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鄧州市

基本信息

河南省 鄧州市地處河南西南部,全市國土面積2369平方公里,轄28個鄉鎮(街、區)、606個行政村,173萬人、244萬畝耕地。1988年11月17日,經中國國務院批准,撤銷鄧縣,設立鄧州市,1989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對外開放城市,199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改革開放特別試點市,2004年被省委、省政府批准鄧州市享有全部省轄市經濟及社會管理許可權,為經濟單列市。2011年被省政府確定為全省十個省直管縣市之一。 河南省鄧州市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鄧州是全球華裔“鄧姓”發源地、醫聖張仲景故里、《岳陽樓記》誕生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習仲勛祖籍地,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市、國家糧食核心主產區、中原速生楊樹生產加工基地市,享有“中國第一雷鋒城”榮譽稱號。
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山海經》、《史記》等對鄧州均有記載。《山海經·夸父追日》述:“夸父,……將至西海,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史記·禮記·集解》云:“鄧林, 鄧祁侯之國,在楚之北境。”1994年發現的八里崗仰韶文化遺址,距今有6400年,是當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夏朝的第三個帝王仲康,封其子於鄧,即有鄧國。鄧州作為世界鄧姓發源地可追溯到周代,鄧小平《 鄧氏家譜》記載:“我姓始於周之鄧國……”。春秋時期鄧國侯吾離陵,即為鄧氏祖塋,至今每年都有海內外鄧氏族人前來尋根問祖。北宋 福勝寺塔出土的金棺銀槨、舍利子為國家級文物。明朝時形成的“回”字型內外城河,為北方城市所獨有。
地靈人傑,人才輩出。有史至今,曾誕生1位聖人、62位侯王、11位宰相、3位狀元、21名著名軍事將領。孕育了醫聖張仲景,南北朝政治家宗懍,唐宋忠 烈名將張巡、王堅,著名作家姚雪垠、周大新、二月河、秦俊和教育家韓作黎等大批名人俊才。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習仲勛同志祖籍鄧州習營。唐宋三賢(韓愈、寇準、范仲淹)先後在鄧州任職。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就是范仲淹任鄧州知州時在花洲書院寫成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至今傳唱不絕。獨特的自然條件、悠久的歷史積澱、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優越的經濟環境形成了鄧州特有的知書達禮的書香文化和勤勞節儉的農耕文化。          鄧州旅遊獨具特色。鄧州市建置較早,屬中原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厚,考古發掘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達20處之多,有文字記載鄧州歷代為國、郡、府、州、郡、縣、市治所所在地,故地上地下文物蘊藏很豐富。 
鄧州市文物古蹟甚多,現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有太子崗、八里崗、黑龍廟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穰、涅陽、冠軍、安眾、樂城、臨湍等古城遺址;秦漢墓群,南北朝彩色畫像磚;福勝寺塔、花洲書院、鄧國侯吾離陵等名勝古蹟;漢華表、金元碑等珍貴文物。北宋名臣范仲淹曾任鄧州知州,在花洲書院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1985年5月,在福勝寺塔下地宮中發現的金棺、銀槨、舍利子等稀世珍寶,更是輝映鄧州。
台灣村
鄧州市張村鎮上營村是遠近 聞名的“台灣村”,全村2300多人,約60%為台灣高山族後裔,已經在此居住了300多年。鄧州“台灣村”聚居台灣同胞數量之多、歷史之久,在祖國大陸絕無僅有。
