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柏林危機

1961年柏林危機

1961年,蘇聯重新提出西柏林撤軍要求,事件以蘇聯在東柏林築起柏林圍牆作結,美蘇關係以蘇聯凍結柏林問題而得以緩和。

事件

1961年柏林危機,也稱第三次柏林危機。

柏林危機(Berlin Crisis)共有三次,第一次發生於1948年,又稱“柏林封鎖(Berlin Blockade)”,是冷戰開始後其中一個最早發生的危機,其導火線為1948年6月24日蘇聯阻塞鐵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2日蘇聯宣布解除封鎖,停止行動之後,危機緩和。

第二次發生於1958年,蘇聯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英美法六個月內撤出西柏林駐軍,後來以蘇聯讓步完結。

第三次發生於1961年,蘇聯重新提出西柏林撤軍要求,事件以蘇聯在東柏林築起柏林圍牆作結,美蘇關係以蘇聯凍結柏林問題而得以緩和。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四國因對西柏林法律地位的爭執而引起的三次國際危機。根據1945年《蘇英美三國雅爾達會議公報》《蘇美英三國柏林波茨坦會議議定書 》及其他有關檔案規定 ,在德國投降後,由蘇、美、英、法四國分區占領德國和柏林。上述檔案還規定了處置戰後德國政治、經濟的基本原則,以防止其再發動戰爭,危害世界和平。

過程

1961年6月3—4日,美、蘇首腦甘迺迪與赫魯雪夫在維也納舉行了會晤。會晤中,赫魯雪夫向甘迺迪重申了關於柏林問題的6個月期限,聲言如若美國在年底之前不同意就柏林問題達成協定。蘇聯就將同民主德國單獨締結和約。從而使美蘇關係一下子趨於緊張,並爆發了第三次柏林危機。美國方面認為:蘇聯的目的無非是要“終止西方國家在西柏林的權利”,並進而把美、英、法三國軍隊趕出西柏林。對此,同年6月6日,甘迺迪發表電視講話,表示美國“決心冒任何危險”來維護自己在西柏林的“權利”。

6月17日,美國正式拒絕了蘇聯在維也納的會晤期間提交給它的“備忘錄”。

6月25日,甘迺迪再次發表電視講話指出:鑒於“柏林危機”的重要性,希望美國公眾給予支持。

6月26日,甘迺迪要求國會增撥軍費34億美元,將陸、海、空三軍兵力增至217千人。而正值此時,發生了大批民主德國公民取道西柏林西逃的事件。據統計,在柏林圍牆築成前,西逃的人多達300萬人,“給民主德國造成的經濟損失相當於1200億馬克”。

於是,8月13日,民主德國根據華沙條約國政府莫斯科會議的建議,出動了重型坦克、武裝警察、人民軍,在整個西柏林邊界沿線實行封鎖,只留下13個通道口。從15日起,民主德國又修築了一條高6英尺的“柏林圍牆”,從而使具有483平方公里、擁有220萬人口的西柏林成為事實上的孤島。

8月17日,美國照會蘇聯政府,就民主德國修築柏林圍牆提出抗議,並揚言要用推土機鏟掉柏林圍牆。18日,美國派遣1500名軍人增援西柏林,又派遣副總統詹森和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先後到西柏林視察。麥克納馬拉聲稱:美國將不惜“使用任何必要武器來保衛我們的重大利益”,從而以核戰相威脅。在這種情勢下,柏林局勢十分緊張,戰爭似有一觸即發之勢。而對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強硬立場,赫魯雪夫被迫退卻,主動向美國表示要取消“6個月期限”,從而使第三次柏林危機得以平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