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縣柯村
黟縣柯村簡介:黟縣柯村鄉“皖南蘇維埃政府舊址”距黟縣城50餘公里,坐落於山高林密的清溪河與東坑河

1934年7月,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為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衝破國民黨對中央蘇區的圍剿,決定將尋淮洲、樂少華、粟裕等領導的紅七軍團改編為北上抗日先遣隊,從瑞金出發,向閩浙贛皖諸省國民黨後方挺進。同年11月,北上抗日先遣隊奉命進到蘇區德興的重溪休整,同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繼續擔負抗日先遣隊的任務,從1934年11月至1935年1月轉戰於浙皖邊、皖贛邊和皖南,威震國民黨統治中心京(寧)、滬、杭腹心地區。
當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以下簡稱抗先隊)的第十九、二十兩個師於12月11日在湯口勝利會師時,蔣介石急電調兵編組追剿隊,以浙江省“保全處長”俞濟時為指揮官,轄第七師二十一旅、第四十九師、補充第一旅、浙江保全縱隊,共11個團的兵力,專事追剿。同時部署地方反動武裝負責堵擊。
抗先隊於12月14日太平譚家橋戰鬥之後,為了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在迂迴轉戰中兩次經過黟縣。第一次是2月18日至24日;第二次是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這兩次途經黟縣百餘個村莊,歷時九天,行程150多公里。
柯村蘇區
1934年12月18日,由軍政委員會主席方誌敏、軍團長劉疇
西、軍團政委樂少華、軍團參謀長粟裕、軍團政治部主任劉英等率領抗先隊進入柯村地區。在柯村進行了為期三天的休整。
當時,地處黟縣、祁門,石埭、太平四縣邊陲的柯村,經過八月的農民暴動,


抗先隊在柯村期間,村村掛紅旗,貼標語,敲鑼打鼓,爆竹連天。貧農團殺豬送糧,送布鞋慰勞紅軍,不分晝夜地組織擔架隊,把

方誌敏還在柯村的民眾大會上講了話,帶領全場民眾高呼:“為爭取北上抗日的最後勝利,造成千百萬鐵的紅軍,”“中國工農紅軍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
逼 近 城 垣
抗先隊在柯村停留的第三天,各路尾追之敵進占柯村地區周圍。抗先隊安置好傷員以後,於12月22日黎明時分開始離開柯村,在美溪口分兵經湘口、楊家墩、大星、奕村、洪 、雙坑等村莊,翻過釣魚嶺、方家嶺、漳嶺,直抵黟縣中心地帶。
在抗先隊先頭部隊行進到碧山的案台山、八卦鼎時,與國民黨壯丁隊遭遇,

重 經 黟 縣
抗先隊自12月24日離開黟縣後,面臨敵人的尾追堵擊,往返轉戰於休寧、屯溪、歙縣、績溪等縣之間。12月31日由湯口向南轉移,在歙縣芳村和岡村兩次與國民黨補充第一旅、第二十一旅激戰以後轉向休寧的里仁、高橋和黟縣的東坑、歷舍、嶺下株、木坑等村莊,直達宏村、際村宿營。宏村和際村是隔河相望的集鎮。部隊到達時,為避免驚動民眾,在路旁休息,做飯取暖在河邊三棵大樹之下,見者為之感動。次日, 即元旦這天,抗先隊到碧山時,得知一批地主豪紳欺壓貧苦農民,便立即捉拿,

鑒於敵我力量懸殊,抗先隊處境日趨險惡,又值隆冬天氣,雨雪交加,紅軍指戰員衣著單薄,很快地經黟縣縣境,從祁門金字牌方向,避敵鋒芒,計畫返回閩浙贛蘇區休整。1月10日與阻擊之敵四十九師激戰後進入開化縣馬金。至此,北上抗日先遣隊結束了在皖南的行動。
北上抗日先遣隊在黟縣轉戰的時間雖然短暫,但他們在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傳播革命火種的征途中,不畏強敵、頑強奮戰的革命精神和秋毫無犯、買賣公平、關心民眾的嚴明軍紀,在黟縣人民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方誌敏在軍情嚴峻的情況下,在柯村創建的皖南紅軍獨立團,在掩護皖南蘇區轉為游擊區後,轉戰在皖浙贛邊,擴大為皖浙贛紅軍獨立團,為堅持三年艱苦的游擊戰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