 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黃廷將軍隨鄭成功收復台灣之後,率十萬大軍投誠清朝,他在帶兵進京途中,受命沿路屯墾,最後的5個營在鄧州紮營。依那思羅、迪摩達奧、安篤斯且、安達依魯等5位兵將隨軍屯墾後,各娶當地漢族女子為妻,並分別改為漢姓陳、周、蔡、黃、林。在300多年漫長的歲月中,五姓後裔繁衍壯大,但他們有些風俗習慣一直沒有改變,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台灣村”。
福勝寺塔
福勝寺塔位於鄧州市區十字街西南50米處。為七級八角仿閣樓式磚塔。平面呈八角形,塔門向南,高38.28米。塔身全部用青磚壘砌,內外壁面用白灰漿勾縫,內部用紅粘土粘合。塔身自下而上逐層遞減,外廓剛柔適度,造型優美,有明顯的宋塔特色。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修葺該塔時發現地宮。經報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於1988年7-8月進行了發掘。通過發展。在地宮中發現金棺、銀槨及佛骨、佛牙、舌利子等28件稀世珍寶,蜚聲海內外,對研究古代的科技史、藝術史、宗教史、建築史等均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清真西寺
清真西寺始建於明,清道光四年重修,原有房屋28間,占地1000多平方米,另有石碑8通,木製匾額21塊,明未遭兵焚。清道光二年(1736年)和道光四年(1825年)進行了重修。幾經滄桑,現有禮拜堂、望月樓和卷柵9間,是伊斯蘭教寺院中特有的建築,為向訇觀看月亮出沒,宣讀聖書、齋戒時使用的地方。整個建築雕龍畫棟,八角玲瓏,頗具匠心。禮拜殿、望月樓、卷柵三者以勾連搭式之法組合在一起,緊緊相連,給人以寬敞肅穆之感,現歸鄧州市伊斯蘭教協會管理。
汲灘陝山會館
汲灘陝山會館位於城東20公里的汲灘鎮中學校院內。是外地旅鄧商人聚會議事的地點。也用來敬神感靈,祈福禳禍,交流信息,接待商人和停放貨物的地方。明清時期,鄧州經濟活躍,在鄧州興建的會館有15處之多,在這些會館中,以汲灘的“陝山會館”最講究。會館內有大殿、拜殿、戲樓、鐘樓、鼓樓、春秋樓及石牌坊等,氣勢雄偉,巍巍壯觀。汲灘鎮緊靠湍河,又是趙河入湍處,且東邊與新野的上莊、王集鄉毗鄰。全鎮地處平原,地勢平坦。湍河自西由後灣入境,趙河自北由李窪入境,至後灣匯入湍河,東流折向南,過刁堤入新野縣境。在清代湍河水深,汲灘鎮是鄧州水路貨運的集散地,非常繁華,有“小漢口”之美譽。因此,陝山會館當時經濟是很活躍的,有大批商賈集此地。現存的陝山會館,中線上有卷棚三間,大殿三間。大殿兩側各有陪房兩間,構成一個整體,全系磚瓦結構。主房全出前、後檐,歇山式。卷棚進深8.7米,長11.6米,高7米;前有月台,月台高0.5米,寬4米,長9.5米;大殿進深11.6米,高8米,陪房進深6.5米,長7.2米,高5米。卷棚與大殿間有近2米的間隔,房檐相接,顯得緊湊,建築高大雄偉,結構嚴整,保護較好。
編外雷鋒團展覽館
鄧州市編外雷鋒團展覽館由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題寫館名,該旅遊景區總占地面積277畝,其中:綠地面積189畝,道路廣場面積88畝,總投資1700萬元。整個設計以展覽館為主體,周圍種植樹木、草坪,前面以“一河兩湖”為襯托,北與“兩山”相呼應,西南設定為小型文化廣場,形成以河湖、假山、廣場為景點,以園路、小橋為線,以草坪、紀念林為面的點、線、面相結合,高低起伏、錯落有四季有花的園林觀。
花洲書院
花洲書院位於鄧州古城東南隅,坐落著一所歷史悠久、聞名遐邇的千年學府——花洲書院。書院系北宋著名政治家參知政事范仲淹因推行“慶曆新政”失敗被謫知鄧州後,為造就人才而創建。慶曆六年(1046年),范公應摯友滕子京之邀,在花洲書院揮毫寫下了膾炙人口、中外傳頌的《岳陽樓記》。范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遂成為天下之千古絕唱,花洲書院也隨之名暢海內外。“一代師承百世馨”。當年范公興學重教,培育英才之舉,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功垂千秋!師“憂樂”精神傳千古,繼往開來譜新篇。古老的學府踏著歷史的腳步,伴著改革的大潮,迎來了新世紀的春天。鄧州市委、市政府以弘揚范公“憂樂”精神為先導,以創建豫西南中等城市為目標,以發展鄧州經濟為根本,作出了修復花洲書院的決策。這是一項繼承歷史文化傳統,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德政工程,必將惠及當今,澤被後世,因而得到了社會會各界的一致擁護和支持。花洲書院修復工程於二00二年四月一日奠基啟動,整個工程現在已竣工並向遊人開放。工程面積為8.4萬平方米,包括春風閣、春風堂、藏書樓、先聖殿、覽秀亭、范文正公祠、名人館、百花洲、碑林、碑廊、盆景園、南大門、花洲遊園等建築和景點。工程建設源於歷史但高於歷史,工程富有內涵和文化品位。
吾離冢遺址
