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全文
“十五”回顧和2005年主要工作
2001年以來,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和依靠全市人民,緊緊圍繞“人均超全國、財政再翻番、建設大城市、蘇北爭先進”的奮鬥目標,大力弘揚“團結、創新、實幹、自強”的淮安精神和“苦抓、苦幹、苦創”的“三苦”精神,勵精圖治,奮發進取,圓滿完成了“十五”計畫,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的台階。
“十五”是綜合實力提升最快的時期。預計200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61.81億元,年遞增12.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324美元,年遞增11.7%;財政收入75.56億元,年遞增24%,是“九五”末的2.9倍;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餘額分別達426.8億元和273.5億元,為“九五”末的2.4倍、1.8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171億元,是“九五”的2.8倍。三次產業比例由“九五”末的30.3∶40∶29.7變為21∶45.5∶33.5,實現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轉變。
“十五”是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的時期。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由“九五”末的60平方公里擴大到85平方公里,人口由65萬增加到85萬,實現了“建設大城市”的目標;建成大運河文化廣場、市民健身廣場等一批重點工程,城市品位、形象有了很大提升。縣城、重點中心鎮和中心村建設成效顯著,市域城鎮體系初步形成,預計城市化水平達38%,比“九五”末提高10個百分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202公里,新長鐵路客貨運全面開通,結束了淮安不通火車的歷史。淮河入海水道、華能二期等水利、能源基礎設施項目順利建成。
“十五”是改革開放成效最明顯的時期。市屬國有集體企業以“四到位一保障”為標準的產權制度改革完成205戶,改制面達95%,市直和部分縣(區)事業單位改革基本完成,市、縣(區)機構改革順利完成,農村改革紮實推進,行政審批、財稅金融、糧食購銷體制改革成效顯著。招商引資累計到位資金306億元,註冊外資實際到賬5.8億美元,完成進出口總額25.2億美元、外經營業額6.6億美元。市經濟開發區由小到大,縣(區)工業園區從無到有,全市開發區、園區累計開發面積70平方公里,一批鄉鎮工業集中區初具雛形。
“十五”是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最全面的時期。大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科技“四大工程”進展順利。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累計投入資金70億元,辦學條件顯著改善,國小、國中和高中階段入學率分別達到99.2%、96.3%和87.2%,新建46所民辦中國小校,初步建成高教園區,新增3所高職院校。衛生事業快速發展,累計投入資金7億元,建立健全了公共衛生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超額完成農村衛生三項建設任務。文化體育事業全面發展,100多部文藝作品獲省以上獎項,圓滿承辦世界女籃錦標賽、第十屆全國運動會男排決賽等重大賽事。開通了數位電視。建成3個國家級生態示範縣(區)和一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成功進行經濟普查、1%人口抽樣調查。人口出生率穩定在10‰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低於5‰。實現了全國雙擁模範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級優秀交通管理城市、省級文明城市創建目標,國家園林城市創建通過省級專家組驗收,國家衛生城市創建通過省級可行性調研驗收,健康城市建設全面啟動,成功舉辦淮揚菜美食文化節、稻米博覽會、科技洽談會等特色節會。
“十五”是人民民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預計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11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000元,年分別遞增11.1%和5.8%,人均儲蓄餘額比“九五”末翻一番。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勞動力轉移總量達120萬人,接近農村總人口的1/3。農村五件實事成效明顯,全面取消農業稅和“兩工”,對農民種植水稻、使用良種和購置農機具進行財政補貼;新建和改造農村公路3655公里;基本消除草危房;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覆蓋面達88.4%;完成農村改水三年攻堅任務,自來水普及率達95%以上。扶貧助困工程進展順利,城鎮新增就業13.4萬人,下崗職工再就業8萬人;累計辦理廉租房租金補貼698戶,安置解困房908戶;城鎮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覆蓋面分別達98%、85%、96%和85%;城鄉低保覆蓋面擴大到12.3萬人。物價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