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角山水庫

龍角山水庫

龍角山水庫為 乳山河中游大(2)型水庫,因壩址位於乳山市育黎鎮龍角山村北而得名。水庫建於1959—1960年,集水面積277平方千米,總庫容1.05億立方米,上游主河道30.4千米,平均比降4.66‰。庫周山巒起伏,相對高差200~300米,河流彎曲處多呈直角轉彎,河岸的水流沖刷面多呈陡壁。水庫有兩條支流匯入:西支發源於乳山市西北部的馬石山,東支發源於煙臺市牟平區王格莊。

地理環境

龍角山水庫大壩 龍角山水庫大壩

龍角山水庫屬暖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 ,庫區多年平均年降水量766.2毫米,其中汛期(6—9月)占全年的74.6%,多年平均年徑流量0.72億立方米。

流域內地層為前震旦系變質岩系,主要為條帶狀混合岩化角閃斜長片麻岩、黑雲母斜長片麻岩。沿丘陵溝谷分布有棕黃色、棕紅色亞黏土,河谷兩岸一級階地為亞砂土、粉砂土。 庫區農作物以玉米、小麥為主,經濟林以蘋果為主,為乳山蘋果主產地。

水庫概況

1965年,水庫主壩、副壩進行加寬培厚,壩頂寬度由建成時的4.5米加寬至7米。1970年,建東輸水洞工程,在主壩東2.5千米處開鑿穿山隧洞,洞長390米,設計引水流量5立方米每秒。1975年,進行主、副壩黏土心牆加高,主壩黏土心牆由建成時的41.5米加高至44.33米,副壩黏土心牆由建成時的41.5米加高至43.31米。1979—1981年,完成水庫溢洪閘工程。2002年10月,除險加固工程開工建設,2006年7月完成 。

水庫主壩系黏土心牆砂殼壩 ,長721米,壩頂寬7米,最大壩高23米。副壩系黏土心牆砂殼壩,長176米,壩頂寬7米,最大壩高14.3米。溢洪道位於主壩東1千米,設有7孔無底坎平板鋼閘門,溢洪道淨寬70米,閘底高程35.3米,挑流消能。東輸水洞位於主壩東2.5千米,為鋼筋混凝土有壓隧洞,直徑1.8米,流量12.4立方米每秒。西輸水洞位於主壩西端,洞身為漿砌石結構,內襯壓力鋼管,直徑1.4米,設計流量25立方米每秒。

水庫興利水位41米,興利庫容5916萬立方米,相應水面面積12.5平方千米。水庫灌區設計灌溉面積7567公頃,有效灌溉面積2087公頃,城區供水工程設計年供水量1800萬立方米。

開發建設

水庫所在流域乳山河屬山溪性雨洪河道,河道流量隨季節變化,汛期水集中,呈陡漲陡落型。新中國建立初期,乳山縣內乳山河等較大河流時常鬧水患,西北、東南等大片山耩、鹽鹼地卻旱情嚴重,為改變這種局面,1959年,縣政府經過勘察設計,組織民工在乳山河中上游、龍角山村北,兩山相峙的狹口處,開始了水庫的一期工程,苦戰兩年,大壩合攏,一處容量三千萬立方的中型水庫初步修成。1977年又開始了第二期工程,全縣城鄉總動員,投資319萬元,投工19萬個,完成土石方18萬,使用鋼筋混凝土七千六百方,加高了大壩粘蕊牆,用石塊漿砌了主壩迎水坡,石縫交錯,坡面平整,為國內首創。大壩西端設有無壓砌石放水洞;東放水洞為鑿山而成的壓力洞,。同時,在水庫溢洪道上建有7孔平面直升式鋼閘門。溢洪閘集古今建築之精華,造型別致,古樸典雅,蔚為壯觀。溢洪工程分為閘門、立交橋、機架橋、橋頭堡四大部分。閘門用電力啟動升降。機架橋凌空懸撐,兩個橋頭堡雄踞於機架橋東西兩頭。四層台式樓閣,頂層框架全是玻璃裝飾,古今結合,華麗大方。此溢洪工程在1982年全國水利工程評比中,被國家水電部評為優質工程。

經過三年擴修,原來的中型水庫擴大為擁有億萬方蓄水量的大型水庫。在搞好庫區建設的同時,還加強了灌區配套建設。打遂道13處,總長5204米,修乾渠總長90千米,各類建築物168座,架設渡槽7座,總長3737米,其中最大的雙曲拱紅旗大渡槽長1100米,共19孔,每孔50米 。

水庫效益

水庫灌區工程始建於1965年,開灌至2008年累計灌溉面積4萬餘公頃,對乳山的農業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城市供水工程始建於1994年,設計年供水量1800萬立方米,累計向城區供水1.3億立方米。水庫現在已成為乳山市城區供水水源地,保證了工業和生活用水 。

如今的龍角山水庫 ,其作用和功能已由建庫初期的防洪、灌溉逐步發展成為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城市供水與淡水養殖等綜合利用。龍角山水庫的興建,從根本上改變了流域內天然徑流的時空分布,在百年一遇設計洪水條件下,能夠攔蓄削減洪峰32%,對水庫運行過程中已發生的最大洪水,削減洪峰72%,有效地減輕了下游的洪澇災害。