吾離冢,位於鄧州市東南2公里處,屬於城郊鄉(現湍河辦事處)一行政村,又名“五離冢”、“五女冢”,傳為春秋時期鄧侯吾離冢,為鄧州市第一冢。1957年被原鄧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左氏春秋傳》載;“魯桓公七年(周桓王十五年,即公元前705年),鄧侯吾離朝於魯”。 
    吾離在任期間,勵精圖治,發展農桑,鼓勵冶鐵鑄造,“鄧師鑄劍”曾聞名天下,又廣泛與列國建交,鄧國曾一度崛起,屹立於列國之林,是鄧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國君。 
    吾離死後,葬於今鄧州東南吾離冢村,距今二千六年多年,他的墓是鄧州古墓中有名字的最早的一個。所以稱之為“鄧州第一冢”。 
    當地老人說,古輩時,冢曾被盜,出土有陶鬲、陶俑等,並發現一把半截銅劍。 
    再者《辭源》稱:春秋時,鄧侯吾離,子孫以國為氏,所以吾離應是中原鄧姓人的祖先。吾離朝魯那一年,楚武王已在位三十六年,楚武王夫人鄧曼,計算起來,應是吾離的女兒,鄧祁侯的妹妹。吾離死後,子孫以國為氏,以鄧為姓,故吾離是鄧姓人的始祖。 
    鄧姓遍布於世界各地,國內以河南、湖南、江西、湖北、四川、台灣和香港等;國外主要分布於泰國、美國、馬來西亞、加拿大等地,鄧氏後裔不忘先祖開基創業之功,發奮圖強,僅見於經傳的就有200餘人。 
    據《明嘉靖鄧州志》載:“夏,帝仲康封其子於鄧”,此鄧之始。商王武丁時,大封諸侯,丁已年(公元前1264年,另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公布的《夏商周年譜》推算為公元前1240年),將其叔父曼(字德陽)封於鄧地,建立曼姓鄧國,為一世鄧國侯。至周時發展成為較為重要的異姓諸侯國,強盛時疆域北起南陽盆地南部,東連今湖北棗陽,南接漢水,西連今湖北宜城。國都在今鄧州城。鄧國於公元前678年被楚文王所滅,歷時586年(自夏起為1300年),傳國22世。吾離為第十九世鄧侯,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在大國爭霸的形勢下求生存,曾多方與大國交好。公元前705年,鄧侯吾離又與宜伯綏去今山東曲阜朝拜魯國。此時鄧國中興,國勢昌盛,屹立於列國之林,史稱吾離為鄧國中興之君。公元前700年病逝,葬於國都南郊,即今鄧州市東南3公里處八里王村,歷經滄桑,陵存至今,世人皆謂“鄧氏第一陵”。 
    對於鄧國吾離之鄧姓,在唐代的《元和姓纂》中載:鄧,“曼姓,殷時候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後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綜上所述,鄧州為鄧國故地,鄧姓源於鄧州。 經過3260多年的發展,鄧氏後裔如今已遍布海內外。據統計,在中國常用的3000多個姓氏中,鄧姓位居第34位,總人數達650萬。集中分布在四川、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江西、雲南、廣西、福建、海南、陝西等省。在香港、台灣兩地,鄧姓亦是名門望族。還有不少鄧姓人步出國門,走向世界,落地生根。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20多個國家都有分布。
八里崗遺址
八里崗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部落遺址,坐落在河南鄧州市東約3公里處湍河南岸八里崗西北的坡狀高崗上,距今約6800年,文化層厚3-5米,面積近九萬平方米。八里崗遺址1957年發現並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1年秋至今,北京大學文博學院考古系與南陽文物研究所聯合對八里崗遺址進行了七次發掘,揭露面積5000餘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遺蹟和遺物,收穫頗豐。其中1994年的發掘因發現了仰韶文化中晚期長排連間套房房屋基址而被評為當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發掘中發現了大量有價值的遺蹟遺物,計有:房基66座,墓葬150餘座,灰坑窖穴千餘個、文物標本萬餘件。揭示遺址的文化層堆積自下而上依次為:仰韶文化早期、中晚期,屈家嶺文化中後期,石家河文化——龍山文化晚期地層。     發掘工作主要在遺址的中心區進行,共清理窖穴、灰坑500餘座,房屋遺蹟48座,墓葬120餘處,獲得了大量陶、石、骨器等人工製品以及穀物、獸骨等自然遺物,其中大多數為仰韶文化至石家河文化的新石器晚期至銅石並用時代遺存。其文化序列比較完整,為南陽盆地史前文化研究增添了一批新資料,其中多座仰韶文化晚期前段及廟底溝期的連間長排房子不僅在同類遺存中年代早,而且房屋本身及其他與之相關的跡象保存亦比較完備,更為史前考古學通過聚落遺存研究當時的社會歷史提供一批較好的素材。 
