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文學理論斷代史研究著作。作者綜合運用“社會網路矩陣”、“功能模擬”、“精神分析”、“症候閱讀”、“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等多學科研究方法,對20世紀30年代中國文學理論的場域構成、基本特徵及其社會語境、生成機制、認識建構、形態更迭、話語論戰及其所體現的文學生態、社會權力、文學知識、文化問題等的精神症候進行了深入分析,探討了該時期文學理論發展過程中的問題節點。
本書打破了文論史、批評史寫作中以人物帶動歷史的常規寫作模式,採用以邏輯帶動歷史的寫作方式,在問題和思想中描述該時期文學理論的對象與問題,在巨觀中把握思想言路,在個案中分析症候所在,力避一般文學理論史、文學批評史寫作容易出現的泛泛而論之弊。
本書史料豐贍,論從史出,涵概資料與理論、個案與專題等的研究,具有“史”與“論”的雙重價值。
作者簡介
張清民,200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河南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漢語言文學研究》副主編,兼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理事、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理事。著有《學術研究方法與規範》《話語與秩序》《藝術解釋的向度》,在《中國文學批評》《文學評論》《文藝理論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文藝報》等報刊發表論文7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