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14 少林寺建寺一千五百年(J)

郵票圖案

1995-14 少林寺建寺一千五百年(J)1995-14 少林寺建寺一千五百年(J)

郵票信息

名稱 少林寺建寺一千五百年(J)
版別膠版
全套枚數 4
全套面值 1.90元
發行機構郵電部
原作者
志編號 1995-14
整版枚數 50(5×10)
發行日期 1995-8-30
全套售價 1.90元
印製機構 河南省郵電印刷廠
設計者 李德福、楊文清
圖序 票圖名稱 面值(元) 票規格(mm) 齒孔度數 發行量(萬)
4-1 少林寺山門 0.20 40×30 P12 5249.25
4-2 少林寺塔林 0.20 40×30 P12 5249.25
4-3 少林寺壁畫-眾僧徒習武 0.50 40×30 P12 3149.25
4-4 少林寺壁畫-十三僧救秦王 1.00 40×30 P12 2601.75

郵票介紹

少林寺,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城西25里中嶽嵩山西麓少室山陰五乳峰下。寺前溪水潺流,雙橋並列,靜謐而幽深;寺內古柏蒼翠,銀杏擎天,殿宇軒敞,滿壁題記;殿堂之上,香菸繚繞,時有鐘鼓之聲,僧著袈裟,禮拜誦經;院內常有寺僧伸掌握拳,耍刀弄棒,演練少林功夫;中外遊客,絡繹不絕,給這個千年古剎,增添了無限春意。少林寺以建在少室叢林中而得名,又稱“少林禪寺”或“大少林寺”,北周時曾一度改名為“陟山古寺”。該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孝文帝元宏為安頓印度沙門跋陀在此落跡傳教而敕建。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婆羅門種姓摩訶迦葉的第28代佛徒菩提達摩來此,廣集信徒,傳授禪宗,歷史上稱達摩為初祖,稱少林寺為祖庭。唐初,少林寺和尚因助李世民討伐王世充有功,受到唐王的封賞。據《登封縣誌》記載,少林寺在唐宋期間,擁有田地1400多畝,樓台殿閣5000餘間,占地面積36萬平方米,僧徒達1000多人,成為馳名中外的大佛寺,贏得“天下第一名剎”的美名。唐朝的皇帝、皇后,經常駕臨少林寺,武則天曾親制《大唐天后御製詩書》碑。少林寺受到皇家的恩寵,進入了一個全盛時期,寺院重新續建,殿堂雕樑畫棟,佛地園林擴大。唐末至五代,少林寺遭到嚴重破壞。宋金時期,三教合流,少林寺得以恢復。元朝時,又在少林寺大興土木,使之煥然一新。元末,少林寺遭受火災,又受嚴重破壞。明末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修整工程,現在少林寺的基本布局和主要殿宇,多為此時重建。清初至中期,又在那裡修了一些殿堂。到了清末民國,少林寺日趨衰敗。建國後,從1979年起,撥專款進行整修,使其以古老的歷史、威武神奇的少林武術和秀麗的風光,名揚天下。
為紀念少林寺建寺1500年,作為河南省的地方選題,郵電部發行了這套紀念郵票,以4幅畫面展現了少林寺的主要景觀和悠久歷史。
第1圖【少林寺山門】為少林寺現存主要建築之一,由正門和東西兩個掖門組成。中間的正門建築在2米高的磚台上,是一座面闊三間的單檐歇山頂建築,紅牆綠瓦,方門圓窗,朱檐雕梁,氣宇軒昂,四支飛檐猶如振翅欲飛的大雁,左右配以硬山式側門和八字牆。門前砌有17級高的青石台階,台階兩側是一對高約2米的大石獅,為明代刻立。石獅周圍,古柏參天,鬱鬱蔥蔥。山門外有石坊兩座,東西對稱,形制相同。這座山門重建於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1974年落架翻新如初。門額上方懸有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清聖祖玄燁題寫的“少林寺”三個金字的黑漆方匾,高90厘米,寬193厘米,筆力圓潤剛勁,在“林”字上方雕有9厘米見方的“康熙御筆之寶”印璽。山門內的彌勒佛仰坐龕中,笑意盈盈,山門後的甬道兩旁為排列有序的四行碑石,稱作“碑林”,“大半出自名人筆”,鐫刻著唐宋以來著名書法家蘇軾、米芾、蔡京、趙孟煩、董其昌等人的真跡。
第2圖【少林寺塔林】建於少林寺西約一里許的少溪河北岸的山腳,占地面積約12000平方米,為少林寺歷代主持和素負盛名高僧的墓地。史籍記載,這裡原有大小佛塔500餘座,現存自唐至清千餘年的磚石墓塔240餘座,其中唐塔2座、宋塔3座、金塔10座、元塔46座、明塔148座、清塔10座、其它題記不清者20餘座。塔的大小規模、高度、層數、直徑等均是按照死者生前的地位、佛學的修養程度、徒弟的多少、威望的高低和寺內當時的經濟狀況等條件修成的。造型各異,風格多樣,為我國最大的塔林建築群,是研究我國古代磚石藝術和雕刻、繪畫藝術的寶庫。其中日本僧人邵元撰寫的照公和尚塔(建於1339年)塔銘及天竺和尚就公塔(建於1564年),是我國對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實物資料。
第3圖【眾僧徒習武】少林武功,素負盛名,這是歷代少林僧眾勤學苦練的結晶。走進少林寺山門,穿過碑林,盡處便是天王殿,殿內有四大天王像。少林寺的主體建築大雄寶殿,雕樑畫棟,金壁輝煌。後面石階之上,便是歷代主持僧居住的方丈室,幽雅清靜。方丈室後面的達摩亭,供奉著達摩銅像,存放著經卷,各種儀仗、祭器、樂器等。千佛殿是少林寺最後一座殿堂,坐落在寬大月台上,氣勢雄偉,殿內東、西、北牆壁上有大型彩色壁畫,即五百羅漢朝毗盧,線條洗鍊,形象生動,據考證系明代作品。殿內磚砌地面上,有排列成行、深約20厘米的陷坑,這是歷代僧徒長年習武而踩下的腳窩遺蹟。在千佛殿東,就是白衣殿,殿內有壁畫多幅,左山牆上為徒手心意拳、六合拳對練;右山牆上是僧徒手持各種器械對練。郵票畫面即取自這裡的“寺僧徒手搏鬥圖”,12對僧徒對練,招式剛勁,形態生動;石階上主持、方丈在督察指導,構圖栩栩如生。
第4圖【13僧救唐王】郵票圖案亦取自白衣殿內的壁畫。唐朝成立之初,原隋朝大將軍王世充稱帝,國號為“鄭”,繼續與李唐政權相抗衡。公元620年7月,李世民揮師征討,此時,王世充在嵩洛屯駐大兵,實力相當雄厚,又占據了原屬於少林寺的柏谷塢莊園,構成了威脅。因此,當李世民到洛陽討伐被王世充和竇建德圍困時,少林寺以曇宗為首的十三僧下山救主,生擒了王世充的侄子和部將王仁則,使李世民脫險取勝,立了大功。戰後,曇宗被封為大將軍,其餘12人被賜紫羅袈裟,又賜封少林寺大片土地,使少林寺名揚四海。少林寺內至今尚存有《秦王告少林寺主教碑》,上面刻著李世民登基後給少林寺僧徒的敕封聖旨,讚揚他們救駕助戰的功績,背陰還刻有13僧的名字和封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