    幾次發掘所見遺蹟均窖穴和灰坑,分布密集,其間打破現象較多。大多數窖穴為圓形口小底大的袋形坑,較完整的尚深3米餘,有的坑壁抹泥,有的穴底鋪墊碎紅燒土層以防潮,不少窯穴的堆土經浮選採集到炭化稻穀及其它炭化果實,還有若干窖穴廢棄後用來葬人,或者整豬整狗出土。灰坑中出土大量陶器,亦常見鹿、牛、豬、蚌等動物遺骸。 
    迄今清理的房屋基址絕大多數屬仰韶晚期偏早階段及廟底溝時期,多為分間長徘房,也有雙套間和單間者。均呈東西分別的南北兩排,間隔約20米,年代相應。各排里不同年代的房子層層疊壓,但始終不離本排的位置。兩排房屋之間的地層堆積呈多層相迭的水平狀,平整而較緻密堅硬,包含遺物少而細碎,不見同期灰層或灰坑一類堆積,當是一處由人工不斷平整鋪墊的空場。表明這一聚落區雖在長期內房屋存在廢棄與重建,但聚落布局經一次性規劃後長期延續不變,是該聚落變遷過程中一段較為穩定的時期。兩排房屋不乏保存不好而僅餘牆基或墊土者,但也有很多遭火焚毀棄,其牆體和居住面均被燒烤成堅硬的紅燒土,因而保存狀況良好。有的殘牆尚高達70厘米左右,室內器物也因不及搬走而遺留原址,從目前發展情況看,所有長房的建築方法基本一致。 
    在以上房屋聚落遺存之下疊壓著一處屬仰韶文化半坡期的墓地。墓葬排列大多緊密,疊壓打破現象十分複雜,大約可以分為早晚兩個階役。晚段者以多人合葬豎穴土坑墓為主,有的留有二層台,每墓葬數人至十數人,甚至近百人不等,多數為二次葬,少見一次葬:早段者多為單人一次葬豎穴土坑墓,以東西走向、頭向西者為多見。各墓隨葬品不等,少者1一3件,多者20餘件,以陶器為主,有的以鼎、罐、缽、器座為一套。在墓地範圍內還有多座圓形祭坑。抑或是與墓分開的隨葬品埋納坑,一般不大,埋有十件豬下頜骨和少量豬頭骨,有的也同時出土數件陶罐、蓋等明器。 
    1993年3月28日及1994年12月25日,《中國文物報》先後兩次在顯要位置作了專題報導,1994年《華夏考古》雜誌發表了發掘簡報,並被評為199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轟動國內外。鄧州旅遊獨具特色。鄧州市建置較早,屬中原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厚,考古發掘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達20處之多,有文字記載鄧州歷代為國、郡、府、州、郡、縣、市治所所在地,故地上地下文物蘊藏很豐富。 
鄧州市文物古蹟甚多,現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有太子崗、八里崗、黑龍廟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穰、涅陽、冠軍、安眾、樂城、臨湍等古城遺址;秦漢墓群,南北朝彩色畫像磚;福勝寺塔、花洲書院、鄧國侯吾離陵等名勝古蹟;漢華表、金元碑等珍貴文物。北宋名臣范仲淹曾任鄧州知州,在花洲書院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1985年5月,在福勝寺塔下地宮中發現的金棺、銀槨、舍利子等稀世珍寶,更是輝映鄧州。 
位置優越,區位優勢明顯。地處中原腹地,位於武漢、西安、鄭州大三角和南陽、襄樊、十堰小三角中心部位,是承南啟北、連結東西的軸心。境內交通便利,四通八達,距南陽、襄樊、老河口機場均在60公里以內,焦枝鐵路、207國道、 南鄧高速公路、S335線、S231線、S249線穿境而過,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渠首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穿越5個鄉鎮,在鄧州境內全長38公里。
自然條件良好,物產豐富。境內大部為沖積平原,占總面積的63%,屬長江流域。氣候屬北亞熱帶暖溫半濕潤氣候區,具有南北氣候過渡帶特徵,四季分明。盛產小麥、棉花、菸草、小辣椒、花生等,是國家糧食、黃牛、外貿煙出口生產基地和河南省棉花、芝麻生產重點市,素有“糧倉”之稱。
旅遊資源豐富,前景廣闊。有八里崗仰韶文化遺址、鄧氏祖塋——吾離陵、宋代福勝寺塔、“憂樂”精神發源地——花洲書院、清真寺、台灣村等名勝古蹟和 編外雷鋒團事跡展覽館、南水北調渠首等景點。