龍角山水庫修成, 使灌區八處鎮、180個村莊、16萬畝農田受益。乾渠縱貫乳山南北,像條長巨龍穿山越野,把下游兩岸一萬五千戶農民生命財產得到保障,四萬畝數糧田免受洪水衝擊和澇災。往日給人們帶來災難的乳山河這條“水龍”,如今蟄伏在龍角山水庫大壩里,吞去吐霧,銜山含水,呈現出特有的北國水鄉美麗的風光。春天,微風和煦,柳林反青,岸邊燕飛桃紅,庫里魚躍鴨飛;至夏,柳絲輕拂,花香襲人,雨後可見彩虹飛架;秋季,遍地金黃豐收景,滿網銀光魚蝦肥。一眼望去,碧波蕩漾,廣漠浩瀚。小船緩緩移動在千畝蘆葦盪里,使人感覺是進入了江南水鄉。為了綜合利用庫區資源,市水庫管理局先後辦起水泥制管廠、地毯加工廠、漁業隊,大搞多種經營,經濟效益逐年提高。漁業隊在水庫里投養了鯽、鰱、草等各類淡水魚,年產量已達七萬餘斤 。

除險加固

2002年10月投資1.0905億元對水庫工程進行了除險加固, 2005年8月完成主體工程並通過省水利廳驗收,2010年11月通過了省水利廳的竣工驗收,先後獲“建國60年精品工程獎”;省建築工程質量 “優良工程”、“泰山杯獎”;被省水利廳評為“優質工程”;山東省水利工程“十大優質工程”等稱號。龍角山水庫管理處連續9年為“威海市級文明單位”,2012年6月被省水利廳評為“山東省水利系統文明單位”,2013年5月被評為“山東省水利工程規範化管理二級單位”等稱號。

歷史傳說

龍角山的傳說, 沒有民間記載,但長久以來, 龍角山水庫里的“鱉精”卻喧賓奪主,鱉精的“事跡”,越來越被人們喜聞樂道,從而廣為流傳。

《大乳山下》一書詳細地記載了“鱉精”在龍角山一帶的傳說。

借籮的傳說。1960年的一天,龍角山村有位老太太正在家裡推磨,突然,推門進來一個小媳婦,她說要包餃子,嫌面粗,借老太太的細面籮一用。還籮時,小媳婦順便捎來一碗水餃。當老太太要與家人分享時,發現那餃子餡全是水庫里的青苔,大家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借面籮的小媳婦,是老鱉精變的。

挖洞的傳說。1968年前後, 龍角山水庫大壩出現滑坡,原因難以查明。修補後,又坍塌,如此反覆了3次,施工人員心急如焚。當地人說老鱉有挖洞的習慣,它們不知在大壩的周圍挖洞會給人造成危害,建議工程指揮人員燒香禱告,告訴它們事情的原委。在破除迷信的年代,總指揮當然不能明著乾,就在半夜時分,虔誠地按民眾的說法做了,從此,大壩堅如磐石,再未出現過異常情況。 1982年修建的溢洪閘,被評為全國十大優質水利工程;大壩的石材護坡施工,被評為全國樣板工程。

曬蓋的傳說。在水溫較低的時候,人們經常看到水庫里有類似圓蓋岩石的東西浮出水面。有時只一個,有時是三五個。它們一動不動地,在盡情地享受著陽光的照耀。不知情的人看到,會以為那真的是露出水位線的大石頭。當天空起雲時,它們就消失的無影無蹤。在老鱉曬蓋的時候,當地人從來不去打擾它們。

助人的傳說。早些時候,龍角山村的婦女習慣到水庫邊洗衣服。汛期水庫的水位急劇上升的時候,沒有坡度較緩的“工作面”,在岸邊洗衣服很不安全。令人費解的是,她們去時,總能找到較平整的地方,當洗完衣服再回眸原處,那裡竟是“鐵陡石傍”(方言,形容險峻),坡陡水深,原來,她們是在老鱉蓋上,把衣服洗好的。

照相的傳說。1970年,乳山盛傳 龍角山水庫里的鱉精,混跡人間,與攝影館的工作人員開了個大玩笑。後來越傳越神,很多外地人也知道了,他們遇到乳山人就打聽這事。那時,公社駐地都有照相館,一天,育黎公社照相館裡,來了兩位貌若仙子的大姑娘,說要照相。當攝影員給她們拍照的時候,鏡頭裡竟是兩隻老鱉,起初攝影員以為是自己看花眼了,當目光離開鏡窗時,確有兩位美人就端端正正地坐在對面,但再從鏡頭裡看,又是兩隻老鱉精。如此反反覆覆、屢試不爽,攝影員急得滿頭大汗,無奈,只得胡亂按動快門。兩位鱉仙折騰了半天,玩耍夠了,突然神秘地消失了。攝影員急忙沖洗膠捲,什麼圖像也沒有拍攝到,又覺得沒有給人家照成相,應該把錢退回去,找到她們付的錢一看,原先明明收的是人民幣,現在怎么變成舊銀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