籍及文章,對宣傳太空旅行簡直不遺餘力。
由於克拉克博學多聞,並且對科學與技術的互動十分了解,因此長久以來,他對許多政府的科學決策都很有影響力。例如早在一九四五年,他就在這篇論文中倡導同步通訊衛星,而成為這個科技領域的先知(這篇歷史性的論文發表於《無線電世界》)。除了寫作之外,他還製作電視科普節目,對於西方世界的科學普及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因而獲得聯合國及許多國家頒發的學術獎項。
而身為一位科幻作家,克拉克亦享有極高的聲譽。他曾獲得三次雨果獎(Hugo Award) 與三次星雲獎 (Nebula Award),兩者皆是科幻文壇的最高榮譽。包括一九八六年,以終身成就所榮獲的星雲科幻大師獎。
相當耐人尋味的是,雖然克拉克是一位博古通今的科普科幻作家,又是一位硬科幻小說的基本教義派,篤信科技與人性都具有無窮的潛力,可是在他的作品中,卻仍然不時出現“神”的形象與意象。重要的例子包括《童年末日》(Childhood's End)一書中的外星主宰,以及本文主題“太空漫遊系列”中的神秘石板。
就科幻小說的文學面而言,克拉克受古典科幻宗師威爾斯(H.G. Wells, 1866-1946) 的影響最深,因此在文字上較注重文學性,總是以優美的文筆娓娓道來。另一方面,由於本身的學術背景,他對科技細節的描寫也是精確無比,給人一種身歷其境的真實感。至於故事性與戲劇張力,反而不是他強調的重點。換句話說,克拉克是以散文詩的語體來撰寫科幻小說,且執著於哲理上的探討與科學上的考證,因此讀者必須細細咀嚼,才能品嘗出其中特有的濃郁香醇。
故事概要
故事開始於2010年,在2000年的擔任木星任務的主持佛洛伊德博士因木星任務的失敗,已經辭去美國太空總署的工作,轉投擔任夏威夷大學的校長。在一次學術會議中,佛洛伊德博士與好友兼競敵俄國科學家莫依斯維加博士見面,見面當中,莫依斯維加博士透露因當年美國太空總署的計算失誤,被太空人鮑曼棄置在木星衛星軌道的發現號,即將墜落在木星的其中一顆衛星伊奧上,雖然發現號被棄置在軌道上,但部分木星任務的資料仍然暫存在超級電腦哈兒的硬碟上,美國太空總署不希望有關的重要資料毀滅,但美國並沒有即時可以出發的太空船,於是與俄國合作,由俄國的太空船里奧諾夫號接載包括佛洛伊德博士在內的三名美國科學家,完成拯救發現號的任務。
在前往木星的旅途中,三名美國科學家一直處於冬眠狀態中。不過,負責主要任務的佛洛伊德博士被提早解除冬眠狀態,因為在接近木星前,突然出現中國製造的太空船錢學森號(以中國航天奠基人錢學森命名)。中國人直接在太空站組裝太空船,令美俄等國家均蒙在鼓裡。錢學森號越過發現號降落在木星衛星木衛二上,美俄兩國對中國急速發展的太空技術感到驚訝,於是一直追蹤錢學森號的位置,直至錢學森號消失在木星的背日面。當錢學森號再次出現在向日面時,里奧諾夫號收到的卻是錢學森號最後發出的求救訊息,錢學森號降落在木衛二的大渠道旁,但原來木星已經孕育出生物,一種向光植物從大渠道中爬出,緩緩邁向發出強光的錢學森號,結果整架太空船被破壞,錢學森號上的人員全部罹難。
雖然面對錢學森號事件,里奧諾夫號仍需繼續任務[里奧諾夫號終於來到伊奧的軌道上,發現號已經逐漸墜落到伊奧上,拯救發現號越來越急不容緩,美俄兩國的科學家合作,進入發現號修理髮現號的系統,使發現號能重新啟動。儘管發現號能發動,但他們面對的最大問題是超級電腦哈兒,在第一次木星任務中,哈兒殺死了三名處於冬眠狀態的太空人及在太空中執行任務的普爾,又拒絕讓鮑曼進入太空船內,但哈兒的主設計師錢德拉博士堅持哈兒只是自我形識太強,導致程式衝突,只要重新設定便能解決問題,美國太空總署批准重新啟動哈兒,佛洛伊德博士對此並不放心,於是將斷路器安裝在哈兒上,以防萬一。