近年來,鄧州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廣大幹部民眾,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丹江口庫區區域性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示範區、省內有影響的建材和裝備製造基地、特色鮮明富有魅力的文化名市,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富民強市為中心任務,始終堅持“四個重在”(重在持續、重在提升、重在統籌、重在為民),突出“四個著力”(著力科學發展、著力社會穩定、著力改善民生、著力工作落實),實施“四個帶動”(項目帶動、品牌帶動、創新帶動、服務帶動),奮力實現工業強市、現代農業、中心城區、生態文明建設“四大突破”,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堅持走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新型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路子,鄧州經濟社會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
農業是鄧州市的基礎產業,鄧州市有耕地260萬畝,盛產辣椒、小麥、棉花、油料、菸草、豆類,被確定為國家糧食、黃牛、內貿煙儲備基地、外貿煙出口生產基地和河南省棉花、芝麻生產重點市,為全國50個商品糧基地縣之一,素有“糧倉”之稱。近年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斷加大,先後組織實施了百萬畝土地整理、標準化良田建設、引丹灌區續建等工程,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先後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全國基本農田保護建設示範區”,糧食核心主產區地位進一步鞏固提高。
—新型農業現代化實現新發展。糧食生產再奪豐收。全年糧食總產22.2億斤,增長2%,實現十一連增,再次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河南省紅旗渠精神杯”稱號。基礎條件持續改善。桑莊腰店糧食高產示範區實現了井電通。32萬畝高標準糧田建設、百萬畝土地整理項目第3年度土地整治、南鄧高速公路綠化和9360畝生態林建設任務圓滿完成。3座小水庫除險加固、杏山小流域治理、小草河治理等工程竣工。產業化發展勢頭良好。黃志牧業200萬頭生豬屠宰生產線一期項目已經確定,心良源3000萬隻肉雞宰殺加工項目投產運行,奶牛乳製品項目已與蒙牛集團達成合作意向。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215家,流轉土地13萬畝。移民及服務中線建設工作穩步推進。移民生產開發扶持項目有序實施,發展致富競賽和文明社區、文明戶創建活動紮實開展,移民村社會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呈現出“穩得住、能發展、快致富”良好態勢。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鄧州段主體工程全部完工,配套工程建設進入尾聲,與北京市等受水區對口協作聯絡活動開局良好。
鄧州市始終重視工業發展,強力實施工業振興工程,工業發展水平明顯提升。
—新型工業化實現新突破。質量效益穩中有升。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81.8億元,增長13.9%;實現入庫稅收1.8億元,增長5.4%。汽車及零部件、紡織服裝、食品加工三大主導產業產值分別增長20%、10%和15%。項目引進成效明顯。全年引進投資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62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4個,十億元以上項目3個,契約履約率100%,開工建設率93%。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在建、續建項目中,陽光油脂一期、一拖專用汽車、綠鑫源包裝紙、良機鍛造、爵士浩業、永泰細絡聯、潤雨服飾、心良源食品加工等投資超億元項目實現投產或部分投產,少兒時尚創意產業園一期、申港紡織、永泰噴氣織機、中宇鋼構、新拓紡織、聖新源紡織、龍泰無紡布、駿豐家具板材等投資超億元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新簽約項目中,風神雷諾汽車零部件、星光產業園、亞泰機械手、佳爾科蟲草保健品、征途戶外服裝、怡可淨水設備、久友麵粉擴建、慶達箱包、華誠管業、常青藤化妝品等項目前期籌備工作順利推進,近期即將開工建設。山江重工、清源電動汽車等一批有合作意向的重點項目正在洽談運作。園區承載能力持續提升。啟動了標準化廠房建設。修建了5條總長7.5公里主次幹道,同步配套了電力通訊、道路綠化等設施。綜合服務中心建成投用。產業集聚區實現營業收入182億元,增長31%;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7億元,增長24%;從業人員2.5萬人,較年初增加6000人。改革創新實現突破。黃志牧業、潤雨服飾、賽博板業3家企業在深圳前海股權交易中心成功掛牌,開闢了企業融資新渠道。研發新產品12種,推廣四新套用技術10項。盛唐針織“唐雅娜”服飾被評為河南省中小企業名牌產品;永盛油脂“乳香花生蛋白製備新工藝研究”和一鑫紙業“紙機能量技術最佳化改造”獲省科技成果獎;“雪陽棉庫網”被評為省十優電子商務平台。
