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龍蟠村隸屬於雲南省玉龍縣龍蟠鄉,全村總面積43平方千米,轄5個村民小組,總戶數358戶,總人口1434人。有耕地1777畝,其中,水田1495畝,旱地282畝,人均耕地面積1.4畝。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531畝,總產量84萬千克,人均586千克。年末生豬存欄1162頭,年內出欄1562頭,肉產量117噸。大牲畜存欄528頭,羊存欄34隻。全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0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49元。全村有完小1所,村小3所,在校學生189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鞏固率100%。
該村國土面積42.96平方公里,海拔1900米,年平均氣溫13℃,年降水量958.9毫米,適合種植玉米小麥、水稻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2089.1畝,人均耕地1.41畝,林地57899.9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68.8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24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320戶通自來水,沒有農戶飲用井水,有33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8.85%)。有373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9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79.89%),沒有通有線電視;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2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2戶(分別占總數的60.05%和13.94%)。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68.8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97.11萬元,占總收入的53.44%;畜牧業收入96.58萬元,占總收入的26.1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604頭,肉牛58頭,肉羊79頭);漁業收入1.05萬元,占總收入的0.28%;林業收入15.98萬元,占總收入的4.33%;第二、三產業收入52.41萬元,占總收入的14.21%;工資性收入4.35萬元,占總收入的1.18%。農民人均純收入1524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3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6人(占勞動力的3.9%),在省內務工26人,到省外務工10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73戶,共鄉村人口1575人,其中男性797人,女性778人。其中農業人口1485人,勞動力922人。該村以納西族為主,其中納西族1513人, 僳僳族23人,其他民族39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4人,占人口總數的1.62%;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473人,參合率99.19%;享受低保64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衛生院,該村距離鄉衛生院3公里。該村建有公廁2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無人畜混居的農戶。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5所,校舍建築面積2172平方米,擁有教師14人,在校學生143人,距離鄉中學6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16人,其中小學生143人,中學生73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無圖書室和業餘文娛宣傳隊。
人文地理
龍蟠村東鄰玉龍雪山,西鄰香格里拉縣,南北分別與龍蟠鄉星明、新聯村委會相鄰,主要以納西族為主,居住有納西、僳僳等少數民族,舊名葡萄灣。解放後為龍蟠鄉所在地,是龍蟠鄉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1943年由和萬華捐資、民眾投工投勞籌建龍蟠國小,後為今龍蟠完小前身。原和萬華為茶馬古道時龍蟠第一大商戶,有馬幫數百匹。該戶房屋建造工藝精湛,特別是原大門極有民族特色。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龍蟠村積極貫徹落實國家、省、市、縣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意見和方案,按照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立足村情,緊緊圍繞如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實現小康社會,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實踐,積極組織開展了新農村建設的項目和規劃工作。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指導員的努力爭取下,組織實施了龍蟠村委會龍華、忠義大溝350米的農田水利三面光水溝改造,投入資金1萬元、水泥20噸、民眾投工投勞768個工,直接受益民眾227戶、823人。同時,組織實施了龍蟠市場改造項目建設,總投資2萬元,極大改善了龍蟠市場的環境和設施。在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反覆論證的基礎上,規劃了一個總投資15萬元的建設項目,主要是以龍華村村道水泥路面、水利設施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089.1畝(其中:田1545畝,地544.1畝),人均耕地1.41畝,主要種植玉米、小麥、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57899.9畝,其中經濟林果地6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4畝,主要種植核桃、梨子、桃子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676畝,其中養殖面積20畝;荒山荒地845畝,其他面積927畝。有豐富的水資源。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石鼓完小,中學生就讀到第四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5公里,距離中學2.5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1人,其中小學生28人,中學生13人。
該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56.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0.00元(人均0.00元),一事一議籌勞62個(勞均1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9.36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社會公益事業籌資籌勞情況;財政對農民補貼情況;民政救濟情況等。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人居環境差,宅基擁擠;公益事業基礎建設薄弱,人畜飲水水源不足,飲水管網嚴重老化,急需改造;農村電網沒有進行農網改造,用電安全難以保證;鄉村道路晴通雨阻;村內道路硬化程度較低,需要完善;村內排水溝渠、垃圾池、公廁、文化娛樂場所等急需建設,村容村貌差,須待整治,民眾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發展畜牧業及二三產業。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目標,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進一步加強民眾思想文化整體素質的提高,大力推廣農村實用科學技術,積極發展農村畜牧產業,努力提高牲畜養殖科學技術含量,提高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