在數百年後,木星成為了另一個太陽,木星的衛星上亦開始孕育出智人生命體。
譯後記
作品
《洛杉磯時報》曾將本書作者阿瑟·克拉克譽為“太空時代的桂冠詩人”,確實是實至名歸。自1968至1997年將近30年間,他寫了4本太空漫遊的科幻作品:
《2001:太空漫遊》(1968年出版)
《2010:太空漫遊》(1982年出版)
《2061:太空漫遊》(1987年出版)
《3001:太空漫遊》(1997年出版)
每本書都已經成為經典之作。從書名上來看,這四本書似乎是一系列的作品;誠然,主角弗洛伊德和綽號“老大哥”的黑色石板貫穿全場,但克拉克一直強調,他儘量讓每本書“自成一個體系”,並且儘量“不違背目前的科學知識”。因此,假如讀者手上只有這本《2010:太空漫遊》,請放心讀下去,絕無前後連貫不上的問題,這是譯者要特彆強調的一點。
其次,“不違背目前的科學知識”也是克拉克作品的最大賣點。一般科幻小說作者多無科學知識背景,寫出來的作品雖名為科幻,其實除了賣弄一些科學名詞之外,毫無科學內容可言。乍看之下似乎也沒什麼不好,但若讀者不察,將其所言當真,那問題可就大了。在學校教室里,在網路科學討論區里,在社會的各個角落裡,都可發現許多“偽科學”到處流竄,這恐怕是當初始料所未及的。
說到科學知識,又引出了另一個話題。英國大儒斯諾在其巨著《兩種文化》中說,現代社會中的兩種文化——“科學”與“人文”——永遠沒有交集,永遠無法溝通。對一般人來說似乎是如此;但在克拉克的作品裡,卻能夠在這兩種文化之間找到一個平台,將兩者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本書第十四章及第二十九章里,他巧妙地將莎士比亞的戲劇《愷撒大帝》里的台詞融入書中的情節;在第十六章里,他用托爾金的《魔戒》里的“魔多”,來描述木衛一上的地獄景象;甚至在第四十四章里,他以托爾斯泰的《克萊采奏鳴曲》來暗喻主角弗洛伊德的婚姻悲劇。
同時,克拉克在作品中也無時無刻不在展現其文字技巧;他喜歡賣弄雙關語,增加讀者的閱讀趣味。例如,在第十七章里,他用了feet first及crawling down ladders等雙關語來突顯書中人物的機智;在第四十七章里,他又以nuts-and-bolts來做文章,突顯自己的幽默感。
桂冠詩人
克拉克被譽為“桂冠詩人”,絕非浪得虛名。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科學被視為硬知識;但在克拉克筆下,所有硬梆梆的科學知識都化成繞指柔。看完他的作品之後,你自然而然地了解什麼是“低溫睡眠”,什麼是“彈弓效應”,什麼是“拉格朗日點”。
本書的主題是宇宙飛船“列昂諾夫號”遠征木星的始末。原來早在2001年,美國就曾經派遣“發現號”前往探測,但在任務末期,宇宙飛船的計算機哈兒突然叛變,造成船上五名航天員四死一失蹤。失蹤的是艦長鮑曼;他在失蹤前傳回地球的最後一句話令人不解:“我的天!到處都是星星!”於是“列昂諾夫號”奉派前往一探究竟,因而展開一趟如荷馬史詩般壯闊的太空之旅……
除了這個主題之外,還有兩個副題。第一個副題是中國秘密建造宇宙飛船“錢學森號”,想要搶先抵達“發現號”現場,奪取計算機中的寶貴數據。