“雪陽”商標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益嘉”地板、“久力健”酒被認定為河南省著名商標;永泰“棉紗”、益嘉“中密度纖維板”被評為河南省名牌產品;河南省雪陽科技院士工作站獲批建立,成為我市第一家省級院士工作站。
湍北片3.29平方公里為行政服務和高新園區,目前“一橋八路”等基礎設施已開工建設;城南片19.31平方公里為產業發展區,目前已新修建主次幹道及區間道路總長145公里,供排水管網127.3公里,電力線路178公里,形成了4橫9縱的主幹道道路骨架。目前,三大主導產業增加值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5%。
—新型城鎮化實現新跨越。城鄉規劃不斷完善。丹江口庫區區域中心城市發展規劃、湍北新區啟動區控規、湍河風景帶修規、市域旅遊總體規劃編制完成;至2030年城市發展“雙百”總體規劃上報省政府待批;產業集聚區物流園、交通物流園建設規劃正在細化完善;城市景觀風貌、醫療衛生、教育布局等規劃全面啟動;杏山旅遊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湍河渡槽紀念園詳規正在編制。城鄉建設力度加大。全年完成投資36億元,增長34%,城鎮化率達到34%。“十大工程”建設穩步實施。湍北新區“八路一橋”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啟動,投資額度近4億元;穰城路、交通南路、人民西路等9條道路升級改造工程如期竣工;團結中路區域綜合改造和城市綜合體拆遷工程啟動;雷鋒廣場一期投入使用,二期正在建設;商務中心區即將開工建設;鄧西湖濕地公園項目前期工作進展順利。基礎設施建設成效明顯。鋪設配水管網61公里,改造供水管網低壓區10個,建成啟用了第二水廠;新建污水管網20公里,連線用戶支管網6.5公里;清淤疏浚河道10.6公里,治理外城河11.6公里,解決中心城區汛期內澇積水片區10處;建成公廁62座、壓縮式垃圾中轉站9個;新增城市綠地1194畝。鄉村建設有序推進。鄉級集鎮全面開展環境綜合整治,新建、改建道路25條,安裝路燈871盞,種植行道樹2萬多株。持續推進14個重點社區建設,啟動了張村台灣村、腰店龍騰、十林習營、桑莊菊圃等社區建設。城鄉管理水平持續提升。以“六城聯創”為載體,加大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加強城鄉管理,人居環境日益改善,城鄉形象得到提升。打擊非法占地違法違規建設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中心城區及農村沿路違法違規建設得到有效遏制。省級雙擁模範城、省級園林城市創建工作通過省年度複查驗收,省級文明城市創建工作通過省驗收,省級衛生城市爭創工作全面展開。
—和諧社會構建實現新進步。惠農政策全面落實。全年發放各類補貼資金3.3億元,改造農村危房2000戶,建設保障房2500套,解決農村10.1萬民眾和2.4萬師生安全飲水問題,實現1.4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就業再就業工作紮實有效。新增城鎮就業1.8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995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5萬人,“零就業家庭”動態歸零。社會保障不斷加強。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保險金、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社會化發放率100%。城鄉低保對象人均月補助水平分別達到210元、99元。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工作全省先進。新農合參合率、參合農民受益率位居全國前列。交通通達能力顯著提升。升級改造了鄧孟路、桑陶路稀飯崗至水泥廠、習營至淅川交界公路;新建了渠首大道至馳誠駕校公路。蒙西鐵路確定過境鄧州並設站。鄭萬高鐵過境鄧州並設站項目正在積極爭取。教育體育事業快速發展。爭取項目資金6600萬元,新建農村校舍6.7萬平方米。