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巴頓將軍》根據L·法拉戈《巴頓·艱難與勝利》和O·布萊特雷《一個士兵的故事》改編,由美國“二十世紀福斯”公司1970年度攝製出品,編劇:弗朗西斯·科普拉愛德蒙·諾斯,導演:小弗蘭克林·夏夫納,主演:喬治·斯科特(飾巴頓)卡爾·馬汀(飾布萊特雷)。1970年7月上映,榮獲當年奧斯卡第四十三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著劇本、最佳美術設計與陳設、最佳剪輯、最佳錄音等獎項。
《巴頓將軍》是一部傳記故事片,敘述“美國歷來的軍事將領中最有個性的人物”——巴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以後的一段經歷。......1943年在北非,英美盟軍遭到綽號叫“沙漠之狐”的隆美爾元帥率領的德軍反擊,陷入困境。為了扭轉戰場形勢,重新改編了美軍第二裝甲兵團,任命巴頓中將為該兵團的司令,有才華的布萊特雷少將為他的助手。兩人狠抓軍紀與訓練,對軍官與士兵都很嚴格,將整個兵團整頓為一支驍勇善戰的部隊,終於擊敗了隆美爾。
後來,盟軍準備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登入。巴頓提出強攻,卻遭到英軍司令蒙哥馬利將軍的反對。後者是個穩健派,主張行動要謹慎,但巴頓不理會他,率軍一舉攻克首府巴勒摩,全殲敵人。
這時發生了一件不得人心的事:巴頓在視察醫院時毆打一名患彈震症的傷兵。結果他遭到公眾譴責,又被人告了狀,撤去軍職,由布萊特雷接替了他。仕途失意的巴頓調往英國。在一次演講會上講了不少詆毀另一盟國蘇聯的話,這引起盟軍最高司令部與艾森豪的不滿。巴頓又被調回美軍第一軍。
這時候,舊僚布萊特雷正在具體制定諾曼第登入戰的計畫,他特地邀請巴頓參加。巴頓欣然前往,擔任前線指揮官,為挽回自己的聲譽,竭盡全力。之後巴頓參加了解放巴黎等戰役,屢建戰功。1945年年底,他在德國駐地附近的一次車禍中身亡。
本片的主要鏡頭都集中在巴頓身上,讓其他角色甚至幾場戰役都成為烘托巴頓氣勢與性格的綠葉。例如:影片開始的第一場戲,導演安排一面星條旗占滿整個銀幕,然後讓全副戎裝、掛滿勳章的巴頓一步一步踏上星條旗前方的講台,面對鏡頭滔滔不絕的發表一篇“美國軍人最偉大”的演說。表面上他是在對心兵演講(心兵沒出現在銀幕上),實際上是對看電影的觀眾訓話。這種泰山壓頂式的大美國主義在喬治斯克特的精湛演出下,不但不惹人反感,反而使這段長達五分鐘的訓話成為影史經典,並在一開始就成功建立了角色性格與影片主題。
之後,巴頓巡視前線時突然改道古戰場,並下車憑弔、吟詩明志,顯現了一種卓然不凡的儒將之風,英雄神采攝人。但是編導對於巴頓的弱點也未加隱瞞,他性格衝動、口不擇言、迷戀戰爭、不惜犧牲士兵生命換取戰功,在影片中都具體體現了出來。然而瑕不掩瑜,導演最後用風車的背景比喻巴頓是未能完成理想的堂吉柯德,在結束影片時仍不忘向巴頓致上崇敬之情。
飾演巴頓將軍的喬治斯克特不僅在銀幕上演活了美國軍事強人的典範,私底下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硬漢·他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並獲選為影帝,但他卻公開拒絕了這項榮譽。他說“生活不是競爭。正因為它不是競爭,所以我不認為自己是與同行們為奧斯卡或它的提名而競爭。這就是我為什麼拒絕因扮演巴頓獲得提名和奧斯卡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