第二個副題是原先失蹤的鮑曼經歷一段奇遇,已經蛻變成非物質的個體,突破時空限制返回地球,從事一趟刻骨銘心的生命之旅……列昂諾夫和錢學森都確有其人,而且都是克拉克的舊識。列昂諾夫是俄國人,1934年5月30日生於俄羅斯的理斯特韋安卡。他是蘇俄時期的第一批航天員,於1965年成為史上第一位在宇宙飛船外漫步的航天員。總裁。錢學森是中國人,1911年12月11日生於浙江杭州。1935年8月獲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深造,1936年轉往加州理工學院拜在馮卡曼門下;1939年獲博士學位。1945年娶蔣百里的女兒蔣英為妻。他曾經是中國飛彈和太空計畫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本書既然是一本科幻小說,當然無法免俗不得不談到“UFO”、“外星人”及其他超自然的東西。但克拉克在處理這些話題時,都有他獨特的見解,而不落入一般科幻小說的窠臼。比如說,他認為“UFO”被一些不懂科學的人加油添醋炒過了頭,因此在第三十四章里對所謂的“目擊者”有不客氣的批判。又如,他在第五十一章里對於所謂的“外星人”有簡單的描述;但有趣的是,在整章中——甚至於整本書里——絕口不提“外星人”三個字!也許身為嚴謹科學家,他有他的苦衷吧。因此講了老半天,大家也搞不清楚應該稱呼“它們”、“他們”、“她們”……這一點就請讀者自己發揮想像力吧。
場景設定
本書的場景主要設定在木星系統,亦即木星本身,及其周圍的衛星。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其半徑約為地球的11倍,質量約為地球的318倍。木星的主要成分是氫;最外層是氣態,下去是液態,再下去是金屬狀的固態。假如它的質量大一點的話,有可能點燃核反應,而成為另一顆恆星。所以有些天文學家將它戲稱為“failed star”(未成功的恆星)。木星至少有63顆衛星,其中最大的四顆——木衛一(艾歐)、木衛二(歐羅巴)、木衛三(甘尼米德)、木衛四(卡利斯鐸)——是伽利略發現的,故統稱為“伽利略衛星”,都在靠近木星內圍軌道上;由於非常靠近,因此受木星重力的影響也最大。木星的巨大重力吸引著每一顆衛星,除了使衛星沿著各自的軌道運轉之外,還會時時讓衛星稍微變形,稱為“潮汐力”——假如衛星上有海洋的話,“潮汐力”會造成類似地球上的潮汐現象。“潮汐力”會產生兩個重要的結果;一是衛星內部會產生熱能,讓溫度升高;二是讓衛星自轉逐漸減緩,最後永遠以同一面朝向木星。木星與地球一樣有磁場,但強度約為地球的10倍,總能量約為地球的兩萬倍,是太陽系裡最大的行星磁場結構。磁場裡有一大群粒子來回狂奔;根據電磁理論,帶電粒子在磁場中永遠以“螺旋線”路徑繞著磁力線運動,形成“電流”;而且無論磁力線如何分布,“螺旋線”路徑永遠包圍同一束磁力線,形成所謂的“磁通管”,“電流”就在“通管”里流動。木星與木衛一之間的通管最為明顯。
2001年,大衛·鮑曼在木星受到神奇的異化。在2010年,費洛伊德博士
率領另一支控險隊前往木星,他和隊友們的任務是重新啟動具有人類思維的電腦“哈爾—9000”,找出當年大衛鮑曼和飛船遭遇的真相。迎接他們的將是同樣令人窒息的震驚……
書籍信息
出版社: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
頁碼:347 頁
出版日期:2007年11月
ISBN:9787208073999
條形碼:9787208073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