新建、改擴建幼稚園110所,改擴建城區學校5所,花洲國小、幼師擴建項目主體工程基本完工,春風學校建成投用,城區學校大班額問題得到初步緩解。馳誠駕校新址建設進展順利,職教中心近期即可開工建設。強化教育內部管理,加大獎學助學力度,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升。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體育事業發展勢頭良好。文化旅遊事業積極推進。文化茶館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太子崗遺址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圖書館被評為國家二級館,現代戲劇本《楊蘭春與〈朝陽溝〉》榮獲國家戲劇文華獎。鄧國春秋園一期開工建設;花洲書院擴建工程啟動,並通過省4A級景區初驗。醫療衛生事業成效明顯。中心醫院新址建設、人民醫院擴建工程竣工投用,中醫院新址建設有序推進,重大傳染病得到有效預防,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人才引進步伐加快。全年公開引進和考錄各類人才819人,其中教育系統427人,衛生系統354人,其它領域38人,人才總量不斷擴大,素質持續提升。環境保護力度加大。生態市創建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市域空氣品質位居省直管縣市第一。平安鄧州建設全面加強。三級視頻監控網路進一步完善,“兩搶一盜”等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得到有效遏制;依法治市工作紮實推進,被評為全國先進;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切實加強,信訪穩定責任嚴格落實,社會大局保持穩定。精神文明活動深入開展。廣泛開展學雷鋒和志願者服務活動,全社會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明顯提高,社會風氣、公共秩序顯著改善。依法行政持續推進。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社會輿論監督,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全面改進工作作風,不斷加強行政監察、審計監督工作,政府及政府部門依法行政水平進一步提高。
統計、人事、科技、氣象、史志、檔案、工商、質監、郵政、通信、保險、殘疾人、僑務外事、民族宗教、人民防空、民兵預備役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績,實現了新發展。
近年來,鄧州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建設丹江口庫區區域中心城市目標,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以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為動力,堅持“四個重在”實踐要領,堅持走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新路子,全力推進全市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努力將鄧州打造成中原經濟區建設先鋒區、新型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和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建材裝備製造基地。
預計2013年全年完成生產總值307億元,比上年增長9.3%;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9.3億元,增長25%;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5億元,增長23%;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9億元,增長13.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78元,增長10.6%;農民人均純收入9172元,增長12.8%;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19億元,增長19.6%;各項貸款餘額96億元,增長22.7%;人口自增率控制在6‰以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